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umsdock (微笑服务), 信区: comic
标 题: 宫崎骏的感观世界 zz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Jun 25 16:54:58 2004),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chumsdock (微笑服务), 信区: movie
标 题: 宫崎骏的感观世界 zz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Wed Apr 7 09:33:35 2004), 转信
宫崎骏(Hayao Miyazaki)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 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们家
原本住在东京都文京区,后来二次大战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住
在鹿沼市的伯父经营了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在那间工厂担任主管。宫崎骏的
母亲是个严格而聪明的女性,对宫崎一生的影响甚大。宫崎骏的弟弟后来回忆说,他
看到《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虽然长得完全不像,但是个
性神似。
宫崎骏小学一到三年级都在宇都宫市的小学就读,后来他们搬回东京,便转到东
京的学校读书。1947年的时候,宫崎骏的母亲患了结核病,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从
《龙猫》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宫崎骏一家的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
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动画《白蛇传》(东映动画制作)上映
了,还是高三学生的宫崎骏迷上了这部片子,原本就喜爱漫画的他开始对动画产生兴
趣。宫崎骏从前就喜欢涂涂画画一些军舰、飞机之类的东西,不过不太会画人,他也
曾立志要当一名漫画家。乃至若干年以后,他仍然充满着崇敬的回忆着:“我看到了
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
高中毕业之后,宫崎骏进入东京学习院大学就读,主修政治经济学。1963年,宫
崎骏从大学毕业,进入东映动画工作。第一部参与制作的作品是东映在同年12月的剧
场动画《Wanwan忠臣藏》。紧接著宫崎骏参加了东映首次制作的第一部TV动画──《
狼少年ken》。
当时他提出的一些企划常常不被采用,但是宫崎骏还是坚持著他的理想。看了俄
国动画片《雪之女王》之后,宫崎骏心中的创作火焰更为旺盛了,他后来这样回忆道
:“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
朴,又可让我们贯穿想像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
他艺术形式。”
1964年,宫崎骏当上东映动画劳工协会的秘书长,当时高畑勋是该协会的副主席
——据说宫崎骏是一位社会主义者。那年宫崎骏开始和他的同事太田朱美小姐约会。
1965年秋,宫崎骏自愿帮忙高畑勋导演的《太阳王子》的制作小组,担任场面设计及
原画。这是两人合作的开始,同时也是宫崎动画生涯的第一步。同年十月,宫崎骏和
太田朱美小姐结婚了,1967年一月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太阳王子》在1968年上映
后,宫崎骏和他的太太一起参加《穿长靴的猫》的制作。隔年,两人又一起参加制作
《空飞buyulei船》。1969年四月,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
1971年,宫崎骏离开东映动画,和高畑勋、小田部羊一等人一起进入“A-Pro”
