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ttoo (普通人), 信区: emprise
标  题: 《碧血剑》附录2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Apr 10 17:10:03 2000), 转信

    王化贞向朝廷吹牛,只须六万兵就可将满清一举荡平。朝廷居然信了他的。熊
廷弼极
力认为准备不足,不可进攻。兵部尚书却一味袒护王化贞。于是王化贞领兵十四万
出战,
一交锋全军溃没。清兵攻占坚城广宁。总算熊廷弼领了五千兵殿后,保护难民和败
兵数十
万退入山海关。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张鹤鸣免职。到
这时为
止,明清交锋,已打了三场大仗。每一仗明军都是大败。明兵的战斗力固然不及清
兵,但
也不是不能打,不肯打。每一个大战役,总兵官都阵亡,副将、参将也大都阵亡。
明兵人
数都超过清兵数倍,武器更先进得多,有火器。三个大战役的失败,主因都是在于
军队没
有准备、缺乏训练,以及主帅战略不当,指挥错误。军务废弛,士气低落,当然也
是由于
统帅失责。以中国之大,为甚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
对荒谬
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这个制度的根源,在于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
任武将
,怕他们手里有了武力,就会抢夺皇帝的宝座,先是派文官去军中监视,后来索性
叫文官
做总指挥,到后来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再加派太监作监军。太监既是皇帝的心
腹亲信
,另有一样好处,太监没有儿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小。做了皇帝而不能传于子孙
,做皇
帝的兴趣就大打折扣了。明朝御史的权力很大,有权监察各行政部门。大学士代皇
帝拟的
圣旨、六部尚书所下的决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评,而且批评经常发生效力。皇帝派
去监察
武将的“总督”、“巡抚”,后来就变成了总司令、总指挥。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进士不可。要中进士,必须读熟四书五经,书法漂亮
,会做
起承转合的八股文。明朝读书人如何废寝忘食的学八股文、考进士,读一下《儒林
外史》
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
诗云子
曰、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
五年的
解元
    (唐伯虎一类身分)
    ,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
    (榜眼)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
来明末
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然而文
官会带
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
,指挥
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
历四十
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
,更艰
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
羸弱的
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
成吉思
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
,传下
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
。铁骑
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努尔哈
赤以祖
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
大的大
帝国(
    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
中国部
分,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
    。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当
时外蒙
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
盛时期
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
尼泊尔
的埵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
    (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至于当时和明帝国交战,
已接连
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
止,百
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
与《水
浒传》。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剽悍凶猛的将领
,部勒
严整的战士。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
弓马,
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
六万之
众了。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字写得
很好,
文章有气势,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
不会射
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
之时,
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
样一个
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
尔哈赤
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
罕有的

    ①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
十分厉
害。
    ② 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
武棱,
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
神采焉
。”
    ③ 《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
    焕会武。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他为人
慷慨,
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
的军事
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
每次上
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
说地,
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
试。袁
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
四路丧
师。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
新进士
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
他平日
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
很是中
肯,引起了御史侯恂
    (才子侯方域的父亲)
    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
    。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
    (国防部)
    尚书
    (部长)
    一人,左右侍郎
    (副部长)
    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
    (武官人事)
    、职方
    (军政、军令)
    、车驾
    (警备、通讯、马匹)
    、武库
    (后勤、训练)
    。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主事大
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
宁覆没
,满朝惊惶失措。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
间内,
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
仗,败
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
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利,谣言越多,
这是人
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
袁崇焕
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
人也不
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
马粮饷
,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
为而脚
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
但这时
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
,大概
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
想已久
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
,所以
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
兵。另
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
父袁玉
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他又
认为广
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
,由他
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
经略
    (东北军区总司令)
    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
到前屯
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
更天时
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王在
晋奏请
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
宁远、
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
最前线
,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
防御工
事,根本无城可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
师的第
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
毫退步
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
,必须
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袁崇焕一再向上司
提出这
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
眼光短
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
外八里
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
为只守
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
不采纳
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
然而和
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
报是官
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这时宁远之北的
十三山
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
崇焕申
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
。王在
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
六千人
逃回。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
,认为
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
可以买
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十三山的十多万
汉人被
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那时
