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水果糖),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八佾第三(别裁)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21日22:14:57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穷源溯本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
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据历史来的,而历史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
我们讲的传统,由来远矣。昨天有个从美国回来的学生,谈到他看到一本新出版的
书《文明的历程》,他告诉我这本书所论述的某个观点,和我以前对他们讲的思想一样
,认为人类文化历史,从上一个冰河时期,就流传下来了。如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在
上一个冰河时期,人类毁灭的时候,极少数没有死的人传下来的,并不是这一个冰河时
期所新兴起。我们中国文化,向来就是这样说的,所以要中国人讲自己传统的历史,看
看古时的人所记载的,有一百二十万年,至少也说十二万年,我们现在讲五千年文化,
那是客气话。不过很可怜,现在还不敢吹五千年,只说三千年文化,因为西方文化讲历
史,动辄只提两千多年,我们说得太多了,好像不大对似的。在中国古代历史,动辄讲
一百多万年。现在孔子在这里说,不管多少年,文化是历史传统来的,所以夏朝的文化
,我可以研究讨论,不过“杞不足征也。”杞是周朝封的一个国家,是夏朝的后代,封
到杞国。我们晓得“杞人忧天”这句话,就是这个国家的典故。
这里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封建制度。当周武王统一了中国,所谓封建,井不是只封自
己家里的人,像尧、舜、禹、汤的后代,都封了诸侯,所以周朝的封建,不是西方的封
建,不能随便把中国封建制度与西方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那是错的,等于说没有把自
己的家当搞清楚。——这里孔子说如果拿杞国的文化,来看夏代的文化,并不准确,更
不完整,但殷商以后的宋国,所保留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够,这两个诸侯之国所保留的祖
宗文化都没有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任何一个民族的后代,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历
史,就是自己把自己毁灭,后代就无法考证。孔子说,假如他们自己不毁灭自己,保存
了祖宗的文化资料,我就有办法整理。
这里放进了孔子的话,就是说明保存文化的重要,因此继续在下面讲到文化与礼的
关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讲到这里,又是一个问题了,是由中国文化中“礼”而来。所谓“禘”,是中国古
代的一种礼。中国文化和西方一样,有狭义的宗教。“禘”象征宗教的精神,祭天地祖
宗之礼。讲到这里,要认识“禘”字的来源了,至少要拿《康熙字典》来研究。过去读
书,五、六岁以后,先研究“小学”,就是研究作人道德行为,等于现在学校的公民课
程——洒扫应对。“洒扫”从文字上看很简单,洒洒水、扫扫地而已;“应对”可就麻
烦了,对老前辈行什么礼,到了客厅坐什么位置,送一封信给叔叔伯伯,讲话的态度该
怎样等等,作人处世都包括在应对当中。除此之外,研究“小学”之学,就是后来所谓
的说文、训诂等的文字学,探讨文字的来源。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
国文字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
心香一瓣诚则灵
我们知道中国字的部首是从“一”字开始。“一”就画分了上下,所谓一画分天地
;再在上面加一画“二”(上),就是上,下面加一画就成“”(下),是为下。宇
宙本来是圆的,无法分别,现在分了以后,“人”在“”的下面,即成为“”,这
个字就代表了天。我们看到了“示”这个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来许多象征,显示给人
们看,太阳、月亮、风云、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这个字,就代表了与上天的关系
。圆圈中间加个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田”字,这土地上面出了一点苗芽便是“由”
,再向下伸展成为上下通的便为“申”,在申旁再加上“示”;表示由天上来的,而上
下左右都能通达,便谓之神。只能下行旁通而上面长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就是鬼
。那帝的篆文“”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来的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
也无法形容他,有这样一个力量,这样一个东西在,就叫作帝,再加上示,就成了一个
宗教性的哲学观念。中国古礼称祭天地的礼为“禘”。至于形而上,到底有没有?又是
怎么样一个东西?暂时不谈,到此为止,如再向上讨论,就牵涉到哲学与科学的问题了
。
禘,古代国家举办禘礼,皇帝代表全民祭祀大典,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在此期内,
不回内官,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在中国古文中所谓的斋戒沐浴,便是如此。“斋
”是内心的反省。(后来中国人对佛教的吃素也叫吃斋,那是有不同的意义,由于佛教
戒律中一种“八关斋戒”而来。)斋是中国文化中心理的净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
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作到肃庄叫作斋戒。沐浴也不止是洗澡,而是孔子在《易
经·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所以古代禘礼,是国家的大典,全民的大
典,领导者皇帝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后,才代表全民出来主祭,要全副精神,诚心诚
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可马虎。在这里,孔子指出当时文
化的衰败,大家参加禘礼,都只是在真戏假做而已。这等于现代有许多人吊亲友乃至长
辈的丧事匆匆忙忙,叫一辆计程车,赶到市立殡仪馆,签一个名,行三鞠躬礼,好像去
缴一百元什么税似的,缴完了,赶紧就跑,没有一点肃庄悲戚之感。今日社会这种风气
,也是文化精神一个重大的问题。
孔子对春秋时代的情形怎样说的呢?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
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孔子看到
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
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诚意
。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肃庄恭敬
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感慨
。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
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由此再进一层,便引出下面一段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
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
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
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
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且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
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
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
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
,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礼?当然懂。
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我们以前过年,正月
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
,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
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
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
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刚才讲到禘礼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跟着便提到孔子几句有名的话,后世一般人
们都流行而变为成语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
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
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
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
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
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
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在某一
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
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
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作人的道理,也
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拍灶君的马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
祷也。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
有名的美人——南子。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
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
题。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历十二日二十
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
、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为什么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
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
。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
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
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
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其次,谈到中国“诗的
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
,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
像给上帝来个见证。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
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
主的瘾。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
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
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
。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
什么呢?有如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
欢迎。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
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
、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所以我最后告诉那位外
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
现在我们再讲“奥”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
“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
尤其在过去,教育不普及,讲礼治的时代,家里有灶神、财神和祖宗等神只的牌位。中
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有这一套设计,进门一定是大厅,大厅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写
着:“天地君亲师之位”。民国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国字,看这五个字,中国人究
竟信哪一个教呢?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还有财神供在卧房里,灶神供在
厨房里。“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
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还有灶神,连吃饭都要管。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
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
了:上天报告好坏。所以乡下人送灶,弄块糖给他吃,送一个红包给他,以便“上天言
好事,下地报吉祥。”请他上天报告时,多替家里讲讲好话,回来时候多赐些福祉。所
以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间,他在天上还未回来以前,不在家里的
时候,偶尔背后轰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几句。
中国民间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也可以归到“民俗学”。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看《荆
楚岁时记》这本书,尤其是南方——长江南北过年过节的风俗,这本书大概都有了。在
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城隍归
谁管?归阎王管。阎王去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
母。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天主教来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
的瑶池圣母。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同时也可知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和教条
如何如何的,但他们最后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像这样一
个宗教组织,无所不包,代表了中国人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以天与人是一贯的。
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
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
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
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作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
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
人格,尤其须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如果进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
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贿赂的罪。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
是不屑于如此而已。
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
,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中国夏、商、周三
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
,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
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
”,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
表。“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
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
教文化之后。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