工作。1973年,他和高畑勋两人合作的动画《熊猫·小熊猫》上映了,这部作品中宫
崎骏一人身兼四个职务——原案、脚本、场面设计、原画,个人风格有颇大的发挥。
六月的时候,宫崎骏、高畑勋和小田部羊一离开“A-Pro”,加入“Zuiyo Picture”
。七月,宫崎骏到瑞士去拍外景,寻找他的下一部作品《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的
灵感,在这部作品中他担任场面设计及画面构成。1975年,他又到意大利和阿根廷拍
外景,准备制作《寻母三千里》,同样也是担任场面设计。
1978年,第一部全程由宫崎骏监制的作品──《未来少年柯南》在NHK播出,颇
受好评,宫崎骏的思想与风格在本片中得以展现。被称为“柯南”的少年,除了双手
外还有一双好用的脚。人们看到柯南充满活力的动作后,会不知不觉产生出努力的心
情。毫无拖泥带水的故事构成,以及有个性的可爱人物,都使人着迷。与通过系列来
描叙的大型动画不同,作品的乐趣在于柯南的成长,几乎所有女性都认为柯南是“理
想的儿子”。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女性眼中一直是个野孩子的柯南却说:“我要
回到珊瑚水岛,到那时,希望能再与拉娜一起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已成
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了。不是说“想一起来”,而是“希望能一起再来”。
依赖于旧文明的英塔斯多利亚和在大自然中自然生存的海哈巴的结构组成,被以
后的宫崎作品继承了下来,这是NHK放映的动画中,首部宫崎监督的TV系列。这是宫
崎骏风格和思想逐渐形成的期间:浪漫的气质和冒险的勇气,纯洁的少年和成长的心
情。
1979年宫崎骏进入了东京movie新社,1980年执导《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
》(剧场版),再度展现“未来少年”的冒险电影风格。
1982年在宫崎迷的心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长篇漫画《风之谷》开始在德间书
店的Animage杂志上连载,一直到1994年才完结。这部连载为时12年,长达7卷的漫画
巨著,不但包含着史诗般宏大的篇章,跨越生命和生死的追寻之旅,对人类和自然的
深层哲学思考,更是宫崎自己对环境保护和人文主义长期思考,不断深入的思考的结
晶。可以说,要认识到宫崎从对环境的关注,转变到怀疑“环保”的正义性,从对人
类本身的关怀,少年青年直至中年的成长历程的思考,到对人类本身的起源,意义的
质疑和解读,以至最后在混沌黑暗的时刻提出的“生命是黑暗中闪烁的光”,因此无
论多么艰苦,一定要“活下去!”的“最终奥义”,无不在这部深重宏伟的漫画中得
到了体现。
也是这一年,宫崎骏与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相遇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德间康
快。德间作为全日本最大书店总裁,他敏锐地意识到宫崎骏的才华,并资助宫崎、高
畑两人创办工作室。同年11月,宫崎骏退出东京movie新社,当上了自由作家。1983
年,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版《风之谷》开始筹划,高畑勋担任制片,由Topcraft工作室
负责整部影片的制作。同年七月,宫崎骏的母亲去世,享年71岁。
1984年三月剧场动画《风之谷》上映,影片集中了宫崎动画制作的众多特色,优
美精致的画面,丰富多采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对话,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一切使得
宫崎骏作为老少皆宜的国民动画家的声誉雀起。而片中体现了因人类的愚昧战争和过
度掠夺而反噬的自然,巨大的菌类组成的腐海因为人类产生的毒素而散发着毒气,更
是被环保主义着作为圣经宝典珍重不已,宫崎作为“环保主义”的教主的身份由此确
定。虽然由于电影长度和包容的限制,动画《风之谷》的内容只是漫画的一本多一些
的情节,而且作为宫崎动画圆滑期的代表制作,影片明显煽情的结尾和宗教情结都受
