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文革文学记录(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5月29日13:48:4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红卫兵文艺的高潮:1967年夏——1968年秋
在196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红卫兵 形成了独立的组织系统,他
们占领校园,并掌握了部份资金和物 资设备——汽车、广播器材、油印机等,开始形成
一股政治势力。 从1967年“二月逆流”到1968年“一月风暴”,天下大乱。中央 文革
小组已不能完全控制红卫兵这股力量。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 生了为文革政治、文化格
局所规定的文艺——红卫兵文艺。大批 红卫兵文艺作品在短期内涌现出来。 政治运动
中红卫兵派系间的斗争和集团间利益冲突,使这些 文艺作品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其中
的一些政治纠葛往往是促使 某些作品产生的动因。这样的作品不能不带有较浓厚的“派
性”色 彩。由于1967——1968年文革运动的急剧变化发展,不同派别、 集团命运的沉
浮、变迁,也造成这些作品本身的昙花一现。 在1967年夏天,在全国范围(特别是首都
北京)红卫兵文艺 突然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长征”和 “红
旗”两派分别排出三台大戏。清华大学井岗山排出了大型歌舞《井岗山之路》。中学海
淀区“四三派”联合排出了大型歌舞史诗 《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老红卫兵派
”排出了大联唱 《红卫兵组歌》,多幕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首都大专院校红 
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了《写在火红的战 旗上—一红卫兵诗选》
。“老红卫兵”则在“老红卫兵诗歌”基础 上,出现了政治幻想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
战的勇士》。这些组织 还创办了各自的红卫兵小报。下面将这些文艺活动进行分别介绍
。 首先,介绍一下1967年——1968年间首都红卫兵派系之间 的情况。在全面内战爆发
和局势动荡的1967年夏季,在北京各大 专院校红卫兵势力开始重新组合,形成跨校际体
系——天派与地 派。天派—一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 队
”。地派一一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师范大学“井岗山公 社”、清华大学“井冈山
公社。”天地两派矛盾尖锐。这是“中央 文革”上层政治斗争在大学的曲折反映。 在
中学,各红卫兵组织已分裂、组合成三大派:“四三派”、 “四四派”、“老红卫兵派
”。 “老红卫兵派”由文革初1966年6月最先组建红卫兵的一批 红卫兵组织构成,成员
家庭出身多为干部和红五类。以高干子弟 为核心。文革运动迅速波及老干部,在1966年
11月他们意识到, 自己的家庭已成为运动的直接对象,其中部分人便组织成立跨校 际
的组织“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喊出 “踢开中央文革闹革命”的口
号。到处贴出标语“揪出三司后台, 枪毙三司后台!”矛头直指江青、陈伯达等人。打
响公开抵抗文革 运动的第—枪。江青等人下令捣毁联动据点,逮捕其领导人员,关 押
在国家公安部。由于老红卫兵派在文革初宣扬“血统论”,执行 极左路线,打、砸、枪
和迫害大量平民,已丧失人心,所以“镇 压”一至,立即受到整个社会的孤立、反对。
 “联动”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联动成员当时办有刊物《准备!》。 红色封皮,上书“
准备”两个大字,下方空白无字。准备什么?只 有—个大大的惊叹号!仿佛有—只无形
的炸弹悬在空中,随时会 落下。 被关在公安部的联动在关押中坚持“狱中地下活动”
,设立秘 密“通道”进行相互联系。有人还编了歌谣:“想起当年送沙果, 江青阿姨
真爱我。可怜今天送果人,戴起手拷把牢坐。” 1967年4月22日周恩来、陈伯达、江青
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首 都红卫兵代表。会上,周恩来召见了关押在公安部的“联动”头 
头。向他们宣布毛泽东指示。周总理语重心长地批评了他们,同 时指示“联动”可以在
民族文化宫挂牌子公开活动。“联动”头头 们当场失声痛哭,会后,即将他们释放。至
此,“联动”便告瓦解, “老红卫兵”做为一种政治力量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在中
学占统治地位的红卫兵组织主要分为两派,“四 三派”、“四四派”。 “四三派”以
江青4月3日讲话命名,江青在这次讲话中, 批评1966年最早的中学红卫兵组织执行了一
条资产阶级反动路 线。江青的讲话受到文革初被运动排斥、受到冲击的一些中学生 的
欢迎。“四三派”的组织成员不少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属于文革中的激进派。由
于,江青的讲话打击了众多红卫兵组织, 反映强烈。在4月4日,北京军区政委李钟班在
工人体育场的大 会上(江青在场),又肯定绝大多数红卫兵组织是好的。以此观点, 
组织集合了—批中学生,名曰“四四派”。主要由平民子弟组成, 属于愿意复课的保守
派。曾活跃于文革初的红卫兵则形成“老红 卫兵派”。“四三派”与“四四派”在中学
