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anl (时间紧迫|攘外必先安内), 信区: Movie&TV
标  题: "World Trade Center":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Nov 11 18:33:06 2006), 转信


  9/11五周年了,纪念也过去了两个月,我才在11/11这天看到了这部<世贸中心>。

  Happy Feet推迟到明年,Casino Royale上映前途未卜,Miami Vice评论本就不好,
  引进还咔嚓了多段激情戏,搞得我一丁点兴致都提不起来,另外那部所谓的<金刚
  归来>的猩猩烂片(英文名Spymate),以及同时上映的Demi Moore烂片"Half Light"
  (想不通广电总局怎么会做出决定引进这个过气老女人的毫无名头的惊悚片)。觉得
  中国的电影局被这样没有眼光的人控制着,实在是中国大陆观众的不幸。闲话少说,
  言归正传。

  一,前言。

  关于9.11的电影,最近几年是层出不穷,质量良莠不齐,对于9.11事件的描述也是
  大都含混暧昧,但其中仍不乏发人深思的精品,譬如由来自11个不同国度的导演
  共同执导的短片合集"11'09'01",其中第十个片段正是美国演员Sean Penn的作品:
  一个居住在世贸大厦附近的老人,清晨起来对着亡妻的遗物,痛哭流涕,忽然间大
  厦倒了,被遮蔽的阳光刹那间撒了进来,窗台上那盆行将枯萎的花也顿时生气勃勃,
  老人露出久违的笑脸。一直以来,美国人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强加在别人
  身上的痛苦,大厦倒了,那盆重现生机的花,正代表了长久以来被美国人所忽略的
  宽容与关爱。而Micheal Moore的"Fahrenheit 911"则用一种戏谑的手段,抨击了小
  布什政府借用9.11之机铲除异己的丑恶行径,充满黑色的幽默。除此之外,这几年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包括年初上映的"United 93",将9.11探讨得面目全非,黑白
  难辨,孰是孰非?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

  二,<世贸中心>本身的分析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五个年头里,一个惯于揭露战争罪恶、政治丑闻和人性扭曲的
  导演Oliver Stone旧事重提,拍了这部以9.11为背景的<世贸中心>。出乎所有人的
  意外,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与Stone过往的作品截然不同。惊讶之余细细品味,
  发现历史的东西需要年代的积淀和长久的反思,草率地提起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
  表现。正如Stone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剧作家,从不追逐新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
  去拍伊拉克战争?我要说的是,我必须冷静地仔细地看看发生了什么,经历了岁月
  再去看。所以,越战过去15年了,我才去拍它;肯尼迪过世30年后,尼克松倒台25
  年后,我才去拍他们。”

  所以,在一切尚不完全明朗的情况下,Stone选择了另外一种表现9.11的方法,如其
  所言,人们似乎对9.11并没有完全了解。他们太在意事件的政治影响,而忽略了对事
  件本身的关注。它带来的后遗症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仅仅五年,9.11就在人们的记
  忆中渐渐淡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已,悲痛者不堪回首,无知者麻木不仁,而在
  此时重拾当时的感觉,重温由灾难衍生出来的关爱与温情,对于抚平受难者家属的悲
  伤,撩起国人心中久违的感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同于Paul Greengrass的"United 93"基于零星回忆片段的再加工,WTC的故事是基于
  生还者讲述的真实事件而改编的。John McLoughlin(Nicolas Cage)和Will Jimeno(
  Michael Pena)确为当日那场浩劫中的生还者(分别为倒数第2与第3个),这使得WTC比
  起United 93多了些真实感与接近感。同样的事件,United 93是种手足无措的绝望,
  被劫持的飞机上的乘客打电话与亲人永别,家人们只能坐视自己的亲人走向死亡,却
  无能为力。Greengrass虚拟了联航93上乘客与劫机犯之间的对峙与搏斗,似在纪念过
  去,又似乎揭开了人们的伤疤。相比之下,WTC温情了许多,有罪恶,就会有善良;有
  痛苦,就会有关爱。这段出现在WTC结尾处的画外音,点明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们
  垂于死亡边缘而对于生存的希企,更是感人至深。的确,这又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故事,
  不过主角不是超人或是蝙蝠侠,而是一群(准确地说是两位)有责任感的警察,血肉之躯
  却有一份一般人无法比拟的亲和力。影片一改Oliver Stone以前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批判
  意识,平添了一份人性的光辉。虽然有人指责Stone因此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但在我看
  来,这却可以视为Stone风格转变的一个契机。不管以往的作品如何辉煌,抛开"越战三
  部曲"(Platoon, Born on the 4th of July, Heaven & Earth)的战争反思,"J.F.K"和
  "Nixon"的政治批判,"The Doors"以及"Natural Born Killers"的反叛癫狂,而着力于
  经营一份普通人的情感,说明Stone的表现题材正在不断拓宽,将更鲜明的表现力融化
  在更平民的题材中。