到评论家的批评,但是其丰富的想像力及深沉的内容,却震撼了观众和整个电影界。
四月,在德间资助下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合伙创立了“二马力”会社,也就是吉卜力
的前身。
和《风之谷》一起公映的还有《名侦探福尔摩斯·蓝色红宝石海底的财宝》一片
,宫崎骏担任脚本。原本该片是与意大利电视局合作制作,但由于版权问题被停止了
一阵。在影片中,著名的侦探福尔摩斯竟然是一只一只德国小猎犬,助手华生医生是
一只憨厚的苏格兰长毛犬,美丽的女主角大家族的哈德逊夫人这位美丽的寡妇则是英
格兰约克夏贵妇犬,反派们当然非沙皮莫属。故事中出场的人物换为动物,这是动画
片的特权。此后该片被改编成TV版动画,同期上映的还有《未来少年柯南》特别篇。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创立,开始制作《天空之城》。从此宫崎骏开始了他个人
动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十年,同时也是动画大发展的十年。
《天空之城》是根据Jonathan Swift小说《Gulliver's Travels》改编的电影,
有人认为其故事情节较为传统,但这不等于它没有新意,相反,《天空之城》充满了
很多新元素。电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画出故事所发生时代的世界的景观,有点科幻色彩
,也有点神话色彩,还有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味道,诸如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和
黑漆漆的矿洞。《天空之城》于1986年上映,是吉卜力的开山之作,宫崎骏一人身兼
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四项重任,使得这部作品从头至尾注入了纯粹的宫崎理
念。宫崎骏的音乐搭档久石让,这次也达到了他配乐生涯的顶峰。实际上影片探讨了
人与自然的主题,漂浮在空中的伟大都市拉普塔最终的毁灭,仿佛在告戒世人:在机
械和钢铁的世纪里,面对着的其实是未定的将来。
1988年的《龙猫》和1990年的《魔女宅急便》,在宫崎的作品中可算转型的篇章
。一方面宫崎关心的焦点由自然逐渐转向人类,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作品均是充满
视觉冲击力的的幻想世界,而使得宫崎的世界似乎只是张力的剧情和虚幻的时空。放
弃了一切夸张表演和复杂剧情的《龙猫》和《魔女宅急便》,则是着眼与平凡的人类
和周围的世界。《龙猫》中对亲情的描述,和《魔女宅急便》中对少女成长细致入微
的描述,无不使人感到亲切和感动。而《魔女宅急便》的上映,也意味着吉卜力成为
票房保证的开始,它吸引了大约2.64亿名观众,成为日本当年度最卖座的电影。
1992年《红猪》问世,这是宫崎骏相当重要,却经常被轻易略过的作品。其实无
论是从这部作品本身还是从它对宫崎创作生涯中的意义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
作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描述简单的人和简单的故事,充满着反都会情结,重视
环保主义,充满爱的深广和辽阔,适合合家观看”的宫崎骏动画,从这时,而不是在
97年才突然开始发生变化的。虽然如果从外表来看,这个背景设置在1920年代的意大
利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叫做红猪的猪的故事,影射的是中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无论
是从美伦美奂的画面,温馨优美的音乐还是轻松幽默的剧情,都是打着明显的“宫崎
制作,必属精品”的特制商标,可是一直以来一直以少年,尤其是清丽明快的少女为
主角的宫崎,此次突然换上一个长着猪脸的中年阿吉桑,本身便是一个值得警戒的信
号。虽然影片中的红发女孩菲娥承担了为红猪带来光明和希望的鼓励者的角色,可是
,所谓中年人的成长,亦不过是,“虽然很多事情已无法改变,但只要喜欢自己,亦
可以让自己生活的不一样”而已,宫崎一向体现出的乐观的精神,这时其实已经有所
