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emprise
标  题: 萧峰与聚贤庄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May  9 22:15:43 2000), 转信

聚贤庄上一战,中原武林伤亡惨重,萧峰更险些丧命。此战中萧峰杀人无数,甚至连曾
与他有授艺之恩的奚长老也丧命在他手下。破了“不杀汉人”的誓言,已令萧峰深感痛
苦,更重要的是他从此与中原武林反目成仇,被永远“开除”了“宋人”国籍。我以为
这是萧峰对独闯聚贤庄、大开杀戒这件事始终后悔不已的一个原因。


    萧峰不是徒具武勇的匹夫,他心思慎密,反应迅速,江湖阅历又极丰富,其为人
处事之机智灵敏窃以为金庸笔下众巾帼、须眉英雄中亦只有谢逊勉强可以比拟。这样一
个完美英雄,的确不该犯“孤身犯险、血洗聚贤庄”这样一个江湖莽汉才犯的错误。但
他就是犯了。在我以前看天龙时常为之大惑不解。后来渐渐对此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这
里略谈一谈,请各位指正。


    曾有梦中的风等网友分析过当时情势而得出萧峰“不该去”的几条理由,都很不
错,但我想,这些理由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为萧峰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萧峰自己真正
的内心思想反映。我们不妨站在萧峰的角度和立场上来揣摩一下他的真实心理。


    书中有一段写道:“乔峰……寻思:‘……唉,乔某遭此不白奇冤,又何必费神
去求洗刷?从此隐姓埋名,十余年后,叫江湖上的朋友都忘了有我这样一号人物,也就
是了。’霎时之间,不由得万念俱灰。”此处可以想见萧峰的心灰意懒、英雄末路的痛
苦心态。也可以说明,萧峰并不是没有想过悄然隐退、销声匿迹这么一条路的。这一段
,写出了萧峰坚强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这是金庸令萧峰由神到人转变的第一笔。但,金
庸紧接着大笔一挥,写出了如此一段豪气万丈的词句:“乔峰自踏入江湖以来,只有为
友所敬、为敌所惧,哪有像这几日中如此受人轻贱卑视”,寥寥几句,一个自傲自重的
大英雄大豪侠形象跃然纸上,其中蕴涵着的睥睨天下的王者气概当真是令人为之心仪心
醉,在下每读此句,总也忍不住想要痛饮三杯,一浇胸中块垒。


    萧峰出道以来,一直奋力拼搏,虽迭遇凶险艰难,但从无松懈。能坐上丐帮帮主
高位,虽说有其师汪剑通暗中照拂,但搏得威震天下的“北乔峰”的美称,却仍是他自
身不懈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萧峰是个成功者的完美典范。可是,仅仅半日之间,自己
便从一个人敬敌畏、几乎无所畏惧的强者之位陡然跌到了为千万汉人痛恨、亦为自己向
所不齿的契丹“胡虏”角色,更在数日之内,被人强加“杀父、杀母、杀师”的罪名!
这种从崇岭高峰一下跌入万丈深渊的刻骨铭心之痛,我们也许是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得到
的,更何况还要加上被人冤屈、无以剖白的痛苦和丧亲之痛。恐怕还让他难以忍受的是
,自己原本响当当的雷霆之名居然成为了向望海这等江湖无知小人口中肆意辱骂轻侮的
材料。


    由此我以为,经过这样一种打击之后,萧峰突然觉得累了,从内心里感到了深深
的无奈与疲倦,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在阿朱问他的那一瞬间他的潜意识里也许出现了
这么一个想法:乔某铁铮铮的汉子,怎能因为这些世俗宵小的詈骂之词便从此隐姓埋名
、埋骨关外不毛之地?既然再不能称雄武林、主持大业,我乔峰生于世上又有何意义?
既然他们开这英雄大宴,为的便是我这项上人头,索性我便送上门去,与他们大战一场
,打不过便将这条性命送了,也好过如此被人轻贱辱骂!于是萧峰“把心一横”,做出
了决定。这种寻死之心在后来阿朱死后才真正明明白白地浮现在萧峰心里:“丐帮的大
业,当年的雄心壮志,都已不值得关怀。我是契丹人,又能有什么大业雄心?”所以梦
兄认为阿朱只是一个高尚的幌子,萧峰的潜意识是到聚贤庄杀人,而我说萧峰潜意识里
其实是想到聚贤庄送死,阿朱只能算是萧峰给自己找的一个送死的借口。


