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学而第一(别裁)上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5日16:02:0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
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
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
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
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
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
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
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
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
。”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
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
,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
,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
,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
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
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
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
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
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
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
”。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
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
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
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
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
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
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
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
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
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
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
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
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
”,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
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
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
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
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
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
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
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
,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
—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
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
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
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
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
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
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
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
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
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
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
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
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
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
,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
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
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
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
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
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
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
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
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
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
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
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
: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
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
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爱与罪
接下来是有子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
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这要先知
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大事。他当时对汉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
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记》,将自己的思想,容纳到《
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纪,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
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又如《史记》中“世家”
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
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
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这两句
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自从民主时代
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这
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的。现在再读《春秋》,再研究
孔子思想,不是这样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点我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
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世
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
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
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
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
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
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
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
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
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为什么讲这个道理?世界上凡是动物,猪、牛、狗、马、鸡
、鸭等等,都是一样的,以母鸡保护小鸡的现象来看,可见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性。等
孩子带大了,走开了又各不相顾。各种动物都是一样,人原来何尝不是这样,但人现在
为什么不会这样?于是谈到人文文化的教育来了。
秃头的十字架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
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
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
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
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
上半截了。我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他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
人文文化,他们作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
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
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
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
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
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
。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
,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
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
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
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
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
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
、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好几
个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大学》
思想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
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中国“齐家”
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过去的中国
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许多小
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这是孝道的精神。因此,我要重
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
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孙,以
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两方相见,论起家族上代渊源,认出
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对血统、家族的重视。
如以西方制度电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岂不是大笑话?
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这里的书就懂了。有子是谁呢?有子名有若,孔
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
曾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时他等于一
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
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
好捣乱的。
谁能忘情
中国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
成的这套结合,我名之为“特殊社会”,就是后世所讲的帮会。我国的帮会,从秦、汉
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一直都有。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农民与知识分子一结
合,就会发生变乱。这说法我不同意,我认为中国过去的农民最乖了。他们只要能安居
乐业,国泰民安,少找麻烦,有口青菜豆腐饭吃就好了。中国怕的是半农民,不是真农
民。中国知识分子与特殊社会一结合,社会就会乱。但是这种特殊社会非常讲仁义之道
。这种特殊社会包括孔子、墨子、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
很大,但是他们凡事是诉诸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他们所打击的,就是我们固有的
好东西。至于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这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
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
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
”,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
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
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专篇,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
这个“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花言巧语
有子的话讲完了,接下来就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孔子说有些人很会盖,讲仁讲义比任何
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
与学问都不相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因为那是假的
。我们从电视中就看得到,那个小丑表演的角色,动作一出来,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经常也跟同学们讲,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的人
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
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
大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
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
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同,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注意,“上有好者,下
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
外,相反的,我们作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镜子
下面讲要怎样作学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
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
,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拚命讲给他们听,好办一个交代
。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
,不太说话,后来谪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
他学的,所以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这样
跟着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
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
,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
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
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
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
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
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
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
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
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
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
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
,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
了。引用孔子的话: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
乘之国。
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
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
治,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
初期的“国”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
单位的名称。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
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用现
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
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领导一个大国家
,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这是很难的。“敬事”
,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
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
”,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
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
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
“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
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
,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
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
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
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
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可爱的小学生
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便是孔门做学问的
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
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
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
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
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
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
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
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
,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
了一辈子责任。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候
,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
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
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
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
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道”。中国过
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
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集于一身
。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
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
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
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
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
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
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
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 挟了一个皮包
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
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
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
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至于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据我所经
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老师怎么办?”很亲切。 我
还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敬得
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说:“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币重
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然有研究费领
,可是一个月的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
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
不住的。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是文化道
德的普遍事实。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所以我在这里要讲
到师生的道理。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怎么才叫孝,
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
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
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
变成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在历
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
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
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
不马虎的。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可多研究诸葛
亮,这里暂且不提。
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
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上讲起
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
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
然后再“学文”,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
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