改变。尤其是,宫崎的影片虽然自从《风之谷》以来一直是不尽人意的,但如同《红
猪》这样的简直可以说“不合情理”的结尾,却是第一次出现。所以,应该是从这个
时候开始,宫崎就已经进入了对于以前所有作品的反思,对于“环保”,“人文”和
人类的自然的深切反思,而这种反思的结局,直接的体现到了94年宣告结卷的漫画《
风之谷》中。
了解这一点,也就不用为时隔五年出现的《幽灵公主》感到震惊了。尽管由于从
最初的5个小时缩减到了2个小时因而显得有些生硬晦涩,尽管为了商业的目的而加入
了过多的感情戏,人物的刻画反而不及宫崎骏以前的作品,《幽灵公主》仍然不能不
说是宫崎骏的顶峰制作,是宫崎骏对自然和人类关系苦苦思索不得其解而呕心沥血的
作品,是自己也没有答案的宫崎骏,面对着这个时代所能够唯一看到的希望。因此,
这部背景设置在日本开始侵略山林的室町年代,描写山林中的物化族以及发展中的人
类两个圣域战争的故事,才可以得到解释。而影片的最后,没有通常的大团圆结局,
而是认识到战争还远没有结束的阿席达卡对小桑所说的那句“一起活下去吧”,也才
可以得到真正的理解。这是推翻了自己过去纵然不深信,却一直在宣扬的理想和主义
的宫崎,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无奈的苦笑和期待。生命的高贵尊严,自然的不可侵犯
,以前的所深信的一切此时已经灰飞湮灭,在没有任何支持力量的时候,自己也不知
道未来会如何的宫崎把问题抛回了观众。“活下去”的主题,也成为贯穿始终,却不
停变化的意念,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
一度有传言宫崎骏在制作完《幽灵公主》之后便要退休,而不再制作动画片了,
他自己曾说,干动画电影的导演这一活简直是呕心沥血,所以由于身体的问题他不能
在亲自执导一些诸如《幽灵公主》的大制作了,而且也可以给年青人们提供机会。但
这并不等于他会放弃动画制作的工作,宫崎骏也可以参与一些动画制作中不太累人的
活,例如编剧、人物设定等。
自《幽灵公主》后宣布退休的宫崎骏终于放不下动画的诱惑,撤回封笔宣言,并
宣布筹拍一部以21世纪人口和环境问题为背景的作品。于是有了《千与千寻》,这部
上映后两个月即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票房最高,创下无人可及纪录的电影。
于2001年7月公映的《千与千寻》叙述了千寻的一个生活小片段,讲述她在面对
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这正是宫崎骏要观众明白的。宫崎骏
自己也认为这是一部有别于他以往其他故事的影片,以往,他笔下的主角都是他所喜
爱的,但这次宫崎骏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十岁日
本女孩,其目的就在于要让每个十岁女孩都从千寻身上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
女孩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没精打采的神态,更是惹人生厌
。最初创造这角色时,宫崎骏还曾有点替她忧心,但到故事将近完结时,他却深信千
寻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2002年宫崎骏在三鹰市成立了“吉卜力美术馆”,这是所有宫崎骏影迷都渴望参
观的地方,但是宫崎骏却希望来的人数少一点才好,这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更能好好
欣赏。虽然是盖美术馆,其实感觉像在制作一部新电影,必须要做很多新的东西才行
,其实是相当大的工程,而且即使目前完成,也并不代表结束,必须一直继续下去才
行。宫崎骏也为自己定下一个2004年夏天的目标,因为由于经济萧条、环境问题、人
口膨胀、恐怖行动及战争等种种事情,人们会有对未来不安及对未来无法抱有什么希
望,他相信这样的情况,到2004年夏天会更明显。所以孩子们到时候会产生的不安、
疑惑和好奇心,必须要做能解开那些疑问的东西才行。宫崎骏强调:“在那样的情况
下,那些活在当时的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电影,这次我必须抱着这想法
去做。”
宫崎骏之感官世界--性别
来源:新浪网 作者:张献民
