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ttoo (普通人), 信区: emprise
标 题: 《碧血剑》附录3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Apr 10 17:11:10 2000), 转信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
不在刘
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
,向来
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
决,自
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
老将终
于死了,继承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
却犹有
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
困难。
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行的是集
体领导
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
了传统
市场。满洲当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低。但军
队大加
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
发生饥
荒。如向关内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
正是理
想的掠夺对象。在外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
(对明)
交邻
(对日本、满清)
”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毛文龙粮食,成
为满清
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
必定可
以得到的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
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
粮饷全
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
前线向
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
了外卫
,也没有了粮源。靠朝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
崇焕做
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
程费时
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所以明清双方
,都期
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
攻朝鲜
,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
标是消
灭满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
明方承
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
。明方
那时的人口,官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府征去
义务劳
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
距很大
,最高的估计认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人。女真
人大概
不到五十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
吉林、
辽宁、黑龙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萄牙大炮尤
其非清
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以及清军战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
明的军
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
势必难
以支持。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并没有摧毁清军的
主力,
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
用,这
使中国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投降了满清的许多
汉人官
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大炮,轰碎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清方
从来没
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
努尔哈
赤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
畏,自
卑感很深。宁远之战,使他们下意识中隐伏着的自卑感又开始抬头。明朝是自己覆
灭的,
并非给满清所打垮。满清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满清认为明朝有七件
大事欺
侮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满清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
地位。
“七大恨”的基本思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发
生争执
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
”,叶
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应把他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二十年后,这个
三十六
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明朝的授意,身为上级而不秉
公断事
。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
出望外
,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
,就已
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
这样:
“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
理,使
得明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袁崇焕充分了解
到争取
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
李喇嘛
来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间的使者,派了两名
都司和
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
但他知
道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人去窥探虚实,以决
定对之
征讨呢,还是招安。这种夸大的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
,皇太
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
致书袁
崇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
位。你
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
,曾有
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应前书,愿意和平
,应当
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
(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为“大清”。⑧)
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
如将来
信转呈,必定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格
式不合
,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
不对,
又再退回。皇太极第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一
贯的不
答。第二年正月
(在金国是天聪元年)
,皇太极再遣前使,致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
朝派到
辽东的官员认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压弱小部族,我们忍无可忍,才
起兵反
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中
国送给
金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交换礼物,金国
送礼:
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中国送礼: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
三十万
匹。两国缔结和约后,就对天发誓,永远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政困难,对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
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
带去袁
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出
任何让
步,他的回信内容雄辩,文采焕发,说道:过去的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舌
争竞而
起,这些人都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
只盼双
方都忘记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
给你灭
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辽沈
界内人
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得意满。只不过
这些极
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以忍受罢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请问:你如何退出已占
去的城
池地方?如何送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
。你所
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资的丰富,本来不会小气,只是过去没有成例,多取也不合
天意,
还是请你重行斟酌罢。和谈正在进行,你为甚么又对朝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
怀疑你
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以证明你的盛德。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
,对于
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切都放开
了吧,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
了,否
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人民归我之后,都已安定,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归
还,那
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人民。金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
讲和了
。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方侦察,收纳我
方逃亡
,部队逼近我边界,修筑城堡?其实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怀
疑。至
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礼”,金银等可以减半,缎布只要原来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
东珠、
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
如果同
意,希望办得越快越好。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
皇帝低
“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他答复李喇嘛的信
中,抱
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
话很对
,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不甚善?后来皇太
极又致
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
,并提
议划定疆界。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
和对方
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
占便宜
。金方答应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价值,明
方付出
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
(明初等于四两,后来金贵银贱)
,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
单是他
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
挑战,
