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ilooo (新年新气象?~~再来!), 信区: emprise
标 题: 金庸小说中的道德困惑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r 8 18:02:55 2001), 转信
《金庸小说中的道德困境》
作者:意难平
----------------------------------------------------------------------------
----
在《笑傲江湖》的后记里,金先生饶有意味地说过:只有刻画人性,(小说)才有较长
期的价值。金庸在十五部小说中,建立了包罗万有的人性世界。正如寓言性质的巨著《
天龙八部》的前言所说: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
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
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因此无论金庸笔下的人物具有如何的武艺神通,仍然让我们
感到亲切,他们面临的困境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痛苦和彷徨我们感同身受。
在金庸的笔下,命运的痕迹时隐时现,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命运可以将盖世英雄推
上绝路,也可以让小叫化成为天下第一人。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里,命运体现为
无数偶然和个人性格必然的交缠,这使人物的经历处处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在命运
的安排中,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就是我在标题中提到的道德困境,而且,我相信如何让
人物走出困境,也是创作过程中让金先生深深头疼的难题。且听我慢慢道来。
所谓道德困境,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在《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那一刀究竟是
砍还是不砍?这个问题大家争论多年,最近看到陈墨的文章,他认为胡斐这一刀不会砍
下去,理由举了一些,总之是不砍,和苗人凤一同求活。不过他忘记了金庸在前文已经
封死了这种双活的可能。事实上争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如何选择完全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全看读者对胡斐的个性如何把握如何理解,而且,读者给出答案不会完全用
胡斐的头脑来思考,总会加进自己的想法。
现在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道德困境是什么了。与此类似,还有《笑傲江湖》中的令狐
冲与岳不群的少林斗剑。令狐冲表面狂放,内心执著,换用古龙的话来说,感情就是他
的枷锁。因此斗剑在他成为了痛苦的抉择,一方是师恩难忘,一方是任盈盈舍身相救的
深情。无论选择任何一方,都会伤害他不愿伤害的另一方。令狐冲处于两难的抉择中。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为此挠头不已的并非仅仅是当局的令狐冲和胡斐,还有创作者
金庸先生。在两难境地中连金先生都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让《雪山飞狐》的结尾成为
悬案,而《笑傲江湖》的处理更是“老谋深算”:困境不解决,情节得不到推动,难道
真如任我行所云看看谁先饿死?读者也不干呀。于是金庸让令狐冲在神志昏乱的时候出
剑刺伤了岳不群,解开一个难题。如此似乎提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此类困境时,一个
可取的解决之道就是灌上几杯老酒,把自己喝高然后掷色子,各安天命,不得争论。当
然这么说只是一个玩笑,不过在少林寺外的山洞中,任盈盈如果知道刺伤岳不群只是令
狐冲神志不清时的无意识选择,还会那样开心吗?
应该注意,令狐冲所面临的抉择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无关,他所顾及的,一方是师父的养
育之恩,一方是盈盈的深情,而全然没有为自己着想。如果有第三种选择能让他牺牲自
己而保全双方,相信他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它。即使当岳不群使出冲灵剑法,明白告知可
以满足他渴求已久地愿望,在激烈地天人交战中,他还是将个人置于一旁。能舍己从人
,这是令狐冲个人品质的显现。
比较起令狐冲和胡斐的左右为难,杨过和陈家洛的选择简单了很多,这更多的是依靠了
金庸先生的个人选择。陈家洛在香香公主和霍青桐之间难以取舍,但他拥有第三个选择
,那就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两位姑娘都是他的好妹子。不过与其说这是选择,不如
说是一种逃避。他为了天下苍生放弃与香香公主的情爱,是虽然艰难,虽然可贵,但却
因失败而显得可悲可笑的选择。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而是见事不
明的糊涂。
当杨过肩负刺杀郭靖的任务返回襄阳城后,他遭遇了一生中最为艰苦重大的选择。天平
的一端是个人的生命、爱情、恩仇,另一端是襄阳数万百姓的安危乃至大宋的江山。也
许是郭靖伟大人格力量的感召,也许是幼年桃花岛上的教诲,在当头棒喝似的猛醒后,
杨过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的作出,使杨过完成了由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向郭靖式
的儒家英雄的转变,可以说,从这一天起,杨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新的境界,被称为神
雕侠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但此时的杨过已经完全具备了大侠的风范和气质。所欠缺者,
不过是武功而已。
杨过从一个无赖少年渐渐成长为神雕大侠,金庸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
,杨过的武功由花巧跳脱的玉女剑法转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独孤剑法,武功的
变化,隐含了历经艰苦后性格、气质的变化。杨过的成长,背后隐藏了金庸价值选择的
偏好。早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曾借黄老邪之口表达了这一偏好,那就是“忠孝乃
大节所在”,而郭靖与成吉思汗关于英雄的辨争,更是明白地诉说金庸贯彻始终的价值
观,也就是常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令狐冲缺乏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金庸
给令狐冲下的定义是隐士而非大侠。在大节方面,金庸先生从不迟疑,当然也不需要“
神志昏乱”来解围。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但是结论如何?我还难以就此得出答案。在当真陷入
此类困境之时,每个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怎么会有统一的答案?金先生称赏不已的
以国家为重,也不过是多种价值观中的一种。陷身于此的人,想必感触最深的当是一句
老话:造化弄人。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