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八佾第三(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21日22:10:0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泰山之旅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
如林放乎?
这段事情,记载得这么简单,但妙不可言。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后来成了文人而带兵的统帅。孔子穷是自己穷,他所教的学生
,后来很多都很得志,他培养这批年轻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冉有这时在季家为相,
等于总管。
季氏旅于泰山,“旅”依现在解释,就是旅行。我们现代看来,是蛮好的事情,发展观
光事业,有什么不好?孔子为什么要反对呢?我们读书要注意时空关系,要注意当时的
时代和事件发生的地区,这样就会更了解真相了。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
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像后来
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来在路上病死了。古代对“封禅”这件事,迷信得不得
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后几乎都倒楣。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所以要
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告就是祷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
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这个政治内幕,
孔子根据观察,当然知道。所以把他的学生冉有叫来,对他说:“女弗能救与?”——
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
狂妄的事!冉有的答复是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也不听,所以冉有做不到。孔
子到这时候叹口气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说难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上面讲了,林放问礼之本,表示林放这个人,还知道讲究礼
的根本。又为什么说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季氏
想去祭东岳之神,等于现在的拜拜。我对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样的,但我们看见拜拜的
情形:三支香、五块钱香蕉、十块钱饼、磕了几个头,然后要求发财,公公要活到八十
岁,儿子要考上大学,功名富贵,前途无量。一切都求完了,五块钱香蕉还要带回去,
这样小的代价,求那么大的报酬。神如果有灵,这种神叫我做,我就不愿干。两家人有
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萨,求上帝要整倒对方,双方都同样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
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难当。
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样,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所以如果有神的话,难道还不如
林放吗?林放是个普通的人,他都知道问礼,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
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
以修到死而为神。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马屁,他怎会帮忙季家
呢?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以上这一节就是这 个道理。
有许多人把权力把前途诉诸迷信,寄托在狭义的宗教上。我们以人文文化为基础,
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神也好,如果因为肯拜拜他,他就会保佑,不信他,就不管
——果真是如此,第一个我就不敢信他,因为他太偏私,又太意气用事了,反不如一个
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作人很容易,我尽管做坏事,天天去拜他,或做
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这岂是神的意旨?
志在春秋
季氏旅于泰山这一段,是表示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乱在什么地方?乱在春秋时
代整个的都是在讲究“权”与“术”,后来大家把这个字连起来用了。所谓“权”就是
政治上讲的统治,也就是霸道。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来了。其次是“术”,
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用手段。不讲传统文化的道德和理性,就是用手段。以手段而取天
下,就是“权术”。因此,我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变乱,一定先要了解一本书——《春
秋》。
《春秋》是孔子著的,像是现代报纸上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这个大标题,也是
孔子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他的定义是怎样下法呢?重点在“微言大义”。所谓“微言”
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紧的话,如果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可以增删;
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则一个字都不能易动;因为它每个字中都有大义,有很深奥
的意义包含在里面。所以后人说“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害怕呢?历
史上会留下一个坏名。微言中有大义,这也是《春秋》难读的原因。
孔子著的《春秋》,是一些标题,一些纲要。那么纲要里面是些什么内容呢?要看
什么书?就要看三传——《左传》、《公羊传》、《縠梁传》。这是三个人对《春秋》
的演绎,其中《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丘明和孔子是介于师友之间的关系。他把孔子
所著《春秋》中的历史事实予以更详细的申述,名为《左传》。因为当时他已双目失明
,所以是由他口述,经学生记录的。
《公羊》、《縠梁》又各成一家。我们研究《春秋》的精神,有“三世”的说法。
