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ttoo (普通人), 信区: emprise
标  题: 《碧血剑》附录4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Apr 10 17:16:46 2000), 转信

    魏忠贤死后,附和他的无耻大臣被称为“逆党”,或杀头,或充军,或免职,
人心大
快,在“宁锦大捷”中冒功的人也都被清除了。被魏忠贤逆党排挤罢官的大臣又再
起用,
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
郎事。
崇祯元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兵部
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辖的军区,名义上也扩大到北直隶
    (河北)
    北部和山东北部沿海,成为抗清总司令。不过蓟州、天津、登莱各地另有巡抚
专责,
所以袁崇焕所管的实际还是山海关及关外锦宁的防务。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臣
,头衔
最高的是督师,通常以木学士兼任,宰相出外带兵,才称督师;其次是总督或经略
,由兵
部尚书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抚;巡抚之下才是武将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不
是大学
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以前辽东历任军事长官都只是经略或
巡抚。
那时距他做知县之时还只六年。
    袁崇焕在广东家居这几个月中,与一般文人诗酒唱和,其中最著名的朋友是陈
子壮。
    陈子壮是广东南海人,和袁同科中进士,陈是探花。他在作浙江主考官时出题
目讽刺
魏忠贤,因而被罢官。袁陈两人同乡同年,又志同道合,交情自然非同寻常。陈子
壮在崇
祯时起复,做到礼部侍郎,后来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战败被俘,不降而死,也是
广东著
名的民族英雄。当时与袁时常在一起聚会的,还有几个会做诗的和尚。
    袁崇焕应崇祯的征召上北京时,他在广东的朋友们替他饯行。画家赵惇夫画了
一幅画
,图中一帆远行,岸上有妇女三人、小孩一人相送。陈子壮在图上题了四个大字:
“肤公
雅奏”,“肤公”即“肤功”,祝贺他“克奏肤功”的意思。图后有许多人的题诗
,第一
个题的就是陈子壮。这幅画本来有上款,后来袁崇焕被处死,上款给收藏者挖去了
,多次
易手流转,到光绪年间才由王鹏运考明真相。一群广东文人后来将图与诗影印成一
本册子
,承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原图目前是在香港。“肤公雅奏图”上的题诗,大都是
称誉袁
崇焕的抗清功绩,预料此去定可扫平胡尘、燕然勒石,麟阁题名等等。好几人诗句
中都提
到袁崇焕的“谈锋”、“高谈”、“笑谈”。喜与朋友们高谈阔论,一定是他个性
中很显
著的特点。在这幅画上题诗的共有十九人,其中有和尚三人,有几个是袁的幕僚。
值得注
意的是,有八个人在十处地方提到了黄石公、赤松子、圯上、素书的典故,这决不
会是偶
然现象。这典故是说张良立了大功之后,随即退隐,才避免给猜忌残忍的刘邦所杀
。在这
次饯别宴中,袁崇焕的朋友们一定强调必须“功成身退”,大家对于皇帝的狠毒手
段都深
具戒心,所以在诗中一再警戒。七月,袁崇焕到达北京,崇祯召见于平台,那是在
明官左
安门。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先大加慰劳,然后说道:“建部跳梁,已有十年了,国
土沦陷
,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
    袁崇焕奏道:“所有方略,都已写在奏章里。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请给我放
手去干
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崇祯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
,朕不
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袁崇焕谢恩归班。
崇祯暂
退少憩。给事许誉卿就去问袁崇焕,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平辽。袁崇焕道:
“我这
样说,是想要宽慰皇上。”许誉卿已服侍崇祯将近一年,明白皇帝的个性,袁崇焕
却是第
一次见到皇帝。许誉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奏对?到五年
期满,
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袁崇焕一听之下,爽然自失,知道刚才的话说
得有些
夸张了。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满清、恢复全辽,实在是一时冲动的口不择
言,事
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
这位十
七岁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
    过了一会,皇帝又出来。袁崇焕于是又奏道:“建州已处心积虑的准备了四十
年,这
局面原是很不易处理的。但皇上注意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又怎敢说难?这五年
之中,
必须事事应手,首先是钱粮。”崇祯立即谕知代理户部尚书的右侍郎王家桢,必须
着力措
办,不可令得关辽军中钱粮不足。袁崇焕又请器械,说:“建州准备充分,器械犀
利,马
匹壮健,久经训练。今后解到边疆去的弓甲等项,也须精利。”崇祯即谕代理工部
尚书的
左侍郎张维枢:“今后解去关辽的器械,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
薄不堪
使用的,就可追究查办。”袁崇焕又奏:“五年之中,变化很大。必须吏部与兵部
与臣充
分合作。应当选用的人员便即任命,不应当任用的,不可随便派下来。”崇祯即召
吏部尚
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将袁崇焕的要求谕知。袁崇焕又奏:“以臣的力量,
制全辽
是有余的,但要平息众人的纷纷议论,那就不足了。臣一出京城,与皇上就隔得很
远,忌
功妒能的人一定会有的。这些人即使敬惧皇上的法度,不敢乱用权力来捣乱臣的事
务,但
不免会大发议论,扰乱臣的方略。”崇祯站起身来,倾听他的说话,听了很久,说
道:“
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都奏,请给袁
崇焕大
权,赐给他尚方宝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崇祯认