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
还报,
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
,经不
起长期的消耗战。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求。当时议和的障碍,主
要是在
明朝的文官。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就是南宋和金
国的和
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
这是当
时读书人心中的“条件反射”。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
辽东经
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
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全部,议和
等于是
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
暂时议
和,影响甚小。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吴* 、吴* 等大将,都是
兵精能
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
力远不
及金兵,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搬动,只能
用于守
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
方互赠
。宋朝皇帝对金称臣。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
高一级
。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高一等就满
足了。
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根
本不能
相提并论。皇太极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后来索性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称“大
清”,
以免引起汉人心理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袁崇焕和皇太极信使往来,但因朝中大臣
视和议
如洪水猛兽,谈判全无结果。当时主张和金人议和,非但冒举国之大不韪,而且是
冒历史
上之大不韪。中国过去受到外族的军事压力而议和,通常总是屈辱性的,汉人对这
件事具
有先天性的反感,非常方便的就将“议和”、“投降”、“汉奸”三件事联系在一
起。当
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
英主都
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
。唐太
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
(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
,等到整顿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观
念的主
流。主流思想是:“与侵略本国的外敌议和是投降,是汉奸。”其实,同是议和,
却有性
质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基本关键在于:议和是永久性的投降?还是暂时妥
协、积
极准备而终于大举反攻、得到最后胜利?议和停战只是策略,决不等于投降。然而
明末当
国的君臣都是庸才,对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大局发展的前途都是茫无所知,既
无决战
的刚勇,也无等待的韧力。袁崇焕精明正确的战略见解,朝廷中下意识的认为是“
汉奸思
想”。
袁崇焕当然知道如此力排众议,对于自身非常不利,然而他已将自身安危全然
置之度
外,只是以大局为重。以他如此刚烈之人,对声名自然非常爱惜,给人骂“汉奸”
,那是
最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抗拒大敌,在他并不算是难事,最多打不过,
一死殉
国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负担“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责任,
可艰巨
得多了。越是不自私的人,越是刚强的人,越是不重视性命而不肯忍受耻辱。越是
儒家的
书读得多,心中历史感极其深厚的人,越是宝贵自己的名节。文天祥《正气歌》中
所举那
些慷慨激烈的事迹,如张巡睢阳死守,颜杲卿常山骂贼,袁崇焕做起来并不困难。
对于性
格柔和的人,当然是委曲求全易而慷慨就义难,在袁崇焕这样的伟烈之士,却是守
宁远易
而主和议难。主张议和,他必须违反历史传统、违反举国舆论、违反朝廷决策、更
违反自
己的性格。上下古今,一切都反,连自己都反。他是个冲动的热情的豪杰,是“宁
为直折
剑、犹胜曲全钩”的刚士,是行事不顾一切、“几大就几大”的蛮子,可是他终于
决定:
“忍辱负重”。
在他那个时代,绝无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与风度。连袁崇焕自己在内,都相
信“国
人皆曰可杀”多半便是“可杀”。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是正
人君子
纷纷牺牲生命而提出正义见解的时代。卑鄙的奸党越是在朝中作威作福,士林中对
风骨和
节操越是看重。东汉和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两个时期。
岁寒坚
节,冰雪清操,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与“忠”、“孝”具有相同的第一等地位。
他很爱
交朋友,知交中有不少是清流派的人。如果他终于因主和而为天下士论所不齿,对
他将是
多么严重的事。他对金人的和谈并不是公开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抨击,
但他当
然预料到将来终于要公开,清议和知友的谴责不可避免的会落到头上。
在袁崇焕死后十三年的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
大军全
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
、张献
忠等民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
祯和陈
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
,说根
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
这是天
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
去给陈
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
密诏留
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
(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
,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
开了出
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
罪大恶
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
意。崇
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
藩,兵
部尚书应负全责。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
是坚决
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
消息泄
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
的忌讳
,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袁崇焕却胆敢进行议和。那正是出于曾子所说“只要深信自己的道理对,虽有
千万人
反对,我还是干了”那种浩然之气。诸葛亮出师北伐,天下皆称其忠。岳飞苦战抗
敌,天
下皆知其勇。袁崇焕的功业或许比不上诸葛亮和岳飞,虽然,那也是很难真正比较
的,然
而他身处嫌疑之地而行举世嫌疑之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负担,诸葛亮和岳飞却幸
而不必
经受。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壮士悲歌。他明知不
能得到
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后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文字时,想
到他的
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剧烈的心酸,感到了他英雄性格中巨大的悲
壮美,
深刻的凄怆意。
正确的战略决策无法执行,朝政越来越腐败,在魏忠贤笼罩一切的邪恶势力下
做官,
天天都可以送掉了性命。关外酷寒的天气,生长于亚热带的广东人实在感到很难抵
受。在
这期间,袁崇焕从广东招募来的人员中有人要回故乡去了,临别时问他:你留在这
里继续
担当艰危呢,还是回乡以求平安?他写了一首诗回答: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内
心你还
不明白吗?又何必问安危去留?我在这里奋不顾身,本来不是为了富贵。故乡的亲
友们如
果问起,请你转告:边界还没有平靖,我只有感到惭愧,当然要继续干下去。袁崇
焕是三
兄弟中的老二。大哥崇灿当他在关外时在故乡逝世。三弟崇煜随着他在军中办事,
后来也
告辞回乡。袁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手,写了两首诗给他,说:边疆需要人
守御,
升平还没有得到,我早已决心报国,安危去留的问题不必提了。
① 皇太极在西方人的书中写作Abahai,法国学者格奥赛(René
Gro
usset)在《中华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一书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变”一章,
其中说
:“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
理解相
结合起来。”② 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
,人有
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
,银百
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于
是诸臣
入奏曰:盗贼若不按律严惩,恐不能止息。上恻然,谕曰:今岁国中因年饥乏食,
致民不
得已而为盗耳。缉获者,鞭而释之可也。遂下令,是岁谳狱,姑从宽典。仍大发帑
金,散
赈饥民。”他宽待因饥饿而为盗的百姓,与崇祯督促部将“限期破贼、杀贼立功”
的政策
恰
正相反。③ 何柄棣: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
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
ity
,1368—1911一书中,认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万,到明末时已涨了一倍以
上。
④ 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文中,根据朝鲜《兴
京二道
河子旧老城》的资料,认为一六二一年时,努尔哈赤的兵数二十万,再加上妇女老
少,“
全人数当在四、五十万左右。”⑤ 《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
鸾曰:
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
二年八
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
犹裕如
也。”《东华录》载天聪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谋倡逃”。《明清史料》乙编载
,崇祯
二年二月二十一,袁崇焕塘报:“一日之内,降者竟前后接踵而至。”
⑥ “七大恨”:一、明朝杀害金人的二祖;二、袒护金人的仇敌哈达;三、
越界出
兵,助金人的世仇叶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据誓约杀了,明朝勒索金方交
出十人
来杀死,以资报复;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抢夺金国的人参、貂
皮;七
、听信叶赫,写信来辱骂侮慢。
⑦ “观其向背离合之意,以定征讨抚定之计。”见《两朝从信录》。
⑧ 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书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
”有所
分别。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满清,其实都应
称“金
”。“满洲”的名称,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之后才出现,以前称“建州”或
“女真
”。多数学者认为,“满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的音转。为了便于读者
,本文
中不将“金、清”“建洲、满洲”等称呼根据历史年代而作分别。⑨ 《太宗实录
稿》:
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
以前图
?”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高宗赵构向
金国上
表称臣,表中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
帝生日
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太宗实录》卷
十二,
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
尔等亦
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根据原信):“汗致书袁老先
生大人
”。(后来乾隆时修订《太宗实录》觉得语气太卑,才改为《皇帝致书袁巡抚》,
但当时
皇太极未称帝,决不可能有“皇帝”的称呼。)袁崇焕书信的开头是:“辽东提督
部院,
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
