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emprise
标  题: 韦小宝这小家伙11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Sep 10 22:22:50 2000), 转信

十一
  中国人的重视人情与义气,使我们生活中凭添不少温暖。在艰难和贫穷的环
境中,如果在家再互相敌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满了冷酷与憎恨,这样的生活
很难过得下去。
  在物质条件丰裕的城市可以不讲人情、不讲义气,生活当然无聊乏味,然而
还得活下去。在贫乏的农业社会中,人情是必要的。
  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上,义气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然而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
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系。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
才能而重亲谊故乡、走后门、不讲公德、枉法舞弊、隐瞒亲友的过失,合理的人
情义气固然要讲,不合理的损害公益的人情义气也讲。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
韦小宝作风”笼罩了整个社会。
  对于中国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
  然而像西方社会中那样,连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
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是不是
又太冷酷了一点呢?韦小宝如果变成了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又有什么好玩呢。
  小说的任务并不是为任何问题提供答案,只是叙述在那样的社会中,有那样
的人物,你们怎样行动,怎样思想,怎样悲哀与欢喜。
  以上是我在想韦小宝这小家伙时的一些拉杂感想。
  坦白说,在我写作《鹿鼎记》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在最初写作的几个月
中,甚至韦小宝是什么性格也没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长的。
  在我的经验中,每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初写时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影
子,故事渐渐开展,人物也渐渐明朗起来。
  我事先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在《鹿鼎记》中着力刻画韦小宝关于(不择手段
地)适应环境和注重义气这两个特点,不知怎样,这两种主要性格在这个小流氓
身上显现出来了。
  朋友们喜欢谈韦小宝。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中,本意是讨论“金庸小说”,结
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来辩论韦小宝的性格。不少读者问到我的意见,于是我自
己也来想想,试图分析一下。
  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
与心情全然无关。我写小说,除了布局、史实的研究和描写之外,主要是纯感情
性的,与理智的分析没有多大的关系。
  因为我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故意表现怎么样一个主题。如果读者觉得
其中有什么主题,那是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的。相信读者自己所作的结论,互相
间也不太相同。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这十几部小说中,我感到关切的只是人物
与感情。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感情的书。其中
所写的比较特殊的感情,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君臣的情谊,既有矛盾冲突、又有
情谊友爱的复杂感情。这在别的小说中似乎没有人写过。
  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和缺点,但韦小宝当然并不是中国人
的典型。民族性是一种广泛的观念,而韦小宝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一个人。刘
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中国人的某些特性,但都不
能说是中国人的典型。
  中国人的性格太复杂了,一万部小说也写不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
们都不是人,但他们身上也有中国人的某些特征,因为写这些“妖精”的人是中
国人。
  这些意见,本来简单的写在《鹿鼎记》的后记中,但后来觉得作者不该多谈
自己的作品,这徒然妨碍读者自己的判断的乐趣,所以写好后又删掉了。何况作
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总有偏爱。
  “癞痢头儿子自家好”,不可能有比较理性的分析。事实上,我写《鹿鼎记
》写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
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因编者索稿,而写好了的文字又不大舍得抛
弃,于是略加增益,以供谈助。
  匆匆成篇,想得并不周到。
--
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何况是尘中之尘。
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