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anl (盛装谋杀), 信区: Movie&TV       
标  题: 《英雄》by 李京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Dec  4 15:18:29 2004), 转信


《英雄》之一 -- 谁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心中,一直对"英雄"只存有模糊的概念。小学时,只在电影中对董存瑞一类于战
火中牺牲的战士才有顶礼膜拜的"英雄"感慨;中学时,为人民服务,却毫无怨言的焦
裕禄成为我心中学习的时代楷模,或许那也是一种英雄的形象。
人说:"乱世出英雄"。所以,在我的脑海里,狭义的"英雄"不应该生在这无硝烟的和
平年代,真正的英雄也确实应与战火中的血肉模糊相联。而现在,我对"英雄"有了更
深一层的理解,那是一种超越时代世俗的气概。
看完张艺谋的《英雄》,我在电影院门口,意犹未尽地慢步离开了红、蓝、白、绿变
幻的色彩;至今仍沉浸在画面的意境中。于是,为了带动全家的欣赏气氛,干脆买了
盘VCD,以看贺岁片为借口,硬把男女老少都扯到电视机前,说是一部好片子。就这
样,我的《英雄》在碟机里启动了。
"悬念"贯穿于情节之中,成为主线。在秦王与无名的互问互答中,渐渐显露出刺杀的
勇气与放弃的大义。为了刺杀秦王这一有狂妄野心的暴君,引无数"英雄"机关算尽,
不惜牺牲名誉与性命,争取那自我意识中朴素的平静与安宁;但张艺谋的过人之处即
在于:他不只将目光停留在为民除暴的自我牺牲的"英雄"概念中,而是埋下了更深层
次的,具有历史性的宏观"英雄"主义。那是一种超越当时历史平民所能预见的,却又
隐约可感知的实现"大一统"的领袖式、不朽的"英雄"意识形态!也许"大一统"在当时
的眼光看来是残暴的屠戮过程,包括凶狠地斩草除根的霸权在内,那是被旧日脚步拖
累的民众所不解的残酷行径;那是被安于暂时性平和的人所无法接受的史实。但当这
股强大的统一全中国的气势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叛逆的新力量也必将顺应人类历
史发展的规律上升为社会的主流。
于是,便有了无名的以"刀柄"刺秦王,来完成这一历史上小人物的使命,了却了无数
时代"英雄"们失望的刺秦心愿。而这出乎意料的举动,又在秦王心中产生更大的矛盾
冲突,使生与死的简单结局出现了戏剧性的突变:他的刺客在完全有能力刺杀他的情
况下,却成了自己的知己,成了促进统一的一份子。这不能不让孤独的君王心中有所
震撼。尽管人在一生中有一知已不易,但作为一国之君的秦王,作为一个执法严明即
将统一全国的创世者,他无法手下留情,更无法对这个以"刺客"冠名的人徇私情。也
许,如果秦王若真的放过了无名,这个真正的"英雄"便不存在了!当我们回眸历史时
,这样的秦王注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成为始皇帝,并终成为开创新纪元
的大英雄!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英雄》,这就是我眼中的"英雄"。
尽管《英雄》是张艺谋杜撰出来的"戏说"史材。但不管别人是何等评价这部片子中点
滴的低级趣味的笔墨,而我对影片总体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因为,我站在了历史之外
,回顾于"英雄"的另一层内涵。或许我也是孤独者的知已!
