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mily (想去爱琴海), 信区: comic
标 题: 闲注天空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Jul 19 16:40:59 2004), 转信
发信人: seika (星华), 信区: Comic
标 题: 闲注天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Jul 17 20:43:36 2004), 站内
闲注天空
星华
《天空战记》的背景完全取自佛教神话传说,看热闹也好,看门道也罢,知其然而又知其
所以然,增加些乐趣和回味,总无坏处。故而闲注,博君会心一笑耳。
[毗湿奴]
“往世书”中的三联神——大梵天、毗湿奴、湿婆分别为世界的创造神、保护神、毁坏神
。他们分别代表宇宙的三种状态,本质上并无正邪之分。《天》为了情节上的处理,设定
大梵天、毗湿奴主持正义,湿婆代表邪恶。
毗湿奴,梵文 Visnu。曾多化身下凡,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被视为整顿、维护宇宙秩序
的神力之化身,天神们在危急关头也都向他求援。传说中毗湿奴化身为一侏儒,向夺得三
界统治地位的魔王伯利乞求三步之地,魔王应允。毗湿奴两步就跨越了天界和人间,然后
停步不前,将地界留给了魔王。
他不仅能降魔护世,还有创世业绩。整个世界无非是毗湿奴存在的形态。毗湿奴在宇宙每
一周期之未都将整个宇宙置于自己体内,卧在千首蛇舍湿蜷曲而形成之榻上,闭目沉睡,
在水中漂游。一旦苏醒,便思考新的创造之举。此时,其肚脐处长出一朵莲花,莲花中又
生出大梵天,由大梵天从事创世。
本为男身的毗湿奴在《天》中名曰调和之神慧明,金发高髻,秀丽无俦,温善可亲,令人
又敬又爱,俨然大姐姐的形象。她掌理天界安定,守护人间,能令受伤的人痊愈,死去的
人转生,并且对抗湿婆造成的天界动荡。
毗湿奴的创世业绩也略有体现,创造神的继承人本来就负有守护慧明的责任。而OVA中,则
明确说出,调和之神和创造神联手,能够创造出新的宇宙。
[湿婆]
梵文 siVa,他是舞蹈之神,苦行之神,毁灭之神,主要特征是破坏和毁灭。但毁灭中蕴
育着再生,因而湿婆又是吉祥的化身,担负着创造的职能,不停地修复被毁坏的一切。他
既是“暴戾的”,又是“仁慈的”。
神话中湿婆五头四臂三眼。手持三股叉、沙漏计时器状的小鼓、战斧或底端为骷髅的棒槌
、弓箭以及捆绑反叛者的绳索等。剧中的湿婆黑袍如乌云遮天蔽日,乱发似蛇,相貌诡异
,三只赤目,紫唇长甲,完全是“恶人”模样。他掌握黑暗力量,“黑能量就是隐藏在每
个人背后的邪恶之心”也的确有道理。
湿婆的强大十分惊人,他在一平面前展现是“宇宙诞生的力量”。
[梵天]
梵文 Brahma,他居于三大神主之首。
大梵天生于“金胎”(梵卵)。他在卵中度过一年,随后以思(意念)之力将卵分成两半;一
半造天,一半造地,天地之间为空界。此后,大梵天又造五种元素:水、火、土、气、太
空,造思维、天神、祭祀、三“吠陀”、时间、星辰、山岳、平原、海洋、河流,最后造
世人和言语、情感,欲望。一系列矛盾对立体:热——冷、干——湿、痛苦——欢乐等等
,也为他所造。此外,大梵天还造魔鬼、灾难等。大梵天常常满足乞求者的愿望,而且往
往善恶不分,有求必应。许多恶魔也得其恩惠、许诺乃至纵容。由于他的恩赐和庇护,魔
王伯利统摄三界,毗湿奴不得不化身为侏儒降凡救世。每一“伽梨瑜迦”(巨长的一段时
间)结束后,海洋深处喷出的大火将全宇宙焚毁,大梵天醒后予以再造,如此循环往复。
一平和阿凯合身为梵天,也集合包括正义和邪恶在内的对立体。一万年前的梵天只留下梵
天战甲,残影宣布一番遗言便消失不见。
三大主神在维持、破坏、创造中独立作用又彼此关联,如剧中梵天之继承人保护毗湿奴,
却又含有湿婆主宰的黑暗力量一般,是《天》设定最独特之处。
[因陀罗]
梵文Indra, “因陀罗”在汉文佛经中曾译为“天帝”、“天帝释”、“帝释天”或“帝
释”。他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雷雨神,天神之王,后又成为东方保护神,即镇守东方的天王
,是“吠陀”神话中最重要的神,仅《梨俱吠陀》中就有250首颂诗赞颂他的神力。因陀罗
做为战神,英勇无畏,屡建奇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很多相关传说。
在《圣传》中帝释天拥有绝美的容貌和残忍噬血的个性,是绝对的强者,为了促成六星灭
天的预言而故意倒行逆施。《天》中的因陀罗亦是谋权篡位的角色,但是一副印度大叔打
扮,为天界神军的统领,一方面,他高贵温柔,甚至保护蝴蝶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力量
求胜,如魔鬼一般。《天》从哲学概念的角度,而不是从人性角度解释人物的转变,阿凯
如此,因陀罗也如此。因陀罗应劫而生,不能控制体内的黑暗力量,设计令八部众自相残
杀,奏响了天界毁灭的序曲。最后,因陀罗要杀一平时被乔迦刺死,这位乔迦昔日尊崇的
统领苦笑着叹息自己逃不过宿命的安排,已经疲累想要休息,并嘱托乔迦继续守护天界。
乔迦凝视因陀罗按在肩上的手,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明王]
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一种变化身,是为了教化众生特别是贪愚者而显化的忿怒威猛相的
尊神。明王之“明”,有光明义,以佛菩萨的智慧光明,摧破众生的烦恼业障,故称“明
王”。《真伪杂记》卷十三云:“明者,光明之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
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