为对极
。应予照办。谈完大事后,赐袁崇焕酒馔。袁崇焕辞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
了关辽
军务基本战略的三个原则:“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
有事,
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部队来自四面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
卒首先
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时期,便遣回家
乡,另
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
气候。
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
批新兵
来替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
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斗力不及习于骑射的清兵
,这是
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内扭转过来,但大炮的威力却非清兵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
,用己
所长,守坚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敌不意之时,才
和清兵
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强城防,有时还须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
,这是
辅助性的战略。“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
功近利
,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的推进。绝对不可冒险轻进,以致给敌人以可乘
之机。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他总结了明清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出来的结论。明军三次
大败,
都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没;宁远两次大捷,都在于守坚城、用大炮。
    这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但他担心两件事
。一是
皇帝和朝中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对
此特别
强调。他声明在先,军队中希奇古怪之事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
知有一
股蛮劲,干事不依常规,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可不行。总而言
之:“
我不顾自己性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会罢。”崇祯接到
这道奏
章,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
蟒袍玉
带之赐,上疏辞谢了。崇祯这次召见袁崇焕,对他言听计从,信任之专,恩遇之隆
,实是
罕见。但不幸得很,袁崇焕这奏章中所说的话,一句句无不料中,终于被处极刑。
这使我
想起文征明的一首词来。他见到宋高宗亲笔写给岳飞的敕书,书中言辞亲切无比,
有感而
作了一首“满江红”,其中有一句:“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崇祯对待袁
崇焕,
实也令人慨当初倚之何重,后来何酷。其间的分别是,岳飞当时对自己后来的命运
完全料
想不到,袁崇焕却是早已料到了的。明知将来难免要受到皇帝猜疑,要中敌人的离
间之计
,却还是要去担任艰危,这番舍身赴难的心情,更令后人深深叹息。
    ① 陈子壮:“曾闻缓带高谈日,黄石兵筹在握奇。”梁国栋:“笑倚戎车克
壮猷,
关前氛祲仗谁收?忻看化日回春日,再上邢州护锦州。”傅于亮:“天山自昔凭三
箭,辽
左而今仗一夫。秉钺纷纷论制胜,笑谈尊俎似君无?”邓桢:“冠加荐角峨应甚,
赐有龙
文许自专(指尚方剑)。借箸独当天下计,折冲随运掌中权。”邝瑞露:“行矣莫
忘黄石
语,麒麟回首即江湖。”“供帐夜悬南海月,谈锋春落大江潮。”“衣布尚怜天下
士,高
歌谁是眼中人?”邝瑞露即邝湛若,广东名士,南海人,后助守广州,清兵破城时
不屈而
死。② 近人叶恭绰题袁崇焕墓有句云:“游仙黄石空余愿”。自注:“袁再起督
师,诸
友饯别诗多以黄石、赤松为言,疑有所讽,惜袁不悟。”其实不是袁崇焕不悟;张
良是功
成身退而从赤松子游,袁崇焕根本没有机会“功成”,自然谈不上“身退”。不过
以他的
热血热肠,即使是功成了,多半还是不肯身退的,势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 对崇祯本应称朱由检、思宗、庄烈帝、怀宗、毅宗,或崇祯皇帝。本文以
他年号
称呼,是习惯上的通俗方式,有如称清圣祖为康熙、清高宗为乾隆。
    ④ 崇祯召见袁崇焕的情形与对话,根据李逊之所著《三朝野记》与文秉所著
《烈皇
小识》两书,其后周延儒对袁崇焕的中伤,也根据这两书所载。李逊之的父亲李应*
 是反
对魏忠贤而被害死的著名忠臣李忠毅公。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孙,他父亲文震孟在崇
祯时任
大学士。文震孟最出名的事,是在天启年间上奏,直指皇帝诸事不理,犹如“傀儡
登场”
,朝政全由魏忠贤摆布。魏忠贤于是叫了一班傀儡戏,到宫中演给熹宗看,熹宗看
得大乐
。魏忠贤便说:“文震孟说皇上是傀儡登场,那就是这样子了。”熹宗当然大怒,
将文震
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李逊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他们记载朝中大事,应该
相当可
靠。⑤ 《明史·袁崇焕传》中引述他的奏章:“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
守辽土
,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
在虚。
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
,信而
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
一行之
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
敌亦从
