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eebs (必不死), 信区: Movie&TV
标 题: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ue Jun 28 07:20:31 2005), 转信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杀人的刀不必太长,15厘米就够了。刀不能太薄,……,捅入之后,再旋转90度……”
——韩国电影《朋友》台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暴力”一词所做的基本含义的解释是:强制的力量;武力。
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对“violence”一词的基本解释是:Physical force exerted
for the purpose of violating, damaging, or abusing。从中英文对“暴力
(violence)”一词的释义来看,都体现了“力量”和“非正常目的”两种含义,换句
话说,暴力包含的元素可以是打斗、残忍、血腥、非人道等。
而“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尽管在美学史上关
于“美学”一词的争论很多,但不管如何,追求美、崇尚美、研究美都应该是美学的范畴
。
“暴力美学”的具体定义很难确定,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暴力”本来就
是带给人恐惧厌恶的情绪,而要从“暴力”当中发掘出“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后在电影中,暴力美学大师们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那些大师们的天赋所致,更多的应
该感谢电影这么一门神奇的艺术。电影比之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诸类艺术,更加接
近人类表现力的极致。尤其是电影中对美学思想的表达和阐释,更非其它艺术手段可及。
在大多数人的人生历练当中,“暴力”和“美学”这两个词是永远不会走到一起来的,而
对于少数一部分的人群,他们,或者说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将两者联系在一块
,体现到“暴力美学”带来的美的享受,完成这样一个别样的审美过程。
当然,这个审美过程也许是艰难的,电影中带来的超现实的暴力场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
以承受的,更不用说是透过这些暴力画面去窥探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和美学元素。所以欣赏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始终都是少部分电影爱好者的享受,正如暴力美学只是美学这个庞大
领域中的一个小分支。
我们必须感谢电影史上的这些暴力美学大师,是他们从残酷血腥的动态画面中带给我们美
的享受,所以让我们记住Oliver Stone、Quentin Tarantino、张彻、吴宇森、北野武、
三池崇史等的名字吧,他们是将暴力这样低层次的东西上升到美学的层次,将最大程度夸
张的将审美过程呈现给我们。
你一定还记得不久前的俄罗斯小学人质事件,一群恐怖分子将残酷的暴力行径施加给数百
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相信所有人在谴责恐怖分子的残暴之余,都不会去欣赏这一残暴行径
之外的“美学元素”。而我们回想日本电影《大逃杀》,这次是日本军方挟持了数十个少
年,对其进行更为残酷的暴力行径,让他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
不杀光所有的同伴。这些都是超现实的暴力,片中充满着残暴血腥的画面,甚至每一句台
词都充满着暴力的气味。
显然,如果要比较的话,《大逃杀》的故事比俄罗斯人质事件更为暴力,它将暴力血腥的
极致表达的畅快淋漓。然而,《大逃杀》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因为导演深作欣二不是在简
单地给我们呈现暴力血腥,他在他的作品当中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对当时
社会政策的反省,对人性的思考等,这样想来,片中的暴力场景,不过是在更完美的呈现
主题,“暴力”是主题的载体,在这种主题意义下的“美”,是通过“暴力”来体现的。
通过对暴力背后展现主题的思考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暴力美学”的由来大多如此。
纵观大多数暴力美学大师的作品,简单的呈现暴力,完全在视觉和听觉上刺激观众的,可
谓是少之又少。不论是Oliver Stone的《Natural Born Killer》,Quentin Tarantino的
《Kill Bill》,还是北野武的《花火》,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我们都可以从中找
到可以思考的内涵。在我看来,暴力本身不可能构成美,暴力背后隐藏的美才是我们在欣
赏暴力美学时应该去发掘的东西。
让我们看看大师们是怎么展现暴力之美的吧。
华语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大师,最值得称誉的莫过于张彻和吴宇森。张彻是武侠片大师,而
且正是武侠片这种特殊类型,给了张彻宣扬他的暴力美学的舞台。张彻的作品大多强调了
一个“复仇”的理念,往往都是简单的故事情节,穿插着夸张的动作场面,将复仇的故事
不断的延续。几十年前那部著名的《独臂刀》是在复仇,几十年后的《上海滩十三太保》
还是在报仇雪恨。或许张彻的暴力美学就是这么的简单,但是作为武侠片的大师,他的作
品却有着足够另类的暴力元素,就拿《残缺》来说,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主人公却是被
伤致残的四个“畸形”侠士,而且其暴力血腥场面在当时的武侠片中足够大胆另类,张彻
带给观众的就是在这种“畸形”的复仇中寻找刺激与享受。
相比较而言,吴宇森更值得称誉为一代美学大师,因为吴宇森将他所宣扬的暴力之后的主
题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而且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更为个人风格化,其影响力很大,
甚至乎使很多人就认为“暴力美学=吴宇森=双枪+白鸽+教堂……”。吴宇森的暴力电影体
现的主题一般都是男人之间的友情,或者叫做是兄弟情,通过夸张的枪战场面,无数的子
弹,极力表现出枪林弹雨的间隙中大男子们的友情,加上吴宇森钟爱的“白鸽”、“风衣
”等道具,这所有的加起来,就构成了吴氏的暴力美学。我很喜欢吴宇森,因为他表现的
暴力直接地指向江湖兄弟情这一令人振奋的主题,而且他个人风格化的暴力场面,不添加
太多的恐怖和血腥元素,也是其他暴力美学大师所没有的。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大多数是通过画面来体现的,换句话说,导演是在刺激我们的视觉细胞
,同时,配合画面的台词,也可以具有很好的暴力效果,这时我们在听觉上也可以体会到
暴力的存在。电影本来就是一门视听的艺术,对于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而言,其主要是在刺
激我们的视觉感官,听
觉只是起到辅佐的作用。
看了这么多的电影大师的暴力电影,我还没有看到过有任何一部作品,是没有任何暴力画
面,仅仅凭台词带给观众暴力感受的。我有时会突发奇想,会不会有这样的电影作品出现
呢?毕竟,像本文开始的那句《朋友》的台词,已经具有这样的效果,为何还需要在画面
上给予观众暴力血腥的刺激呢?当然,我不可能解释这些问题,这是那些暴力美学大师才
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我只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有一天看到这么一部完全脱离传统暴力电影套
路的暴力电影,我想这应该会把暴力美学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的。
--
OGC
oec
O8>C
Q8C
O^C
※ 修改:·beebs 于 Jun 28 07:20:37 修改本文·[FROM: 210.77.6.237]
※ 修改:·beebs 于 Jun 28 07:23:57 修改本文·[FROM: 210.77.6.237]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0.77.6.23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