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lite (请大家来other版讨论!), 信区: emprise
标 题: 武侠片80年(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Mar 28 23:28:26 2001), 转信
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到最近提名10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武侠片终
于在国际上“杀出一条血路”。
华人武侠片,近百年来道路坎坷,今日才以“武功”在国际上撑开场面,能有此成绩,
无论如何都觉安慰。升温现象是:大导演李安人气直升,奥斯卡尚未揭晓,《卧虎藏龙
》已是全球瞩目。
在洋人观赏杨紫琼与章子怡飞檐走壁啧啧称奇之余,我们何不从武侠片厚厚的一本剪贴
簿看起?从放飞镖点穴道,最终又回归到感情真实的本位上去。说真的,从“上山拜师
,下山报仇“,到“你手中什么也没有”那样“深”的哲理,我们走过多少江湖道路?
有前辈建议我从《大醉侠》写起。但我想,那已是武侠片中期出现的复兴制作了。武侠
片其实开始得更早,连港产粤语片《仙鹤神针》那批,都已是当年“新派尝试”。而武
侠片的真正第一次震醒千万观众,该是1928年默片时代的《火烧红莲寺》。
其实,《火烧红莲寺》之前,1927年已有《山东马永贞》及《大侠复仇记》。只不过上
海明星公司的《火》声势最大。《火》一出炉就来三集。之后再续15集,创下当时影片
总尺码最长记录,可以连续放27小时。
1949年:武侠片重要年代
武侠片这类型,其实是在北伐战争时才兴起的。借武侠,申正义,跟当时反帝、反封建
、反军阀混乱有点关系,像《火》片、《儿女英雄》、《荒江女侠》,大都有点真诚的
帮派情义,只是后来越拍越滥,几乎就是神怪片,加上30年代新文艺运动兴起,这些粗
制滥造的武侠片顿坠谷底。
抗战时期,影业萧条,而战后政治很快也改变了气候,大批影人纷纷南下香港,中国国
内20余年昙花一现般的武侠片,才算真正熄灯收场。
但这20余年的武侠片,并非全无意义。它们替后来的武侠片奠下许多特殊模式。比如:
侠客的服饰及造型,灵感是源于京剧里的小武。神乎其技的功夫特技,是在胶片上再加
工。后来港产粤语武侠片里的放飞镖和呼呼掌风,其实20年代早已有过。
抗战时,仍有制片能力的公司大多转拍爱国电影。香港影业蓬勃起来,还要挨到战后。
1949年,对武侠片来说倒是个重要年份,这年,关德兴首次主演根据广东奇人事迹为蓝
本的《黄飞鸿传》。由49到79的30年间,关老先生共演黄飞鸿超过90次,早有资格登录
健力士大全。
香港武侠片冒起,原因十分简单,一是因为人们爱看刀光剑影,二是社会萧条环境艰难
。武侠片里大侠劫富济贫和雪中送炭,很能满足小市民的憧憬。那时大概只有长城公司
分分钟仍努力不懈向大家呈献惨痛的社会现实。
七日鲜:七天拍完一部戏
港产粤语武侠片,制作条件简单,找几个“吃过夜粥”(懂两三下功夫)的人,租个古
装片厂景,再由武侠小说或人物传奇里挖些片段,约每七天就得拍完一部戏,谓之“七
日鲜”。由40年到60年,20年内香港每年出产200部电影,总数约4000部。连今天印度影
城都维持不了这数目。
而曹达华所拍过700余部电影中,有200部就是武侠片。当时武打明星男的有关德兴、曹
达华、石坚、林蛟。女有于素秋、邬丽珠、任燕,三位女星的《女飞侠黄莺》算是摩登
武侠,她们的共同点不是会打功夫,而是粤语都不灵光,因为全是由国内北方南下的艺
人。
当时剧本,多直接采自武侠小说。是一种把当红名家作品马上立体视觉化的手段。金庸
作品第一部搬上银幕是《书剑恩仇录》。意外地,演员全是不会打的张瑛、紫罗莲和容
小意。而《神雕侠侣》首次被搬上银幕是1960年,由南红与谢贤主演。
小说早在新马港连载,因此很轰动,连续拍了三集。武侠片拍上下集(或更多)早已成
风,金童原著的《仙鹤神针》、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都要观众留意下集或大结局的
映期。通常都无须久等,反正七天就能拍一部。
从49年到69年,粤语武侠片由原本的名家小说路线开始,逐渐向武侠神怪走去。很简单
,名家没可能每七天就写本巨著。所以,类似《武林圣火令》、《如来神掌》、《罗刹
娇娃》、《玉面阎罗》、《霹雳降妖剑》纷纷出笼。
据说倪匡当年的《六指琴魔》也是应付急需之作。但《六》毕竟高潮重重,戏剧元素足
够。但惨不忍睹的还是很多,许多与其说卖武侠,倒不如说是在利用神怪去卖青春偶像
,反串的陈宝珠配萧芳芳,张英才配雪妮,究竟怎打?