其次是性别问题。性别问题集中在个人能力上。
女性性别在宫崎骏的作品中非常突出。她们既非常女性,又不乏男性的所有优点
。但是男性就差很多,经常在为一个错误的理念做错事,甚至是缺乏能力的代名词。
这个观点很象〈红楼梦〉里说的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单看〈幽灵公主(魔法公主)〉。
日本动画片对超能力(SUPER POWER)的幻想集中在男性身上,通俗的〈北斗神拳
〉、〈四驱小子〉、〈灌篮高手〉等,高级的〈明(亚基拉)〉等。女性有时候也有超
能力,但更多是幻想型的,如〈樱桃小丸子〉。
日本动画对超能力的幻想,我看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军国主义的覆灭。任何民族
都可能对力量产生崇拜,但在日本,由于社会体制和经济在发展均以二战后美国的占
领为前提,对力量的崇拜更接近幻想。
这包括了体格方面的原因。比如所有黄种人篮球迷在电视里看到美国黑人球员灌
篮时的羡慕。
体格的原因由于少年题材的年龄问题而加剧:少年人没有成熟的体形,他们力量
更小。
日本动画片中对超能力的幻想一贯伴随着恐惧,他们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曾
经向往以力量取胜却彻底失败,而且毁灭的最后象征是原子弹。
所以就有了〈幽灵公主〉中男少年的形象:由于杀戮,他偶尔得到超能力,但超
能力还会带来他自己的毁灭。这是故事的引子,后面的全部内容是尝试弥补杀戮这个
过错,放弃超能力以获取新生。
这就是有关男性性别对于宫崎骏的意义:他们不断在犯错误并缺乏纠正的能力。
〈幽灵公主〉中另两个男性形象更具备父性的意义,被描画成两个极端。
一是矮胖和尚。和尚被公众认为无欲,但他是该片中最贪婪的人。而且作为和尚
,他也不可能做一个父亲。
另一个是神鹿。神鹿本身有佛教意味。他的行为与杀戮相反,就是超度,不仅超
度无辜者,而且超度刚刚放下屠刀的人和动物。他或许是个幻想中的合格父亲,因为
他能治疗一切伤痛。但在他被杀戮的瞬间,他变为超能力的恶的具体代表,并毁灭一
切。他复活的瞬间也是他彻底蒸发的瞬间,他成为大地的父亲。大家通常说的是大地
母亲,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都这样说,古代天圆地方天乾地坤也这样说,其它民族的
民间传说(如古希腊的、俄罗斯的)也这样说,可见神鹿与和尚一样,虽然是男性/雄
性,但已经丧失了性别。
〈幽灵公主〉的女性形象以刚烈果断为特点。但造型都很美。造型与性格能力的
冲突与“美少女”系列的构思只有高低之差,在现实主义原则面前五十步笑百步。
她们的能力被“明治化”,就是放到日本开放之初、日西文化大冲突、日本还没
有彻底军国主义化之前。能力的依据在两个女子身上有不同反应。
幽灵公主代表着自然混沌嗜血万物和睦相处的年代,代表着万物有灵,代表莽莽
森林自卫的攻击性,背后是日照大神上千年的传统。这些都很普通。但,不同寻常的
是她的年龄,她与男主角相仿只有十多岁。她的能力来自神秘时代的所有传说,灵异
的动物和肢体的敏捷。
女城堡主代表着理性、西方、武器至上,求发展、向地球做最大程度的索取。她
基本是男主角母亲的年龄。她的力量来自有组织的人群(近似愚公移山和人定胜天),
科技进步和经济学的效率观点。好象是个母系氏族的孑遗。其实正因为她在几个主要
人物中最现实,所以她的形象最离谱。
这种有明确历史成因的个人能力不是超能力,与小男主角莫名的超能力截然相反
。明治时代的在位与昭和晚年的缺席,讲述着日本人心头的两块情节:对明治的理想
化和反思,昭和的隐痛和对昭和的宁愿漠视。
如果〈幽灵公主〉中有一个人物一直没有犯罪,那就是公主,一个少女。虽然该
片的唯一主角是少男,但中心英雄形象是标题中的幽灵公主。少男因为超能力并不属
于他自己,在故事中更多扮演的是个纷争的调停人,基本是个无能力的角色。这就是
宫崎骏一惯的男女角色的性别对换。
他不是唯一的。咱们这里的谢晋也一惯将最大的能力和政治正确安放在女性人物
身上,而男性或者是无能力的、或者是有罪的。
能力是什么?日本动漫一向把能力分为两类,一为四肢的延长线,二为脑子中转
动的能量。
能力的分析分为三部分:一是来源,二是大小(也就是是否超越自然),三是行使
的理由。这三个元素结合起来决定着结局。
少男的超能力无人能理解,集中于右前臂,来源不明,连他自己都不敢利用;少
女的能力来自她自己完全了解的地方,而且没有任何超越她个人的东西。这两个人的