内形成尖锐对立。 两派在校园内展开激烈论战,大字报战,广播战。相互攻击, 运用
鲁迅杂文笔法,嬉怒笑骂。在有些学校演变为双方谩骂。如, 北京2中“四四派”大字
报的下款署名——“543488部队”,谐 音—一“吾是三司爸爸”。三司,即首都大专院
校红卫兵第三司令 部,以清华大学井冈山为主体,是中学“四三派”的支持者、后 台
。 老红卫兵在道义上自然支持“四四派”,但其成员大多已饱 经政治“沧桑”,对文
革若有所悟又无可奈何。许多人成为“逍遥 派”,置身于文革运动之外。有少数人开始
抽烟、喝酒、拍婆子 (交女朋友)、倒卖绿军装……唱“黄歌”(《外国民歌200首》)
。 在此情况下,一些老红卫兵试图有所振作,有所作为,便把主要 精力投入相对脱离
运动的文艺运动。
红卫兵文艺运动的兴起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小报”活跃起 来的。1967年春夏之间,在
全国范围内各大专学院、中学的红卫 兵组织纷纷出版报纸。当时,中学生只要几个人凑
在一起,把手 表卖了凑几百元,就能出一张报纸。如:刊载《出身论》的北京 《中学
文革报》(四三派报纸)一次印刷30000份,一抢而光。 《出身论》(作者遇罗克)又引
来“四四派”小报载文与之辨论, 也销路不错。老红卫兵派则办有《莱茵报》、《新湘
江评论》。 在大学则有《井岗山》(清华井岗山)、《东方红》(矿院东方 红)、《长征
》(石油学院525红卫兵总部;北京公社)等等,加起来 这些小报不下有二三十种。一时
小报大街小巷满天飞。 “中央文革”所利用的几个组织:清华井岗山、地质东方红等 
小报,经常透露出一些“中央精神”,左右运动发展。象:“联动 分子陈小虎在广州被
抓”,等谣言也是通过这类小报登出,意在攻 击陈毅。除此之外,红卫兵小报也为红卫
兵文艺提供了不小的活 动天地。 : 这些小报上登有政论、评论、杂文、诗歌、散文。
写大宇报 的能手,纷纷为小报撰稿。1967一1968年北京小报满街,加上外 地小报人京
,一时龙蛇混杂,泥抄俱下。当时《新湘江评论》曾 引毛泽东未发表诗词,“自信此生
多风雨,潮涌漫湘江”(待考 证),还有评论员文章,“指点共产主义灿烂江山,激荡无
产阶级 血珠文字”这样的文字挥挥洒洒。这些小报为红卫兵诗歌、散文 开辟了大量的
版面。当时小报的销售不成问题,一般人为了解瞬 息万变的运动情况,搜寻小道消息,
都乐意购卖小报,但对其报 上观点,一般并不认真对待。
《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
“红卫兵诗歌”从文化大革命初见诸大字报、传单、油印小报, 长久徘徊于“童谣”和
“打油诗”的阶段,随着1967年夏天之后, 红卫兵报纸的普遍出现,红卫兵诗歌便随同
红卫兵政论文、散文, 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8年12月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
红卫兵文艺》编 辑部,编辑出版了一本红卫兵诗集:《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 兵
诗选》。内收从文革1966至1968年;三年间全国范围内产生出 的红卫兵诗98首。 诗选
的靡页上写有:
献给
人类历史上第一代红卫兵的
最高统帅——毛主席
在诗选的“序”中,编辑者说明:“收集在这里的诗章,几乎 都写自年轻的中国红卫兵
战士之手。”编辑者热烈地欢呼:“燃起 埋葬资本主义世界的熊熊烈火,迎着共产主义
的胜利曙光,前进 —一解放全人类,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中国红卫兵万岁”
 
歌颂毛泽东的诗歌,在文革中可谓浩如烟海,但红卫兵的颂 诗,仍具特色。
我手抚天安门红墙,
象孩子呀依偎着亲娘。
——《红太阳颂》北京向日葵
天安门是一艘时代的巨轮
毛主席阔步走在巍巍的甲板上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一一纪念毛主席
“十一”接见红卫兵一周年》东北鸿耶
“莫斯科一饭馆的女工,在街头看见中国留学生红卫兵胸前佩
戴着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她跑步上前轻声说……
您胸前像章闪着红太阳的光辉,
中国红卫兵,请给我一枚!
灾难深重的俄罗斯啊,
盼望第二次十月革命已望穿秋水。
,.. ... ——《您胸前闪着红太阳的光辉》佚名 北去的风儿慢慢地行,
你捎几句话儿到北京城。
延安的山头都插红旗,
造反派最想念毛主席。
——《祝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陕西佚名
“红卫兵歌谣”在文革中大多见诸于“大批判专栏”以及小报、 刊物的“报屁股”、空
白夹缝。能够反映出文革时代的语言特色。 诗选中收入的“歌谣”,—部分曾在当时社
会上、口头、大字报广 泛流传、另—部分则是“文人”仿造“歌谣”手法充塞报章夹缝
 的“打油”。现选其有时代特色的歌谣,转录如下:
刘少奇算老几/老于今天要揪你!/抽你的筋/剥你的皮/ 把你的脑壳当球踢!/誓死捍
卫党中央!/誓死捍卫毛主席!(湖
北)
毒打、围攻领教过/最多不过砍脑壳/要想老子不革命/ 石头开花马生角。(四川)
面包馒头算老几/老子饿死不要你/雄文四卷快拿来/ 革命小将要真理。(湖北)
铁气节,英雄胆/提着脑袋来造反/方向一明不回头/敢 闯火海上刀山。(江苏)
恕不再举例。这些歌谣当然没有什么艺术性。但是,它们却 能折射出文革时代的“审美
”标准,典雅和温文是丑,横蛮、粗 野是美。仿佛童稚气末脱,而又霸气十足,是文革
时代特有的一 种“艺术特色”这类歌谣中最常用的词汇是:老子,还有:杀 砸、攻。
奇异的是,当年的红卫兵却能从中获取到“美感”。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一编,收
入了在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作 《放开我,妈妈!》
放开我,妈妈!