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
    袁崇焕还没有到任,宁远已发生了兵变。兵变是因欠饷四个月而起,起事的是
四川兵
与湖南、湖北的湖广兵。兵卒把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等缚在谯楼上。兵备副使
把官衙
库房中所有的二万两银子都拿出来发饷,相差还是很多,又向宁远商民借了五万两
,兵士
才不吵了。毕自肃自觉治军不严有罪,上吊自杀。兵士的粮饷本就很少,拖欠四个
月,叫
他们如何过日子?这根本是中央政府财政部的事。连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
饷都达
四个月之久,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毕自肃在二次宁远大战时是兵备副使,守城有
功,因
兵变而自杀,实在是死得很冤枉的。袁崇焕于八月初到达,惩罚了几名军官,其中
之一是
后来大大有名的左良玉,当时是都司;又杀了知道兵变预谋而不报的中军,将兵变
平定了

    但京里的饷银仍是不发来,锦州与蓟镇的兵士又哗变。如果这时清军来攻,宁
远与锦
州怎么守得住?局势实在危险之至。袁崇焕有甚么法子?只有不断的上奏章,向北
京请饷
。崇祯的性格之中,也有他祖父神宗的遗传。他一方面接受财政部长的提议,增加
赋税,
另一方面对于伸手来要钱之人大大的不高兴。袁崇焕屡次上疏请饷,崇祯对诸臣说
:“袁
崇焕在朕前,以五年复辽、及清慎为己任,这缺饷事,须讲求长策。”又说:“关
兵动辄
鼓噪,吝边效尤,如何得了?”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军士要挟,不单单是为了少饷,一定另有隐情。古
人虽罗
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处兵卒为甚么动辄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祯道:
“正如
此说。古人尚有罗雀掘鼠的。今虽缺饷,哪里又会到这地步呢?”“罗雀掘鼠”这
四字崇
祯听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于这四个字,向着首辅的位子迈进了一步。周延儒是江
苏宜兴
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岁连中会元状元,这个江南才子小白脸,真是小说与戏剧
中的标
准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本来这人也不算真的十
分奸恶
,他后来做首辅,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过他事事迎合崇祯的心意。周延儒之奸,
主要是
崇祯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恶”当然也就是奸。这个人和袁崇焕恰是两个极端。
袁崇焕
考进士考了许多次才取,相貌相当不漂亮,性格则是十分的鲠直刚强。“罗雀掘鼠
”是唐
张巡的典故。张巡在睢阳被安禄山围困,苦守日久,军中无食,只得张网捉雀、掘
穴捕鼠
来充饥,但仍是死守不屈。罗雀掘鼠是不得已时的苦法子,受到敌人包围,只得苦
挨,但
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时都有这种精神?周延儒乘机中伤,崇祯在这时已开始对袁崇焕
信心动
摇。他提到袁崇焕以“清慎为己任”,似乎对他的“清”也有了怀疑。崇祯心中似
乎这样
想:“他自称是清官,为甚么却不断的向我要钱?”袁崇焕又到锦州去安抚兵变,
连疏请
饷。十月初二,崇祯在文华殿集群臣商议,说道:“崇焕先前说道‘安抚锦州,兵
变可弥
’,现在却说‘军欲鼓噪,求发内帑’,为甚么与前疏这样矛盾?卿等奏来。”“
内帑”
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因为户部答复袁崇焕说,国库里实在没有钱,所以袁崇焕请
皇帝掏
私人腰包来发欠饷。再加上说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隐含威胁,崇祯自然更加
生气。
哪知百官众口一辞,都请皇上发内帑。新任的户部尚书极言户部无钱,只有陆续筹
措发给
。崇祯说:“将兵者果能待部属如家人父子,兵卒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
其威,
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
    “罗雀掘鼠”和“家人父子”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崇祯完全不顾旁人死活的
自私性
格。兵士有四个月领不到粮饷,吵了起来。崇祯不怪自己不发饷,却怪带兵的将帅
对待士
兵的态度不如家人父子。他似乎认为,主帅若能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没有粮饷,士
兵饿死
也是不会吵的。俗语都说:“皇帝不差饿兵。”崇祯却认为饿兵可以自己捉老鼠吃
。周延
儒揣摩到了崇祯心意,又乘机中伤,说道:“臣不敢阻止皇上发内帑。现在安危在
呼吸之
间,急则治标,只好发给他。然而决非长策,还请皇上与廷臣定一经久的方策。”
崇祯大
为赞成:“此说良是。若是动不动就来请发内帑,各处边防军都学样,这内帑岂有
不干涸
的?”崇祯越说越怒,又是忧形于色,所有大臣个个吓得战战兢兢,谁也不敢说话
。袁崇
焕请发内帑,其实正是他不爱惜自己、不怕开罪皇帝、而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本来
,他只
须申请发饷,至于钱从何处来,根本不是他的责任。国库无钱,自有别的大臣会提
出请发
内帑,崇祯憎恨的对象就会是那个请发内帑之人。以袁崇焕的才智,决不会不明白
其中的
关键,但他爱惜兵士,得罪皇帝也不管了。说不定朝中大臣人人不敢得罪皇帝,饷
银就始
终发不下来,那么就由我开口好了。
    当袁崇焕罢官家居之时,皇太极见劲敌既去,立刻肆无忌惮,不再称汗而改称
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发生兵变,当时自然不能与清
兵开仗
,于是与皇太极又开始了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立即
作出有
利的反应。袁崇焕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要他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皇太极居
然答允
,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地位。这是自居为明朝
藩邦,
原是对明朝极有利的。但明朝朝廷不估计形势,不研究双方力量的对比,坚持非消
灭满清
不可,当即拒绝了这个要求。皇太极一直到死,始终千方百计的在求和,不但自己
不停的
写信给明朝边界上的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提出劝告。每