    这样解释萧峰孤身闯庄的动机也许会令许多人不满和失望,但我觉得也只有这样
,才显示出萧峰是个真实的、正常的人,才能更好地诠释萧峰由神变人的过程。萧峰再
如何英雄侠义,他依然是个人,还是个很少受过挫折的人。这么一个巨大打击骤然降临
,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有一种轻生逃避的念头,萧峰应该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他自身的
坚强和一些外因的作用,他还是挺了过来,并获得了解脱。这是萧峰英雄气概的一个表
现,也是生活中一个强者的必然表现(倘若换了不成器的萧炽,上吊抹脖子跳井嗑鼠药
早就一一试来,哪里还有“赖活”的勇气^_^)。而金庸则通过后来的“大战聚贤庄”的
描写完成了将萧峰由神到人的转变。


    而且我也相信,萧峰的这种念头也只是一时激动,在到聚贤庄之前,萧峰天生高
傲坚强的性格便已令他觉醒:乔某大好男儿,怎可轻易就死,又怎可“死于鼠辈之手”
?但阿朱的病情又确实不可再拖,萧峰到此时应该是冷静地思考过的,对此纸醉兄等都
有精辟论断,在下不必再加赘言,只是另外想对造成血洗聚贤庄惨案的原因补充一点个
人观点。


    聚贤庄上那场大宴号为“英雄大会”,原意本是以“扑杀辽狗”为己任,但其实
质上呢?赶来参加大会的众家英雄好汉究竟有多少是真正为萧峰“杀父、杀母、杀师”
的罪名和“扑杀辽狗”这样一个崇高口号而来?书中对此自有交代:其实不过是因为“
阎王敌”薛神医妙手成春的医术。若和薛神医攀上了交情,那“不啻是一道救命的符”
,至于萧峰的“大罪”和“扑杀辽狗”,大概根本就没多少人想过。倘若事先再让与会
之人预知有这么一场血腥凶险的恶斗,恐怕“连三成也没有了”一句里面还要加二打上
折扣。但后来那场聚贤庄血战之中众位宋汉英雄的表现倒也是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啊
?这如何解释呢?说来也许很简单:一是自以为人多势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打
起来这“火焰”没准一下就把萧峰烧死了,这“杀狗”行动简单容易,何乐不为?却没
曾想萧峰神威凛凛,足为“万人敌”;二来便是江湖人物毕生苦苦追求的“名”之一字
作怪。萧峰年少有为,名震天下,想来一向便是江湖人物艳羡乃至嫉妒的目标。如今天
赐良机,在此战中无论是谁,若能借混战轮战之时趁隙杀了萧峰,登时也必将扬名天下
,“北XX”的名头虽然盼不到,可没准还能登上天下第一大帮——丐帮帮主的宝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萧峰伤重力竭,大喝要“自行了断”之时却有“十多人一拥而上”的
缘故。现成便宜如何不捡?却未曾想萧峰神威不减,擒玄寂如同探囊取物,“众人发一
声喊,不由自主的退开了几步”,乖乖隆的东,险些“偷鸡不着蚀把米”!扬名武林与
自己性命相比毕竟轻得太多,况且没了性命扬名武林又有何用?还是先躲远些先。待到
萧峰放弃抵抗之时,众人“面面相觑”,却“一时都不愿上前动手”,推其原因,大概
是恐惧萧峰余威,生怕自己走近前去被他一掌打死。


    每看到聚贤庄一战,我常常扼腕叹息:南朝豪侠尽多高人奇士,如此痛恨契丹,
为何不见他们投军从戎,保卫边防,抵抗侵略,却来参加这莫名其妙的血腥仇杀,将大
好性命白白断送?当然我们都明白,高强武艺、神奇气功都只不过是武侠小说的一种夸
大,但金庸却不光借这段情节喻示出了人性中的软弱和阴暗,更在后来对契丹民族和辽
国的描写中暗暗揭示出了我们汉民族和汉文化中那些颓废、无能的东西。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