别为孩子担惊受怕。
到处都是我们的战友,
暴徒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8徘徊在屋檐下;
要作搏击长空的雄鹰,
去迎接疾风暴雨的冲刷!
诗中提到“英雄的爸爸”,“二十年前/他牺牲在反动派的屠刀 下。”“而今天/在两
个阶级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哥哥又高举 “造反有理”的大旗/在殷红的血泊中冲杀/
为了捍卫毛主席 的革命路线/他年轻的生命,迸发出万丈光华! 诗人说:“想一想吧
,妈妈!/活着的人应该干些啥?”“造反 派从来不会向阶级敌人低头/顶天立地的英
雄从来不怕镇压和屠 杀!” 诗人最后说:“再见了,妈妈!/我们的最高统帅毛主席/
命令 我立即出发!” “等着我们的胜利的捷报吧,妈妈! 总有一天,我们会欢聚在红旗
下。 不夺取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 儿誓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放开我,妈妈!》作者:吴克强。武汉人。此诗作于1967年 6月,武汉“720事件”的
前夕。1967年1月林彪的揪“军 内一小撮”以及上海的“一月风暴”,这两股风卷入湖
北省,2月 初军内“造反派”强行占领汉口红旗大楼,接管设在大楼内的长 江日报社,
2月8日换了主人的《长江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武汉 地区当前局势的声明》(即《二八
声明》)提出:“全武汉、全湖 北要大乱、特乱、乱深、乱透……”武汉军区又于2月2
8日发表 《严正声明》(即《二.二八声明》)派军队重新“接管”红旗大楼。 3、4月份
,“工人总部”与“百万雄师”两派组织的冲突白热化, 战斗流血事件频频发生,最后
导致震动全国的反对“中央代表 团”事件—— “720事件”。王力被定名为保守派的“
百万雄 师”群众包围,武汉军民一起涌上街头,数千辆大卡车载着头戴 柳条帽、手持
长矛的工人、农民,以及驻汉部队指战员排成四路 纵队,举行示威游行,“打倒王力!
”的口号响彻武汉三镇上空。7 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给武汉市
革命群众 和广大指战员的一封信》,支持造反派打倒陈再道。同日,撤销武 汉军区司
令陈再道、政委钟汉华的职务。武汉军区所辖独立师被 打成“叛军”,徐向前元帅等人
被诬为“黑后台”。湖北全省在 “720事件”后被打伤残打死的干部、军人、群众达18
4090余 人。 就在“720事件”的两天后,江青对河南省群众组织讲 话时,提出“文攻
武卫”口号。7月23日“文攻武卫”口号登在 《文汇报》上,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
进入全面内战。 吴克强的诗作反映出了当时武汉、湖北省激烈、残酷的武斗 流血冲突
。此诗中所述“哥哥”死亡一事,是否是吴克强家中的 真事,还不清楚。但在文革中,
一般读者都把这首诗当成生活的 真实记录来读,这也是此诗传播甚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放开我,妈妈!》高度概括、浓缩了武汉以至全国,在运动 冲击、武斗流血氛围中,
众多人民群众、青年人的生活境况。无 论是自我投入,还是被迫卷入,文革运动已经无
情地进入了每一 个家庭、个人的生活,把宁静的和平生活击得粉碎。《放开我,妈 妈
!》整首诗发生悲怆、激亢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嗅出其间散发出 的硝烟昧和血腥气。 反
映同期武汉大规模流血冲突的诗歌,还有《请松一松手—— 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
战友》(武汉吕凉)、《我在武汉大街上 行走》(武汉小战)、《红旗大楼颂》(武汉李长
生)、《在那天快亮 的时候》(武汉朝辉)等。这些诗从全身心“投入”的角度,在一 个
侧面反映出了这—冲突的激烈程度,他们都声称为毛泽东而战!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亲爱的战友!/交给我吧/你手 中的这本《毛主席语录》。
按着滴血的伤口/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了……/鲜艳 的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袖章/
已被滚烫的热血浸透! 一把血淋淋的尖刀,插进了你的咽喉!/白色的花圈和 挽联/已
经摆满了你躺下的街头。/你亲爱的妈妈,一滴眼 泪也没有/她咬着不屈的嘴唇/和我
们一起游行示威/迎着 朝霞,走在最前头……
——《请松一松手一一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 ……让革命的暴雨把我们淋个
够!/纵然是火烧雷劈,/也要 杀出一条血路!/……胸中自有雄文四卷,/横眉冷对大
刀和匕 首! ——《挺起腰杆昂起头一…—献给我们的战友》(武汉吕凉)
在文革的疾风暴雨中,在“文攻武卫”的枪林弹雨中,红卫 兵把全部热情颂词献给了他
们的战旗。战旗是文革斗争、青春理 想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神圣象征。
啊,战旗!我们是如此深切地怀念你——
怀着烈火般真挚的感情,蓝天般崇高的敬意!
战旗啊,有谁能比我们更熟悉你的容颜————
血液般纯洁,火焰般鲜艳,彩虹般明丽!
——《火红的战旗》(河南红烂漫) 大旗,你在我们心中飘扬了多久多久!
苦涩的汗把旗上每一根纤维浸透,
鲜红的血染红你每一寸纹路!