一个战
役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战求和”。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
明朝的
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
,主要
的收入是靠抢劫。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信,可说谦卑到了极点。
    然而崇祯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启更厉害得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
”,不
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它打任何交道。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加
重了对
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
,练饷
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
万两左
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主要原因便
在百姓
负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
    敌人提出和平建议,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应当根据这样的
原则来
加以考虑:
    敌人的和议不过是一种阴谋手段,目的在整个灭亡我们?还是敌人因经济、政
治、军
事、或社会的原因而确有和平诚意?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暂时休战,双方随时可
以破坏
和平而重启战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对我方比较有利?还是休战一段时期再打比较有
利?缔
结和约或进行和平谈判,会削弱本国的士气民心、造成社会混乱、损害作战努力、
破坏联
盟关系、影响政府声誉?还是并无重大不良后果?和约条款是片面对敌人有利?还
是双方
平等,或利害参半,甚至对我方有利?如果是前者,当然应当断然拒绝;若是后者
,就可
考虑接受,必要时甚至还须努力争取。在当时的局势下,成立和议显然于明朝有重
大利益
。不论从政略、战略、经济、人民生活哪一方面来考虑,都应与满清议和。
    拒绝和满清议和,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他初即位时清除魏忠贤逆党,处理
得十分
精明,于是臣下大捧他为“英主”。他从此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认
为“英
主”决不能和叛逆的“建州卫”妥协。在明朝君臣的观念中,“建州卫”始终是中
国皇帝
属下一个小官的领地,皇帝决不能跟小官谈和。至于使得全国亿万人民活不下去,
那是另
一回事,皇帝的尊严不能有丝毫损害。
    他可以和察哈尔蒙古人谈和,付给金银以换取和平。因为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古
人手里
夺来的,明朝承认蒙古是敌国。坚持政治原则,本来不错。然而政治原则是要以正
确的策
略来贯彻的。完全忽视实际情形,把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之不顾,和“英主”
两字可
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袁崇焕和皇太极一番交涉,使得皇太极自动除去了帝号,本来
是外交
上的重大胜利。但崇祯却认为是和“叛徒”私自议和,有辱国体,心中极不满意,
当时对
袁崇焕倚赖很重,隐忍不发,后来却终于成为杀他的主要罪状。
    ① 《明史·钱龙锡传》:“龙锡奏辩,言:‘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
谓同官
:此人恐不胜任。’”钱龙锡这话也是胡说八道,怎能见人家相貌难看,便说他不
能担当
大事?② 《烈皇小识》:“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皆战惧不能仰对,
而延儒
由此荷圣眷矣。”③ 关于这场交涉,因皇太极称帝之后再自动除去,又向明朝要
求发印
而不得,在满清方面是受到重大屈辱,所以清方官文书中都无记载,或有记载而后
来都删
去了。但清内阁档案中还留存皇太极天聪四年颁示的一道木刊谕文,其中公开承认
这件事
:“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
    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
以为天
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④ 《
明清史料》丙编,皇太极谕诸将士:“尔诸将士临阵,各自奋勇前往,何必争取衣
物?纵
得些破坏衣物,尚不能资一年之用。尔将士如果奋勇直前,敌人力不能支,非与我
国讲和
,必是败于我们。那时穿吃自然长远,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岂不美哉?”⑤
 《天
聪实录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鲜国王信:“贵国断市,不过以我国无
衣,因
欲困我。我与贵国未市之前,岂曾赤身裸体耶?即飞禽走兽,亦自各有羽毛……满
洲、蒙
古固以抢掠为生,贵国固以自守为素。”⑥ 《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
崇祯皇
帝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
念也。
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恐以为小
国不解
旧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详陈也。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
国尽为
申奏。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国之人,和好告成
时,得
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最后这句话甚是质朴动人。
    ⑦ 崇祯五年,宣府巡抚沈棨和清军立约互不侵犯,崇祯便把兵部尚书熊明遇
革职查
办,沈棨下狱。此后他更下旨给守边的官员,任何人不得与满清有片纸只字的交通
。⑧ 
《明史·食货志》:“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乎
?”