转头再看今日,网络英雄、商业精英……都被炒作成各类"品牌英雄",而在我心中,
只想引用这样一句话: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撰稿人:李京  于2003/2/8   上午11:20

《英雄》之二 -- 寻找"英雄"的足迹
看完《英雄》,我抑制不住内心对于一代始皇的敬仰,随着游走的感觉,坐上开往"
兵马俑"的客车。我唯一能断定的即是:那里有我能切身感知到的"真英雄"。
宏大的阵营震撼了我!最低1.78M,最高1.98M的泥塑人,整齐地排列于相当于一个大
体育场的坑道内--这是我最先看到的一号坑。只见这些兵俑:头上发辫的编法各异;
面部表情随着阵营所处的时机而或有坦然的微笑,或露严肃的坚定;胡须有粗犷型的
,有细腻型的,毫不失古代"君子"的风度;衣饰按级别不同很规范地作出了标记--以
打结的数目多少为计,结越多则级别越高;而通过他们靴子尖头部位上翘的程度,也
可判断其官位的高低……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带有明显等级制特点的阵营。
在这由上千兵俑组成的队伍旁穿行,我静静地不敢出大气,似乎在这庄严的队列里成
为了一名检阅者,在"风!风!风!……"的呼喊声中等待吞并行动的爆发;又似乎等
待那"跪射俑"和"立射俑"万箭齐发时的鸣声从耳畔刺透云层,直抵某一城池;上千万
辆铜车马齐喑奔赴新的战略要地……我被眼前这仅由兵俑构筑的宏大场面所震慑!试
想:扛着戟,披着铠钾,或是举着战旗,赶着战马的秦兵是怎样与秦王以共鸣的声音
、战无不胜的气势压倒了那些软弱无能、守护原本自己家园的异国士兵……也许,会
有许多田地在连年征战中变成荒芜,会有数不清的房屋在万箭穿孔中倒塌成为废墟,
会有无数的百姓在盲目地奔命中成了乞讨的流民……那战火熊熊,那哭声震天,那尸
体遍野……
那些灰暗的色调终将成为新生儿诞生前的镇痛;阴郁中总孕育着彩霞的万丈光芒……
终于一声惊雷,撕开乌云的面纱,将久遮的晴日曝晒于中国大地之上。那支离破碎的
农具,重在一整块版图上耕耘;那称重的秤杆在统一的量度下平衡着公平;那长长短
短的尺子在统一的分寸下计较着毫厘的差距;那货币的流通在统一的计数下促进着货
物的顺畅交易;那多姿的文字在统一的笔画中计录着文明的足迹;那些分置的郡县在
君王的分配下基本规范出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尽管这统一的光线像绽开的昙花一
样短暂,但它绚丽的光芒却不会被分割的旧势力所遮蔽,这不可逆的"大一统"终成为
史册中最辉煌的一笔!
走入二号坑,那里仅剩下被楚霸王项羽报复行动所破坏的残迹,只有经考古学家们经
心细致地拼凑、辨认,才少量地组合起几座失去往日彩装的兵俑、车马……这不能不
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而存留下来的由青铜铸成的刀、剑、戟、钺等兵器也
失去了千年前的锐气与寒意,剩下的只有沉淀了的沧桑与斑驳的尘埃气息……
三号坑里的席痕,让我看清了秦时工匠们是怎样一点点把这俑坑筑建成;怎样精心地
铺设出独一无二的坑道;怎样一步步封尘了这史的鉴证,这宝贵的文化。又是一列完
整的"布军图":中军有将军领兵指挥,南厢有参谋出计献策,北厢的将士正等令待发
……有序的排列,分布均匀,无处不渗透出秦人的才干,秦王的智慧!
这些宏大的造势让我置身其中时,不得不忽视了秦王焚书坑儒的劣径,不得不无视了
他的残暴!那残暴中蕴含了一位迫切统一的君王多少的沥血呀!也许当那些罪状成为
历史时,我只会用一个点来描述它;但当"统一"成为不可阻的历史洪流时,我不得不
惊叹于他对整个后世纪人们的深远影响……而何时才会再有如此魄力的"英雄"啊?!
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历史本身,却忽略了用开放长远的眼光去衡量它深远的革命性。这
是我在批评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时,猛然反悟到的--学习历史的意义。而"英雄"概念的
绵延,至今仍让我在反醒中批评、否定着自己。
我踏着朝阳与晨露,寻着"英雄"身上特有的气息,找到那气概的发源地;我目送着夕
阳与渐远的秦墓回归到现实,茫茫人海中,我不知何处再觅英雄的足迹。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撰稿人:李京  于2003/2/8  下午餐2:50
《英雄》之三 -- "无为"的英雄
   "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这是残剑悟到的最高境界。那"无"中含着"有",即有
和平、有宁静,而且是永远的"不杀",永恒的"仁爱"。
而这个"不杀"则需要用无数人的性命来换取,包括无名、包括飞雪、更包括为爱而死
的残剑……或许因为他们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或许在大爱与小爱的挣扎间,
他们无法成为尴尬的求生者。于是,张艺谋用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悲剧"形式收了笔,
求取了全剧升华了的深沉情感。这深沉中含着男女间挚真的情爱,隐着为小国不保又
失爱君的悔恨,蕴着大义凛然、捐躯于世的义无反顾……这些人最终都成了时空中的
"无为"者;了了恨,了了仇,惟有遥远的爱的回音,穿越山谷与沙漠,化作轻幽的天
堂之韵,归于大自然的空灵,成为永恒的历史纪念……
而秦王也终在宏大的气势中,在"剑"字的意念里,找到了"无为"即是"有为"的一统决
心与信念,成为万法归一,数国统一的大中国的始皇帝!