走资派的黑手曾撕毁这鲜艳的红旗,
挑灯含泪,我们一针一针把你补就。
忘不了那红旗大楼前的日日夜夜,
大旗和革命小将的红旗并肩战斗;
大旗,你是我们红彤彤的革命宣言书…… ——《大旗颂歌》武汉丁烯
安息吧,亲爱的战友, 让我们给你盖上一面火红的战旗!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 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武汉吕凉
《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从1968年7月份开始 编选,历时5个月于1968年底
编选完毕付印出版。在“后记”中, 《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特别指出,此诗选得到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首都大专院 校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 助”,并提供“不少便利
”。 从“诗选”的作品风格、思想倾向上看,是典型文革运动的 产物。创作手法比较
单一,内容极左,而词句却比较“驯雅”,其 中找不到当时的“碍语”。1968年底的首
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本身已 受中央文革小组操纵控制,这本诗选能受到各大学工宣队、军
宣 队的“帮助”,也说明曾获得“官方”默许。 在这本诗选中还收入了一篇散文诗,
《献给披荆斩棘的人》 (佚名)。全诗长约2000字,是把江青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一首散文
 诗。此诗也成为中国文坛——历史“奇文”。 “你是无产阶级永远出鞘的宝剑,你是
二十世纪划破云空的闪 电,你是啊,文化大革命红色暴风雨中矫健的海燕……敬爱的江
 青同志,你是无产阶级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女英雄,一 个普遍的共产党员!”
 《献给披荆斩棘的人》
评价这本诗选必须考虑到它编集时的政治背景。在1968年7 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已经奉毛泽 东指示进驻全国大、中、小学。在7月26日姚文元
的《工人阶级 必须领导一切》—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传达了毛泽东指示; “工人
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 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当时风云人物——北京大专院校的五 大学生领袖:北京大学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韩
爱晶、师范大学 谭厚兰、地质学院王大宾、清华大学蒯大富,在7月28日凌晨被 毛泽东
召人中南海,毛泽东批评了蒯大富,蒯当场放声大哭。召 见后,五大领袖返校,各自动
员下属放下武器,拆除工事。不久 传达了毛泽东最新指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
数或大多数是 能够同工农结合的……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造旧思 想。”
 由此,“红卫兵运动”在1968年7月突然中断,造反的学生 由“红卫兵小将”变身为“
再教育”对象。在8一12月份66、67、 68届大中学毕业生即踏上了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
“征途”,被分配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考验。 考虑到这本“红卫兵诗选”结集
时的历史背景,虽然诗选具 有“奉迎”色彩,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毕竟为保留一批历史
的文 学的材料作了一些工作。其中搜集的—些诗作,虽然通过筛选,剔 除、打磨,但
毕竟存留下不少有个性的作品和诗作的“原始”风 貌。诗选是自办出版、发行(发行:
30000册)。实际上它是一个 折衷的走钢丝的结果。基本上可以说是对红卫兵运动1966—
—1968 诗歌创作的—次总结集。 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之后。各地群众组织部被
解散, 社会秩序在新的党和国家领导集团领导下得到全面恢复,文革便 进入了新阶段
。“九大”之前的文革历史被有意“遗忘”和重新改 写、解释。《写在火红的战旗上》
这本曾被默许的红卫兵诗选,也 忌讳提起,受到封禁。
话剧《敢把皇帝拉下马》和大型舞剧《井冈山之路》
1967年夏秋季,是北京各大专院校红卫兵组织开始文艺活动 的黄金季节。各大学的几派
组织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大型 节目,在学校、机关、工厂及街头演出。如:中央
戏剧学院的 “长征”战斗队、“红旗”战斗队两派先后排演了三部多幕话剧: 《敢把
皇帝拉下马》、《海港》和《五洲风雷》,曾南下杭州、 广州演出。 清华大学井岗山
在8—9月份排练大型歌舞剧《井岗山之路》, 于10月1日公演。此剧模仿大型音乐舞蹈
史诗《东方红》,并受 到中学生所排《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启发。全
剧 历述清华井岗山的战斗历程,具有鲜明的“地派”色彩。参加此 剧演出的有部分中
