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为政第二(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20:45:0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悠美的情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以有人说《论语》要重新编排,他们看《论语》看到这里就说:“讲为政讲得好
好的,为什么又突然讲到文学上去,而讲起诗来了呢?还不是编错了,编乱了吗?应该
把它拿出来,照现在西方办法,逻辑的整理一番。”我说:“逻辑?!大概是把它逻过
一下,再辑一辑吧?”只好为他们的主张作如是解释。殊不知《论语已经编得非常完整
了。
为什么在《为政》里谈这个问题。
“诗三百”,是指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是孔子当时集中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
个国家(各个地方单位)的劳人思妇的作品。所谓劳人就是成年不在家,为社会、国家
在外奔波,一生劳劳碌碌的人。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蕴藏在心中的妇女,
就是思妇。劳人思妇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国家、各时代,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是不可对人说,而用文字记下来,后来又慢慢的流传开了。孔子把许多资料收集
起来,因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从中知道社会的趋势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人们要
发牢骚?“其所由来者渐矣!”总有个原因的。这个原因要找也不简单,所以孔子把诗
集中起来,其中有的可以流传,有的不能流传,必须删掉,所以叫做删诗书,定礼乐。
他把中国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个编辑的工作。对于诗的部分,上下几百年,地区包
括那么广,他集中了以后,删除了一部分,精选编出来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现在流传
下来的《诗经》。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或者说,孔子为什么
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
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
蓄。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上次提到过“饮食男女,人
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
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 那么他把文王
——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
。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
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
,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
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说法国的文学是法国的文风,法国文风代表法国人的思想、
情感,所以《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
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文学化、艺术化。
“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叫“颂”。
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赋”,就是直接的述说。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
,想起北国的家乡来,像李太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个感触联想
到那个,就叫“比”。“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
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
,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的时候,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这也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
闷的发泄,就是“兴”。
诗的伟大
孔子说我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思无邪
”。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
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
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
心的痛苦。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
是不可能的。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
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
,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
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讲文学境界的话,要放到《为政》篇来呢?这不是次序乱了吗?
一点都不乱,这就是“点题”了,就是把题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来。 第一个点题:以
现在的话来说,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是思想问题。只要使得思想纯正,什么问题
都解决了。我们知道,现在整个世界的动乱,是思想问题。所以我在讲哲学的时候,就
说今天世界上没有哲学家。学校里所谓的哲学,充其量不过是研究别人的哲学思想而已
。尤其是作论文的时候,苏格拉底怎么说,抄一节;孔子怎么说,抄一节。结果抄完了
他们的哲学,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种哲学只是文凭!世界上今天须要真正的思想,要融
汇古今中外,真正产生一个思想。可是,现在不止中国,这是个思想贫乏的时代,所以
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 第二个点题:牵涉到人的问题。
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我常和同学们说,过去人
家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研究。因为我
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
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
学就是生理学,过去中国人作学问要样样懂一点,中国书包括的内容这样多,哪一本没
有哲学?哪一样不是哲学?尤其文学更要懂了,甚至样样要懂,才能谈哲学,中国哲学
是如此难学。譬如唐初有首诗,题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几句说:“江上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就
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学里找,就好像中国没有哲学,在中国文学作
品中一看,哲学多得很,譬如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学问题吗?宇宙哪里来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还是吃中餐?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哲学问题吗?所以中国是文哲
不分的。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所以司马迁著的《史 记》
里面的八书等等,到处是哲学,是集中国哲理之大成。此其二。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
是大文豪,唐代的诗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唐太宗的诗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对联为
什么开始发展起来,朱元璋的对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不读书,却喜欢作对联。有个故
事,朱元璋过年的时候,从宫里出来,看见一家老百姓门前没有对子,叫人问问这家老
百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门口没有对子。一问是阉猪的,不会作对联。于是朱元璋替他
作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很好!很切身份。唐太宗诗好
,大臣都是大文学家,如房玄龄、虞世南、魏征每位的诗都很好。为什么他们没有文名
?因为在历史上,他们的功业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如果他们穷酸一辈子,就变文人了
,文人总带一点酒酿味,那些有功业的变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诗很
好,但文名被他的功业盖过了。所以中国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
都是大文学家。我们来一个老粗皇帝汉高祖,他也会来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
内兮归故乡。”别人还作不出来呢!不到那个位置,说不定作成:“台风来了吹掉瓦,
雨漏下来我的妈!”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备诗人的真挚情感。换句话说,如西方人所
说,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备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此其三。
第三个点题: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因为
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人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
烦恼。尤篇中国人,拚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经常告诉同学
们,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
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
治家。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
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
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
情感、诗人的修养。我们看历史就知道,过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
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胸中所有的烦闷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
桌子打麻将或跳舞去了。这种修养和以前的修养不同了,也差远了。 由此我们已了解,
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
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
松愉快的为政。
穷哉法治
下面提出问题来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刚才我们提出来,说孔子讲的为政,不是谈政治,以现在
观念勉强说来,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
,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
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
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
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孔
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
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
,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 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
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
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
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