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oodstock (晃晃脑袋), 信区: Movie&TV       
标  题: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Apr  9 20:17:27 2005), 站内

日本电影,曾有过艺术成就极高的"大师时代"。但不知何时,大写意式的黑泽明,深

沉而悠远的小津安二郎,似乎都变成了渐渐远去的偶像;艺术的断层凸显了出来。进

入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

电影运动"。一些极具个人特色的导演,如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

等人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象清新独特、感情细腻

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在充斥着暴力色

情的现代电影圈中,就像一只轻舞飞扬的燕尾蝶;带着自然的色彩,天赋的轻捷与纯

净,和静默的忧伤,它们用美溢满人们的心灵。
  岩井俊二,1963年1月24日生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他从小就对电影、美术和音

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广泛的兴趣。1987年从横滨国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日本

的电视行业。在导演了大量MTV,广告,及电视节目后,1993年,他凭借儿童题材的电

视短片《烟花》一举成名,赢得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的最近新人电影导演奖。其后的电

视短片作品《爱的捆绑》特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摘取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

奖。
    岩井俊二的剧场电影作品,大都由他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来,抒写现代人的情感故

事,因而在看爆米花电影长大的年轻一代中也很受欢迎。如果说他的电视作品是天然

纯朴的亚麻布,他的剧场电影就像是精工绣制,流云溢彩,柔秀如水的细娟。《情书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四月物语》、《燕尾蝶》和新近推出的《花与爱丽丝

》,都以其淡丽恬静的色彩语言,细腻沉郁的情感倾诉,给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岩井俊二给了我们一件难得的礼物:美的洗礼。不是美的享受,而是美的感受。所

有那些漫天飞雪、碧绿的田野、奔跑的少年、忧郁的面影,他可以捕捉;所有那些发

自内心的微笑、无法派遣的苦闷、没有负担的自由、攥紧人心的痛苦,他让我们感同

身受。他将我们浮躁的目光从浮华喧闹的快餐电影中拉开,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沉

浸到那些故事与情感中去。看过他的影片,我突然感觉,原来电影是这样一种美的语

言,原来生活是这样一种美的所在。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我看的第一部岩井俊二的作品,却是对我触动最大的
一部
。与《情书》的清新感人大相径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似乎只能用"残酷的青春

"来概括。但这样残酷的生活,却反而迸发出一种异乎寻常,撕心裂肺的美感。看完

这部影片,仿佛被痛击了一下,胸闷的说不出话来,可也满的要溢出来。那些麦田、

风筝、少年,那不断回响地直击心灵的歌声,所有沉默、眼泪、欢笑、呐喊,都在我

的脑海里旋转,涨溢,让我觉得这些苦闷与哀伤都无法言喻地凄美,让我只想在莉莉

周的音乐里狂喊与哭叫。
    曾经这故事让我困惑,我不明白这样的残酷是为什么,又有何意义。后来我理解
了。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但它并不乞人同情。因为这残酷,是少年生命的跃动,它不是

可以被安抚的。岩井俊二要我们感受的,是情感的波澜,是生命的痛。这就是《关于

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奉献给"残酷的青春"的一首绝唱。
    片中的故事,我想不需再叙,我就来谈谈一些无法忘怀的片断吧。
    影片的片头,导演调用了多种元素,让毫无准备的我们一下陷入忧郁的心境 ,

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展开故事。一开始,伴随着敲击键盘的声音,在黑色的银幕中央,

不断闪现出这些文字,谈论着一个叫做莉莉周的女歌手:
她出生于1980年12月8日22时50分 
     这一天和玛古被杀的日子完全吻合 
     可是对我来说这个偶然的事没有意义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 那天 那时 她诞生了的事 
      她的名字叫莉莉周
     那咔哒咔哒的击键声隐隐有着回响,显得孤独而无助。然后文字打出:"投稿人
:飞
莉亚",这是它在片中的第一次独白。接着,音乐引入,恬淡而忧郁;画面出现,闪

烁而跳跃。在倾斜的白色天空下,在麦田满溢的嫩绿中,一位少年听着CD,手指轻轻

拨弄麦叶;他时时抬起头,却不在看着什么。文字继续出现,却已换为其他人杂乱的

讨论。最后,少年骑上自行车,音乐随他远去。
    这一个开场,将全片的沉重的基调定下,同时还带出了影片的许多要素。莉莉周
是贯
穿始终的背景人物,她的音乐是所有人心灵的庇护,呼吸的以太。小林武史的配乐,