学生,包括主要演员。还有中央民族学院、地 质学院、北航学院(地派组织)、清华附
中等校参加。全剧演员有 200—300人。舞美设计及灯光布景达到当时最高水准,如:幻
灯 投影已能表现毛主席头像放光等。其中有这样一段舞蹈:一个被 “血统论”诬为“
狗崽子”的学生,不顾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 “老红卫兵”的欺压、凌辱,坚决要佩
戴毛主席像章,头一次佩戴 在外衣上,被“老红卫兵”揪下,第二次戴在内衣里,同样
被发 现夺走,并加以欧打,第三次,他毅然把像章别在自己胸脯的皮 肉上,鲜血流淌
,震慑了执行“资反路线”的“老红卫兵”。此剧 当时在北京各大学演出。 大型歌舞
史诗剧《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和大型舞剧《抗大之歌》 1967年s一6月,北京中
学红卫兵“四三派”联合排演和公 演了大型歌舞史诗剧《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简称:《路 线》)。 ’ 此剧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 字
报”公开发表一周年而编创的一部文化大革命史诗。
这出剧的创作源起,是根据京工附中的一个“四三派”女 生吴清华的典型事迹。“老红
卫兵”让她上吊,她说“我还要和毛 主席干革命呢!”以此为创作契机,构成了整部大
歌舞。在排练中, 吴清华曾到排练场讲述自己受迫害的经历,自己的反抗斗争,激 励大
家要拍好这出戏。(后来,吴成为中学红代会主要负责人之 一) 在剧组中不少演员受过
迫害。杨艾芸(清华附中)在文革前 学习成绩很好,是班干部。文革初,被打成“修正主
义黑苗子”, 关押在学校,不许回家。由于,不堪凌辱,他跑到铁路上去自杀。 迎着
火车跑去,并高呼“毛主席万岁!”一个清华大学大学生一把 将他拉出铁轨,列车掠过
撞掉杨艾芸两个手指,脸被刮得稀烂。后 用大腿上的皮移植整容。 蔡×在剧中饰“者
红卫兵”打手,他曾因为不赞同血统论 “对联”被打得头破血流。
正因为这种共同经历,演员们排练都特别投入。打吴清华— 场,蔡X作效果,为了真实
,就真用皮带往自己胳膊上抽。胡莲 有被推搡在地上的动作,为了像,就在水泥地上真
摔。有些同学 胳膀、腿硬,跳不好,想打退堂鼓。便有人声泪俱下地讲演:“我 们不
是在轻歌曼舞,是在战斗!”演员们二十多人睡在—间教室的 大通铺上,自己找服装,
制道具,帮厨作饭。 参加这一剧目演出、组创的杨君介绍了这个大型舞剧的排练 过程
。杨君在第—次演出中饰“红卫兵想念毛主席”一场中“七 人舞”的领舞。全剧由开始
策划、开排到正式演出不到一个月,约 20天左右。全部人员集中在化工学校,分场同时
排练,边导边创, 然后组合起来。在排练过程中化工学校“四四派”集合了外校 “四
 四派”几十人,全都是膀大腰园,来冲击化工学校,双方打 了一场架,连消防水龙头
都用上了。于是整个剧组便迁到建工学 校继续排练。 杨君和胡莲是剧组唯一的几名曾
学过舞蹈的人之一。杨君是 市景山少年宫舞蹈组组员,中学舞蹈队队长。胡莲也有“童
子 功”的基础。他们便成了大家的教师。 整个排演日程十分紧张,500人不分日夜排练
。到5月29日, 距离公演不到一周时间了,“八—八接见”—场还没排出来,组 创人员
们集合在食堂前台阶上讨论,最后决定用—道红色追光,由 舞台后摇至台前,再从台右
侧摇至台左侧。红光象征毛主席,所 有红卫兵追随光线欢呼跳跃,高呼:“毛主席万岁
!”整整—大段 戏,由“红卫兵”自己临场发挥(演员大都受过毛主席检阅),再 配上
当时广场录音及东方红乐曲,取得感人的理想效果。 在建工学校大食堂进行彩排那—天
,整个食堂被“四三 派红卫兵都站满了。 序幕一场因为人太多,便在台下演出,独 舞
则在台上。乐队合唱队占了半个食堂的面积。当胡莲演到将 “老红卫兵”送过来的“上
吊绳子”丢到地上,说:“呸!想让我 死办不到!我还要跟毛主席干革命!”时,全场一
片掌声。幕间的 朗诵由钟××(清华附中)和陈×(女,101中)担任,被人称为 男声像夏
青(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女声像余丽娟(《东方红》女 报幕员),观众报之以热烈掌声。
演出气氛非常热烈、融洽。 6月2日《路线》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公演,500—600演员化 
妆后集体由建工学院步行赴北展剧场演出(两地相距1 .5华里)。 仅有—个舞台总监督,
各场由每个单位负责,一边上台,一边下 台,几万人调度一丝不乱。 剧场气氛热烈,
台上台下呼声响成一 片,掌声响成一片,哭声响成一片。 《路线》一炮走红,先后在
首都剧场、劳动人民文化馆、北京 军区、首都钢铁公司等处演出达101场以上。(当时演
员们都说, 演到101中这个数了。) 《路线》也受到了首都文艺界专家重视好评。中央
芭蕾舞团钟 ××在座谈时评价说:演出感人,场次编排和舞蹈语汇丰富,有 独创性。
‘看后令人吃惊意外。对于剧中主要舞蹈演员胡莲,许多 专业人员特别予以赞许。在海
政文工团后来编排的大型歌舞剧 《大海航行军舵手》中,其中“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
”—场,即 模仿《路线》毛主席“八一八”接见的“追光”表现方法,表现 水兵见毛
主席的场景。 《路线》公演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戚本禹曾 观看演出
,并提出修改意见。有的意见剧组没听,有的听了(如: 加了“复课闹革命”—场)。“
中央文革”下令派解放军进驻剧组, 从此该剧组成为:首都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直属《
路线》宣传队。
1967年7月1日《路线》进入“广播剧场”,由中央电视台进 行了现场转播。“我们和中