异军突起:邵氏武侠风格
69年之前,武术指导一词似乎很陌生。拍戏前想招数,就由几位懂功夫的特约或配角来
兼职一下,袁小田(袁和平父亲)、石坚、柠檬、林蛟都是“能照顾自己也照顾他人”
的。女星方面,来自北京父亲是武师于占元的于素秋也毫无问题。邬丽珠和任燕也懂真
功夫。但陈好逑怎可能会功夫?借位是一个办法,假如借位借不到,就在胶片上做卡通
效果,让她放飞镖。如此武侠,难怪没多久就宣告完蛋。
真正抢掉粤语武侠片观众的,是60年代末异军崛起的华语武侠片。更正确点说,该是打
着“必属好片”招牌的“邵氏武侠风格”。
邵氏把武侠片还原到一个“100分钟内教人在视觉上可以置信”的状态。演员是当时新进
的年青新血,谓五虎将。他们是王羽,张翼,罗烈,郑雷,解元。陈鸿烈倒是个由台湾
直接签过来的异数。除了陈,五虎个个腰是腰,背是背。女星方面,初时还只是秦萍和
焦姣。秦萍与陈鸿烈都精于舞蹈,肢体美感占尽上风。焦姣的外型较宜粗犷打扮,但真
正在早期脱颖而出,是“书生脸孔魔鬼身材”的王羽。
邵氏急需新面孔,陈厚作古,关山,张冲,金峰都步入中年,乔庄又不够雄伟。且对于
武侠,邵氏初时仍有保留态度。王羽第一部武侠片《虎侠》,配焦姣。片子虽是黑白阔
银幕,对王羽的胸肌一点也不造成影响。《虎》成绩不过不失,但仍有浓厚粤语片模式
。邵氏首次吃甜头,叫好的其实不是王羽而是张翼。一部《夺魂铃》就教人耳目一新。
不是演员,而是武侠片有了新卖点.
这卖点还是日本片给的启发。
《夺魂铃》侠客头带草笠,笠缘有铃,只要杀机一起,铃声便响。侠客午夜出没,烟雾
中仰镜一人,实在不能不佩服这些造型跟日本武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独臂刀: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真正连意识形态都搬过来的,就是疯魔一时的《独臂刀》。残障武功是新点子,教人想
起日本盲侠。更重要是,武侠片终于从秘笈门派走出来,至少回到“个人体能”的功夫
上去。难怪邵氏在《独臂刀》后,密锣紧鼓制造个人英雄了。
《大醉侠》捧红了郑佩佩。岳华不是没功夫,是外型少了点属于侠客的传奇性。邵氏的
市场学不愧一流,《大》的续篇《金燕子》,捧出讲求视觉效果至上的导演张彻。而张
彻刚好有个从日本学艺归来的摄影鲍学礼,镜头与剪接更是干净利落。天时地利人和,
《金燕子》里一身潇洒白袍的王羽在一幅龙飞凤舞的书法背景前作圆轴辐射状杀敌,杀
得就像喷杀虫剂一样,坏人纷纷流血倒下。流血很重要。粤语武侠片是看不到血的。观
众心服口服,从此奠定张彻,王羽,鲍学礼是卖座铁三角。
邵氏拍的是大大方方摆明要赚钱的商业武侠片。虽然有时会在导演程刚早期的武侠片上
烧到手指,但邵氏除了张彻,其实还有一个稳打稳扎的徐增宏。徐增宏的武侠,跟现实
更为贴近,可惜那时观众刚有张彻的刺激,对徐常常藏在武侠里的“人文主义”并没太
大兴趣。
但张的武侠热潮也不太久。原因很多。郑佩佩太早退出。虽然找个叫舒佩佩的顶上。她
体型跟李菁不相上下,打得没有说服力。加上张彻自己也转了点方向,武侠片类型始现
疲态,他就以类似武侠的片种翻身。《马永贞》里陈观泰,用的是拳脚,已开始有功夫
武侠片的味道了。
龙门客栈:英雄有血有肉
武侠片从“发掌风”到“拳拳到肉”,从密实紧绷的夜行衣到露出胸肌,不只是时代审
美转变,基本上是观众对银幕上的真实感要求越来越高。而后来更改了整个气候的,是
胡金铨.