能力到结局时不会给他们带来灾祸,因为他们拒绝使用超能力、或运用的是自己天生
的柔弱力量。也正因此,他们本是该片完美的一对。
女城堡主运用的是典型的日本式“手臂的延长线”。手臂的延长线可以是一把军
刀,在该片中是毛瑟枪。正像腿的延长线在别的日本动漫中可以是一辆摩托车。她为
此要把结局处付出代价,就是丧失一只胳臂。
只有神鹿完全运用他脑中的能量,因此他与〈明〉中的主角亚基拉一样,最后只
能彻底蒸发掉。这一点,在万物有灵论与佛教的结合当中,至善和至恶对世界的贡献
是等价的,也很象太极的阴阳互生互灭。
宫崎骏之感官世界--年龄
《源》男主角17岁玩遍花花世界。《好色一代女》作为色情作品结构比《金瓶梅》或
《发条橙》差一些,但年龄与色情的结合与《金》或《肉蒲团》相反,咱们的这两部
作品明确表示20-30岁之间是女性的花样年华,中国其他大部分作品也是这样表达的
;《好色一代女》虽然一直讲到年老色衰在街边乞讨(象《祝福》和《骆驼祥子》),
但性爱的中心年龄是15-17岁。它明确地讲最好的年龄是15岁,到17岁就走下坡路了
。
西方文学作品中现成的例子,杜拉在《情人》的开篇词中感叹:我十八岁的时候
已经太老了。那是西方眼中的东方情调。
西方电影作品中,现成的例子起码有两个:一是2000年独联体的《27个丢失的吻
》,出了盗版碟,女主角说是14岁,故事对性的问题不回避;二是更有名的《莱昂:
这个杀手不太冷》,女主角13岁,很暧昧。
中文作品中,这个问题最突出的,是我们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一堆红学家
讨论过贾林薛的年龄。比如黛玉到贾府的时候,有人说刚够14岁还是虚岁,也有人说
得有17岁了;她笼统在贾府呆了不到两年,按现在的“标准”,是早恋。
恋之为早,取决于事件主角的年龄,但更取决于社会背景。如果大家都在16岁开
始初恋,高中生就不算早恋。如果在12岁就结婚了该怎么算?
旧北京结婚的年龄偏小。有历史学家说整个封建社会结婚的年龄一直的慢慢提前
。我们不用看历史,看作品就可以。《西厢记》的性爱比《红楼梦》“正常”一点,
男女主角都是成年人,莺莺即使没二十也过了十八了,符合现在国际通行的成年人年
龄标准,张生年龄更大一点。但看旧北京的老照片,看当时人的自述,好些十二三岁
结婚的。溥仪大婚也就14岁。当时的吴佩孚15岁首婚,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很快丧妻
后,31岁再婚。
十二三就结婚,现在的人看来很难理解:那年纪,能干什么?可是让他们看我们
会更奇怪:凭什么允许不结婚先做那事,就不能让人家先结婚,再慢慢学做那事吗?
况且还有别的说法。传说清末逊帝在大婚之前就有那么挡子事,宫里的事情。有
一堆女人想做贾宝玉的秦可卿。这也不奇怪,以前就有万历皇帝从少年时直到老年一
直与比他大19岁的乳娘情深意长。
年龄如此重要,也因为我们相对来说生活在一个缺少禁忌的时代。西方这一过程
是60年代完成的,个别国家拖到70年代初。当时他们的老文人感慨:在拉马丁、雨果
的年代,一个少女可能为意外失去贞操而自杀,而1970年的巴黎,15岁的处女少得象
大白天的星星。我们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中国非常大、地区差异很大。
禁忌的缺乏,来自上个世纪下半叶世界性的开放。电影只是个例子。当暴力和色
情并非禁忌之后,当网上小孩灌水也高呼SM之后,只有年龄的禁忌,分级制以年龄为
依据,是娱乐产品与传统伦理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大岛渚的作品和《索多玛120
日》已经把成年人的所有禁忌全部打破了,几乎同时伍迪艾伦有搞笑版却同样深刻的
《你一直想知道却从来没有敢问过的有关性的一切(性爱宝典)》。
所以到了我们的年代,只有一个禁忌,就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性交。网上禁止发
布18岁以下的模特的色情照片,各个国家严厉打击儿童色情,发达国家的电影对这个
问题讳莫如深,我国刑法规定任何成年人与14岁以下的人发生性关系前者犯强奸罪。
60-70年代解除禁忌,在电影中的标志是六十年代的《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
》。《洛》来自文学,有着一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连续生活后的恍惚,还有战后气