央文革心连心”一曲,被中央广播电台 多次转播。《路线》一剧一直演到1967年底才告
结束。
大联唱:《红卫兵组歌》
1967年4月3日,江青在首都工人体育场发表讲话,把文革 初期的红卫兵运动及组织说成
是执行了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江青的讲话立即在北京老红卫兵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江青的 讲话是对红卫兵创业期全部历史功绩的否定,包括毛泽东八.一 八对红卫
兵的支持。在强烈的反抗情绪下,北京老红卫兵派开始 策划在红卫兵诞生一周年之际:
5月29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纪 念演出。 北京101中学的老红卫兵开始组创、排演《红
卫兵组歌》。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仓促上马,紧急排练。 《组歌》作者:郭从军
(101中高二10班学生)。在学校中是 公认的才子。他执笔写词,曲子完全套用《长征组
歌》。郭从军在 1969年入伍,仍然有诗歌创作。他在西藏军中,曾写有旧体诗词, 并
通过校友内部渠道在东北兵团、贵州三线工厂等地流传。 在此之前,101中也曾有过大
型合唱的经验。文革前,学校组 织过“校史联唱”(101中是1949年由解放区张家口迁入
北京的干 部子弟学校,有一段革命的校史)。并有一个管乐队。 这次演出,所有参予者
都非常投入。红卫兵们怀着神圣的情 感走入排练场。参加过当年组歌演出,并担任女领
唱的林仲说: “当时排练场的气氛,就同我后来去加拿大的大教堂看到的唱诗 班、作
弥撒一样,所有人都怀着一种庄严、圣洁的感情,全身心 的奉献给每一次排练。” 《
红卫兵组歌》一公演,立即在各中学引起轰动。各校宣传队 纷纷索取歌本、唱词,手抄
、油印本纷纷出现,在北京各校也排 演此节目的同时,《红卫兵组歌》迅速传到上海等
大城市,并被搬 上舞台,在全国范围造成了不大不小的影响。 林仲在回忆《红卫兵组
歌》的演出时说:“每次演出,观众的 情绪是热烈的,很快有不少学校去清我们演出。
当时合唱队团结 得象一个人,集体行动,纪律严明,记得—次去矿业学院附中演 出,
集体步行返校,仿佛军队—样。“指挥”—声令下,全体便齐 唱起来:‘战鼓响,旌旗
奋,红卫兵,向前进……” 纪念红卫兵诞生一周年的“5.29演出”,原来准备在首都
体 育场进行万人规模的观演。推出几台大型节目。可是“中央文 革”不批准,所以这
次纪念演出改在了天安门广场。 在这次天安门演出的有101中的《红卫兵组歌》,还有
其它一 些学校的节目。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有一个女声独唱、合唱的歌 曲,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印象。曲子借用样板戏《沙家滨》中“智 斗”一场刁德一茶馆中的一段唱腔:
“新四军久在沙家滨,这棵大 树有荫凉。”换上新词便成为:“ 红卫兵生来就造反,
 得罪多少王八旦……” 《红卫兵组歌》在天安门广场出演人数约二三百人,还有一个
 几十人的乐队。5月29日下午是个阴天。广场上围满了人群,演 出现场没有扩音设备,
女领唱林仲和×××、男领唱×××,必 须拼力使声音传得更远一些。整个演出全体精
神饱满,获得了预 期的成功。 《红卫兵组歌》是红卫兵文艺中老红卫兵派的代表作。
全部联 唱曲套用《长征组歌》,将肖华原词改写,句式不变。组歌共14首: 诞生、造
反、反工作组、见毛主席、八月风雷、串联、长征、爬 起来再前进、反刘邓、望未来。

(一)诞生 朗诵:战鼓响,
烈火熊,
杀声起,
军旗红。
冲天霹震泣鬼神,
杀出英雄红卫兵。
砸烂八股旧学制,
横扫黑帮立奇功。
党给一身造反骨, ’
唇枪舌剑杀气腾。
主席亲手授战旗, ‘
小将高唱东方红。
齐诵: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造反有理。杀!杀!杀!嘿!!
这首“组歌”唱本,在许多学校“老红卫兵”系统传抄、油 印,并组织演唱,人数往往
多达一二百人。这种歌咏活动,实际 构成了校际之间各组织松散的圈子。当时,老红卫
兵在各城区都 组织了合唱团,如东城区合唱团(前身: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 中国红
卫兵合唱团)演唱了《长征组歌》。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 1967年夏,以外语学校附中
为主,以其它一些中学老红卫兵为附, 一起集体创作并演出了话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
上》。 在《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剧排演的同时,老红卫兵派还 .有一部同类题材
的话剧《历史的一页》也在排演。《历史的一页》 编剧:卢伟、李平分。该剧把红卫兵
运动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去写. 风格类似“政治活报剧”,由灯光进行化入化出。后来两
剧几乎同 时上演。
话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剧,是在1967年—1968年影响 最大的一部老红卫兵话剧。 
《希望》组创人员主要是三个人:徐雅雅(北京戏剧专科学校, 话剧表演系)、申小珂(
北京外语学校附中)、胡滨(北京外语学 校附中)。 徐雅雅是这出戏创作的核心。在文革
前,上学期间她就已经 开始学习写戏,学习焦裕禄等节目曾在农村、工厂演出。文革中
, 她编了不少红卫兵文艺节目,在老红卫兵中颇享声名。 徐雅雅属于被超前的共产主
义理想喂养起来的一代人。张春 桥曾把老红卫兵比成是“十二月党人”。徐雅雅说:如
