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emprise
标 题: 杂谈武侠2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n 21 12:32:59 2000), 转信
不过话说回来,《剑海鹰扬》的确是在下所看过的武侠小说里,除了金梁古
温之外,写得最好的一部。好到什么程度呢?说件具体的事吧。当年厦大校
园内外先后有过六个租书的摊子,在下常去光顾的有两个。从其中较靠近的
一个摊子租来的《剑海鹰扬》,厚厚四大本,第一本的中间,第四本将近结
尾处,各被撕了一页。大家知道,书摊上租来的书,若有被撕之处,肯定都
是描写“那个”的,这是撕书者在训练后来人的想象力。可在下想象力再丰
富,也想不出这被撕掉的两页上能有什么苟且,因为上下文乃至整部书全都
是一本正经的,根本不着痕迹。于是迫不及待地闯到另一个摊子上,一问得
知《剑海鹰扬》已租出去了。在下并不气馁,继续跋涉搜寻,终于在一个偏
远的书摊上觅到了版本不同但同样是四本的《剑海鹰扬》,迅速翻到地方,
细细一看,各位看官,您猜那两处写的是啥?
第一处是写男女一号主角第一次(也是全书唯一的一次)拥抱接吻;第二处
嘛,是写两个女主角一起答应嫁给男主角。能想象吗?在其他武侠小说里最
普通不过的情节,放在这部小说里,就是那样的感人肺腑,那样的动人心弦
。在整个风云激荡的大氛围里突然跳出这么一两丝儿女情怀,如今回想起来
,心头也会一阵温馨。这样的情节都给撕了,足以说明整部小说写得有多好
了。
当然撕书人的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种意外。在一般人印象里,司马翎的名声
别说比四大名家,就算比卧龙诸葛都颇有不如,很多不看武侠小说的人都知
道有个卧龙生,但未必知道有个司马翎。设想一下,一个武侠迷,以前已看
过不少的武侠小说,顺手借了本闻所未闻的《剑海鹰扬》,只为打发无聊,
并不期待什么震撼,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得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震撼,那种
心情是难以名状的。怎样抒发这种心情呢?撕下震撼里最动人的部分,永久
保存。在下一贯对撕书行为深恶痛绝的,但一看到被撕的这两页,立即原谅
了撕书的那位老兄。
真正最有名的那些作品倒没人去撕,并不是因为它们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写
得好是意料中的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翎的处女作《剑神传》,真正的出手不凡,起点极高
,相形之下卧龙生的头几部小说(《飞燕惊龙》之类)简直就象中学生的习
作。古龙自己还没有开始武侠创作之前,最爱看的也就是司马翎的小说。
卧龙生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笔法失之生硬稚拙,好在后来越写越圆熟,也
算对得起自己的名声了。“杨小邪”系列写得滑稽逗趣,是武侠闹剧中的经
典;不过也就是笑笑闹闹,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东西。据说卧龙生的另一化名
是金童,因为他崇拜金庸,以“金童”的笔名为“射雕”三部曲写了些前传
后传外传,总名《神箭金雕》,一举大获成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又用“
金童”之名写了不少小说。
诸葛青云的文笔是三剑客里最典雅的。前期师法还珠楼主,笔法奇丽仙幻。
不过写来写去都是一样的才子佳人,容易让人生腻。诸葛最好的作品,依我
看当数《夺魂旗》。
都说萧逸也算一位大家,不过他的小说我看得入眼的只有《甘十九妹》。
易容是台湾武侠六十年代的一大散仙。说他是散仙是因为他一共只写过五部
小说(包括替卧龙生续完的《天香飚》),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者之剑》。
《王者之剑》堪称杰作,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我看《天香飚》完全是冲
着易容这个名字去的,与卧龙生无关。
独孤红擅写明清宫庭斗争,不过看多了也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司马紫烟是替诸葛青云代笔写《江湖夜雨十年灯》而出名的,他的小说写得
相当严谨,也显得才气横溢。据说《圆月弯刀》是他代古龙写的,也不知是
真是假。
好了好了,“武侠杂谈”先写到这儿。将来如果没有意外(生命中永远有意
外:),我是不会再写了。
(1995.10.10)
==================================================================
==================================================================
〖附〗
回看射雕处
《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至58年之间,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侠小说,
也是金庸的第一部超重量级的巨著。此前的两部长篇《书剑恩仇录》和《碧
血剑》都未臻成熟;还有一部《雪山飞狐》则是中篇,虽然写法绝妙、扣人
心弦,毕竟不够淋漓酣畅;只有到了《射雕》,金庸在武侠界的领袖地位才
真正确立起来。
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发端,是1954年梁羽生借着澳门一场拳师比武的轰动
效应写出的《龙虎斗京华》。由于武侠小说这一样式广受读者欢迎,短短数
年冒出了一大群武侠作家,在各大报的副刊上争夺读者,一时间群雄并起,
天下大乱。在57年,张梦还的《沉剑飞龙记》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曾
一度招来式往,斗到白热化的程度,武侠史称“雕龙大战”。但是金庸,毕
竟是武侠的真命天子,下笔如有神,越写越漂亮,终以一部《射雕》横扫千
军,一统江湖,登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
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有“七上八下”之说,“七上”是指七部写得特别好
的,其中“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六
部是公认的,第七部则不一定,有人喜欢《侠客行》,有人看好《连城诀》
,有人偏爱《飞狐外传》。不管怎么说,如果把这“七上”比作武侠史上紧
密连绵的七个标点符号,如果把《天龙八部》和《鹿鼎记》比作两个大大的
惊叹号,那么《射雕》,无疑就是一个着重加粗的:冒号。它向文学宣告了
一代大师的真正崛起,向世人预示了惊叹号们的必然到来。
当然,所谓“上下”只是在金庸小说之间相比较而言。金庸写得最差的小说
,跟其他武侠作家比起来也是超一流的。
有意思的是,虽然台湾武侠小说创作欣欣向荣不输香港,但新武侠小说的四
位代表人物,除了台湾本土的古龙外,其余金、梁、温三位在台湾的发展都
不是一帆风顺的。梁羽生是左派作家,小说被禁理所当然;温瑞安曾在台北
领导街头运动,被逐出岛也不奇怪;那么金庸呢?
