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天葬:西藏的命运》大辩论(1)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Sep 15 21:20:09 2000), 转信
《天葬:西藏的命运》大辩论(1)
【多维连载】
现代社会人类越来越紧密地整合为一体,对抗双方继续以「你死我活」的方式
解决问题,大部分只能导致糟糕的结局。需要有超越一切利益集团之上的独立思想
者,以不受特定立场制约的理性和不受感情色彩干扰的眼光,客观中立地对问题的
实质进行把握和深入剖析,帮助双方实现所谓的信息对称,这正是能够促使双方放
弃对抗而实现「双赢」的基础。
《天葬:西藏的命运》这部巨著,是否能促使北京和达兰萨拉都深思一下上述
见解?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人不知道《黄祸》这本出版于一九九一年的政治幻
想小说,以及它那个颇引动读者好奇心的署名:「保密」。《黄祸》出版引起全球
媒体的追踪报导,美国《时代周刊》甚至两度介绍,至今仍在港台海外畅销,大量
盗版流传于中国大陆。
策画此书出版的何频介绍过七年前这段往事:
「我大约一九九○年初看到《黄祸》内容简介。当时的气氛使大家都显得很紧
张,作者身在大陆,作品又未完稿。于是我们托香港的朋友分批到大陆南方某城市
取稿,那些香港朋友至今仍不能公开姓名。我和另一位朋友那时刚刚创办明镜出版
社,获得《黄祸》作为出版社的首部出版品是一种荣幸。作者署名『一唳』,但我
们将作品授予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台湾版时,他们将署名改为『保密』,我
们也只好统一署名。事实上,北京知识分子圈子内知道《黄祸》作者的人不算多,
我相信官方也可能知道了。」
作者自己后来说:「这个笔名一直让我有点尴尬,似有哗众取宠之嫌。」他也
相信,中共官方实际上是掌握了他的情况的,但《黄祸》的出版,并未使他「有过
任何麻烦,官方也从未为此与我有过接触」。
「保密」究竟是谁?七年后的今日,作者「保密」同意解密了:他是中国大陆
作家王力雄。
在他同意将真实姓名和身份公开的同时,他的又一本四十万字巨著《天葬:西
藏的命运》在当初出版《黄祸》的明镜出版社出版了。
王力雄祖籍山东,一九五三年生于东北长春。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干部,父亲死
于「文化大革命」,定论是自杀(也有怀疑是被害)。他没上过中学,「文革」期
间下乡四年当农民。后成为「工农兵学员」,在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上了三年学。
毕业后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了一年多任务人,后转到位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
制造厂研究企业管理。一九八○年后脱离「体制」成为自由职业者,进行研究和写
作。
王力雄八十年代初期写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天堂之门》,将现代化工业建设生
活和古老的风俗传说对应起来。他是黄河漂流的先驱,一九八四年他三十一岁时,
登上黄河源头,单人乘自制轮胎筏子漂流而下。漂流日记于一九八六年由花城出版
社出版,他在第二部长篇小说《漂流》中有精彩的引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
人文精神」讨论中,王力雄的一篇短文《渴望堕落》,引起了巨大反响。他那绝不
媚俗、尖锐指斥文坛和学术界堕落风气的简炼而深刻的词句,击中很多人痛处,也
道出很多人心声。
王力雄为什么会去写一本有关西藏的著作?用他的话说,写这本书是出于「对
西藏的情缘」。从王力雄在青海藏区的黄河漂流起,他共十次进藏,不仅走遍西藏
自治区,而且走遍了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境内的所有藏区,在藏区累计近两年。
而在他多年一直从事的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研究中,西藏问题所代表的中国少数民
族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他在阅读大量关于西藏的资料时,越来越认识到:世间关
于西藏的书多矣,但大都逃不开两种局限:一是立场的局限,但凡涉及西藏的历史
和政治,不是站在达赖一边,就是站在北京一边,这种强烈的预设立场,不仅令读
者和听众对其观点和叙述感到可疑,也造成了当今世界对西藏问题认识与评价的混
乱﹔二是经验的局限,由于中国当局几十年一直对西藏实行封闭政策,中国以外的
人士几乎没有掌握西藏第一手全面情况的可能,只能凭借间接材料写西藏,写出的
书当然也缺乏坚实基础。
王力雄既能接触到国内外大量古今档案资料,又可以深入藏区向汉藏各色人等
采访,具有超越上述两种局限的条件。王力雄在他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框架,
包容了西藏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以往尖锐对立的不同立场,在其框架中成为「硬
币的两面」得到统一。这是有关西藏问题研究的一个突破性尝试。尽管本书未曾提
出任何解决西藏问题的方案,但他从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社会、经济
乃至心理等各个方面所作的剖析,会使读者受到极大启发,以一种全新的目光来注
视那一片耸入云霄的世界屋脊。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王力雄在接受《中国时报》主笔何频越洋专访时说:
「虽然我对中国的前景悲观,却一直在为能够使中国避免那个前景做一分努力。我
正在做的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研究,就是为了此目的。中国惟有靠政治制度的改变
才能得到挽救。但那改变又不能是革命,中国已经没有承受再一次疯狂革命的生命
力,也没有再发生一次理性革命的条件和可能。」「我最希望的是我一切徒劳,中
国一切平安。」
《天葬:西藏的命运》一九九八年三月由明镜出版社出版之后,迅速引起各国
媒体、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包括中共高层的重视。即使人们所持立场并不一致,但都
盛赞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关于西藏问题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五月三日,明镜出版社与由中国居美学者组成的大家俱乐部,在美国纽约法拉
盛的来来喜来登饭店,联合举办关于《天葬:西藏的命运》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不
向一般民众开放,但参加会议的包括不同立场的代表人物,有自由派知识分子,也
有藏独、台独人士,有倾向北京立场者,也有西藏流亡者。旁听的记者则来自中共
官方媒体、美国政府和港台报刊。
--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