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后来皇太极在写
给祖大
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
复我。
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
尔大国
岂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
子孙,
他为了求和,连祖宗也不认了。 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
者,皆
不利于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
唯其痴
,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于
是乎举
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
不避之
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孟子·公孙
丑》: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袁崇焕《边中
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
只因图
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山海关
送季弟
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
?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弟兄于
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
,身上
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其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
男子尔
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迈的性格,就诗而论,也是豪迈的好诗。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
十分有
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
割地、
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
满清的
要求。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
事,派
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
牵制清
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
和清军
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
间越久
,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
大凌河
、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
抵锦州
,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
和,那
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
带了四
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
冰,水
师用得着了。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
,赵率
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
(参谋长)
。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
挥得一
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
得以幸
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
申请戴
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
进。努
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
却想分
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
教感恩
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
和前锋
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
,小战
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
战况的
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
炮,又
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
兵,退
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
,自畏
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
桂齐名
,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
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
中有备
,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
攻不下
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比之
第一次
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
派五十
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
,然后
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
兵后路
。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
这场大
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
清方大
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
勒胸口
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
(领七千五百人)
四人、牛录
(领三百人)
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
纪录中
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皇太极见部队损
失重大
,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
希等阵
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
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
但在奏
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
个月。
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
固守在
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
宁远,
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
平时期
,局面当然更有改进。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
衣大炮
。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
明清交
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
了的教
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后来中国在外国
教士和
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
,还派
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
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 、保荐他的御
史侯恂
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
御锦州
、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
立刻就
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
一级。
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
一个尚
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
侄儿,
封他侄儿的儿子。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
气”。
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
书王之
臣去接替。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
语竟是
“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
沉沉”
,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
时他还
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
,他的
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
同仇,
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
业固然
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得很有
气度。
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
年夏天
,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
郎、兼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
诸同年
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
的成命
。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他在回
广东故
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心中明白,天启
是个昏
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
平杀人
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
也无须
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① 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
去年,
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
,分路
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
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② 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
基督教
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
仰的是
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
廷耶稣
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
巨商恐
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
《碧血
剑》小说略取其意。③ 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
时,功
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其中“
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
高如此
,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④ 袁崇焕《天
启六年
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
要挟朝
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
诸将之
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
奉圣旨
: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 承
。该部
知道。”
⑤ 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
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
⑥ 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 树隔红尘。如今着
足空王
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天启皇帝熹宗捉了几年迷藏
(他初做皇帝时,爱和小太监捉迷藏)
,做了几年木工
(不是做皇帝)
,天启七年八月,在二十三岁上死了。天启的儿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怀了孕
,也都
被客氏和魏忠贤设法弄得流产,所以没有儿子。由他亲弟弟信王由检接位,年号崇
祯。朱
由检当时虚岁是十八岁。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其实只十六岁另八个月。这
个十七
岁的少年皇帝不动声色的对付魏忠贤,先将他的党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杀。
这场权
力斗争处理得十分精采。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