    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从“请发内帑事件”开始。带兵的统帅追讨欠饷,本是
理所当
然的事情,但债户对于债主追讨欠款,不论债主的理由如何充足,债户自然而然的
会对他
十分憎恨,如果债主威名震于天下而又握有武力,十几岁的少年债户除了憎恨之外
还会恐
惧。崇祯又不敢惩罚袁崇焕和皇太极谈和。这“不敢”两字之中,自然隐伏了“将
来和你
算帐”的心理因素。该年闰四月,加袁崇焕太子太保的头衔,那是从一品,比兵部
尚书又
高了一级。到了下个月,便发生了杀毛文龙事件,这又增加了崇祯内心对他的不满
和恐惧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崇祯二年
    (公元一六二九)
    ,那是己巳年。早了一百八十年
    (一四四九)
    ,同样是己巳年,我另一位同乡杭州人于谦为明朝立了安邦定国的大功。那一
年发生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蒙古人掳去,于谦击退外敌,安定了国家。于谦和袁崇焕都是
兵部尚
书,于做总督,袁做督师,地位相等。两人后来都被皇帝处死,都是明朝出名的大
忠臣。
杭州人在江南虽然有“杭铁头”之称,然而那是与性格柔和的苏州人“苏空头”相
对而言
,很少去当兵打仗的。戚继光率领来平定倭寇、守御北边,后来在戚死后又去抗日
援朝的
浙江兵,都是浙东义乌一带的人。
    毛文龙所以投军,主要由于他有个舅舅在兵部做官。毛文龙喜欢下围棋,常通
宵下棋
,爱说:“杀得北斗归南。”捧他场的人,说他的棋友中有一个道人,从围棋中传
授了他
兵法。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毛文龙的棋力一定相当低,因为他的兵法实在并不高明
。又有
一个传说:他上京去投靠舅舅的前夕,睡在于庙
    (于谦的庙,在杭州与岳庙并称)
    里祈梦,梦到于谦写了十六个字给他:“欲效淮阴,老了一半。好个田横,无
人作伴
。”这十六个字后来果然“应验”了:韩信二十七岁为大将,毛文龙为大将时五十
二岁;
田横在岛上自杀时,有五百士自刎而殉,毛文龙在岛上被杀,死的只他一人。这当
然是好
事之徒事后捏造出来的。于谦见识何等超卓,又怎会将他这个无聊同乡去和韩信、
田横相
比?
    毛文龙到北京后,得他舅舅推荐,到辽东去投效总兵李成梁,后来在袁应泰、
王化贞
两人手下,升到了大约相当于团长的职位。他的功绩主要是造火药超额完成任务和
练兵,
可见此人是一个能干的后勤人员。辽东失陷后,他带了一批部队,在沿海各岛和辽
东、朝
鲜边区混来混去,打打游击。他的根据地是在朝鲜,招纳辽东溃散下来的中国败兵
和难民
,势力渐渐扩充,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带领了九十八人,渡鸭绿江袭击镇江城,
俘虏了
清军守将。这是明军打败清兵的罕有事件,王化贞大为高兴,极力推荐,升他的官
,驻在
镇江城。但不久清兵大军反攻,镇江城就失去了。毛文龙将根据地迁到朝鲜的皮岛
,自己
仍在辽东朝鲜边区打游击。皮岛在鸭绿江口,与朝鲜本土只一水之隔,水面距离只
不过相
当于过一条长江而已,北岸便是朝鲜的宣川、铁山。当时朝鲜的义州、安州、铁山
一带,
因为邻近中国,从辽东逃出来的汉人难民和败兵纷纷涌到,喧宾夺主,汉人占了居
民十分
之七,朝鲜人只十分之三。皮岛横约八十里,逃到岛上的汉人为数不少。毛文龙作
为根据
地后,再招纳汉人,声势渐盛。明朝特别为他设立一个军区,叫作东江镇,升毛文
龙为总
兵。那时袁崇焕刚出山海关,还未建功。明朝唯一能与清兵打一下的,只有毛文龙
一军,
所以他名气相当大。当时董其昌曾上奏说:国家只要有两个毛文龙,努尔哈赤可擒
,辽地
可复。他这道奏章,当然只有书法上的价值,但由此也可见到一般朝臣对毛文龙的
观感。
毛文龙不断升官,升到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天启皇帝提到他时称为“毛
帅”,
不叫名字。天启四年五月,毛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攻入满清东部,被守
将击败
,全军覆没;五年六月及六年五月,曾两次派兵袭击满清城寨,两次都丧师败归。
毛文龙
打仗是不行的,可是连年袭击满清腹地,不失为有牵制作用。那时候明军一见清兵
