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为政第二(别裁)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20:50:1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车上的一课
接下来,根据我们全篇连贯起来的观念,似乎有了问题了,因为下面接着是说:孟
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此一节,我们不要看宋儒这样的一圈,就把它圈断了;这是后人圈的,是不对的
,上加一圈,下加一圈,结果就变成了教条。其实它是连贯的,也就是前面“为政以德
”的引伸发挥,把中国文化里面的孝道精神,扩充到待人处世上面,中国自古以来、大
政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据这一点培养出来的。
现在我们先对文字作一了解,孟懿子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
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当时的“大夫”,当然不是现代的医生,而是一个相当高
的官位。勉强比,有如现在的内阁官员之流,通称作“大夫”。“大夫”是官阶,不是
官职。中国这些官阶职务,历代都有变动的。我们要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形态的变迁,必
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志、通献、通考。里面不仅包括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官职的演变、一切的演变,乃至现代研究三民主义思想,国父为什么采用了五权分立
制度,都与“三通”、“十通”的文化有绝对的关系。这是讲到孟懿子的职位,顺便提
到的。
既然孟懿子是这样一位人物,以当时孔子的立场来讲,这一段问答,到底是孔子做
鲁国司寇以前,或以后说的,就很难考证了。孔子当时在国际——诸侯间—— 的地位也
很特殊,是一位突出人物。所以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只告诉他“不要违背”。
如果根据这句话来看,孔子讲话非常滑头。不要违背什么呢?没有下文。这是一个很奇
怪的答话,接下来,又是一幕短剧式的谈话。我们看《论语》,深入了,很有趣味,像
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樊迟御”——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樊须,字子迟,小于孔子三十六岁,是年
轻的一辈。“御”是驾车。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这个问题,孔子
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等一会儿孔子出门了,因为请不起司机,都是学
生来服务。现在由年轻的樊迟来驾车子,不像现在的汽车,孔子那时坐的是马车,驾马
车有一套专门技术,很不容易的。那么孔子坐进车厢了,樊迟坐在前面的驾驶台上,开
动了车子,在途中,孔子坐在车厢中和学生谈起话来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
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施教的。
“子告之曰”是描写孔子在车上特别告诉樊迟一件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人,而且在当时政界来讲,还
算好的一个人,所以孔子对他相当尊敬,便只称他的号。孔子说,他问我什么叫作孝,
我答复他“无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我们看到那个画面
上,学生正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
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跟我们
现在的疑问一样。“无违”,不要违背,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
上而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么叫以“
礼”事之呢?很难说了,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礼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
、爱护。(这一切道理,将来我们还有专门讲“礼”的机会,在这里暂不详述。)又说
:“死,葬之以礼。”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
不能作狭义的礼貌解释。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我们研究这一段,好像没有什么了
不起,可是又把这一段问答记到《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为政又有什么关系
呢?我们把这些问题先放在一边,再看下一段,然后综合起来作研究。
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何许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孟懿子的儿子,他是“世家公子”。这又牵涉
到什么是“世家”,古代的制度,和现代两样,尤其在春秋时代,与印度、欧洲古代又
不相同。所谓“世家”就是作官的,子子孙孙都有这个官作,不过是长子继承这个官位
,即所谓的封建时代。但是与欧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谁家不好,就被除掉。在
中国这样传下来的家庭叫“世家”,长子有继承权,第二以及第三、四、五个孩子都是
另外在一边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是正统的世家公子。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当
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过编书的人——孔子的学生们,硬要把它编在一起。)儿子孟武
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
孔子这个答复有多妙!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
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
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
道。
以孝治天下
这两段话都是大问题,现在我们转回来谈第一点。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
尤其儒家更讲孝道。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一系列的
总书叫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
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
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
公务员是人民公起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宋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
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
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这大有问题。关于忠
字有一点,是古人讲的:“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等于
西门町太保打架,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假如
给他五分钟时间去想想看该不该死,这就要考虑了,“从容”——慢慢的来,看他愿不
愿意死,这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
够尽忠。
因此,孔子答复孟懿子的话不同,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
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
下,就是这个道理。他知道这样的答复孟懿子也不一定懂,这种说法,土话名之为“歇
后语”、“隐语”,像“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瞎子吃汤团——肚里有数。
”都是“歇后语”。讲了半天,后面的意思要人猜的。他为什么这样答复?意思是说,
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从政的人,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
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所以“无违”,就是不可违反人心。
他也知道孟懿子未必懂,所以与樊迟的一段师生对白是“打丫头骂小姐”的用意,
知道樊迟也一定不懂,不懂让他不懂,慢慢去传话,作间接的教育,所以等学生驾车时
有这段对白。这种间接的教育,比直接的教育更有效。个人的孝道,能做到对樊迟所讲
的,是了不起的孝子;对国家大事,能够做到“无违”就是了不起的大臣。
但是他对孟武伯这位世家公子的问孝,答复就大不同了,他说孝道很简单,你只要
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
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
母,就是孝;换句话说,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当政的。我们读历史晓得一
句话,就是最怕世家公子当政“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
,晓得中、下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那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
父母了解子女一样,你将来从政,必须记住这个道理。这两段穿插在《为政》篇中,用
得很妙。
当然,世家公子不知民间之疾苦,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看到晋惠帝当天下大荒年的
时候,太监对他讲大家没有饭吃,他说:“何不食肉糜?”他就不知道连饭都吃不上,
哪里吃得到比饭更不容易的肉糜。这就是不知道民间之疾苦。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得到
一个结论,凡是创业的帝王,都了不起,两三代以后的皇帝“长于深宫寺人女子之手”
,连米从哪棵“树”上长出来都不知道的这一类皇帝,我代他创造了一个名称,叫他们
为“职业皇帝”,他天生的一定当皇帝。这些“职业皇帝”往往犯一个心理毛病——自
卑感,他们非常自卑。所以历史上“职业皇帝”非常糟糕,对于文臣,反感他学问比自
己好,对于武将,他也要反感,觉得武功不如人,所以“职业皇帝”往往是做出杀戮重
臣、罢黜能臣等等莫名其妙的事,注定了他的失败。
同样的,除了帝王政治以外,我们做任何一个主管,对于大小事情都应该知道, 尤
其对于下层的事务,更是不能马虎。
然后,我们要讨论到一个孝道的大问题。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
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这个我们就要先懂得中国整
个的历史文化了。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所以这几天,几个在
外国留学返国的学生来看我,大谈欧美情形,一位在德国念了博士以后,现在又学精神
分析的学生说,在外国看了这么多年,结果证明我几年前告诉他们的话没有错。我告诉
他们,研究西方文化,不要只以美国为对象,美国立国还不到两百年,谈不上什么,要
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
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
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
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
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
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
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以后,再回头来看中国,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
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一
