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anl (盛装谋杀), 信区: Movie&TV
标 题: 《流浪北京》by andreawong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Dec 4 15:28:06 2004), 转信
新长征路上的流浪
《流浪北京》,吴文光制作于1990年,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
活。每张《流浪北京》的DVD后的介绍都大致如此。那就大致如此吧。
"那一年你正年轻/ 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 那理想世界就象一道光芒/ 在你心里闪耀着"
我还是固执的怀念着那些已经逝去的,让他们的脸、说话的神态、各式动作一遍遍的在头
脑中刷过来刷过去,有轻微疼痛。从《流浪北京》到《四海为家》,镜头里的人,都有了
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当初。吴文光自己说的,当时,就觉得有一种东西将要逝去,于是
,想要记录下来。没有
想到,最后,就真的逝去了。
在北京看的《流浪北京》和不在北京看的《流浪北京》的感觉是不同的。当我处在南方踮
脚往北看时,北京确实如夏平说的那样,它很迷人,就是很迷人,你就是想去那。可置身
其中,也许你的生活仍然在渡沙漠。改变不了的,一直是你的心。你的心一直在路上,四
面八方地嚣张着,你管
这个叫心灵的流浪。
张慈,张大力,高波,张夏平,牟森。自由作家,自由画家,自由摄影家,自由画家,
自由戏剧导演。他们都有自由的前缀,freelance for
title。人生也许是盲流的,表面上也许是没根漂着的,但直到死都抱着艺术这个生命之
柱不放的人们啊,那些毫无保留地献身的苦行僧们啊,他们的心却坚定无疑。有希望总是
好的,看着他们在风中飞舞的乱发我总想这么说。
"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 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
记得前几日在水母上看某某说过,纪录片的光圈要小一些,否则就拍成了电视剧。同意
呀,这里的光圈的确要小一些,不那么阳光,不那么绚烂。
吴文光说起他自己怎样拍《流浪北京》,"我拍过的片子里边的人是这样进行的,比如说
明天我去拍你了,八九点开始拍,七点多起床的时候我说你洗脸吧,他说哦我洗过了,然
后拍什么呢,他说拍洗衣服或者是发呆,我说发呆不好拍,那就拍洗衣服吧,然后就开始
对机位、换机位,拍完
以后我说你看看邮箱里有没有信,我们拍取信,结果他门口的信箱被人偷掉了,对面邻居
门上挂了一个信箱,就把它拿过来,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就是'借'。他还事先把自己的信塞
到那个信箱里边去,等拍摄的时候再取出来,还做出高兴的表情,都是一些假定的情景,
剪的时候看着这些镜头
我都觉得挺难看,最后把这些镜头都删掉了,只保留了洗衣服、倒尿罐的片段。"所以,
我们就在屏幕前看他们在镜头前洗衣捉兔子躺着喊上帝在雨中骑车去蹭饭,就像他们在故
宫看燕子归窝看北京秋天湛蓝的天空看椿树长出很大的叶子来一样,我们也学着在微妙之
中安宁下来。生活真是
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用那么伟大。
"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 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为什么到北京,在北京你住什么,吃什么,你究竟在干些什么,你要不要出国……生活呼
啦一下子就把这么多的问号推到你面前,你逃避不了这种拷问。生活本身就像个问号,钩
住你的脖子,拉你进入琐碎的泥淖中。然而,能够选择就勇敢,不能选择就坦然吧。死去
的时候,请给我一个纯
粹疯狂的姿态。
艺术,理想,生活,现实,思考……当这么多形而上的东西混杂在纪录片里时,我们似
乎隐约从行色各异的生命形态中瞥见了原态的生活,瞥见了一个时代的气质,最终瞥见了
自己,然后发现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的在屏幕前看黑把夜拉得愈加的长。
这个世界上,此时此刻,有人在泪流满面,有人在喊叫,有人在笑,有人打嗝,有人在
唱 《从头再来》,有人在听《野百合也有春天》……可是,亲爱的,请不要再对着镜头
哭泣,黑屏之后就不要再回来。
--
时间给予我多少 *
岁月会再拿走多少 ﹀
于是,我开始学会 ﹀
要寻找些什么
在生命中辗转漂泊...... .°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7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