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anl (盛装谋杀), 信区: movie
标 题: 科技与电影诞生、发展及未来之路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Wed Jun 16 11:16:00 2004), 转信
这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课的论文 自选题,我就写了这个 不是最终版
大家cc?
科技与电影的诞生、发展及未来之路
――谈科学技术与电影的双向作用
摘要:电影作用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化现象有着自身迥异于其它文化形式的特点,其最大的
特点就是其表现形式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依存性。科学技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制约着电影
的兴衰成败:首先,科技勿庸置疑对电影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影的诞生就是科
技进步的直接结果,且
电影本身在较短时期(一个世纪内)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得益于科技进步;但同时,科技
的进一步发展又便电影不得不直接面对电视及其他娱乐与信息媒体的强力竞争。
Abstract :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a, film
characterizes itself with its manners of expression and inalienable reliance
on modern technology. But science technology influences the destiny of films
in two antithetic directions.
Firstly, undoubtedly technology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whose very commencement was triggered by the skill of filming and
projec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technique itself. Secondly,
science technology
simultaneously forces film to combat with other entertaining and informative
multimedia.
声明:本文中所提到的电影均为电影院中的大银幕放映形式。
第一部分:科学技术与电影的初创
一般来说,科技成果的应用是电影诞生的直接前提,而这种全新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当时无
数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样更是一系列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必然产
物。
"视觉暂留现象"光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研究揭示了电影放映的基本原理。事实上,这种
现象从古代起就有科学家注意并研究;十七世纪末,牛顿在真正科学的基本上研究它,并
制成了牛顿圆盘。十九世纪比利时科学家Joseph
Pluto发现并正式提出"视觉暂留"原理;根据该原理制成的"诡盘",是现代电影放映器的
雏形。
牛顿圆盘
电力科学与电力技术的初步成果解决了真正意义上电影和动力和照明用电的问题。在这方
面闻名世界的发明家爱迪生做出了最直接的贡献;爱迪生在1895年制成的"电影视镜"中首
次使用蓄电池发电机,从而实现了电影放映动力系统的初步革命。
光学、化学研究成果支持下的照相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电影摄影成为可能并日趋成熟。连续
摄影技术是电影摄影技术的关键。1878年美国摄影师Edward
Henstridge首次获得一系列奔马的快照,当这些分立的图像被连续播放时,有移动感的画
面就产生了。法国重量学家马莱则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创始人,其软片式连续摄影机具有
现代电影摄影机的主要特点,可谓历史上第一架电影摄影机。
当电影诞生的科技条件业已成熟时,法国照相底版制造商、电影放映商卢米埃尔兄弟1895
年12月28日的首次银幕放映标志了电影的诞生。法国剧院经理、戏剧爱好者梅里埃则因引
进了戏剧表现手法及电影特技而使电影初步成熟。而另一法国实业家查尔 博代则使电影
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与电影的发展
电影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内,到系列科技成就首先使电影逐步步入辉
煌,然后却又令其很快跌入低谷,八九十年代电影又借助于高科技成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
复兴,但同时还面临着何去何存的问题。
录音技术及音画合成技术的突破使电影实现了从默片向有声片的飞跃,电影也从单纯的视
象媒体演变成为声画一体的丰富世界。早在电影发明阶段,爱迪生就试图解决音画同步问
题,但收效甚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拍摄有声片的技术条件成熟了,美国好莱坞拍摄
了最早的有声片。
三原色理论的提出及其实用化研究使电影实现了自发明以来的第二次飞跃――彩色电影替
代了黑白电影。1935年,好莱坞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从此
,单调呆板的黑白世界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彩色世界。
科学家对人的视觉原理和欣赏心理的研究成果使得电影的银幕空间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
化,它逐步由最初的窄银幕发展成为五十年代以来的宽银幕、环幕、立体电影以至八十年