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
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搞错了。中国的封建,
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
宗法的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
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把中国这
个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实行而蔚为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西汉以后,魏晋时
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
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
大臣,凡是为国家大问题,或是为爱护老百姓的问题,所提供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
以孝治天下”的话,先拿这个大帽子给皇帝头上一戴,然后该“如何如何”提出建议,
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的好处、优点。
但是天下事谈到政治就可怕了,我们关起门来研究,也有人利用孝道作为统治的手
段。谁做了呢?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了中
原,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
了。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
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
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
几大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 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
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
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
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
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
傅青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
怕了。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
年才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的是《三
国演义》,还不是《三国志》,在当时几乎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
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现在
已经问世,注解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
,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
,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
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 《圣
谕》,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以前地
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长、乡长,都是年高德劭,
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
圣谕,圣谕中所讲都是一条条作人、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进了,尤其提倡孝道
。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的运用。要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年训
练得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
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此其一。 其二: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
,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
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作
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
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
下的最后一着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
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
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
题;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
曲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康
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
,敷衍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骂他一
顿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下不
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
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作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
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运用,就是把中国文化好的一
面,用到他的权术上去了。可是实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后世的人,不把这些罪过归到他
的权术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骂,都太冤枉了。
实在讲,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现在是讲《论语》
,不在本题外说得太多,只在这里提一下,就可以了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
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更深处,我们再看一下《孝经》
,就了解了。
晚娘面孔难为人
再下来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
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
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
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
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
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
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这里我们看出来了,孔子对学生讲孝道与答复从政的人讲孝道完全两样,所以我们
证明孔子前两段话是歇后语,用隐语的。
至于接着下面讲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
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
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
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
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
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 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
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
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
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为什么这两节放在这里呢?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种是做人长官,领导人的;
一种是做人部下,配合别人的。所以我们谈为政之道,也是“色难”,也是“不敬,何
以别乎?”我们爱护部下,态度很难。历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严,有一天
他问魏征,为什么这些大臣们,当着他的面都不讲话。魏征就告诉他——也只有魏征敢
和他这样讲——陛下自己不知道,因为陛下很威严,大臣们看见你后,心理上先就怕了
,所以讲不出话来。唐太宗听了这话以后,就去对着镜子学笑,见了人就笑,慢慢使自
己的态度变得和蔼起来。所以为政之道,也是色难。有时到机关中去,尤其邮政局或银
行,许多人怕那里的面孔,譬如到邮局买一块钱邮票,邮局的柜台小姐,忙累得那个样
子,给你邮票时,那种好像欠他多还他少的态度,实在叫人受不了。但替他想想也够可
怜,坐了一整天,有些人对他还够噜苏。所以领导别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色难”
——态度不容易作好。内心上更难。 “敬”——真爱人,不容易作好。所以把这两句孝
道的话摆在“为政”篇中,也就是从政的修养与态度,这是真学问。你说你对部下是最
爱护的,可是你对他开口就骂,把脾气都发在他的身上,发了脾气以后,对他再好也没
有用了。
现在接下来讲孔子与颜回的谈话,包括了上面子游与子夏问孝道的,连起来放在《
为政》篇里,是臣道与君道的理。
这一段是没有问题,单独记述出来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们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就是颜回,又叫颜渊,无论在道德或学问上,是孔门
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经常提到颜回。
讲到这里,我们说个笑话,我常常说年轻学生们没有办法自己写东西,但是世界上
最高明的人,从不写作东西,一个字也不写,他们的思想、学说,都是学生写。像释迦
牟尼、耶稣都是自己不写东西,而由学生写。可是中国的两个圣人就惨了,最糟糕的是
孔子,学生不大写,都是老师写东西捧学生的。老子也很可怜,只一个学生,也没写,
自己写了五千字,这是中外圣人不同之处。今日我们所以知道颜回,也是孔子经常在他
的著作里,提到他这位得意弟子。这一段话,提到颜回。他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
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
在我面前时,作人做事都会自己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
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现在问题在于为什么又把这样一段话,编在这里呢?就是谈到《为政》这一篇书,
上面两段的问孝,第一个是“敬”,第二个是“色难”,和臣道、君道都有关。现在以
颜回的态度来讲臣道,上面对你讲话都答“是”,都是只有接受、服从。可是,光接受
、服从,有时候反而有问题,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有了接受、服从的修养,还要“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再加以发挥,能够扩而充之,这才是事业的好干部,为政的人才
。所以把颜回的个人修养,放在《为政》篇的这一段。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