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sit (一切正常), 信区: emprise
标 题: zz 金庸小说眉批(下)
发信站: 听涛站 (2003年04月04日20:00:0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倚天屠龙记》
金老爷子想到文学殿堂里混,他的小说里比较能架得住纯文学标准考验的,大约就得从
《倚天》开始算(我没说符合这个标准才好的意思)。金庸的转型显然是从《倚天》开
始的,不是明眼人也看得出来。梁羽生批评金庸,也说是金庸从《倚天》开始走上了邪
路。
张无忌可能是金庸小说里第二不受欢迎的主人公,不过不能否认这个人物金庸写得很好
。我在写成昆的那篇里提到,我觉得《倚天》里的反面人物塑造得一般,不过一路读下
来,对小说的这个弱项读者的感受却并不强烈,这是因为《倚天》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
系写得出色,情节的推动主要并不靠一两个反角的播弄是非来完成。
《倚天》里塑造人物的功力比金庸之前的小说强得多。拿《射雕》里的全真七子和武当
七侠稍加比较就可以看得出来。《射雕》刚开始的时候,丘处机何尝不也是一代豪侠的
风范,但自从东邪西毒一出,七子就完全变成了一副窝囊废的形象。武当七侠的武功在
《倚天》里也未必就算怎样了得,但却始终保持着可亲可敬的大侠风范。人物的魅力不
需要依赖武功就能建立,这恰恰表现出作者刻画人物的功力。
金庸描写权力斗争的才能,也是从《倚天》开始才有了充分的展示。江湖与庙堂之争;
江湖里六大派与明教之争;明教的教主争夺;六大派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还有海沙派
五凤刀这些立场不定的底层帮会……既对立又错综。可以一提的是,高度集权的明教在
阳顶天死后几乎等于是分崩离析;而六大派之间尽管相互间也是摩擦矛盾不断,但是在
围剿光明顶的时候,他们的松散联盟却还是表现出极高的效率。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
论者很可以进行一番政治解读。
《连城诀》
有点记不清了,印象里这篇的情节设置上有出彩的地方,却也有个很大的破绽。狄云这
个形象,在金庸小说的人物群像里,不算很有特色。他命运的苦难,很有动人的地方,
但最后金庸安排水笙在雪谷里等他,未免有点精神胜利。
有两篇小说,金庸都是故意不避免使用新文艺腔的。个人感觉《飞狐外传》要运用得比
这篇更好一些。“像毒蛇似的咬噬着他的心”,这样恶俗比喻居然在《连城诀》里出现
了两次,杀风景。
《天龙八部》
金庸小说里头绪最繁,人物最多的一部,好象也是破绽最多的一部。萧远山为了让儿子
仇恨汉人(我只能这么理解了),有意陷害儿子,总是在他离澄清事实还差一步的时候
掐断线索杀人灭口,在少林寺憋了三十年,他确实已经在沉默中变态了。
这是金庸处理历史事实最随意的一部书(大理国的朝廷完全像个帮会),却也是他的书
里最让人感到历史的份量的一部。乔峰像一个神话时代的英雄却又充满了中国民间的气
味,肯定是金庸笔下最光辉的形象。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金庸据说已经是虔诚的佛教徒了
,好在他虽然借老和尚之口谈了几句佛法,但书中人物的意见压过了他本人的意见,这
几句话并不足以笼罩住全篇。
段誉的形象受贾宝玉影响是很明显的。吴霭仪女士以为化用的很好,王朔认为不好。《
天龙八部》这种依次给人物立传的结构方式,是典型的中国旧小说的章法。习惯了阅读
西方小说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过于枝蔓。
《侠客行》
《侠客行》确实是较富禅机的一部小说。问题是侠客岛的迷团没有解好,前面张三李四
的辣手,石清的描述使之显得过于血腥,所以龙木二岛主的自称自赞,并不能改变读者
对赏善罚恶令的印象。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作为政治寓言的一面一直是被强调的。其实这篇小说里很多细节的日常生
活化,也绝非金庸以前的作品可比。比如,总体而言,华山派是政治斗争里的一个派系
,但具体写到华山弟子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学同窗的友谊。——
有很多作者化用《笑傲江湖》里的一些人物,来改写校园小说,也证明了这一点。
思过崖上令狐冲一点点看着岳灵珊变心,既痛心又无可奈何,是金庸写得最好的言情段
落。
关于《笑傲江湖》里的一些人物和情节的争论很多,这都说明这些虚构的事实和艺术形
象都像现实生活一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阐释的可能。有人力证方证和尚其实是一个更
大的岳不群,我也谈论过岳不群和左冷禅的比较问题。这些结论都可能出乎金庸的意料
之外,但却恰恰是作者把人物写活的证明,这和写《射雕》时对江南七怪的失控,绝对
是两个概念。
本来写这组东西不想引用原文,但终究还是忍不住抄上这一段:
他(向问天)将那人双手用自己手腕上的铁链绕住,负在背上。这才将令狐冲抱起,继
续奔跑,笑道:“咱们多了块活盾牌。”那人大叫:“别放暗器!别放暗器!”可是追
敌置之不理,暗器发之不已。那人突然大叫一声:“哎唷!”背心上被暗器打中。向问
天背负活盾牌,手抱令狐冲,仍是奔跃迅捷。背上那人大声叱骂:“王崇古,他妈的你
不讲义气,明知我……哎哟,是袖箭,你奶奶的,张芙蓉你这骚狐狸,你……你借刀杀
人。”只听得噗噗噗之声连响,那人叫骂之声渐低,终于一声不响。
读《射雕》三部曲,往往有当时的武林大事,毕集于斯的感觉。但《笑傲江湖》里这样
的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除了小说里写到之外,江湖中一样还有无穷的是非恩怨。
《鹿鼎记》
忽然发现,我谈金庸的文章写了这么多,竟然没有一篇是谈鹿鼎记的。但这里一下子谈
得太多也不合适,以后再说吧。
这里讲一条,如果我去教中国语文的话,我肯定会从《鹿鼎记》里挑一段文字出来作为
范文。
《越女剑》
越女剑的出彩就在对“西子捧心”这个意象的处理上。范蠡追忆和西施在一起的时光的
描写缠绵悱恻,开篇吴越剑士的比剑则稍嫌罗嗦。
--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