袁崇焕
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
承宗是
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不久孙承宗
代王在
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
崇焕领
军的开始。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
一起,
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
两人一
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一直到死,两人仍是在争
吵。但
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
兵大敌
之时,非仰仗对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要的,亲临
前敌、
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
以外,
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
,与葫
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
只筑了
十分之一,敷衍了事。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
格:城
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
同甘共
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
厚,成
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
关外达
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关外终
于有了
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
了奴隶
,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
防前线
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
作,当
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
崇焕叩
头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孙承宗
也是个
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
教天启
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
商议说
:“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
延办法
,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
到很大
的成效。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
广宁。
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
过手,
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但清兵没有应战。袁崇焕一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
,从海
道还宁远。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
偕诸将
游海岛》,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说“游海岛”,颇
有儒将
的雅量高致。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
自由,
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
人要说
是杞人忧天。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
,不知
几时方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
断了。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
主持之
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
为兵备
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
,孙承
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
要塞,
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然而进攻的准
备工作
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
攻明、
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
的上司
是极难遇到的。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
地,这
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
、赵率
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
变坏。
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
格中的
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
下狱。
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百姓大愤,
数万士
民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
。杨涟
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
小说《
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
父亲当
年在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辽东传》第四十八回有“冯布
政父子
奔逃”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衣袖里
,见到
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
劳,想
要免罪。”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
凛凛,
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
各处边
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然而真正应当
负责的
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诽谤”
罪名而
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
当大量
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
派了个
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
守,要
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
时清兵
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
行撤兵
比较安全。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既已收复,怎
可随便
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
派良将
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袁崇焕倔强得
很,抗
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
命令,
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
了,放
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
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
急,下
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
制。朝
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
。虽然
升官,也决不会开心。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妈”的广东三
字经不
知骂了几千百句。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
心中之
愤?或许高第不敢见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发生。高第
,字登
之,万历十七年进士。他考试果然“高第登之”,但做大军统帅,却是“要地弃之
”。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
四十万
,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媲美”。
    ① 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② 袁崇焕考举人时,有“秋闱赏月”诗,有句:“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
插少年
头。”
    ③ 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余生平有山水之癖,
    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下
第》诗
有云:“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从东莞到北京,
约八千
里。
    ④ 他到浙江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郎中宵长谈,有《话别秦六郎》诗:“
海鳄波
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溪头。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水国芙蓉低睡月
,江湄
杨柳软维舟。自怜作赋非王粲,戛玉鸣金有少游。”
    ⑤ 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
:“他
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最后说:“如听臣之言,行臣
之忠,
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谋定而战,臣
有微长
也。”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谋定而战”的四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
自信的
说:“臣有微长也。”⑥ 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约花
了二十
万两银子。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东兵要安家、行粮、衣甲、器械等费,每人
二十余
两。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发安家、兵甲费用,只需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
人六两
银子。⑦ 详见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
族向封
建制的过渡》。⑧ 原诗是:“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
梦,忠
愤人将谓杞忧。边衅久开终是定,室
    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支持,于天启六年正月
大举渡
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
二十三
日攻抵宁远。大敌终于攻来了。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
么办?
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在这
紧急关
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
大寿、
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
士卒下
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
住斩首
。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
山海关
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他妈,
顶硬上
,几大就几大!”
    (淞沪之战时,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他妈,顶硬
上”的
广东三字经,在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因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
他妈!
