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anl (盛装谋杀), 信区: Movie&TV
标 题: 《青蛇》by randomheart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Dec 4 15:19:03 2004), 转信
流光飞影 红尘爱戒
------《青蛇》
提起徐克,立刻让人联想起一个波谲云诡,风云变色的武侠世界。中华文化,以儒为
本,以侠为道。说到运用电影手法诠释心中的武侠精神,徐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
最后一个,却是得其神韵的一个,论空灵,论风骨,当今影坛除李安外无人能出其右
。
要讲徐克,选择很多,从《笑傲江湖》到《东方不败》,从《黄飞鸿》系列到《倩女
幽魂》系列,甚至新旧《蜀山传》,都是好话题。而我之所以选择《青蛇》这部与武
侠并没有直接联系的徐克旧作,因为我认为它是徐克在最巅峰的时期进行的一次突破
自我限制的尝试。试想,《青蛇》之前,《倩女幽魂》轰动香港影坛,成为香港神怪
电影的一个巅峰,开始了徐克对古装武侠片的探索,接下来的《黄飞鸿》和《笑傲江
湖》I,II刻划了徐克式武侠的标签,更有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成就武侠片的新高
峰。观众对徐克影片中招牌式的快速剪接,光影运用,打斗场面乃至服装造型都已津
津乐道,"眼"熟能详。换而言之,高峰之后注定是下坡,徐克的电影,它的拍摄手法
,剧情内容都面临着狭窄化,技术化,形式化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他拍了《青蛇》
。《青蛇》有着过去所有徐克名片的影子,人妖恋来自《倩女幽魂》,斗法时的宏大
气势来自《黄飞鸿》,动作戏虽然不多,但动作和剪接有著十足十的徐氏新武侠风格
。徐克也尝试加入新东西,新的光影设计,色彩设计,新的人物造型,新的音乐风格
,甚至新的故事诠释和文化反思。当年《青蛇》票房惨败,可能就是因为其中各种"
主义"太多,以致惯于商业运作的香港市场和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一部居然正邪难分
,寓意隐晦,逼人用脑的影片,反而是十余年后的今天,社会风气更加开放,观众口
味更加成熟复杂,回首再看《东方不败》,《黄飞鸿》,气势有余而内涵不足,且多
有重复,倒是《青蛇》可供探讨的东西更多,更加回味绵长。而徐克对中国文化的理
解和发掘能力也在此片中表现得最为含蓄优雅,与李安的《卧虎藏龙》交相辉映,事
实上正是这种能力造就了他在古装武侠题材上的成功。
美术是《青蛇》最显灵气的部分。而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人物造型。陈叔平的
设计,依然是宽袍大袖,衣袂飘扬,但不同于《东方不败》的苍劲,这里的服装十分
柔软垂荡,大量多余的布料形成繁复的褶皱,更因层叠数量不同使透光的强度不同,
形成复杂的阴影,配合影片精致的摄影风格。主角青蛇白蛇的造型借用京剧造型,发
型盘得细致,饰物也是弯曲的蛇形,但造型简洁,显得并不拘泥,运用得相当精巧。
配合通篇时隐时现的京剧动作,鼓点和对白,为影片注入了较强的文艺性和文化气息
,比一般的古装影片更显轻灵。
《青蛇》画面布局很有特色。说到画面,不能不提到光的运用。光一向是徐克电
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的光影能够很好地表现武打动作的速度与技巧,也可以用以
省略重复的动作,以光的变化来暗示较量的继续,使打斗场面精而不滥,整个片断显
得轻重有致。这在徐克监制的两部《东方不败》中有很好的表现。 而在《青蛇》中
,光被用来更多地表现内心活动和私情的诱惑。时明时暗的光影传达出人物内心复杂
的波动。例如青蛇趁白蛇不在诱惑许仙的一场,房间很暗,日光穿过作为房门的轻纱
和作为墙的木栏照在两人的身上,变得柔和而斑斓,充满挑逗,青蛇的浓妆媚态十足
,徐仙的脸上有细碎的亮斑不停摇动,表明他内心的斗争和动摇,令人联想起《东邪
西毒》中转个不停的鸟笼,两者显然有着类似的用意。白蛇回来之后,青蛇离去,许
仙一个人在房间里,拣食散落在地上的葡萄,一个不很明显的仰拍使得窗户上斑驳摇
摆的花影成为主背景,暗示许仙对爱情的忠诚已开始摇摆。葡萄更明显是禁果的替代
品。
另有一例是法海与心魔抗争那一场,色彩以红蓝为主体,妖异而不现实。这是一场相
当抽象的戏,语言动作充满象征意义,特别是心魔的造型十分具有震撼力。灰白的身
体和不停晃动的长尾巴,在本就阴暗的环境里造成大片黑影。这里光退为背景,阴影
成了主题,象征一种负面的感情,阴暗的心理,是法海难以抵抗的色欲。更有一个镜
头从高空俯拍,唯一的光源正照在心魔的身上,他们占据佛堂的正中,而诸佛退在黑
暗里,是最明显的暗示。怪物的动作一步一顿,好似舞蹈,很有些舞台剧的风格,是
抽象化的邪恶,却也具有美感。
画面的另一个特色在于静态的布局。《青蛇》中的很多镜头布局体现了一种静中有动
的美感。例如白蛇第一次见到徐仙时,学生们念道"春城无处不飞花",白蛇施法使风
中飘起花瓣,这时有一个几秒钟的远景,拍的是许仙的学堂,天色黑暗,唯有学堂的
隐约灯光在远处凝然不动,近处花瓣从画面一角徐徐落下,四下飞散。这样的一个镜
头,缓慢但不呆板,表达出一种沉醉的气氛,暗示白蛇对许仙的倾心,十分含蓄。又