就望风
而遁,毛文龙胆敢主动出击,应当说勇气可嘉。天启七年正月,清兵征朝鲜,因为
毛文龙
不断在后方骚扰,于是分兵去攻他所驻守的铁山。毛文龙大败,逃上了皮岛。他在
中朝边
区打游击时,虽然屡战屡败,却也能屡败屡战。上了皮岛之后,有了大海的阻隔,
清军没
有水师,安全感大增,加之又上了年纪,很快就腐化起来。他开始发挥后勤才能,
在皮岛
大做生意,征收商船通行税,那便是海上买路钱,派人去辽东和朝鲜挖人参。一方
面向朝
廷要粮要饷,又向朝鲜要粮食,理由是帮朝鲜抵抗清兵,要收保护费。朝鲜也只得
时时运
粮给他。他升官发财之后,对打仗更加没有兴趣了。当时皮岛驻军有二万八千,战
马三千
余匹,皮岛之东的身弥岛驻兵千余,作为皮岛的外围,宁锦大战之时,毛文龙手拥
重兵在
旁,竟不发一兵一卒去支援,也不攻击清兵后方作牵制。袁崇焕当然极不满意,但
因管他
不着,无可奈何。天启年间,毛文龙不断以大量贿赂送给魏忠贤和其他太监、大臣
,对朝
中当权派的公共关系做得极好。天启五年,御史麦之令弹劾毛文龙,认为他无用,
辽东军
务不能依靠他。魏忠贤极力袒毛,说麦之令是熊廷弼的同党,将他杀了。这样一来
,所有
反对魏忠贤的东林党清流派都恨上了毛文龙。崇祯接位后,毛文龙作风不改。朝廷
觉得皮
岛耗费粮饷太多,要派人去核数查帐。毛文龙多方推托,总之是不欢迎御用会计师
驾临。
袁崇焕的新任命,理论上是有权管到皮岛东江镇的。朝中于是有人建议皮岛的粮饷
经由宁
远转运,意思是交由袁崇焕控制。甚至有人主张撤退皮岛守军,全部调去宁远。这
些主张
,都遭到毛文龙的抗拒,而兵部又对毛相当支持。袁崇焕写信给首辅钱龙锡商量,
要杀毛
文龙。钱回信劝他一切慎重。袁在北京时,也曾和钱龙锡商议过杀毛的事,当时袁
对钱龙
锡说,要恢复辽东,必须从整肃东江镇的军纪开始。袁崇焕决心要解决这件事。崇
祯二年
五月二十二日,袁崇焕离宁远,去和毛文龙会谈,约定了在旅顺附近的一个小岛上
相会,
这小岛叫做岛山。从宁远经渤海到旅顺,和从皮岛经黄海到旅顺,海程大致相等,
所以旅
顺是一个中间地点,也可说是中立地带。那时毛文龙对袁崇焕已心存疑忌,如邀他
到宁远
相会,他是不肯来的。袁崇焕如去皮岛,却又是身入险地。袁崇焕除座船外,带船
三十八
艘,出发前先试放西洋大炮,射程远的五六里,近的三四里。二十六日到双岛,登
州的军
官带了兵船四十八艘来会。二十七日到岛山停泊,旅顺的军官前来参见。袁崇焕带
众将上
山,到龙王庙去拜龙王,对众将训话:“本朝开国,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诸
君起初
在鄱阳湖、采石矶大战,后来一直打到漠北,水战固然胜,马步战也胜,才能驱逐
胡元,
统一中国。现在你们的水师只能以红船在水上自守,满清鞑子不下海,难道能赶他
们入海
打水战么?所以水师必须也能陆战。”他的抱负是要将水师训练成为海军陆战队。
六月初
一,毛文龙率领将士到达岛山,与袁互相交拜。毛文龙呈上礼帖三封和三桌筵席。
在船中
吃过,袁崇焕和他谈话,说道:“辽东海外,只有我和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
方能成
功。我历险来此,旨在商议进取。军国大事,在此一举。我有一个良方,只不知生
病的人
肯不肯服这一帖药。”当晚两人直谈到二更。初二袁崇焕上岛,犒赏毛的部属,和
毛又密
谈到三更。初三日又再谈,袁崇焕要求皮岛设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改编部
队,连
谈三日三夜,毛文龙始终不同意,到这时谈判终于破裂。袁崇焕给他最后一个机会
,劝他
辞职回乡。毛文龙说:“辞职回乡这件事,我一直是在盼望的。只不过我对辽东事
务很熟
悉,解决了满洲之后,可顺势袭取朝鲜了。”袁崇焕听他大言不惭,更是不满。酒
散后,
袁传副将汪翥上船密议,五更方毕。通宵部署,要杀毛文龙了。初四日,袁崇焕犒
赏毛部
兵将共三千五百七十五名,军官每名三五两不等,兵每名数钱,又将带来的饷银十
万两交
卸。同时和毛划分职权,此后旅顺以东由毛指挥,旅顺以西由袁指挥。毛文龙收到
大笔银
子,对指挥权的区划又十分满意,减少了提防警惕。初五日,袁崇焕邀毛文龙一起
检阅将
士比赛射箭。相见后,袁崇焕说:“我明天要回宁远了。贵镇身当国家海外重寄,
请受我
一拜。”说着下拜,毛文龙跪下还礼。大家上山后,袁的亲信参将谢尚政指挥各营
士兵布