毛泽东的词里有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偏偏金庸
也写了一部《射雕》,偏偏《射雕》里也写到成吉思汗--好家伙,串通了
共匪来毒害台湾青少年,那还不禁!
其实“射雕”一词由来已久,史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开弓
一箭正中其颈,如车轮般旋转落下,原来是只大雕,时人称斛律光为“射雕
手”。此后“射雕”一词被广泛用于形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英勇善射者,
在历代边塞诗词里多次出现,渐渐地成了一种象征符号。最著名的当然是王
维那首《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此外如雍陶的“射雕青冢
北,走马黑河西”,杜牧的“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着射雕人”,张昱的
“马上毳衣歌剌剌,往返都是射雕儿”,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成吉思汗既
然是蒙古族流芳百世的一代雄主,冠之以“射雕”一词是很正常的事,相信
除了毛泽东和金庸外,肯定还有别人用“射雕”来形容过他,只是没有金、
毛二位那么出名而已。何况《射雕英雄传》里的“射雕英雄”主要是指郭靖
,他在小说里名符其实地“一箭双雕”过。退一万步说,即使郭靖从未射雕
,从小说命名的角度来看“射雕英雄”一说仍然是成立的,因为大侠郭靖从
小在蒙古草原上长大,完全可以用“射雕”这一符号来象征。
后来这部小说改名《大漠英雄传》,才得以在台湾出版。只是这么一改名,
原本所带的文化底蕴就丧失殆尽了。小说的主要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大漠,要
说“大漠”有什么象征含义么,又很牵强,所以这个名字不仅是索然无味,
简直是文不对题了。
* * * *
对于金庸小说的态度有这样一个现象,你最初接触到的金庸小说是哪一部,
往往终身最喜欢的金庸小说就是哪一部。有人最早看的是《书剑恩仇录》,
于是后来纵使看遍了金庸的全部作品,仍是对《书剑恩仇录》情有独钟。有
人最早看的是《连城诀》,于是见人只谈《连城诀》。我最初看的是《射雕
》,于是一直到现在,虽然理智上承认金庸小说的成就确实是后期比前期好
,一部比一部高,但是在感情上,仍然是最爱《射雕》。
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很显然的:金庸的小说,就是不一样。即使你在此之前已
看过了其他人的一些武侠小说,初次看到金庸小说时,仍会有一种全新的、
全身心的、让你刻骨铭心一辈子的震撼。此后再看别的金庸小说,纵然写得
再好,也不过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已,很难比第一次的震撼更为强烈深刻
。
当然,对于《射雕》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香港无线拍的那套五十九
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这套电视剧十年前在大陆电视台上初次播放时的那种
万人空巷的盛况,大家应该都还记得,不用在下赘述。后来的每一次重播,
都会引起一阵轰动。91年厦门重播时,厦大还曾出过一次人命,一个学生
因排队进电视室与人冲突,拔刀相胁,结果失手刺死了另外一个劝架的学生
。那期间还在厦大的朋友,此后回忆起射雕来,只怕都会带上一丝凄凉吧?
《射雕》在与我大致同龄的一整代人心里,形成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情结。刚
进大学时与舍友辩论港台女明星谁漂亮,不论是赵雅芝还是周海媚,不论是
周慧敏还是钟楚红,都有人大唱反调;唯有演黄蓉的翁美玲,是全宿舍八票
一致通过的。
这一情结并不仅限于男生。曾听过一位女孩评论无线的这套《射雕》,要到
了第八集才开始好看。为什么呢?因为直到第八集郭靖长大了,才南下中原
,有了与黄蓉的邂逅。这一转折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郭靖长大了”--明
白吗?改由黄日华演了;二是黄蓉出场。女人看女人,除了看长相,还要看
衣装。一次看《楚留香》录相,偶然听到身后两位女孩窃窃议论沈慧珊的衣
裳:“红色再浅一点,就象黄蓉了。”刹那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人间
的至美,真的是黄蓉!
