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oky (浓眉大眼), 信区: emprise
标  题: 大陆新派武侠创作力量考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l  1 10:02:11 2000), 转信

大陆新派武侠创作力量考
蒋郎憔悴
一、大陆武侠创作滞後的原因初探
    一直以来心中有个小小的疑问,按套话儿说,我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该是英雄枭
雄辈出的年代,学问广博的作者大有人在,为何最具影响的武侠小说居然出自於一直被
歧视为文化沙漠的港台而非我们大陆内地呢?诚如著名作家蒋子龙就曾感慨,为何人家
古龙金庸一把把出,我们大陆呢,就光会出「古龙巨」、「全庸」、「金庸新」呢?
     原因很多,这□顺便试著探讨一下,当然不是这篇帖子的重点,纯题外话。
     第一,首先是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消除一个很愚蠢的偏见,那就是
认为香港是个文化沙漠。此言差矣,不过是我们这些妄自尊大的无知井底蛙的观点罢了
。香港是一块很特别的土壤,它的殖民地身份,它的东亚首屈一指的商港地位,东西混
合华洋杂处的文化状态,不仅给予香港作家们最历史的题材最特别的角度,而且还吸引
了很多向往自由向往繁华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聚居斯地。他们就像美国之移民给北美大
陆带去人力和生产力那样,也给香港的文化带来各种丰富的文化养料,与香港独特的人
文结合,就产生了独特的港台文化,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一笔,也是最重要最值
得探讨的一笔。香港历来就吸引了很多才气横溢的作家文人,比如张爱玲(她很多作品
就是写香港的如著名的《倾城之恋》),亦舒,黄永玉……等等。香港独特的政治经济
环境,给予了作家们最大的创作空间,使得他们能够发挥所长,所以就出现了金庸梁羽
生。
     反观我们呢,金庸写《射雕》写《笑傲》之时,正是我们最乱最动荡的时期,文
革倒反一切文化,人们都在忙闹革命,政治空气之保守,人文之模式化,不说是武侠小
说,就是别的一切有小资情调的都被封杀。
     到了80年代初,乘著改革开放之便,金庸古龙走进国门,半遮半掩,因为那时社
会普遍都是继承二三十年代的观点,一直鄙视和抵制武侠的,更休提有作家愿意去创作
了。这样,尽管有识之士为之叫好捧场,也只是孤掌难鸣。在颠颠簸簸中,大陆的武侠
创作严重滞後,赶不上新派的黄金时期,也跟不上港台的高水准创作了。
     第二,是商业环境的差异。无论你认为金古水平如何高武侠品位如何超脱,无可
否认一点是,金庸古龙创作之初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奔著商业利益的。金庸动机还比
较「单纯」,是为了报纸销量(如《神雕》),古龙就有点不像样,他几乎就是笔墨谋
生,煮字疗□的。在港台这样商业发达地区,这无可厚非。然而就是香港这样的商业发
达的环境,有意无意成全了新派武侠的成长。据台湾学者叶洪生统计,台湾武侠全盛时
期,作者近三百人,出版社近百家,在这样的商业化运作下,武侠茁壮成长。到了金庸
手□,他似乎更懂得用商业手法来包装自己,明河版的金庸作品集,那古雅的封面,正
好引证他商业包装手法之高明,金庸将自己在市场中经典化明星化了(见宋伟杰之《从
娱乐行业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这样无意推广了武侠的影响。
     相反,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初,我们对文化是不进行包装的,或者是手法粗
劣的,一来既没有一个创作发表的园地(刊物、专门的出版社等等),二来作家处於游
离状态,,没有一个专门的创作系统,这样,尽管大陆近年也出现了好些可以和港台名
家媲美的作品,也就是昙花一现了。
     其三,前後的继承关系,注定大陆武侠创作要滞後。金庸古龙在大陆对传统文化
冲击的成功,也曾使得一些人跃跃欲试,像90年代初的云南沧浪客,一系列的武侠看得
出他雄心勃勃,可是,毕竟处於一个後武侠时代,金古的改革将武侠的水平推向一个几
乎不可逾越的高峰,而理论和眼光都缺乏的我们,只好跟著他们的步子走,一直苦苦要
摆脱,却苦於著玉在前,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能与之正面交锋的重要作品来。
     其四,心理状态的差别。前面也有提及了,我们一直在传统观念上鄙夷武侠,认
为是毒草,武侠作家是「文丐」,於是,很长一段时间包括90年代到现在,人们一直贬
低武侠应有的价值。我们大陆不是朝中无人,但是,他们迫於周遭的文化环境,或许是
自我否认,因而耻於创作,造成了创作人才的流失。
     以上种种原因只是个大概印象,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各种原因,诸位尽可与我商榷
或补充。
     从上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金古梁温的时代或者说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