氛也就是颓败而不是吸毒之后的激越,是个体对全社会不恭敬与个人尊严至高无上的
混合品。《洛》在未成年人性生活的问题上走得最远。
也就是说,暴力和成年人色情还可以玩很多花样,未成年人的事情,后来不可能
比《洛》更过分。
宫崎骏的作品,主角年龄很小。他出品的作品中,《听见浪涛》等基本还是个初
恋的年龄,大概上高中或高中刚毕业,谈起恋爱来大部分观众不会反感。但他自己的
作品年龄更尴尬,《魔女宅急便》和〈幽灵公主〉的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不清楚多大,
前者可能13、14岁,后者可能15、16岁。这是个非常让人猜疑的年龄。〈千与千寻〉
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涉及到父母,小女孩10岁左右,把任何猜疑排除在外。
年龄如此重要,因为日本动漫有将少年人年龄模糊化的一贯倾向。这个倾向是艺
术的一部分。但在日本文化的其它方面,也有同样做法,比如色情娱乐。日本的通俗
色情作品关注所谓“女学生”是大家都知道的。再比如所谓“车站读物”,就是在火
车站或机场购买的很便宜的一次性读物,即使不是动漫,内容也常涉及中年人与少年
人不平凡的“纯真”情感关系。
不仅模糊化,而且故意大龄化。引起猜疑的方向是预先设定好的。如果说美国电
影整体上有幼稚化倾向,就是把观众都设定为6岁的文化和智力水平,日本动漫的整
体倾向是以少年形象打动人,但将少年人的体格和能力尽量往成年人的方向靠拢。这
个影响非常大,有多少中国少年曾经在课桌、墙壁、书本里描画过“美少女”?有多
少日本男少年幻想着自己有一对“铁拳”?
比如典型的“美少女”,看年龄大约为12岁,针对的观众可能以小学毕业到初中
,讲的是各种班级内部争斗的变形版本,可是身材是魔鬼式的。拥有这样的身材是女
性对自己的幻想还是男性对性伴的幻想?
宫崎骏的作品好象不涉及性问题。岩井俊二是个旁证。这两个人都是纯情派的高
段位“电影艺术家”,功底深厚,影迷叫好,票房也很好。《情书》把性问题都躲过
去了,尤其是非常巧妙地把少年人的性问题躲闪过去,留下的都是纯情话语和物证。
年龄的问题,在中国比较成熟的另一个旁证是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的电影惊人一致
地将谈恋爱的人圈在25岁左右。在中国的不成熟是所有作品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导向琼
瑶:将初恋与婚前教育混为一谈。详细说,就是:22岁第一次谈恋爱,磨磨蹭蹭谈个
三四年(取决于连续剧的长度),然后结婚。爱情导向婚姻,婚姻是爱情的结局。
这个问题好莱坞俗片比日本和中国电影更成熟一点,就是把初恋与婚前恋分得很
清楚。1990年以后好莱坞的初恋片头号类型是恐怖片,《惊声尖叫》等,主角年龄为
18岁左右;婚前恋的年龄翻一倍,35岁左右,已经经历了无数情爱沧桑、只想找下半
生的伴侣,这种人经常被设计为已经结过一次婚,找的是同龄人,类型基本可以算是
浪漫现实主义,比如《西雅图未眠夜》、《当哈里遇见萨莉》等。
中国35-40岁的恋爱戏多数在倒生活的苦水,向后看不向前看。所以与这个年龄
人不恋爱的戏差不多。
日本这个年龄的人在电影中占据的地位,有一点很突出,就是男性比女性重要。
男性的统治地位还反映在这一类题材充斥着艺术化的、但与通俗色情读物一致的中年
男性对青年女性的幻想。远有〈追捕〉,近有〈谈谈情跳跳舞〉等。日本电影的进步
,在这两部具体的影片中,是〈追捕〉将中年男性对青年女性的幻想强加在后者身上
,还非要反过来说是青年女性对中年男性有性幻想;而〈谈谈情跳跳舞〉已经承认支
撑社会的,只不过是中年无聊男性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对青年女性的性幻想。
日本影片中近年的异数之一是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结局落到一个中年男人
(役所广司)与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共同面对以后的生活。父亲与孩子的感觉很浓,
虽然他们不是一家人。但拯救的方向还没有变:成年人拯救未成年人。
〈千与千寻〉反过来,未成年人拯救成年人。小女主角的年龄比宫崎骏其它作品
还要小。这个方向的拯救更加肯定这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与性爱没有关系。