  有评论说,WTC看起来不像是Stone出品,其实这是一部有着鲜明Stone烙印的作品,同  
  Platoon一样,这部电影是基于一个事件背景下的人物活动,9.11把所有的角色联结到
  了一起,港务警察、海军陆战队员、消防员和受难者的亲人…… 时空交错的剪辑,亦
  真亦幻的穿插,完整地再现了事件当时的原貌。沉着冷静的纪录片式镜头与以往的作品
  一脉相承,除此以外,某些场景如眩目光线的使用,独特的片尾字幕,以及主人公在片
  子结束前同Platoon般富有警世意味的深刻独白,统统打上了深刻的Stone烙印。

  三,剧情分析

  始于一个平静安详的早晨,早起的警官John深情地与熟睡中的妻儿道别,匆匆上班。例
  行公事般地分配任务和执行警务。繁华的纽约街头人来人往,没人想到一场惨绝人寰的
  灾难正在酝酿当中,对于我们已然知情的观众来说,这无异于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一
  种美妙得令人战栗的安宁。一个巨大的阴影掠过,一声巨响,一片惊愕,电影里显出了
  浓烟滚滚的世贸大厦……

  为抢救被困者,一队警察进入大厦,几分钟后他们也被深深地埋在了大厦下的瓦砾之中。
  面对这个暗无天日、坍塌不断的世界,袭来的只有绝望,饮弹自尽的、奄奄睡去的、忍
  痛自绝的,生还成了渺茫的希望。最终只剩下John和Will两位警察,与生死苦苦抗争。

  Cage和Pena在片中演绎地十分出色,幽闭的环境,无法移动的身体,单靠不清晰的表情
  和声音就把在死亡边缘的挣扎演绎地如此传神逼真。如此单调乏味的场景设置,无疑是
  对演员技巧和导演功力的极大考验,但是Stone用了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两位
  警察深陷瓦砾的过程。在别的电影中这段必然会显得拖沓乏味,在这里却显现出独特的
  魅力,单凭简单的互相鼓励,互相慰藉,就把这种濒死的苦痛与求生的渴望表现得真实
  可辨,使人感同身受。

  与两位主角相对应的,是他们的家庭。他们要比United 93的人幸运,至少不用看着亲人
  走向死亡而无能为力;失去联系也未必不好,在悲伤的同时至少还保有希望。两位扮演
  妻子的女演员(Maggie Gyllenhall和Mario Bello)表现十分出色,丈夫音讯全无却无法
  恣意地释放自己的痛苦。这是一种被压抑的悲伤。影片多处闪回夫妻家庭生活的画面,
  Stone找到一种极其高明的表现人物情感的独特方式,如同Nixon中Anthony Hopkins对着
  留声机陷入回忆的场面,忧伤迷人。影片最后的片段更如同神来之笔,濒于死亡的John
  冥冥中听到妻子的鼓励,终于战胜死神,睁开眼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释然一笑。

  三,音乐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的音乐,Craig Armstrong的配乐让影片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
  伤,以钢琴和和弦为主,不管是开头象征死亡与命运的大提琴,或是片中夹杂着的女生
  吟唱的弦乐,还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却与即时的场景完美契合,闪耀着生的渴望,尤
  其是结尾处的配乐,一份历劫重生的感觉呼之欲出,精彩绝伦。

  四,结语

  对看惯大片的观众来说,本片并没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特技和CG镜头,稍显缓慢的节奏也
  是被诟病的原因。但这并不妨碍WTC成为一部令人着迷的电影,不管如何,Oliver Stone
  交了一份别致温情的答卷,细细品味,余韵悠长。

--

  Everyone on this planet has a dream, the question is,  
  how far you are willing to go to make it come true.


※ 修改:·quanl 于 Nov 12 00:15:23 修改本文·[FROM: 59.66.118.*]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166.111.3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