代始出现的穹幕电影。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下95年上映的首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该影片全长仅77分
钟,制作成本却高达3000万美元。而这部电影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原有拍摄卡通片
的基本过程,所有角色和场景都不是用笔绘制成连续的画面而成,也不是人工制作出立体
木偶,然后给它们摆出
一个个动作姿式再拍成连续的画面而成。这部电影的制作是完全在电脑上完成的。这种电
脑卡通片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拍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十个基本步骤:电
影剧本→文字资料→场景设计→模型制造→构图→动画→阴暗面设计→光线设计→画面输
出→影片录制。影片在
完全拍摄过程中没有一个演员,完全是通过电脑的动画软件的模块:平面绘图、立体建模
、立体场景编绘、材质编辑和动画制作,只有通过这些模块联合有序的工作,才能最后完
成立体画面的设计。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以后电脑完全制造动画的先河。
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世界电影处于萧条与危机时期
。最终亦是借助于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世界电影在七十年代末成功摆脱了困
境。高科技影片使电影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迎来了新的繁荣。
毫无疑问,科技进步始终在促进着电影本身的日益完善;但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
展却使电影因此而面临发展与生存的困境。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直接导致了两大媒体:无线广播与电视的产生。较早出现的无线广
播对电影没有构成威胁,在某种意义上两者相互补充。电视技术的兴起与快速普及却使电
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无论是作用娱乐手段、艺术手段或是其他信息传播手段,
电视都因其制作的相对
简便性、传播的快速性现场性、接受的便捷性及内容的无限多样性而具有了电影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五六十年代世界电影业的普遍危机与二战后电影的起飞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随着彩色电视的开办及卫星传播技术的普遍应用,其困境当时可谓日甚一日。八十年代以
来,录放像技术以及光
盘、视盘技术的兴起又使得处于困境中的电影雪上加霜,因为这样快速而便捷的传播方式
,几乎完全省去了人们步入电影院的麻烦。除新一代彩电外,录像机、影碟机、V-CD机、
组合音响等结合在一起,向人们提供了价廉而质高的视听享受。大银幕不再是必不可少的
了。
第三部分:科学技术与电影的未来
科技进步为电影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使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那么,在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里电影的命运将会如何?这是许多
人正在思考与争论的问题。
在科技的推动下,未来电影仍然具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发展趋势。首先,先进的科学技术无
疑会继续推动电影制作与放映水平的继续进阶。未来电影画面的清晰度及画幅的优势将得
到进一步加强,新一代的高科技摄录系统及感光胶片将大大提高电影影像的清晰度和色彩
的饱和度;同时未来电
影的音响效果亦会日臻完善。总之,将来的电影会提供更加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但是,未来电影的处境也有难以令人乐观之处。众所周知,与电视相比,电影只是在图像
清晰度、音响保真度、视度震撼水平及色彩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这些优势
在电子媒体进一步发展下会更加缩水。事实上,欧美国家及日本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研
制的高清晰度电视(HD
TV)无论是在画质还是画幅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功。上述发达国家进一步的目标是研制
新一代超高清晰电视(UDTV),其研究目标就是超越电影。未来电视的高画质必然刺激对
大画幅的要求,若相应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大型壁挂式电视将带给我们电影般的视听享
受,大银幕的独特优势
将逐步成为历史的遗迹。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电影本身的传统优势逐步为先进的电视技术所消解的同时,不断
涌现的新的娱乐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无疑会使未来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今日
的录像带、影碟、光盘等一批又一批的优质视听产品已是潮水般的冲向市场,令人目不暇
接;而多媒体电脑集工
作、娱乐、社会活动于一体,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人们还去电影院看电影么?还
会有电影可看么?说得委婉一点,未来电影可依赖于电视、电脑及其他多媒体方式继续发
展;但事实却是,未来电影将逐步被同化为电视与电脑娱乐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传
统意义上的电影将难以
为继。
--
Tea at 4
Dinner at 8
Murder at midnigh 我仿佛听到嗜血的回声,在某处激烈地沸腾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08.4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