尤其到了清末以后,我们中国革命思想起来,对于《春秋》、《公羊》之学,相当流行
。如康有为、梁启超这一派学者,大捧《公羊》的思想,其中便提《春秋》的“三世”
。所谓《春秋》三世,就是对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个分类。一为“衰世”,也就是乱世
,人类历史是衰世多。研究中国史,在二三十年以内没有变乱与战争的时间,几乎找不
到,只有大战与小战的差别而已,小战争随时随地都有。所以人类历史,以政治学来讲
,“未来的世界”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学政治哲学的人,应该研究这类
问题。
如西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所谓“理想国”。我们知道,西方许多政治思想,都
是根据柏拉图的“理想国”而来。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理想?然有,第一个:《礼记》
中《礼运·大同篇》的大同思想就是。我们平日所看到的大同思想,只是《礼运》篇中
的一段,所以我们要了解大同思想,应该研究《礼运篇》的全篇。其次是道家的思想“
华胥国”,所谓黄帝的“华胥梦”,也是一个理想国,与柏拉图的思想比较,可以说我
们中国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另一面看,整个人类是不是会真正达到那个思想的时
代?这是政治学上的大问题,很难有绝对圆满的答案。因此我们回转来看《春秋》的“
三世”,它告诉我们,人类历史衰世很多,把衰世进步到不变乱,就叫“升平”之世。
最高的是进步到“太平”,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太平盛世”。根据中国文化的历史观
察来说,真正的太平盛世,等于是个“理想国”,几乎很难实现。
我们《礼运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太平盛世的思想,也就是理想国的思想,真正最
高的人文政治目的。历史上一般所谓的太平盛世,在“春秋三世”的观念中,只是一种
升平之世,在中国来说,如汉、唐两代最了不起的时候,也只能勉强称为升平之世。历
史上所标榜的太平盛世,只能说是标榜,既是标榜,那就让他去标榜好了。如以《春秋
》大义而论,只能够得上升平,不能说是太平。再等而下之,就是衰世了。国父思想中
所揭立的三民主义最后的目标是世界大同,这也是《春秋》大义所要达成的理想。
秉笔直书罪罪恶恶
又怎样从春秋《左传》看得出它的“微言大义”呢?如果读懂了《左传》上第一篇
的《郑伯克段于鄢》,就大概可知《春秋》的笔法。
郑伯是一个诸侯,(春秋时,王道衰微,五霸崛起。五霸中郑庄公是第一个称霸的
,接下来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在本篇中,孔子的“微言”在哪一个
字呢?那就是这个“克”字。“段”是郑庄公的亲兄弟——共叔段。对兄弟是不能当敌
人看待的,“克”字有敌对的涵义在内,打败了敌人就是克敌,结果他对待兄弟用对待
敌人的办法——事先不肯教化,不止恶于其先,而且还故意培养罪行,最后又故作仁义
。因此春秋的笔法,就在这一个“克”字的微言上,定了他千秋的罪状。
左丘明写这段历史怎么说呢?大家也许都读过了,我们也不妨温习一下。
郑伯——郑庄公是老大,他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是寤生——迷迷糊糊在昏迷中生的
,作母亲的受了惊,害怕了,于是心理学问题来了,姜氏因为这次受惊,从此对庄公没
有好感,始终心里不高兴。由此可知,现代研究青少年思想问题的人要注意,有许多青
少年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小的时候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环境上每一件事,影响他们
的心理很大。譬如从小贫穷的人,尤其是孤儿,他们大多容易产生偏激心理,我也曾栽
培过好几个孤贫的少年,并告诉他们,穷苦出身、孤儿出身的人,最后只走两条路,没
有第三条路:一种是他将来成功了,对于社会非常同情,他有办法时,同情别人、同情
社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从苦难中出来的,就非常同情苦难的人。另一种人成功了,对
社会非常反感,对于社会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怀疑、都仇恨。他认为自己当年有谁同
情?社会?社会上哪有公平?他心里始终反感。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同样是受环境影响
而产生的,至于为什么同样的原因而产生相反的结果,这又牵涉到遗传本质及教育等等
问题了,如参照上文“学而不思……”这段,便可思过半矣。所以有许多从事社会工作
的人员办孤儿院,办得无论怎么好,孩子还是有反感。对自己的孩子骂了以后,孩子虽
然生气,但过了一会儿就忘了。假如孤儿和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挨了骂,他不会生气
,可是他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他天生有反感。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这多方面的学
识,一定要注意。
讲到这里,就知道郑庄公的母亲姜氏有了心理偏见,而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下长大以
后,就产生不正常的心理了。后来姜氏又生了一个孩子段——次子。在中国古代,长子
是继承官位的,将来继承诸侯的当然是郑伯。中国有句老话:“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
儿。”就因为长子是继承人,而老百姓则往往喜欢年老时生的孩子。可是姜氏生了第二
个孩子后,告诉丈夫,希望将来由次子继承王位,但基于传统习惯是不可以的,所以后
来还是由郑庄公继位做了诸侯。姜氏就要郑庄公让弟弟段到“制”这个最好的地方去做
首长。而郑庄公对妈妈说,“制”这个地方并不好,是艰苦之地,没有发展的价值,既
没有经济价值,又不是政治重心,把弟弟派到这样一个地方去不太好,还是换一个地方
好,叫妈妈另外选一个地方,结果把弟弟封到“鄢”这个地方去。实际上“制”在当时
郑国,是军事、政治上的重镇,他不敢养痈贻患,因此,郑庄公用了权术,说了一篇假
仁假义的话,骗了母亲。孔子写这一段,这是说郑庄公没有用道德,而用权术。
后来,母亲姜氏和弟弟“段”要起来造反,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已经有了反叛的
明显迹象,左右大臣都向郑庄公报告,郑庄公明明清楚了,但说没有问题,姑且等等看
吧!意思是说,他的狐狸尾巴还没有露出来,要培养他把狐狸尾巴露出来,再处理他。
这就是政治上古代奸雄权术中的一套,道德的政治,绝对不可这样。两者的差别也就在
这里。尤其对亲兄弟,应该感化他,把这件事情坦然地告诉母亲来处理,不应该像培养
敌人罪行那样培养他,最后母亲与弟弟通同造反,郑庄公出兵灭了这个弟弟。所以历史
上有人说,曹操培养了刘备和孙权,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手段是效法郑庄公的,
因此便指历史上第一个奸雄是郑庄公。
孔子著《春秋》为什么用这件事开始呢?这就是说明社会的变乱,并不是普通人能
够引导的,都是权臣、有地位的人变坏了风气,所谓乱自上生,所以上面讲到季氏旅于
泰山的故事,孔子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也就是这个意思。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