如法海收了蜘蛛精后打坐的一幕,半边竹影瑟瑟,半边留白,很有些国画的意味,相
比之下后来一道特技彩虹的出现却十分幼稚,色彩浓重,破坏了整个片段的气氛。再
有片中常常出现飘舞的纱,摇动的杨柳,通常都作为静止主体的补充。当人物不动时
,一两秒的镜头可算得长了,这种长时间的静止,有与特写相同的作用,提示镜头的
重要性,促使观众思考其中的寓意。另外,在时间上,几个快速切换后加入一个静景
,形成错落有致的间隔,增强了影片的音乐感,十分富有诗意。
音乐也是《青蛇》的一个亮点,求新求变的风格在音乐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
笑傲江湖曲》到《男儿当自强》和广东小调,徐克的电影音乐一向给人惊喜,这次融
合了印度风情的音乐和充满幻灭感的主题曲,居然将中国神话的主题表现得如此贴切
,可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手法。大众习惯用主题定位影片风格,追求原汁
原味,《青蛇》音乐跳出习惯性的思维,不墨守陈规,可说是一个成功的反讽。这样
看似信手拈来却隐含风雷的大手笔,非黄沾不能为。雷颂德被称为香港电子音乐第一
人,也不是全无来由。
《青蛇》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影片,其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因而比较抽象,但
也增加了神话的虚无感。最明显的是影片一开始的一场戏,嘈杂的市场是人世的象征
,但虽是人间,无异地狱。巡视的镜头全部用仰拍拍成,暗红的天光因而成了背景,
暗合滚滚红尘之意。人脸被丑化,更因仰拍而变形扭曲,显得头大身小,比佛像更狰
狞,仿佛被挤得喘不过气来。拥挤的是人,更是欲望,红尘之中,无尽的欲望驱使人
争斗,永无止息,就像单调的打铁声,循环不止。场景中出现三只孔雀,在印度神话
中,孔雀明王是战斗之神,残忍嗜血,以孔雀的宗教意义象征人间的征战杀伐,加深
宿命的气氛,是点睛之笔。这个环境里法海高高在上立于血红佛龛之中,雪白衣衫令
人不敢逼视,镜头慢慢推进,先拍手拈佛号,再拍眉目低垂,将人间巡视一回后,猛
睁眼,说出一个怒中有哀的"人"字,呈现出一种汹涌澎湃但含蓄不发的力量,这便是
法海的力量,他以佛为名得到的力量。一身白衣存身于暗潮汹涌的人世间,这种刻意
,与这场戏结尾法海脸上泛起的涟漪,暗示他日后必经魔障。
又如法海斗心魔的那一场,更是明显。林中产子妇女的裸身暗示色欲,魔障从两
腿间出,也是色欲。蒲团起火,是失败的象征。佛像金身片片剥落,令人想起《新蜀
山》中孤月大师面容片片碎裂的那一幕。看来徐克确实对这样的手法情有独钟。同样
象征伤害与死亡,《青蛇》意味古朴,以宗教为根基,有哲学层次上的深意,相比之
下,《新蜀山》在情字上做文章,漂亮有余,意境却难以相提并论。
《青蛇》用了不少蒙太奇来表现对比,例如白蛇与许仙欢爱时不断插入青蛇的反
应 ,青蛇诱惑法海的片断又与白蛇和许仙复合的片断混合。这一方面是对比,另一
方面也暗喻青蛇白蛇的二位一体,是交叉再合并又交叉的两条线。另外一些出现在叙
事细节上,使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起来不至于太闷,但总的来说手法技巧比较单一
,因此不做分析重点。
此片的一个败笔是色彩,特别是后半段救醒许仙之后,整个画面突然变的五彩斑
斓。许仙请求青蛇白蛇离开时,街市房屋天空殷红一片,十分不知所谓。我的解释是
,唯美主义过了头,就倾向于造作。奇怪的色彩,便是想刻意地加深镜头的画面感,
这种手法在前半段已有出现,也算能贴合主题,不乏神来之笔,后半段接近滥用,破
坏了大战前的肃杀气氛。还有金山寺内总是幽蓝幽蓝的光照,把寺庙渲染得如同《倩
女幽魂》中的鬼域,无论是想传达什么意思,都有过分追求形式之嫌。这个方面,《
青蛇》精致过头,《东方不败》略显粗糙,倒是《黄飞鸿》系列最为朴实,轻重比较
得当。
还有特技,水淹金山的特技相当粗糙,例如青蛇现身,火龙等,一定程度上破坏
了本来很宏大的气势。徐克擅长的镜头切换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只看到法海和青蛇白
蛇对话,摄影机来来回回的平转。大幅的袈裟飞来飞去好看但是死板。
总的来说,《青蛇》既不是一部好的艺术片,也算不得一部好的商业片。它的成
就在于它对当时电影的各个方面都作了一次较有深度的挖掘,可能由于条件所限以至
两头不讨好,但其创新的勇气是值得赞赏。《青蛇》表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电影人
不向市场妥协的态度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再把电影看成赚钱的工具,而是饱含着无
限想象和发挥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青蛇》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
--
时间给予我多少 *
岁月会再拿走多少 ﹀
于是,我开始学会 ﹀
要寻找些什么
在生命中辗转漂泊...... .°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7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