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tton (Fight to Death!), 信区: Movie&TV
标 题: <<教室别恋>> (ZZ)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hu Jan 27 23:35:59 2005), 转信
刚刚看完
推荐一下
从水母上找了两段影评
发信人: jiaren (阿熊), 信区: Movie
标 题: 成长——《教室别恋》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9 01:07:14 2003), 转信
主演:祖安伟德宝
玛莉莲莱芝兰
获奖:柏林影展银熊奖
评委团、蓝天使奖、
导演特别大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简介:
“时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少不更事的十五岁少年史迪,一个三十七岁的女教师
丝奥丽,两者发生了一段师生恋情。一个对成熟异性充满热切期待,一个对少年情意
寄注深切爱意。纵使年龄差距,甚至社会道德不容,就在两眼深情一刻,又怎能阻止
激情迸发……”
如果你因此以为这是又一部畸形爱情片,一部《洛丽塔》的欧洲版,那么你就错
过了影片想给你的最可贵的东西。碟片上的说明未能涵盖影片的万分之一。
此片,关切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boy to man的那一段艰难的历程。如同蝉蜕般
的痛苦,在苦难(或者在成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事件)中学会有所承当。青春期的男
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学习着性爱,情爱,并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关注世界。所有
的一切都如此突如其来的新鲜。
影片中的细节也到处流溢着青春期的痕迹。史迪在剧院总想把难看的帽子拿下来
;女孩只为和史迪相遇而假装上楼……温暖而熨贴着每个人绞不干的青春珍藏。
关于性爱、情爱的主题,是用一段柔美华丽的歌剧独唱引出的。影片开头《论性
交》一文和音乐一起缓缓流泻,定下了此片最大的主题。此后,史迪每每被性爱之美
吸引时,这段音乐都会再度响起,在你心灵最柔软处来一下轻触。从音乐中,我们也
能感受到导演是肯定这份感情的。虽然在最后,它以扭曲而苦涩告终。终于,当他不
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转而寻找那个女孩的时候,他已拣回了失落已久的东西。他去
寻找的是一份性爱之外的情感。那里有被崇拜与被爱的满足,以及青春的悸动。那同
样不能叫爱情。但里面已有了一个男人对爱的最初的理解和取向。看到这里总让我想
起《毕业生》中类似的场景:男孩放弃母亲寻找女儿,放弃纯性的吸引,寻找真爱。
不知是否每个男性在成长时都有一段走出恋母情结与性诱惑的经历,然而史迪比毕业
生中的达斯丁霍夫曼要走得更远:他最终不再黏着于情爱,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留
待他关注。这也是本片比《毕业生》更深一层的境界。
随着宏大交响乐的旋律,奏出了本片另一个主题:Frank,教师的丈夫,引领着
他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贝多芬的音乐,羊毛袜,Frank为史迪勾勒出一个自然而完美
的世界。然而希特勒的叫嚣,尼龙面料的流行(大工业、商业的到来),一个平静的
时代就这样崩坏了。Frank的无助,哥哥的死亡,父母不堪打击的痛苦,所有曾高高
在上的道德偶像都在社会的动荡中变得脆弱不堪。史迪却在这变化中慢慢地学会了坚
强和有所承当。当他用理解和安慰的双臂拥抱这些成人的时候,他已骤然长大成人了
。
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领路人,都注定要从史迪的生活中隐去。正当史迪能够有力
量给予这些成年人以支撑慰籍之时,却被抛弃和欺骗了。教师扭曲的人性和脆弱的谎
言,Frank的懦弱与求全,刚刚在他面前开启的成人世界在骤然间倾塌。面对Frank,
他甩门离去。面对颁发毕业证书的女教师,他穿堂而过,留下一个背影,将门在身后
关上。他可以报复,他应该怒骂,但终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在这放弃权力的一刹那
,他经历了一次人性的突破和达成。是宽容与饶恕,也是蔑视与不屑。此时的他,超
越了曾指引过他的成人。伤痕累累地走出去的已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那两道门,
如蝉蜕般留在了身后。