”就挺枪冲锋,向日军杀去了。)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后方。他将母亲和妻子
都搬到
宁远城中来住。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威猛。清兵都有辫子
,在那
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
此。李
自成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
吴三桂
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清兵突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
兵来了
!”的惊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
“大顺
”朝终于覆灭。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无敌雄师”的代名词。袁崇焕并不是
比李自
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更为勇猛。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
人的自
私欲望,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真所谓“无欲则刚”,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
“×他妈,顶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儿,其他各省的都有。
只因为
主帅有“顶硬上”的英锐之气,部属也都跟着他“顶硬上”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向来明清交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
,这次
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
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
来的汉
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守城官如
投降,
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袁崇焕回答说:“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
?锦州
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
降?你
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
。”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袁崇焕很高兴的
招待使
节及其随从。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
及报清
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过了不
久,忽
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袁崇焕笑道:“
贼兵来
了!”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城中却声息全无。成
千成万
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
战事越
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
一半在
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
,再装
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攻城清兵
的先锋
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
以生牛
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
,破坏
杀伤及于数里。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
,城墙
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
车推到
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
墙脚。
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
抬了屋
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
不少清
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
掘,城
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
,眼看
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
城百姓
。”
    大家正在徬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倧
    (浙江人)
    临时想出了几件新式武器,将火药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
他将这
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
来抢夺
,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另
有一种
“万人敌”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
泥团不
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那位通判在赶制“万人敌”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
烧死了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
连受了
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
宁远要
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
幸保得
一命,又有甚么乐趣?”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
人人奋
勇,终于堵上了缺口。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清太祖努尔哈赤
也受了
伤。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
军官十
余人,即满洲人称为“牛录额真”的。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
到城下
,拾到了十余万支箭。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余个。这时点查火药库,火
药也用
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
去拜谢
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为甚么要“满城大哭”?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
不出的
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
了礼物
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
天意了
。”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所谓“约期再战”,只
是掩饰
面子的话。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发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据
我猜想
,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觉华岛现在叫做菊花岛,在宁远海外,
当时是
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际
,海面
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
御工事
,在冰上和清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这几千名广
东海军
,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
不胜,
攻无不克。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心中十分恼怒。此后伤势一直未愈
,七月
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在离沈阳四十里处的
叆鸡堡
逝世,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
畏。袁
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
者送礼
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
似南朝
