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为政第二(别裁)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20:43:2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孔子不谈政治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
的外用。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
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
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
,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
,服从真理。”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
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
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个重点
我们必须把握住。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
是“德”。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
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
,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这是文化
思想的演变。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
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
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
也。”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
五个意义之多。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这
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
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时人解释
“德者得也”。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
“道德”意义差不多。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
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
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星辰知多少第二个问题说到“北辰”
。我们中国文化发达得最早的是天文。过去我们把天体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微、
少微、太微,类似于我们现在讲天文的经纬度。经纬度是西方的划分法。曾经有位天文
学家主张,我们自己重新划过,不照西方的度数划,如格林威治时间是英国人划的,与
我们不相干。我们为什么不讲自己的中原时间,或以台湾作中心,把经纬度再划过呢?
而事实上,我们过去是划分过的。天体的分度为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体星座的范
围,划分二十八个部分。为什么叫“宿”呢?这是指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东
方天上是哪一个星座出来,这星座就是“宿”。这出来的星座,每个月不同,每半个月
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为十二辰,作为时间与天体的关系。过去
发现了北斗七星,就是现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际。在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银河
,在银河的北面,那七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这七颗星连起来,像舀水的瓢,古时叫
“斗”。现在的天文学,也没有离开我们老祖宗那个原则。整个天体那许多星星,都是
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星拱卫着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前方,一定有两颗最亮
的星,名招摇二星,它的光最为闪烁,很容易看见。春天北斗星一定指着东方的寅宫。
过去做大将的,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通,才能带兵。因为天文在
军事上非常重要,就拿行军来说,如夜间迷了路,即观星斗,不藉仪器,就可辨别出方
向来。我国过去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现在对于固有的“天文学”,我们反而一点认
识都没有了。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捡回来。
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听北斗星的指挥,跟着它,绕着它转动。不但一
年四季,每个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个天体随时在运转。每天十二个时辰,北
斗星的方向也在变动,而且这是几千万亿年,固定的一种变动,不能错乱,事实上它也
决不会错乱。
对于“北辰”我们了解了,那么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政以德”,
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
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
跟着你的方向动。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在军事思想上,大家都知道“万众一心”以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句。大
家对它的解释也各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解释成“千万雄师千万心”,那就不太好了,
最好的主帅在这情形下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集中。“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是岳飞所提出的。现在我们如果解释为主帅心计的变通,所谓“山人自有
妙计”,那就更糟了。我们研究起来,岳飞这句“存乎一心”的“一心”,就是“万众
一心”的意思比较恰当。那么“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并不分家。大家都知道,老庄道家
的思想讲“无为而治”,有些讲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人,都解释为在上面领导的人
,什么都不管,就是“无为而治”。这完全搞错了,道家没有这个说法,是“无为无不
为”。所谓“无为而治”是制其机先,看起来是没有事。譬如说,一个领导的人,一个
主持的人,对任何一个方法,一开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
源,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讲到这里,说一个笑话,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
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问他:“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他
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说:“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我说你们原来是这样干的。他说:“
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赶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
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
个刘备,就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天下事原来如此。现在讲这样坏的一个故事,以解释这个道理——这种无为而治,
实在是太不道德。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为大
将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大
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假如是一个
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所谓无为的道理,大致的要点也在此,孔子讲
道德的政治,就是这一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老是提到这一类的东西呢?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
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
,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
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要懂得经
,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
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矨它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
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
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
”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
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
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
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
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
不对的。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
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
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
,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
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
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间的时刻,
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
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
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
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
理。
从台风了解人生
我们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战国时候的历史,孔子在《易经》的《系传》上说: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当孔子写《易经·系
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是孔子认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
天所形成的。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就是现在广东话、福建话所讲的
台风,现在西方人用中国语音译过去,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风的力量这么猛烈,但它
在水面上初起的时候,只见到水面上的一叶浮萍,稍稍动一下,紧接着水面上一股气流
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道家这句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
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出在小事上。“飓风起于萍末”,大风
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所以孔子在《易经》中说的上面那一段话,说明天下事的形成
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平常听人说:“这个机会很偶然”,实际上没有偶然的事
情。
以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来说,认为天地间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 譬如
有人捡到一块钱,“这多么偶然!”但仔细分析,一点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么?因为
他走出门来了,如果没有走出门这个前因,就不会有捡到一块钱的后果。或者说,坐在
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块钱掉下来他才捡
得到呀!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里不出去
,也是得到这块钱的前因。因此这些都是因素,“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慢慢转变
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
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我们懂了《易经》这几句话,孔子
著《春秋》,正是赶上那个时代,他所以那么偏重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当中,社会
风气乱得不得了。我们不妨引用下面几个人的话,就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乱到什么程度。
司马光说:“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指赵、魏、韩三家分晋),天子既不
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分不得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
”
又说:“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
糜灭几尽,其不哀哉。”
顾亭林说:“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完交,士无完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
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从上面的记载,说明了春秋战国当时社会之乱,变乱是不得了的。当时,大家重视
权利的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这个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
,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圣人也势利吗?
讲到“德”,第三个观念来了,我们看中国历史,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于尧、舜、 禹
、汤、文、武、周公这样推崇?以前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比我大几十岁,是我的忘年交
,四川人,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此人当系大家都知道的。他本人道德非常好
,就喜欢故意骂人,我劝他少骂人一点,不要提倡厚黑学,我说人性本来就是那么一回
事,脸厚心黑,但还用一张幕掩盖起来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揭开来呢?他说:“揭开
吗?你搞错了,我是拉开坏的一幕,教人看后面真的。”李宗吾对历史非常怀疑,他说
圣人靠不住,为什么专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成功的人?不成功的就
没有圣人吗?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对圣人的怀疑”。 这位老兄,专写反面文章,问他
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老弟,你不知道,我和爱因斯坦同年,我那位同年发明了相
对论名闻世界了。我呢?当个厚黑教主还没有当好,所以我非要调皮一下不可。”此人
很妙,我认识他时,他已六十多岁,整天不吃饭,老喝酒,喝酒就饱。精神、道德都很
好。
讲到这里,再回头讲正题,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
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
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
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
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
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等而下之,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光是拿偷鸡
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
这几句话虽然简单,解释起来,却有一大堆的意思,我们把它整个了解了,就晓得
它的价值了。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