成一个大围。毛文龙和随从官员百余名在围内,将毛部兵丁都隔在围外。袁崇焕问
起毛文
龙手下将官的姓名,居然大多数姓毛。袁崇焕觉得奇怪。毛文龙说:“他们都是我
的义孙
。”袁崇焕笑了起来,跟着对毛部众将说道:“你们在海外辛苦,兵士每个月只有
五斗米
的粮,甚至家中几口人都分食此粮,想起来令人痛心。请大家受我一拜,感谢你们
为国家
尽力,以后大家不必担心没有粮饷。”当即下拜。众将磕头答礼,甚是感动。袁崇
焕随即
提出几件事来责问毛文龙,毛文龙抗辩。袁崇焕不客气了,斥责道:“本部院披肝
沥胆,
与你说了三日,只道你回头是岸,也还不迟。哪晓得你狼子野心,总是一片欺诳到
底。你
目中没有本部院,那也罢了。方今圣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容得你?”命人除下他
衣冠,
绑了起来。毛文龙的态度仍是十分倔强,自称无罪有功。
    袁崇焕厉声道:“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瞧我不起。本部院却是能管将官之人
。你说
没有罪么?你犯了十二大罪,我数给你听:“一、明朝的制度,大将在外,必由文
臣监督
,你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肯受核。二、杀戮降人难民,谎报冒功,说杀的是清兵
。三、
宣称如果南下,取登州和南京犹如反掌。四、每岁饷银数十万,但发给兵士的粮饷
每月只
有三斗半,侵盗军粮。五、在皮岛开马市,擅自与外国贸易。六、部将数千名都冒
称姓毛
,擅自封官。七、败退时剽掠商船。八、你自己强抢良家妇女,部下效尤。九、驱
策难民
到辽东去偷挖人参,不肯去的就不发粮食,让他们大批在岛上饿死。十、将大量金
银送去
京师贿赂,拜魏忠贤为义父,在岛上替魏忠贤塑像。十一、铁山一仗,大败丧师,
却报称
有功。十二、设立军区已达八年,不能恢复寸土,观望养敌。”这十二条罪状数了
出来,
毛文龙魂不附体,只有叩头求饶。袁崇焕问毛的部将:“毛文龙该斩么?”诸将都
吓得不
敢作声。有人说毛文龙这些年来虽无功劳,但也辛苦出力。袁崇焕叱道:“毛文龙
本来只
不过是个寻常百姓,现今官居极品,满门封荫,已足够酬答他的辛劳了,为甚么他
还这样
悖逆?”于是向着北京叩头,宣称:“臣今天诛毛文龙以整肃军纪,诸将中若有行
为如毛
文龙的,也一概处决。臣如不能成功,请皇上也像诛毛文龙一样的处决臣!”请出
尚方剑
来,命旗牌官将毛文龙在帐前斩决,向毛文龙部属谕示:“只诛毛文龙一人,其余
各人一
概无罪。”毛文龙麾下将士无一敢动。袁崇焕命人收殓毛文龙,次日开吊拜奠,说
:“昨
日斩你,是为了朝廷大法。今日祭你,是为了僚友私情。”
    随即将毛部分为四队,派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副将陈继盛等四人分领,犒赏
军士,
尽除皮岛毛文龙的虐政。回宁远后上奏禀报,最后说:毛文龙是大将,不是臣有权
可以擅
自诛杀的。臣犯了死罪,谨候皇上惩处。
    崇祯得讯,大吃一惊,非常不以为然。但想毛文龙已经死了,目前又正倚赖袁
崇焕尽
力,只得下旨嘉奖他一番,又下旨公布毛文龙的罪状,逮捕毛文龙的驻京办事处主
任,以
安袁崇焕之心。袁崇焕担心毛文龙的部下生变,奏请增加饷银。但查核部队实数,
兵员比
毛文龙虚报时少得多了。崇祯见兵员少了,饷银反增,颇为怀疑,但都一一批准。
以崇祯
这样刚强的性格,这时迫于形势而不敢得罪袁崇焕,实已深深伏下了杀机。毛文龙
在皮岛
,俨然是独立为王的模样,不接受朝廷派文官监察核数、滥杀难民冒功、侵吞军粮
、军纪
不肃,的确有罪。但袁崇焕以尚方剑斩他的方式,却也未免太戏剧化了些。明朝赐
尚方剑
给主帅,用意是给主帅以绝对权威,部将如不听指挥,立即可以诛杀。然而毛文龙
的罪行
都非紧急,也不是反叛作乱。何况毛文龙也是受赐尚方剑的。毛文龙在皮岛,毕竟
曾屡次
出兵,骚扰满清后方,是当时海上惟一的一支机动游击队,满清对他也一直颇为重
视忌惮
。这十二条罪状中,有几条平心而论并不能成立。毛文龙说取登州、南京如反掌,
只不过
一时夸口,并非真的要造反;向外国买马,当是军中需要;擅自封官是得到朝廷授
权的,
部将喜欢姓毛,旨在拍主帅的马屁,也没有甚么大不了;不能恢复寸土,只能说他
无能,
却非有罪,要打败清兵,恢复失地,谈何容易?在岛上为魏忠贤塑像,更难以加他
罪名。
