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为政第二(别裁)6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20:56:2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是什么东西
下面接着是:子曰:君子不器。
如照字面翻成白话就很好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提到这个思想,我
常说我们中国人实在了不起,各个懂得哲学,尤其骂人的时候更是如此。譬如说:“你
是什么东西?”拿哲学来讲,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因为人的生命究竟怎么回事,
还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
但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
”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
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
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
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
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
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论语》在这里讲到了君子,什么是君子呢?下
面提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儒家孔孟思想,经常提到君子,什么是君子?将来我们还要讨论到的,这是另外一
个问题,在这里不发挥。我们这里只讲子贡问“君子”,孔子是怎么答复他的?孔子说
,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
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
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
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接着下来,对于君子的涵义,又有一说: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
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
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
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
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
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
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
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
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
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讲到这里,君子的道理还没有讲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
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
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
,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
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
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培养的。讲到学问,就须两
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
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
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
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
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
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
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
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
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一张白纸
,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
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
,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
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据我
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
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
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
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永远只有
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
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
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
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样,就此落地了。所以人类智慧永远
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
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
来的?人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上面所说,
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
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
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