因此唯一的疑问,是类似〈追捕〉让人产生的疑虑:到底是宫崎骏这个中老年男
人幻想在无望的成人世界中只有儿童才有拯救的能力、还是儿童幻想以超能力拯救父
母。鉴于〈追捕〉在性幻想上的错位可能过了一二十年别人才看清楚,〈千与千寻〉
讲述的是谁的幻想,恐怕也要过一些年。
宫崎骏之感官世界--前言
宫崎骏部分作品的精神分析很有意思。
说是部分作品,因为我只看过部分,相互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差距。
说精神分析,是因为我是个现代派中的经典主义者,基本上在十九世纪西欧诞生
的三种理论和分析方法中打转:一是经济分析,就是马恩的那套,讲阶级、需求和价
值;二是弗氏的对话实验,也就是精神分析;三是索绪尔奠基的现代语言分析,发展
下来有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等。
宫崎骏的作品,分析起来,用不上传统经济理论,文本分析又非常庞大,我只好
选择精神分析。
这是谦词。反过来说,宫崎骏的作品精神偏差非常多,而且非常有日本国民性和
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特征。
在我们了解到的日本当代文艺作品中,宫崎骏的作品表面看来极为“正常”。比
如,大岛渚的东西很多人看不惯,但看看大江健三郎就又觉得大岛没什么;三岛由纪
夫怪怪的,传统“正派”的川端康成偏和这么个另类人物关系非常好还替他主持婚礼
;北野武的东西也有很多人斥为变态;年轻一些的独立作品潮流中,黑泽清、竹中直
人等影片中的人物也怪怪的,玩催眠、灵异。好象这几年的日本名人中最正常的是岩
井俊二,但他与宫崎骏一样值得分析。
我们最好的文学和电影相结合的部分经常也如此。比如被改编最多的之一苏童,
不少人指责腐朽阴暗。
相比之下,宫崎骏的作品正常得象咱们这里二月河的小说。除了一小撮知识分子
,全社会没有指责,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宫崎骏作品的中心是少女。这一点,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是一致的。
重要的首先是年龄,其次是性别。
宫崎骏之感官世界--善恶
所以,就象所有传统作品一样,宫崎骏一直在尝试惩恶扬善。他的聪明足够使他非常
委婉地讲述善恶之争,甚至有时候并不直接给出最明确的答案。这也是明治思维,既
充满对西方理性+效率的景仰,又难以割舍传统。
有关善与恶,如果我们脱离明治之前的时代,进入二十世纪,甚至进入21世纪,
应该有什么样的理解?
以下是本文的精神分析型结论。
爱与恨的共生被美国影片〈猎人之夜〉表现为各写在四个手指头上的四个字母:
LOVE,HATE。而那个男主角是个牧师,每当他祷告或布道时,手指交叉在胸前,别人
能读到的,就是八个混在一起的字母。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修正他的理论,将驱动人的行为的本能分为爱和
恨。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有他与爱因斯坦的通信,目前中文已经有了几种译本。弗洛
姆在他之后对恨有着更透彻的阐述。
弗洛伊德在信中说:“我们认为人类的冲动(另一版本译为“人的本能”)总共可
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想要保存和结合(另译“统一”),我们称之为爱……这是日常用
语“性”的延伸。第二类冲动想要破坏和屠杀;我们称之为攻击冲动或毁坏冲动。”
“可是我们千万得留神不要急于把它引向“善”与“恶”概念。因为这些本能作
为对立物是不可缺一的。这两种本能既可对立,又可协力,正是通过它们的活动,人
类的一切现象才得以产生。”
宫崎骏作品的爱恨交织不单在不同人物身上,也在同一个人物身上。
他的作品的现代性不仅在于非经济化、泛文本化,而在于每一个结果都是由于爱
与恨的共同努力。
他的作品的传统性,就是成年男性幻想中或多或少将自己无法达到的幻想巧妙地
附加在未成年女性身上,并将年龄和性别或者倒错、或者模糊化。
--
[离开]
我搬家了
原因不是因为它经常停电和漏水
只是
我已经开始留恋了......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