梁朝大将韦睿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韦睿身子瘦弱,
但战无
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韦虎”。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
儒将了
,只得以“蛮子”姿态来死拚。
    ① 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但此节不见于其他记载,不知李先生有何
根据。
    ② 《清太祖实录》卷十。
    ③ 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鲜使者当时在宁远城头的目睹记

    ④ 据《胪天颂笔》。
    ⑤ 据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宁远围城时在鼓楼前开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⑥ 据梁启超《袁崇焕传》。该传中叙述清兵败退后,“崇焕复开垒袭击,追
北三十
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与其他资料不符,今不取。⑦ 袁崇焕《祭觉华
岛阵亡
兵将文》:“慨自战守乖方,屡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调南北水陆舟师,谓尔乘
船如马
,遂调之来为进取也。据尔等间关远至,岂不欲灭此朝食,一航而金复归,再航而
黄龙扫
哉?奈未尽其用而敌即来。冱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乌得不及于难?说
者谓谋
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
?而尔
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之弃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
而免,
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将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
,良有
在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灵之所栖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
劫而无
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则虽死之日,犹
生之年
也,尔其勉之。不腆之奠,涕与俱之。尚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广州府
部·祠
庙考》中,
    记载东莞县有一座敕建忠愍祠,“天启七年,奉敕建,为辽将死事阵策,在教
场尾。
”陈策不知怎样在辽西牺牲,相信他是袁崇焕从故乡带去的子弟兵之一。天启七年
的冬天
,袁崇焕已回东莞,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他向朝廷申请,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纪念
他在关
外殉国的旧部。
    ⑧ 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
将罔敢
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当朝中得到清兵大举来攻的讯息时,百官惊惶之极。兵部尚书王之光与廷臣商
议,人
人束手无策,以为这一次宁远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关是否能保得住。后来得到捷
报,朝
野自然喜出望外,谢天谢地。
    高第因不援宁远而免职,以王之臣代。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那是正四品的
官。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但魏忠贤见他地位重要了起来,开始对
他提防
,派了两名亲信太监刘应坤与纪用去宁远监军。皇帝派特务监视部队长官,是历代
政治腐
败时常常出现的情形。特务干预军事,后果一定极差,所以袁崇焕上疏反对,但抗
议无效
,特务太监非来不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加他一个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
防部第
二副部长)的头衔,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在这时候,袁崇焕与大将满桂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另一个
大将赵
率教。
    满桂和赵率教都是第一流的将领,但性格很不同。满桂是蒙古人,非常的戆直
,简直
有些傻里傻气。赵率教却十分的机灵精乖,相信他一定很会讨好上司,所以每一个
辽东统
帅自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高第、以至袁崇焕,个个都很喜欢他(在《碧血剑
》小说
里,当袁承志周岁时送金项圈的就是他)。满桂和他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清
兵大举
来攻宁远时,赵率教在前屯卫镇守,派了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带兵来援。当时大敌
压境,
赵率教自己不来和上司及好朋友共赴患难,所派的援兵又到得很迟,满桂大大不高
兴,不
许援兵进城,后来因袁崇焕的命令才放他们进来。等到宁远解围,赵率教想分功。
满桂不
许,又骂他为甚么自己不来救援,太没有义气。两人为此大吵。大概满桂的态度十
分粗鲁
,蒙古三字经骂之不已,说不定还想出拳打人,袁崇焕便袒护赵率教。冲突转移到
了袁、
满二人之间,或许满桂对上司不够尊敬,于是袁崇焕要求将满桂调走。
    朝廷群臣都知道满桂打仗的本事,但将帅不和总是不对,便依从了。可是经略
王之臣
极力认为满桂决不可去。朝廷召还满桂的命令已颁下了,于是听了王之臣的主张,
再命满
桂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不接受。朝廷无法,只得将满桂调回北京,保留左都督
原官,
派在国防机构办事。这件事情显然是袁崇焕的蛮子脾气发作,冲动起来,作出了违
反理智
的决定。由于王之臣袒护满桂,袁崇焕又去和王之臣吵闹。朝廷怕王之臣与袁崇焕
不断冲
突,坏了大事,于是将指挥权划分为二:关内的部队由辽东经略王之臣指挥,关外
部队则
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经略的官比巡抚大,但这时袁崇焕已不属辽东经略管了。
    袁崇焕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静下来之后,知道是自己的不对,于是
上奏请
再用满桂。朝廷当然批准,派满桂兼统关内外兵马,赐尚方剑。王之臣和袁崇焕是
文官,
等于现在的政委;满桂是武将,是部队司令。武将受文官指挥。幸亏袁崇焕不坚持
错误,
否则二次宁远大战,就不能得到满桂这样的大将来主持城防。
    在这时候,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这道奏章有很大的重
要性。
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
会再出
击。他最担心的事,是立了功劳之后,敌人必定要使反间计,散播谣言,而本国必
定有人
妒忌毁谤。
    他深知明军的战斗力不如清军,野战不利,只有用己之长,所以提出了战术的
基本原
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所统带的部队无力打野战,作为
主帅,
自然深感棘手。但训练一支善打野战的劲旅,非一朝一夕之功,那是无可奈何的;
而对于
势所必至的朝臣忌功中伤,更是无可奈何,只有盼望皇帝和大臣们能加以照顾了。
    袁崇焕也不是一味的蛮干,有时也有他机灵的一面。他对魏忠贤派去监视他的
两名特
务太监敷衍得很好。当年冬天,他带同赵率教以及两名特务太监刘应坤、纪用,兴
办防御
工事及屯田,渐渐又再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土地。他在奏章中将这两名太监的功劳
吹嘘了
一番,所以魏忠贤和刘应坤、纪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赏。刘、纪二人似乎也不是坏太
监,并
没有对袁崇焕掣肘阻挠,后来宁锦大战,刘应坤在宁远上城督战,纪用在锦州上城
督战,
都勇敢得很。大概二人为袁崇焕的忠勇所感召,也变得忠勇起来。可见也不是所有
的太监
都是坏人,主要还在领导者如何领导。
    ① 《明史·满桂传》:“桂椎鲁甚,然忠勇绝伦,不好声色,与士卒同甘苦
。”《
明史·赵率教传》:“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
称良将
。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② 袁崇焕奏章中说满桂“意气骄矜,谩骂僚属
,恐坏
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③ 《明史·袁崇焕传》引述他的
奏章:
“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
减海运
。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
不足。
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
则劳不
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