经远去,但是,我仍有信心,这只是风雨後的寂静,还暗示著下一场风暴的来临。我不
是盲目乐观,君且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是商业从来的发达的年代,是思想从来没有
的开放的时代,我们有这个商业和文化的环境,我们武侠作家的素质在逐步提高,我们
可以借鉴各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我们不难写出比金古更好的
武侠,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网路时代,我们的创意可以驰骋万里,将我们的灵感以最快的
时间和别人分赏:二十一世纪的武侠,前途未可限量!
    二、大陆的武侠创作力量小考
     大陆的武侠创作群体可以说处於无绪创作,没有固定的群体和固定的阵地,许多
创作者的创作要不是东一枪西一炮也弄出几部作品,就是处於业馀状态--比如青莲子,
他虽然是作家,可是属於武侠的仅有两部著作。
     尽管如此8的他曾以雪米莉为笔名写过「男」系列和「女」系列等异常畅销异常
火暴的言情侦探小说,「雪米莉」的名字是畅销的代名词,还一度被人误以为是港台女
作家呢。成名後,就恢复原名,写了不少纯粹得多的纯文学作品,得到三毛贾平凹等作
家喜爱,并已经出版了《田雁甯文集》数十卷。
     他以青莲子写武侠是90年代初,至今仅见有《威龙邪凤记》及其续集《青猿白虎
功》两部。这两部作品在当年火暴之盛况,可见诸作家蒋子龙的文章,据说第一版就印
了20万部,还供不应求。这部书以明代抗倭为主线,主角白云飞潇□脱俗,整部小说手
法新颖,想象奇特,结构庞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明快,故事引人入胜,用蒋子龙的
话说「可以和金庸相媲美」,是90年代大陆乃至港台都不多见的佳作。可惜青莲子先生
并没有继续创作下去,这两部小说可说昙花一现,殊为可惜。
    火梨
     --大概95年的样子,我从上海《文汇报》见到关於火梨的报导。火梨是个上海的
知识份子,因病待业在家,闲来无事写成一部《舞叶惊花》,很快被编辑赏识,交付三
联书店刊行,并在上海引起人们的注意,为这部作品还特意开了研讨会,白桦等老作家
出席,盛赞此书有古龙之风,表达了对人生的探讨,异常深刻。惜此书後,不再见火梨
的新作了。
    张宝瑞
     --新华社记者,已发表各种题材的作品达300万字。他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有《京都
武林长卷》系列凡六部,有《醉鬼张三爷》(已改编成电影)、《形意游侠录》、《翡
翠如意珠》、《八卦鸳鸯魂》、《西遁马嘶鸣》、《京都百侠图》等。此书有前辈梁羽
生、萧逸、刘绍棠作序推崇。张的武侠最大的特点和他职业有关,就是强求现实性,小
说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历史上实有其事实有其人的,这样,小说就有
一种纪实的意味,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武林逸事的纪录,虽然为武侠小说开创了
新的纪实风格,可是窃以为这样就降低了武侠的趣味性--武侠就趣在虚幻。
    後来就少见张宝瑞的武侠新作了。
    沧浪客
     --提到90年代大陆武侠小说的昙花一现,就不得不提这个人。原名姚霏的沧浪客
,是云南师□大学中文系专攻古典文学的教授,他在1990年出版了《一剑平江湖》可以
看作是大陆新派武侠第一部作品,现在看来虽然模仿痕迹非常明显的拙劣之作,但是在
当年金古垄断市场的局面下,他的作品打破大陆没有原创武侠的状况,很快赢得读者喜
爱,取得异常的市场成功。其後他辞去大学教席,专心创作,有《剪断江湖怨》、《寒
魂江湖泪》、《梅影情剑录》、《傲世剑客》、《雪残冰哀》、《中原魔侠》等八部「
江湖道」系列。
     他的作品虽然模仿痕迹很显,没有什麽新意,但是,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带动了
90年代大陆武侠创作的一度兴旺,出现了西门欢、楚天骄等大陆武侠作家。
    戊戟
     --如果有留意一本著名的文艺杂志《佛山文艺》的话,你该不会不知道戊戟这个
人。原名王影的他,原是《佛山文艺》编辑,退休後便为杂志撰写武侠小说《武林传奇
》在杂志上连载,後来逐渐为读者熟悉接受之後,他的小说不断在其他广东的报刊杂志
上出现,全盛时期他一个月要为四五家杂志供稿,俨然是岭南武林宗师,至今仍在《佛
山文艺》上连载武侠小说,计有《武林传奇》、《江湖传奇》、《黑鹰传奇》、《青凤
传奇》、《神州传奇》、《岭南一剑》等十馀部,现在已成立了专门的戊戟文化公司。

     戊戟的崛起,与沧浪客非常相似,也是90年代在大陆缺乏原创武侠的情况下称雄
的。实言之,他的作品大都冗长,题材重复,人物雷同,所以,一部《武林传奇》给读
者带来新意和惊喜,以後的几部都没有突破,戊戟也随著武侠的沈寂而沈寂,然而对於
武侠创作者带来的鼓励推动作用,是功不可抹的。 
    残墨
     --对於他,我所知不多,小学四年级我就看过他的《神州擂》和《追魂箫与无形
剑》,印象不深,只记得他号称「大陆的金庸」。代表作有:《风尘洗剑录》、《血溅
鸳鸯帐》、《奇侠姻缘》、《幽燕英魂》、《翡翠塔传奇》。

--
更进一杯酒;
同销万古愁!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