与这些英雄相比,现代人的小情小爱的纠葛、利欲功名的折磨是何等的不足挂齿,又
是何等的无聊可笑啊!但也许在这"快餐"式的年代,已无人用"无为"的漫长等待来鉴
证今天的进步与倒退;也已无人有强烈地责任感去担忧成为历史时的今日将在史册上
留下什么样的痕迹。不知这个一切都为"转瞬即逝"的时代,是否还会有沉淀的文化,
深刻的思考与耐心的静观……
我似乎在体悟那"无为"的境界时,越来越孤独。也许,因为我无法真正的"无为"吧。


撰稿人:李京  于2003/2/9 上午11:30
《英雄》之四 -- 美的意境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具备了比其他导演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在对色彩的把握上,除了让人感受到和谐的氛围,便是用强烈的色彩反差,带给观
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在《英雄》中,他把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在无名的第一段
描述中,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尽管面对残酷的万箭齐发,将死的人们却仍衣着纯纯的
大红。也许他要用这喜庆与悲凉作强大的对比,让人们从对美好的向往一下子跌入到
死亡前的恐惧之中,将这酝酿成撕裂幸福的悲剧;又或而这红是血染的风采,鲜艳欲
滴,令人陶醉又不得不发出颤栗的悲悯?二者之中,又或而都有、都无吧?意境之深
,令我沉迷。
再说秦王智慧的猜测那一段。蓝色忧郁成了布景中的主角。几组场面的简略武斗与幽
静深远的气氛相衬,更能烘托出剑客英雄为救国而刺秦的忧心忡忡与舍身无怨的气质
。于是,那蓝中透着报国的纯净与跳跃的希冀。
再看看白衣飘飘的真实情节。那刺秦前的预谋又略高出秦王智慧一筹。现实的清楚明
白不容人再去猜疑;而现实又是残酷得如冰雪一样苍白冷漠。
我的视觉又跳跃起来。在从飞雪对残剑阻挡刺秦的疑惑与近乎愤恨的情绪中,引导出
了绿意枯槁的杀秦情景。那绿是欣欣向荣的昭示啊,怎能用红色的血迹玷污了它?那
嫩绿是象征和平、宁静的清新的色彩啊,怎能用"杀"的阴霾轻扰了它?于是,机会就
在手边,就在剑锋,而残剑却放弃了刺杀的动机……
在最后的场景里,无名的黑衣身上覆盖着大红的帛布,那是秦王对他的厚葬吧,为大
义死去的人,为成就千古的人……
张艺谋又一过人之处,即是他对于细节点的放大,这无不为剧情的展开而做到恰如其
分的铺垫。那是可以使本应繁杂的画面既简洁又内涵深刻的艺术表现手法。令我百看
不厌,又敬佩不已。
就说种种打斗的场面,人物每一细节处,都被镜头敏感地捕捉到。让人感觉出:那不
单单是动作上的武战,更重要的是人物内心与气质上的较量。一滴滴的水珠碰撞,一
根琴弦的断裂,一片树叶的飘落,一绺发丝的坠地……无处不烘托当时场景与下一情
节发展的延伸;就连万箭齐喑,带着风的怒吼,那夸张的慢镜头或电脑技术的运用,
都时刻威慑人心,使秦王张狂的气势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蜡烛火苗的微动,竟
可探测出杀气,这样的精妙之笔与不无关联的大胆想象,更是以小见大,增人智慧,
使情节能顺其自然地转回到"刺秦"的真实动机上来。在影片最后,并没有刺客无名在
万箭中倒下的镜头,绝的是,只有他以英雄的姿态独立于门板上,成为永恒的投影,
成为不倒的历史鉴证人……这一幕将镌刻成永远。
再简单地体验一下片中的音效吧。不难看出,张艺谋是个对于美有着极其灵敏嗅觉的
人。不知他是不是借鉴了美国大片《变脸》中的艺术效果。他在片中几处残酷的打斗
场面和激烈紧张的生死较量场景中都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舒缓、祥和的音乐为背
景,时而融入中国古典的古筝、京腔艺术,全盘烘托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与
质感,同时也因此使画面超越了世俗的拼杀与嘶鸣,把人们带入一种向往和平、宁静
的精神境界……
有太多可看可感之美,我似乎都无力去表述。也许,沉默才是最好的赞叹!
撰稿人:李京  于2003/2/9  中午12:10




--
             时间给予我多少                                   *
             岁月会再拿走多少                        ﹀
             于是,我开始学会                               ﹀
         要寻找些什么
             在生命中辗转漂泊......             .°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7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