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wc (方望尘), 信区: Movie&TV
标  题: 看片儿——看上去很美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May 19 21:48:10 2006), 转信

片名:《看上去很美》  
 
 英文名:《Little Red Flowers》 
 
 导演:张元  
 
 原著/监制:王朔 
 
 编剧:宁岱 
 
 主要演员:
 
 
 董博文 饰 方枪枪  宁元元 饰 南燕 
 
 上映日期:2006年3月18日 


作为王朔同志的粉丝,看上去很美这个片子是不得不看的。
对于原著小说,一直有争议。撂笔许多年,整出这么一部东西来,与其以前作品所注重北京语言的运用的风格大相径亭——插一句,最初K王朔小说时,不过初中,小屁孩没有见识,不可救药的因为这位侃爷而爱上了北京话,从而爱上北京至今不渝in spite of 让人忍无可忍的沙暴和BT的天气;虽然后来长大了些,终于了解到北京话基本上还是属于妇女儿童的语言,大老爷们儿说起来总显得有点油滑且缺刚之气,可早已积重难返,回到东北倍受歧视说我有北京口音让我郁郁不已,但是——(如果谁要有耐心可以分析一下以上句子的语法成份,自己都快晕了)以前看的小说里,那京腔中透着的机智与幽默,仍然对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让我死心塌地的仍然留在这个地方——可能是为了寻找嘛。

但看上去很美不同,这部小说基本上抛弃了对白,毕竟小屁孩到书最末不过小学,话还说不利索。取而代之则是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王某试图以一土埋半截的年纪去挖掘一儿童的思想,借一小屁孩的眼去窥视数十年前那个阳光灿烂的年代。他是过来人,但让他去抓回自己数十年前的记忆碎片,估计挺累。我都替他累。
但累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小说。方枪枪眼中的世界有些光怪陆离,那是孩子的纯净与执拗所导致的。孩子与孩子间是相通的,虽然时代差着几十年,但我仍然可以通过这部书找回那属于我的幼年的记忆碎片,并为之一笑。

但这个小说拍成电影是很难的。作为一个完全以孩子视角的作品,小说可以游刃有余,电影则不能做到完全主观。同时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难表达。对于张元这种比较有追求的导演,面对着这些沉重的枷锁,只有一个字:我改。
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总觉着看这个片,像是在看反映二战德国集中营的电影:基调是残酷的,但并不排除有些浪漫主义在里面——无论是镜头处理,还是色调,都让这个片有那么点点恐怖感——按说一儿童片能拍出这效果也不易了。

小演员凭心而论演的不错。灵气十足这种词儿形容一个小演员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霸王别姬中童年程蝶衣,小孩酷得一塌糊涂,放那个片子中行,放这个片里就不行,显假了。这片里的小孩,看着傻了巴叽,疯疯颠颠,那才是正常孩子在三四岁这个年龄应有的举动——就如同我的小外甥,小孩在我身边转的让我想吐……

而这片子能让人看得舒心愉快的地方,也就是这群孩子那幼稚的行为,奶声奶气的对白。

除去这些,调子是灰的。无论是方枪枪反复梦到的在雪地中撒尿,还是他在院子中躲避着自己影子的追逐,还是最后被孤立,独子伏在大石上沉沉睡去——他的成长透着一种沉重的孤独感。他眼中的世界,他眼中的幼儿园,的确不是一个让他很开心的地方。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去表达一个小屁孩成长的痛苦。我只是在想我当时在干嘛?

我的成长,有那么痛苦么?
肯定有痛苦的时候。至今清楚的记得,很小的时候,某天晚上,望着窗外,忽然就想到,如果死了,那会是什么样?
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都听不到看不到触摸不到?
靠,那有多惨……
于是我开始哭泣,吵醒了老妈。

我想那是我第一次去考虑有关生与死的哲学问题。当然,肯定想不明白。所以恐惧,所以哭。同时也被想像中死后那种巨大的孤独所包围。

仅此而已。至少在太阳地儿下,我没方枪枪那么惨。

也许是我忘了?也许方枪枪在成年之后,可能记忆中只会留下可爱的北燕,和善的老师等等,他也会自动抹去那曾经彻骨的冰冷?
谁知道。毕竟童年的事,真的不会记住很多吧。

最终,都会长大。孤独的自闭的小孩,向往着上学离开幼儿园的小孩,最终都会长大。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年代里长大,变成一个张狂的少年,这时,他发现他所面对的是更新而更多的问题。
不信?问马小军去。


两点体会:
1。演唐老师的很像赵薇,远看眼睛大,近看像蜻蜓。
2。北燕和南燕真是可爱,美人坯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59.66.2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