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enlioy (今宵酒醒何处), 信区: emprise
标 题: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仙化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ul 14 18:40:53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 原文由 magic 所发表 】
发信人: fragrance (盈盈), 信区: Emprise
标 题: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仙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25 10:54:30 1998)
二、 仙化
金庸笔下女性形象的第二特点是“仙化”。黑格尔认为:
“爱情在女子身是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
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和第一个特征“爱情动物”
相适应,金庸笔下的女子普遍美丽、健康、善良、纯洁,在刀光剑影、
血腥权诈之中读来,更觉清新爽目。实际生活中女性的小器、自私、
虚荣、乖戾,金庸很少写到。略有一点放到年轻女子身上,也都在可谅、
可解、可怜甚至可爱的范围之内。黄蓉的小器刁蛮使人觉得是出于对
郭靖的深爱。温青青吃醋吃得有些过头,但她因为自己是私生女一定
很自卑,也可以理解。小龙女愿意帮蒙古人,因为他们赞成自己和
杨过的婚事 ,有些人觉得是“不识大体”,有些人却恰恰爱她
“不食人间烟火”。戚芳意志不坚,没能一直忠于对狄云的爱情,
但她一生善良,命运不幸,让人叹她怜她不忍责怪她。
在对女性形象普遍进行“净化”之外,金庸营造了一系列情景
交融的“美人出场”意境。每逢写到这里,文字如词赋般文雅典丽。
黄蓉第一次以女儿身出场是在梅林边的湖上,四周冰雪莹然。《
天龙八部》里钟灵、木婉清、阿碧、阿朱、王语嫣,“美”不胜收。
阿碧出场,紧接在鸠智摩和段誉的性命相博之后,气氛为之一缓。
阿碧浑身上下散发着吴越文化的气息,人品与方言、山水、民俗
高度浓缩在阿碧出场的这一段文字里。没有对家乡文化的深彻了解和
深切眷恋,阿碧的出场不会这么精彩。《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出场
神秘而幻丽,旅途之中突然把男主人邀到秀丽的园林中喝酒。
金庸此处写赵敏重在写神韵,她身上各种气质混杂、每一种气质都
预示看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
仙化倾向最集中的表现在两部书的女主人公形象上。
她们几乎被塑造成仙女、具有绝俗的美貌和风姿、内心纯洁天真、不知世事。
心地和身上的衣服一样洁白无瑕。一是《书剑思仇录》中的香香公主,
一是《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香香公主的美被金庸用浪漫手法大加渲染,“那少女的至美之中,
似乎蕴含着一股极大的力量,教人为她粉身粹骨,死而无悔。”
香香公主的眼泪能让清军军丁愧疚自杀,让残忍鸷刻的清朝统帅兆惠
“心肠竟也软了”。她的美被赋与了净化灵魂的力量,近于仙子。
香香公主的美来自她极端的纯真、善良,小龙女的美则来自她极端的
冲虚、宁静。香香公主更多现世生活的气息。她有亲情关系,有政治立场,
深刻地卷入了全书主要矛盾,即反清复明的红花会与清政府的矛盾。
小龙女这一形象显然是受《庄子》启发而创造出来的。“藐射姑之山,
有神人居焉”。她没有亲人,与古墓外的世界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和
感情联系。她唯一“有所求”的是与杨过的爱情。正因为没有其它
任何东西可为之分心,她的爱情特别强烈执着。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化如此“仙化?
首先,武侠小说的主要阅读对象是男性,而且是通俗作品。
与高雅文学相对,通俗文学主要是追赶求普遍性而非精英气质,
追求阅读中的认同感受而非独特的个人体经验,追求对现存文化
的认同而非对现有文化的反思(当然,金庸小说在许多地方已经达到了
雅俗共赏进而是溶解“雅俗之分”的境界。不过在“仙化”女性形象
这一现象上,金庸更多地倾向于通俗)。不论男性读者的文化层次、
生活经历、气质性格如何千差万别,对异性美的欣赏和向往却不会
相差太多。美丽的女性形象为书中的主人公,更为读者,在紧张的
的男性很难摆脱两种选择:或失其本心成为“坏蛋”,或坚持真心
成为“倒霉的好人”。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没有仙化的男性形象?为什么金庸
关于理想生存状况的设想没有寄托在着墨更多的男主人公身上?
男性主人公中人格高尚健全的不乏其人,但他们都很坎坷、艰难,
甚至极为不幸。实际上仙化女性恰恰表明小说作者没能更深入地
了解和剖析女性。金庸对男性的人格、男性的成长,男性在社会中
的处境、男性的内心世界,显然远远比对女性把握得更准,体会得
更透,思考得更多。这很自然, 每个个体了解人类的心灵最主要的
途径就是体察自已的心灵。作家笔下的每一种情感和情境,
都是他在心中经历过的。我们永远不会说出自已从未想过的言语。
小说史上一号主人公与小说家几乎总是同性别的, 佳作更罕有例外。
因为不了解, 所以才有幻想的空白。古今中外男性作家创造
“完美的女性”,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能象了解男性一样
彻底地了解女性。神秘和无知成正比。他们总倾向于塑造女性形象来
寄托和代表光明、爱、和平、智慧这些“圆满”的意象, 大约是他们
对男性、对自已失望之余, 于是以为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可以开发
的品种---女人。但丁的贝阿特丽采,歌德的“永恒之女性”,
里尔克诗歌中潜藏的智慧、沉静的女性听众,莫不如此。
反观女性作家,她们笔下女性的可笑、可鄙、可怜、可恶、可恨
大多比男作家入木三分。当然女性作家也一直不断地重造人格美好
的女性形象,但夏绿蒂 伯朗特的简爱,简 奥斯汀的伊丽莎白和爱玛,
弗吉尼亚 伍尔芙的拉姆奇太太,乔治 桑的印典娜,狄金森诗中的抒情主体。
仍然是尘世凡人,她们除了明显的人格缺陷外,更和残酷纷繁的
现实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她们和男性一样在挣扎,在艰难地寻求,
在被压迫、在妥协,绝不是生来完美,纤尘不染。女性比男性更清醒地知道: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仙女。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香香公主魔法般的魅力
在男性世界里不论回汉、长幼、正邪都所向批麾,可到骆冰、李沅芷、
关明梅眼中,她的光环消失了。还原成一个极漂亮的少女而已。
周绮看不惯她,为霍青桐打抱不平,关明梅本来准备杀她。周绮和
关明梅都认为香香公主违背了道德准则。金庸或许没有明确意识到
两性眼中的“仙女”何其不同,不过他忠于生活,
透露出部分实情--对女性形象的仙化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天然的两性吸引
和男性对女性的无知。其实,男性的恶德和弱点,女性一样不少。
人性与性别没有联系,性别只不过和时代、地域、年龄、民族一样,
使人性呈现出表面的多样性。仙化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男性
欲望和幻想的投射,而不是女性本身。
(待续)
--
茕茕白兔,西走东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艳歌》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10.23.0.101]
--
※ 转载:.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