《天》中反其意,用八大明王之三,却称之为“兽牙三魔”,拥有强大的破坏力量,佛教
中“守护”、“降魔”的职能荡然无存。他们一万年前被天界打败并印封,此世被因陀罗
释放,对付一平等人。
军荼利明王古达利:“军荼利”是梵语的音译,意为“瓶”。在佛教密宗里,瓶常常是甘
露的象征,此明王以慈悲方便,流注甘露水,以洗涤众生之心,因而他又被称作“甘露军
荼利明王”。又因其现忿怒相,形貌似夜叉身,所以也称其为“军荼利夜叉明王”。《天
》中,他是第一个出现的明王,因吉祥天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换的额外力量,才被四人
联手打败,已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强大。
降三世明王杜拉因罗:他为东方之尊,能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嗔、痴等三毒
,故称降三世明王。剧中形象为一艳丽女子,布下浓雾令四人失散,幻化成花朵将一平送
回人间,若不是一平借慧明之力重回天界,他自己和天界的现在、未来便要迥然不同。杜
拉因罗死后,变为一片美丽的花园,看来作者对她很是偏爱。
不动明王亚迦拉达:是五大明王的主尊,含有降伏、怖魔与慈悲等意义。是一平等人遇到
的最强的敌人,拥有撼天动地之力,兽王曼陀罗亦不能伤他分毫。亚迦拉达并调出军荼利
明王与降三世明王战甲,不可战胜。付出两人的生命代价方将之除去。
[苏摩]
“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酿成成苏摩酒。印度古代常以
此酒祭神,笃信它可使饮者精神振奋、勇力倍增,在搏斗中克敢制胜。据说,因陀罗杀死
蛇妖弗栗多即借助于此酒之力。后来,苏摩酒被逐渐神化而居天神之位。酒神苏摩是苏摩
酒的神格化,他给人们带来财富、幸福、水源、食物、生命力,帮助人们祛除疾病。后来
,“苏摩”一语又被用来称呼月亮。
与《天》设置颇多类同的《圣传》中,苏摩是具有神奇力量的一族,喝了他们的血可以“
长生不老”。《天》中,苏摩神则是战士们的力量源泉——类似圣斗士的小宇宙,务须让
苏摩神“开眼”,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同样,这一过程需要自己用“心”领悟和体验—
—第七感呵。一平在危及时刻,心中凝定、摒除万物,意与神会,方才领悟到“伟大的苏
摩力量”,从此大为长进。
[十二天]
密教所供奉的十二天神,为帝释天,焰摩天,毗沙门天、梵天、伊舍那天、水天、地天、
火天、日天、月天、风天、罗刹天。
剧中结合了《金光明经》中的二十天,列出“十二天圣”:摩利支天、焰摩天、欢喜天、
上宫天、伊舍那天、水天、地天、火天、光日天、闇月天、风天、罗刹天。但真正出场的
只有罗刹天和摩利支天。
/罗刹天/
真正的罗刹同夜叉虽然都是恶鬼一样的存在,却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罗刹民族凶猛而好
斗争,男人外貌凶狠丑陋,女人却都是美女。罗刹天本人是因陀罗军中的一个小角色,手
段却不可轻忽。他绑架了吉祥天,差点另一平和利迦自相残杀而死。
/摩利支天/
佛经中是位女性神,摩利支为梵文音译,意为“阳焰”,即光焰。她是太阳光芒人格化和
神化,这位天神有些大神通,“以隐形法为其至极”,能救人离一切灾厄。
《天》中,摩利支天变为男性,名叫马里千,是天王乔迦的好友。
他英武不失俊秀,些许玩世不恭,是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微笑”,哪怕是死
。
他风流倜傥,看她练功,不经意的将花朵从空中掷在她鬓边,戏谑玩笑,只为欣赏她绯红
的脸颊。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那倔强女子虽不是铁石心肠,但心早已给了另一个人。
别时,浮云遮月,朦胧的浅红色花海中,心意彷徨,那片情感几近疯狂,也终于黯然离去
。
再见,斜阳正浓,天地间染满了凄艳的粉红,花色和霞色连为一体,芳姿妩媚,却无馨香
,如同那无果的爱。
面对,眼神清冽,她明白他的心意,与其被病魔打倒,不如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敌对
抑或同志都不重要。于是花开灿烂,迷乱的风中,花絮狂舞不停,飞散的无双华包围了他
,血潮鲜红。
她凝固般怔怔,满眼迷离的泪,不是不感激这情分,只是无能回报。微笑的他蹒跚着走近
,高举手中尖锥,却“丁零”丢在地下,双手紧紧抱住她,在耳边喃喃低语:“我很久以
前就想这么做了……”然后倒下。
她俯身扶他,感觉依然微笑的他呼吸停止。而她能做到的,只是记住他。
[吠陀]
梵文“知识”的音译,主要指宗教知识,现存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四部。剧中,战士
的战甲名为“吠陀”,一般缩小如模型玩具放在身边,用时变大,除能保护身体外,还可
以作为交通工具飞行。缺点是如果主人受伤严重,便不能变化。
[须弥山]
意译“妙高”、“妙光”等,印度神话中地名,佛教采用之。此山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
辰转动的轴心。山极高,日月尚在其半山腰,又极广阔,包括九山八海。《天》中,这是
一神秘的小世界,放置创造神战甲之处。有强大的结界,只存在一日便消失。
附:天龙八部
“八部众”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说:“佛向菩萨
和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