果我1825 年在彼得堡,我也会参加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没有能洒上这滴血 令人遗憾。
” 文革中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徐雅雅有七次在场。她是一 个历史的见证人。1969
年9月15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她被指定为 会场主持人。她距离毛泽东不过几尺之遥,可
是却未上前与毛泽 东握手。(“八.一八”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把手握肿了,从此规定,
 不许与毛泽东主动握手。)虽然,她可以为自己找到充足理由。 往常在天安门喊口号,
是由两名解放军一男一女,这次是由 徐雅雅一人主持会场,从天亮喊到天黑。她的嗓子
一点没哑,一 片响亮。徐雅雅说:“我不为我能喊口号感到得意,我得意我的金嗓子,
它体现出我对毛泽东的全部崇拜。” 天安门广场上是百万人的红海洋,红旗、红语录、
红袖章。面 对红海洋,每当徐雅雅的喊声落下来后,红海洋便回响起一片海 啸似的回
声,震荡在蔚蓝色的天穹。徐雅雅是女中音,嗓音不很 高,却很脆,她把声音提到顶,
然后缓缓滑落下来,尾音拖得很 长很长;“毛——主席万万岁——!” 广场上接受检
阅的弟弟、妹妹一下听出姐姐的声音,兴奋地 对别的红卫兵说:“这是我姐姐!这是我
姐姐! 1966年国庆,由徐雅雅所在的戏剧专科学校红卫兵组织与戏 曲学院联合赶排了
《红灯记》。戏专二年级一个同学主持修改剧本, 他在剧中添了一句台词。当李铁梅从
李奶奶手中接过红灯时,说 道:“红灯呀,红灯,我现在明白了,这就叫老子革命儿接
班!”每 当演到这里,全场便热烈喝彩鼓掌。 演出中还采用跨时空手法。当李玉和牺牲
后,铁梅接过红灯, 台上便出现了红卫兵,响起了“造反歌”:拿起笔,做刀枪,集中
 火力打黑帮……在一阵紧锣密鼓打击乐伴奏下,一名红卫兵扛一 面红旗上场作“龙摆
尾”的“急急风”,在台上旋风似地耍大旗,
只听锣鼓点猛停,红卫兵把大旗一甩,走到高台上。在李玉和就 义处,铁梅把红灯交给
红卫兵。出于对鸠山的仇恨,在磨刀人指 引下,用铁梅作诱饵引出鸠山。最后,红卫兵
刀劈鸠山。 这出戏第一次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二层楼小礼堂。请首都 红卫兵代表及
中央首长审查。到场的除了江青、康生等人之外,还 有陈毅元帅。在演出前,徐雅雅还
作了即兴发言。 1966年12月26曰是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集会的日 子。当初,江
青称赞的“我们的小太阳,中国的希望”的那群娃 娃们,开始向中央文革反戈。这是老
红卫兵谢幕的日子,红卫兵 运动悲壮的尾声。在他们的红司令毛泽东73岁诞辰日,他们
献上 了他们最后的礼品。 这一天,徐雅雅等二人摆脱了监视,来到北京展览馆。她一
 下看到那么多老红卫兵,仿佛是吴清华在解放区见到了洪常青,心 中像打翻了五味瓶
,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老红卫兵们在剧场宣布 联合行动,并高呼;“反对乱揪革命老前
辈!”“中央文革某些人不 要太狂了!”整个展览馆天棚都要被震塌了。这是老红卫兵决
一死 战的宣言。 不久,公安部长谢富治遵照中央文革旨意.以维护社会治安 为名,抓
了一批对中央文革不满的红卫兵,关在公安部。这就 导致了“联动”6次冲击公安部。
从而更多的学生被捕和监禁。与 此同时,在中央文革指挥下,各校老红卫兵组织被抄、
被砸、被 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被人任意关押、凌辱。某些昔日的加害 者,成了被
害者。—些过去的被害者,肆意加倍报复,又成为加 害者。 1968年元旦社论宣判“联
动”为反革命组织。当晚,徐雅雅 与一名烈士子弟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呀。我们虽
然喝了几口水, 可我们不怕,我们要坚持革命!”信尾署名:“党之子。” 江青“四三
讲话”之后,老红卫兵开始策划纪念“五二九 演出”。徐雅雅受几个学校红卫兵之托,
在北京四城骑车四处奔 走,组织这场汇演。这时,外语学校附中的申小珂慕名而来,请
 求她为外语学校附中写—出歌颂红卫兵业迹的戏。 经过徐雅雅与申小珂进行创作构思
、编排讨论之后,由徐雅 雅执笔写出了初稿。申小珂因忙于组织演出班子,退出了创作
。这 时,该组织的胡滨(——个热爱戏剧文学的红卫兵)又加入了剧本 创作。这个剧本
,在排练中边排边改,最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演 出本。 这出戏的导演是徐雅雅。她还
在剧中饰演校党支付书记。实 际上,徐雅雅是集编、导、演为一身。对这出戏作出重要
贡献的 还有彭印印(女一中,高二学生)。她全面负责剧组的衣、食、住、 行,刻印剧
本,联系演出等行政工作。
关于《希望》一剧的创作意图,写作者们在剧本“后记”中 说:把“历史的教训用艺术
形式表现出来。”教育那些由于犯错误 而失去信心、希望,醉生梦死的红卫兵。提醒他
们,“过去的战斗 生活,是多么充满战斗激情和令人含泪回顾啊!再看看你们今天 的
生活,你们不羞愧吗?” 剧作者们的创作意图是再现红卫兵一周年的运动历程,进行 反
思、总结,并教育鼓励“逍遥派”,歌颂红卫兵“同盟”战斗中 凝成的友谊。 剧情以
彭路生等人领导罢考,撕碎考卷开始;以校长、工 作组组织中间派学生揭发、围攻“红
卫兵”,上纲上线,将戏推到 高潮。最后校党支付书记洪松毅然站出来,支持红卫兵,
并揭露 工作组长刘加君实际是出卖过彭路生母亲的叛徒,广大同学纷纷 觉醒。各中学
红卫兵纷纷来支援,并带来毛主席将要接见他们的 好消息。 ‘ 《希望》记录了文革初