其实平心而论,翁美玲的脸蛋说娇俏则可,要说绝美,那倒未必。对她的崇
拜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她在最美的年华里为情自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凄艳的
事,恰又发生在大陆首播《射雕》之后不久,轰动效应自不待言。
当然魅力还在于金庸塑造的黄蓉这个形象本身。说起黄蓉这个形象,还得提
一件事:金庸的一帮朋友曾有一次聚会时讨论过金庸小说里哪个女孩最适于
作妻子,讨论的最后结果是小昭。《倚天屠龙记》里我最喜欢的也是小昭,
这并不矛盾;我所不忿的是,讨论的一开头就把黄蓉给彻底否定了:“黄蓉
这样的性子,哪个男人受得了!”真不知那帮倪匡们是怎么想的。
不过也是,除了郭靖这样的蠢木头,大概真没有谁受得了黄蓉的精灵古怪。
以前在杂志上看到匈牙利小波尔加下棋的相片,一时惊为天人,便与同学讨
论过,象这样聪明和漂亮都到绝顶的女孩,恐怕是没人敢娶的,敢娶她的一
准是郭靖那样的傻冒。这话当然类似于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实话,就算你
受不了黄蓉的性子,难道还受不了她那手妙绝天下的好菜?
女人聪明是好事,只要她肯帮男人。女人刁蛮任性也不见得是坏事,只要她
用情专一。林黛玉不也时时耍点小性子吗?再泼辣的女人真要爱上哪个男人
,只要那个男人有点男子汉气慨,她在他面前肯定就会变得温柔无比,这是
荷尔蒙决定的。至于贾宝玉有没有男子汉气概,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可以
用来作博士论文的。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看小说喜欢代入其中的人物。看看我和蓉儿初遇洪七公
的情节,蓉儿使尽了心机、做尽了好菜,就为了骗七公教我上乘武功,每看
到我武功进展一分,她都会从心里甜出来。看到这里,代入郭靖的哥们,你
能不甜到心里去吗?有这么一个聪明美丽的人儿,日日所思,夜夜所想,就
是帮我这个大笨驴出人头地,我是几世修来的福气!
可见正如Forrest Gump所认定的,傻人自有傻福。
* * * *
郭靖和黄蓉从张家口偶遇到最后“鸳盟已谐”,其间经过了无数的惊涛骇浪
。每一遍重温《射雕》,都是一次出生入死的经历。
大家知道,小说中靖蓉二人是非常对称的一对人物。妙的是,在小说的后半
部分,郭靖与黄蓉之间所发生的事,同样呈现了一种奇妙的对称。先是在大
内宫庭,郭靖被欧阳锋打成重伤,黄蓉陪他在牛家村密室里疗伤七日七夜,
把他从鬼门关边上拉了回来;而后是在铁掌峰上,黄蓉被裘千仞打成重伤,
郭靖背负她连闯四关上山求一灯施救,终于也捡回了她一条小命。再然后郭
靖对黄蓉生出了误会,以为是她爹黄药师杀害了他师父江南五怪,凄然怆然
与她一刀两断;误会冰释后经过了若干曲折,眼看就已经重圆了,突然冒出
一个华筝,黄蓉便又起了误会,以为郭靖对华筝余情未了,当即愤然离去。
无风起浪,一波三折,正是经过无数危机的摧残与锻铸,两人之间的真情才
显得那样的珍贵,那样的动人。
这里还得说说华筝。郭靖与华筝从小一块玩耍一块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之交,交情还很不错,但郭靖事实上并不爱华筝。问题在于,华筝自然而然
地认为跟从郭靖是她今生的宿命,郭靖又一直没能向她分辩清楚。可以想见
,郭靖离家万里在中原闯荡,见识了中原的花花世界,本来已不太想得起华
筝了,突然一天听到空中雕鸣,知道华筝不远万里也来到了中原,这时候的
郭靖,该是何等的尴尬。
在小说里,杨铁心、丘处机一干老糊涂曾把郭靖、穆念慈硬拉到一起;程瑶
迦也一度单恋过郭靖。好在这些女孩后来各有归宿,并不成为郭靖的烦恼。
只有华筝,始终是一块挥也挥不去的心病。因为这是有父母之命的,何况大
丈夫一诺千金,郭靖既已答应了作金刀驸马,当然不能反悔。但黄蓉是与华
筝势不两立的,事情总得有个了局。在《倚天屠龙记》里,周芷若与赵敏的
争斗到了书尾仍未分晓,让张无忌无限期地头痛下去,这当然也是一种写法
。可是《射雕》不同,郭靖乃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范,这一面旗
帜决不能倒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上,所以到最后金庸安排华筝不慎走漏风声害
死了郭靖的母亲,从此自愧自责隐居西域再不入世,于是因果圆满,郭靖黄
蓉终成良缘。
华筝是个好女孩,也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当时若是另有一个能与郭靖媲美
的大英雄,应该向金庸建议一下,把他介绍给华筝。
(《新语丝》1995年8月号)
@东邪@ 【桃花影落飞神剑 碧海潮生按玉箫】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