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势熏天,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塑像而向他跪拜。当时
袁崇焕
在宁远也建了魏忠贤的生祠。时势所然,人人难免。毛文龙死后,部将心中不服,
颇有逐
渐叛去的,其中重要的叛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投降满清,为清朝
出了很
大力气,后来都封王。清初四大降王,除吴三桂外,其余孔、耿、尚三人都是毛文
龙的旧
部。不过这也不能说是袁崇焕的过失。对于“杀毛事件”,当时舆论大都同情毛。
一般朝
臣认为,毛文龙即使有罪,他是一个大军区司令,也只能由皇帝下旨诛杀。皇帝的
统治手
段,主要只是赏与罚。袁崇焕擅杀大将,是严重的侵犯了君权。我也觉得袁崇焕这
件事做
得不对,过分的横蛮。将毛文龙逮捕,押解北京,交由皇帝去处置,才是合理的方
式。当
时小说盛行,有人做了小说来称誉毛文龙。一部是四十回的《辽海丹忠录》,是杭
州人陆
云龙所作,大捧向乡毛帅。另一部是作者不署名的《铁冠图》(不是讲李自成事迹
的那一
部),以毛文龙为主角。当时大名士陈眉公对“杀毛事件”抨击甚烈。另一个大名
士钱谦
益是毛文龙的朋友,对朝野舆论当然也有影响。《明季北略》甚至说:袁崇焕捏造
十二条
罪名来害死了毛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来害死了岳飞完全一样。却又是过分的
批评了
。推测袁崇焕所以用这样的断然手段杀毛,首先是出于他刚强果决的性格。其次,
文人带
兵,一定熟读孙子兵法,对于孙子杀吴王爱姬二人、因而使得宫中美女尽皆凛遵军
法的故
事,对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军法观念,一定印象十分深刻。那时候宁远
、锦州
、蓟州各处军事要地都曾发生兵变,如不整饬军纪,根本不能打仗。袁崇焕明知这
样做不
对,还是忍不住要杀毛,推想起来,也有自恃崇祯奈何他不得的成分。最后,毛文
龙接近
魏忠贤,袁崇焕接近东林清流,其中也难免有些党派成见。
    ① 督师本来比总督略高,但在于谦的时候还没有设督师当时总督是地位最高
的带兵
文官。见吴晗:《明代的军兵》。② 即今辽宁省安东之北的九连城,与朝鲜的义
州隔鸭
绿江相对。
    ③ 皮岛在朝鲜写作椴岛。这个“椴”字,汉文音“驾”,但朝鲜人读作Pi
音,所
以中国人就简称为皮岛。有一本相当流行的讲清史的通俗著作说皮岛即海洋岛,地
理弄错
了。海洋岛在皮岛和大连之间,离皮岛约一百海里。皮岛是朝鲜地方,海洋岛是中
国地方
。④ 据朝鲜派去皮岛的使者记载:毛文龙每天吃五餐,其中三餐有菜肴五六十品
,宠妾
八九人,珠翠满身,侍女甚多。⑤ 一般书籍(包括《明史》)上记载,都说袁毛
的会晤
地是在双岛。《荆驼逸史》中辑有《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记》一文,采用的是日
记体,
从五月二十二日袁崇焕出发到六月十一日回宁远,逐日记录海程、所经岛屿、风势
、船只
、兵员、官员姓名等等,十分详尽,作者显然是袁崇焕随行的幕僚或部属。他写作
态度异
常忠实,对于袁毛密谈三日三夜,只记两人“二更后方散”、“密语三更方散”,
记录两
人密谈后的神色,却不记密语内容,全天凭空推测的言辞,合于现代要求最严格的
报导体
。该书记载袁毛相会的地点是在岛山,离旅顺陆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距双岛有
半日水
程,中间隔了松木岛、猪岛、蛇岛、虾蟆岛等许多岛屿。我比较各种资料,觉得岛
山的说
法更为可信。
    ⑥ 《始末记》记载当时情形说:“酒叙至终,(袁)方有傲状,毛帅有不悦
意态。

    ⑦ 后来大大有名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是毛文龙的义孙,那时叫做毛
有德、
毛精忠、毛可喜。⑧ 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说:“吾以为此亦存乎其人耳。毛
文龙不
死,安知其不执为诸降王长?”意思说,毛文龙如果不死,说不定他反而是第一
大降王
呢。然而这也是揣测之辞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