经由爱而成全于爱的崩塌。这就是痛苦的成长。在崩塌后的废墟之上,我们知道
史迪已有力量构建自己的王国。
影片的最后:在慢镜头中,史迪提着所有的字典摇摇摆摆地越走越近。学校压抑
沉重的大门在他的背后永久地关闭了。
虽然走得步履不稳,但一个男人正在向我们走来,充满勇气和力量。他不再需要
学校,不再需要教化。他已能用自己的头脑站立。
柔美的女高音再度缠绕画间。
那是青春的告别和祭奠。
--
我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该做什么
要怪就怪酒味太醇了……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05.64]
发信人: immerse (谢却荼靡), 信区: Movie
标 题: 青春有时——评《教室别恋》(1)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Jun 20 13:54:17 2003), 转信
当《教室别恋》的字幕在华俨的女高音中渐渐升起,我不能动弹,指尖微微发抖,一任
黑夜里几束清浅的光,明明灭灭地把自己埋起来--屏幕上湿灰的背景下,Stig Santess
on蔚蓝的双眼一直穿透了我的心。
我知道作为一篇论文的影评不该像这个样子,我应该讨论光线,色调,造型,影像的深
度感,运动感,叙事结构,精神分析,甚至某种主义。可是我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
部片子没有办法让我像品茶一样强自镇定,故作澄明。这是一瓶北欧最烈的Aquavit,醇
香里夹着苦的,激烈中透着冷静的,逼得你眉头紧锁也得咽下--于是看见了无数的感官
在蒙太奇的剪辑、闪回中变得层峦交叠,爱情幻化成光怪陆离的形状,情欲此消彼涨,
痛苦如濒死的呼吸,每一口都不可磨灭。
所有的镜头都像被酒精清洗过,只感觉生命中最毒最美的那层汁液,残酷地,炽热地,
浸泡着我的思想,惊悚了每一寸皮肤。
我想我终是醉了,眼见那些少年和成人世界欲望纠杂的景色,排山倒海地压过来,我想
跑,想尖叫,却逃不出令人迷醉的、沉着的镜头--镜头与Stig的双眼对视,迷茫,清朗
,好奇,喜悦,惶惑,成熟……导演却不动声色,似乎感情已经被冰封了,而镜头,残
忍而冷静地,几乎占据了神的姿态。
那是个还略显幼稚的清秀的脸庞,几缕金色的头发,阳光般拂上额头。我看他的情不自
禁地从凳子上注视老师那光滑的脖颈,他借字典轻触老师的小腿时的甜蜜的不安,他深
深地吻那个心目中的女神坐过的椅子……
那个时候我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情是最美的--无论怎样。哪怕就是表现在充满教条的
规则、秘密如丛林里的小兽一样仓惶隐蔽的课堂上呢,哪怕就是表现在一个15岁的少年
和他美丽的厌倦婚姻的37岁老师身上呢。在我看来,那却是美的,美得挣脱了任何形式
和教条的桎梏。(我厌恶一切把爱情归究为"情结"、性别、角色认同的解释,我厌倦了
解释。)
于是我看他们赤身裸体在华丽的地毯上做爱,我看阳光穿过窗帘照着美丽的老师美丽的
少年美丽的身体里美丽的欲望。灵魂里的欲望如鸽子般在卧室的阳光下成长,幸福密密
匝匝,如同解不完裙扣,纯洁如音乐,如大段大段涌起的赞美诗。
那时候我总担心少年总会被突如其来的推销员丈夫逮个正着,我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就替
他们惊吓过度。然而他们幸福至极--少年依旧在课堂上与老师做着只有他们之间懂的小
动作。
然而,总有一天,幸福到了顶点。(我发现,"幸福至极"其实是一句谶语。)
少年同情起落魄而善良的丈夫,少年厌倦了老师无休止的肉体索取,少年发现了另一种
美丽--少女脸上有淡淡的雀斑,也不够丰盈,但纯洁如一朵白云,一朵许多人少年时代
都会飘过的云。
措不及防地,少年开始长大了。长大必定意味着否定过去,一并否定还生存在过去回忆
里的那些人。而且往往是那些扎根越深的,就越巴不得连根拔掉。
我不是宿命论者,然而不得不相信,生命中许多偶发的事件,像铺陈在路上的一颗颗小
石子,经过的时候,只是一个不经意的颠簸,一些回忆便被抛出了很远。回首时,已无
法拾掇。
少年的哥哥,一名勇敢的海军,在潜水艇演习中遇难(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报道过的库尔
斯克号,更感到那种冰冷的海水灌顶般的难过);少年生平第一次面临象征社会权威的
父母孤苦无助的样子;少年与善良忠厚生意上却将走投无路的丈夫Frank建立了友情;欲
求不满的老师Viola以留级相威胁……少年终于见识到那个成人世界的残酷和阴冷,开始
成长,并有所担当。
在毕业典礼上,参加哥哥葬礼回来的Stig昂首走入大厅,向正在颁发证书的Viola敞开裤
链--以炫耀曾经征服过她的阳具作为报复的手段。但在我看来,这还有一种宣示的意义
,阳具的成熟伴随了少年的成熟过程,这是他向那个成人世界的致礼。然而面对成人世
界耀武扬威地张扬给他的残酷和绝望,意义又有什么意义?第二个意义不在场罢!