是本片的灵魂,它们配合情节,贯穿全片,每一音都引起心弦深沉的回响。像开场这

样的网友讨论莉莉周的文字,在影片中时时出现,它们是人物内心的倾吐,也带动了

故事的发展。而我们渐渐发现,对莉莉周有如对神一般崇拜的网友飞莉亚,即是麦田

中的那位孤独少年,故事的主人公--莲见雄一。面对给他带来伤害的现实,网络是他

的避难所;而那位叫做"青猫"的网友,带着他在莉莉周的音乐里越走越远,成了他的

导师与激励者。
    故事进行到最后,莲见在莉莉周演唱会门外,终于发现约定见面的"青猫"实际上
正是
现实中残酷的化身--星野。被星野抢去门票的他,站在广场的大屏幕前,看着莉莉周

的MTV。现场广播的音乐显得沙哑与怪异,在空旷的夜幕中隐隐回响,衬地屏幕前少

年的身影愈加孤独。突然,音乐变得强而清晰,这个转折仿佛让我们听到莉莉周的音

乐在少年心中的彭湃,听到这信念死去的绝响。随后,屏幕变黑,音乐停止,他仍然

久久驻立。导演用这段空白来表现彻底的绝望,铺垫最终的爆发--莲见在混乱的人潮

中杀死了星野,用残酷来结束了残酷。于是一切落幕,但伤已烙下。
    从这样的开场与结尾,我想大家已可以看到,影片的镜头语言是怎样的灵动与纯
净。
全片大量的剪辑,拼接,造成镜头的闪烁与摇摆,形成一种不稳定的观感。少年们到

海岛去旅行一段,全采用仿佛是他们自拍的DV,粗糙却显真实。整体结构上,影片采

用倒叙,并用网友的讨论与完美的音乐,将故事一步一步带到最后,流畅而自然。
另外,我还想谈谈在片中出现多次的麦田,这是导演废墨颇多的场景,它每次都有不

同的意旨,而同时又回环相扣。
    片头鲜翠欲滴的田野,仿佛少年萌芽的生命。纯净、天真,却有着海一般的忧郁
与深
沉。
    津田第一次被星野逼着去做性交易后,莲见送她回家。路过青葱的麦田,津田的
痛苦
和屈辱爆发了,她痛打不敢正视她的莲见,又将星野给她的钱踏在地上,最后跑进了

污浊的小河里。麦田仍是那样的干净和纯粹,而她的身心却已受到了无法洗去的玷污

。待到津田对这种生活已变得熟悉而无所谓时,麦田已变成了灿烂的金色,绚丽而又

绝望。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J.D.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那个无法融入成人的"假
模假
式"的社会的十七岁少年考斯菲尔德。他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
--
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

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

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对生活的无所谓,同样受到戕害的纯真。这样的少年
无助
地让人心碎。
    在冬季光秃秃的麦田里,星野独自听着莉莉周。少年的面影衬着已没有了暖意的
斜阳
,灰色的田野一片肃杀,他轻轻吐出白色的呼吸。想到曾经那个沉静而友善的星野,

想到引起他性格突变的生死际遇,我突然意识到,星野并不是影片中的黑暗面,他只

是一个少年,用残酷来对抗对他无法理解的生命,对抗生命的惶惑与苦闷,"为了感

觉而犯罪"。画面中出现青猫写给飞莉亚的文字:"呼吸!我试着呼吸!只有这样我才

能理解所有的一切。""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纯粹的以太,我们生存下去!"下个镜

头,星野在田野里疯狂地喊叫,而排山倒海的音乐在四周回绕。
    影片最后,莲见、星野,甚至自杀的津田都出现在了麦田里。新绿的麦田、麦穗
累累
的麦田、收割后的麦田依次闪现。他们一起经历了一段生命的历程。没有对错,只是

生命的洪流在他们身上卷过。青春是一场生命的表演,少年们在这场演出中全情投入

,耗尽了心力。最终青春在残酷中死去了,但并未消亡,因为它的痛与美已被深深地

刻在少年的心里。
    以上所评介的只是片中一小部分场景。要细论起来还有许许多多让人感触颇深的
镜头
。我没有能力从技术层面去深层次地探讨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但我也不想。因为我

认为,岩井俊二的目的也绝不是让我们看完影片后赞赏他的艺术才能,而是希望我们

从他的镜头语言中感受到美,并全身心投入他所叙述的情感中去。安德烈·巴赞曾在

《剧院与影院》[Theater and Cinema]一文中这样描述人们的影院经验:"我们孤

独地呆在黑暗中,穿过半开的百叶窗注视着眼前的情景,它们已经成为宇宙的一部分

,而我们却忘了自己的存在。"我要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是这样一种忘我的

体验,它让我们进入了另一些生命中。它不能作为一部被剖析的影片,而应是一部被

感受的影片。请去为少年们生命的演出而潸然泪下吧。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162.105.12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