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是指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
非人,包括八种神怪。因为以“天”和“龙”为首,所以称
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曰天,二曰龙,三曰夜叉,四
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经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的,
只不过是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中认
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
死之前有五种症状:衣 压改 ,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
出汗,玉女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大衰”,是天神中最
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龙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
多,不过没有脚,有时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
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
佛经中有五龙王,八龙王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是很尊敬的。
认为水生动物中以龙的力气大,因此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
龙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沙揭罗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是
到释加牟尼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先成佛之相,她成
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
夜叉将”。“夜叉”的本义是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
轻灵,秘密的意思。《维摩经》中注曰:“夜叉有三种,一
在地,二在天,三在虚空,”现在我们说的“夜叉”都是指
恶鬼。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
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
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烈的香气,“乾达婆”在梵
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香气和音乐都是飘渺隐约,
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的奇怪,男的极丑,女的极美。阿
修罗王经常率部众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
,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 刀 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
的天翻地覆,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往被打败,有一次他
打败之后,上天入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莲花中。阿
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他的权利很大,能力很大 ,
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
阿修罗王又疑心重。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膀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个大
瘤,是如意珠,以龙为食,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
要吃一个龙王和500条小龙,到它命终的时候,诸龙吐毒,无
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此鸟
啼声悲苦,以龙为食。因为它一生以龙为食,体内积蓄毒气
很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仅剩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思。他形状和人一样,
但是头上有一只角,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0.72.199.*]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48.8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