今天若重看胡氏《龙门客栈》,不难发现胡除了用更快的跳格剪接,还在武功及人物里
增加更多的说服力。《龙》之前,武侠片没有一个英雄真正在银幕上喘过气或打不过坏
人。《龙》里大侠跑得气喘如牛,数人合力都险些打不过东厂大太监,加上胡氏在《龙
》片对白及历史背景上不苟且敷衍,一种全新的武侠风格变由此形成。
胡金铨的武侠片常常超出武侠。这是他的才华。但很遗憾,那年代并不适合这样的才华
。
《龙》之后的《侠女》,就出现跟群众思维不能接轨的现象。《侠》改编自《聊斋》,
为了要细腻表达人性,而影响了节奏和类型。那年代电影类型绝不容暧昧不清,电影类
型的革命一直到80年代末才出现。结果,《侠》片子太长,不得不剪出下集,下集《空
山灵雨》还掺入浓厚佛理,更难取悦买票要进场看刺激的观众。
胡氏在《侠女》后还拍过一部有关地狱冥王之类的戏,郑少秋主演,显然胡氏还无法将
浪漫和武侠奏效地交织为一体,那部戏卖座奇惨,胡氏也从此作品少了。
台湾没出现过多少部出色的武侠片。70年代是台湾爱情电影的高峰期。从归亚蕾唐宝云
到林青霞林凤娇,爱情一直是当时台湾电影的不腻题材。
80年代:刀光剑影终极表现
70年代初,李小龙像彗星一样带动了武“打”片。从此是有武无侠。小龙走后,成龙的
《醉拳》等片,也开始改称武打片,由8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李连杰《少林寺》一时掀
起正宗武侠片的回光返照,那种下山为父母或为民族报仇的武侠片,除了中国内陆在拍
,港台已经没几个人敢唱那调调了。
但80年代又出现了另类武侠片,这个另类,当然就是徐克.
徐克是电影才子。从《蜀山剑侠》开始他就追求胶片能为刀光剑影所能去到最尽的境界
。何况他开始还有程小东。程小东的父亲就是也拍武侠片的程刚。徐与程很有默契。可
惜后来合作越来越少。
肯定的是,徐克是个好莱坞门派。电影就是动作,然后是更快的动作,最后是闪电般的
动作。开始甚至有人批评他的戏说看了会晕,但今天事实证明,是他的眼睛比任何观众
都快,是他有先见。
徐克没有拍出一部轰动国际的武侠片,因为他拍的纯粹是动作片。他很会处理动作,他
成功之处,也是他的障碍。他也就是会处理动作。要打入国际,单靠精彩动作与节奏不
够。国际文化思维复杂,唯一能够让全世界感动,无论拍哪一类型的电影都要超出那个
类型。国际要求是:一定要回到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最原始点上去,那就是人性和感情
。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安的《卧虎藏龙》精彩之处。
在《卧》片里,武侠只是一个背景、一个手段、一个说故事的方式。李安真正想说的是
:今生能得一知心至爱,至死无悔.
也许阿拉伯人看不懂点穴或运气逼毒,他们看到那里只会觉得新鲜。但就算如此,李都
没有玩昏脑袋,无论怎样整部戏还是回到人的心窝里去,这才是李安武侠里最绝的一招
。
假如替李安的《卧》片照一次X光,那肉的部分是武侠,灵的部分是爱情,你会说,以
前也有这样的武侠片。是,但如何“交织”,从编剧,选角,取镜,剪接(李安常有自
己剪接的习惯),如何创作经典片段。这些就是他个人的功夫级数了。
不能说李安“幸运”或讨好洋人。《卧》片虽然为角逐奥斯卡而用上别扭的原音,竹林
一幕险些穿帮,关外的外景也很核突等等而出现了一些瑕疵,但其它方面的配合可说已
尽力达到水准,终归一句话,它感动人。
像李安《卧》的这个方向,其实十数年前女导演许鞍华就尝试过。许的《书剑恩仇录》
当年虽没引起大热卖,但仍不失为一部心思严谨之作。《书》是部好电影,就可惜不够
精彩。也许她的作法是太严谨太细腻了,节奏上不能引动观众情绪。《书》中的感情够
是够,但武侠部分显然松散疲弱。跟李安一样,那也是许鞍华第一次导武侠片,可惜她
再没有像《胡越的故事》里那份豁开去的狂情,《书》片里的感情,也缺乏《投奔怒海
》的生动真诚。
其实,这跟当年日本古装武士电影引动的国际热潮是一样的,很简单,洋人没有幕府武
士,洋人更没有江湖和武林,他们的罗宾汉,比较像民运人士,而搞的是地下工作。东
方的内功、剑法、飞镖、点穴、血滴子、移形大法,只有他们的魔术大师大卫卡普飞稍
稍形似,难怪飞檐走壁一出,个个像被带进魔界去了。
另外一点,也是更明显的一点,除了灾难片和科幻片,洋人不可能在生活里那么频繁地
遇上生死抉择,一掌可以废掉情人武功,一粒解药可以救活情敌,易容术又可以冒充他
人去探讨人性,太多了,好莱坞最刺激是谋杀和飞车,更浪漫的挣扎或许就要动用僵尸
或到外空去,像武侠片这样吃饭吃到一半都能处于生死边缘,太有魅力了。
--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
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
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使人和睦的
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
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