--
有三种人我们会记住,第一种是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人,第二种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
第三种人最难忘,有欢乐,也有痛苦。
※ 修改:·immerse 于 Jun 20 13:56:42 修改本文·[FROM: 162.105.32.28]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2.105.32.28]
发信人: immerse (谢却荼靡), 信区: Movie
标 题: 青春有时——评《教室别恋》(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Jun 20 13:55:26 2003), 转信
我不知道导演鲍韦·戴贝伊是想用一个故事来贬黜青春的情欲幻想和纯洁的迷恋,还是
对成长的残酷的赞美。他那过于理智的叙事方式和通篇冷峻的色调,让力图通过镜头里
泄露的一点激动来捕捉他的心意的人不得要领。
Stig最后提着两捆字典从铁黑的学校大门出来的时候,还有些步履蹒跚。对他而言也许
还厚重了些的字典,代表一个沉重的成人世界为张狂的青春画下了句点。
台湾的网络写手藤井树评介《教室别恋》结尾的话,曾经被广为引用,"虽然走得步履不
稳,但一个男人正在向我们走来,充满勇气和力量。他不再需要学校,不再需要教化。
他已能用自己的头脑站立。"
也许这是一个多义的叙事方式所导致的必然争论,它放宽了观影者的审美自由。可是正
因为如此,我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同意这是一个青春之花凋谢、结出坚强的果实的结尾。
不,这不自然,这结尾甚至过于苟且、草率、避重就轻、煽情。
那生于情欲、终于情欲的爱情,死亡的悸动,不由分说被痛苦从教室里的少年世界的躁
动和喧嚣里拖出来的成熟,面对青春的真相、却必须割裂青春的绝望的遗憾,根本不是
那两捆充满了对符号规则的迷恋的字典就可以消解的。
况且,字典,不是一个丰实华美的社会的象征,在学过辞典编纂学的我的眼里,它不过
是一个驯服的规则,一个定量配给的丰富,一个守秩序的姿态陈列。带着这样的沉重,
故事无法以"长大"顺利结束--就像人轻易不能逃脱青春的创痛。
结尾那段华俨的咏叹调让我彻夜难眠。他们用这么烈的酒,轻易地杀死了拙劣的青春欲
望,也杀死了看似懵懂溷浊却清澈如泉水的理想、本真的愿望、对哥哥、爱情和那个成
人世界的崇拜和美好向往。
欣赏或抛弃贝多芬算不算长大?同情或决绝算不算长大?爱上一个人或背叛一个人算不
算长大?做爱或厌倦做爱算不算长大?叛逆或珍惜亲恩算不算长大?进入或离开教室算
不算长大?爱抚或复仇算不算长大?诅咒或遗忘算不算长大?完整或缺失算不算长大?
长大算不算长大?
圣经里说,"There is a time for everything, and a season for every activity u
nder heaven."(Ecclesiastes 5:1)所以这个世界上,"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
拔出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
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梢有时,失落有
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青春并非无懈可击,青春也有时。然而我强迫自问:为什么当"All things fair"的美好
烟消云散时,拿一个所谓的"成熟"作诱饵,就可以逼一切从容就范了呢?难道那创痛不
是自己的?难道那痛楚的幸福、骄傲的堕落不是清清楚楚写在自己眼睛里的?回忆坚硬
的质地难道不是令自己时时触痛的?怎么一闭眼,一辗转,就合该被遗忘了?
当欲求不得后被摔碎的酒瓶碎片朝向男孩细嫩的脖颈时,影片沉默着,用特写镜头把那
个色调阴暗的成人世界的刀刃转向我们,青春手无寸铁,只等灭亡。
而,灭亡有时,成熟有时。
影片原名:Lust och Fagring Stor
英文名:All Things Fair
出品地:瑞典/丹麦/英国
拍摄时间:1995年
片长:127分钟
导演:鲍韦·戴贝伊
主演:约翰·威德贝尔格
玛丽·卡拉格·克兰茨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主要奖项:1996年柏林影展银熊奖
评委团蓝天使奖导演特别大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有三种人我们会记住,第一种是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人,第二种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
第三种人最难忘,有欢乐,也有痛苦。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2.105.32.28]
--
Love is always patient and kind.It is never jealous.
Love is never boastful nor conceited.It is never rude or selfish.
It does not take offense and is not resentful.
Love takes no pleasure in other people's sins but delights in the truth.
It is always ready to excuse, to trust, to hope and to endure whatever comes.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166.111.163.15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