红卫兵诞生期的一些生活片断。如:第 一场,彭路生等人半夜出校进行秘密会议,晚上
由下水道钻回,想 不到洞口布上了带刺的铁丝网。小豆子问彭路生头刺伤了没有,并 
且念毛主席语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高三.二班女生丁飒英,是全校英语朗诵第一
名,性格泼辣; 学士们给她起了个外号:钉子。在高三毕业考试的场合,她站起 来大
声疾呼:“同学们,抛开自己前途,为国家命运想一想吧!”并 将考卷撕碎。高三考试
与考大学直接相关。这一场的确惊心动 魄。
剧本中有“荒郊”一场,怒云蔽空,古柏耸立,二十余人列 队宣誓:“保卫党中央,保
卫毛主席!”整场仿《东方红》音乐舞 蹈史诗,有旁诵,由1927年讲到1966,从湘江星
火讲到文化革命 ……国际歌伴奏。这一场把红卫兵成立升华到历史的高度。 第七场,
以舞台为“批斗”学生的现场,舞台上下打成一片, 演出中剧场反映热烈。满场响起一
片口号声、掌声、仿佛时光倒 流真有一场大辩论在展开。 《希望》剧组汇集了众多学
校的红卫兵,大家团结友爱,有— 种大家庭的气氛。剧组中一个男演员,他的父母在文
革中受迫害 自杀了,他把剧组当成自己温暖的家。剧组几乎每周要开一次批 评自我批
评会,坦诚相对。剧组中还有两个“学毛著小组”,天天 学习毛选,进行讨论。在长安
剧院演出时,一个“四三派”学 生跑到后台来看热闹,听到他们在开批评自我批评会时
的发言,十 分感动;主动找剧组的人谈话,说:“没想到老红卫兵间这么真诚、 友谊
,敢于解剖自己,看来我以前对你们有误解。” 《希望》8月18日初在甘家口建工礼堂
首演,道具、服装用一 个平板三轮就可拉走。一个屏风、一棵小树,还是徐雅雅从戏剧
 专科学校借来的。后来,戏在长安剧院上演(演了三场),公开售 票,一时座无虚席,
一些演员家长也来看戏,剧场气氛十分热烈。 长安剧院的演出标志着此剧的成熟,至此
“剧本”最后定稿。票 房的收入成为剧组活动经费。
《希望》—剧从创作至演出过程,始终充满了激情。演员们有 时在台上边演边流泪。《
希望》油印剧本的<后记>中写道:“这 部不成熟的剧本,是几个还没失掉希望,依然
在摸索前进的红卫 兵战士历经了多少不眠之夜,苦心沥血,用血汗凝成的。” 全剧还
有始至终贯穿—个道具:—幅油画《红军永远不倒》。 —个红军战士遍体鳞伤,高举红
旗,那红旗不是迎风招展,而是 被狂风吹卷的打了一个卷。 真诚的创作与表演赢得了
观众热烈的反响。饰演丁飒英的肖 蓬蓬,饰演校长的宋娣,饰演洪松的徐雅雅等演员,
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台充满青春、友谊、激情,火焰熊熊的戏。 应该指出
,这出戏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人物概念化,深入 开掘明显不足。它的主要价值是有力
推动了整个“红卫兵文学”的 发展。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献给第三次世
界大战的勇士》是文革中流行比较广的“手 抄诗歌”。这首政治幻想诗,集中体现了当
时“老红卫兵”的狂热。 此诗应该说,是应时代之运的产物。其背景是整个国家对毛泽
东 的极度崇拜。1967年,仅此一年全国即出版了8千6百40万部 《毛泽东选集》,同时
出版《毛主席语录》3亿5千万册。毛泽东著 作被用缎带和红纸包扎起来,供奉在每一家
庭的正堂。同时翻译 成几十种外国文本向全世界发行。 《人民日报》以通栏篇幅不断
登出世界各国人民热爱毛泽东, 手举毛主席语录、画像的大幅照片和事迹。 南越、印
度、缅甸、泰国的革命战争胜利捷报频频传来。1968 年5月西欧、北美爆发了广泛的学
生运动,巴黎大街筑起了街垒, 与军警连缓“浴血博斗”(《人民日报》语)8天,用棍
棒、石头、 燃烧瓶……这一运动波及纽约、波恩和罗马等城市。在罗马的街 头贴出了
毛主席语录:“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要反对。”整个中 国对此的反映是欣喜苦狂,5
月25日全国1700万人举行声势浩 大的示威,声援西欧、北美人民斗争。《人民日报》载
文说:美帝 国主义和一切害人虫“他们被埋葬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不仅是狂热的中
学生,包括当时社会许多人,都确信自己正 生活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
走向全世界胜利”的 时代。当时的造反组织有的就起名为:世界革命红卫兵造反总部、
 国际红卫兵中国支队。 有—段最高指示,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影响很大:“我们这一代
 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 抱负的中国青年—定
要为完成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 为了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要下
定决心,一辈子艰苦 奋斗。”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就是对完成这一历史使
命而作 出的热烈而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巨 大的社会思潮
背景。为了让读者广泛了解《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勇士》一诗的时代背景,有必要将
当时一些中国红卫兵的越国 界进行“世界革命”的行动,作一些简要介绍。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