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有容,无欲,不贰过),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雍也第六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13日15:30:1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周富济贫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
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
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
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
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
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
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
万。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
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当时十六斛为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
好像一下子给了三五十万了。事后,孔子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
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
。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
冉求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
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教育
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
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
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口。他有这许多置装费,
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
人家。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
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
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朋
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
,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再来一
次!”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在不行。”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这一次算我要
的!”这就等于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力帮忙买棺材了。有
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当
某人生前有急难的时候,替他奔走,找人帮忙还不大顺利。而他死了以后,大家又这样
踊跃帮忙,同情他,可怜他穷病得死了。这种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准备给他死
后买棺材的钱,在他生前多出一点医药费好不好呢?这都要仔细思量。所以说,道德行
为,又该怎样讲呢?研究下来,还是应该“济人须济急时无”,比较重要。孔子说“君
子周急不继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从公西赤的事件看起来,好像孔子当主管时,对于财政的管理是比较紧缩的。但是
接着这一节书连下来,便讲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证明孔子对于财务并非悭吝。原思为
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过世以后,就辞官归隐江湖。子贡后来
相卫的时候,因为很佩服他,特别去看他,结果被他刮了胡子。子贡去时,排场很大;
原宪故意装扮成一个乡巴佬,穿了破旧的衣服会见子贡。见面以后,子贡说:“你生病
了吧?!”原宪说:“我没生病。我没有钱,只是穷;学道而不成,才是病。像我这样
子是穷,而不是病。可是你学了夫子之道,看你今天这个神气、派头……。”虽然把子
贡弄得下不了台,不过由此也可见原宪的侠义气概。孔子当
政时,“原思为之宰”,这个“宰”是家宰,以今天的职务来说,相当于总务。孔子“
与之粟九百”,这个九百的数字,到底有多少,无法考据,总之很多。“辞”,他不要
那么多,希望减掉一点。但是孔子说,你不要推辞,你用不完可以周济那些贫穷的亲戚
、朋友。
这一节是记载孔子出仕当政时,两个不同的态度。公西赤外放当大使,同学帮忙,
要求多发一点安家费,孔子认为并不需要;而原宪经济状况较差,当他为孔子当总务的
时候,孔子把他的待遇提得特别高。原宪不要,孔子却反而劝他收下。从这个故事,我
们看到孔子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风范。除了是长官的身份之外,还身兼父母、师
长之责,随时以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该效法其教化精神的重
点之处。
天生我才必有用
由此又讲到对仲弓的直接教育。仲弓就是冉雍,本篇的主角,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
一。本篇第一句话,孔子就说他有当皇帝的才具——“可使南面”。前面我们曾经介绍
过仲弓贫苦的出身,他父亲当时的名誉也并不高明,大概各方面都很不如意。但这做儿
子的,却才德出众。因此孔子全力提拔这个学生,给予特别培养。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蛉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他劝冉雍心理上不必有下意识的自卑感。“犁牛”是一种杂毛牛的名称。现代畜牧
中,荷兰来的杂毛牛算是好品种。但在古代这种杂色的牛,除了耕种,没有什么其他的
用途。尤其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庄严隆重的典礼中,一定要选用色泽光亮纯净的牛为牺
牲。但这条杂毛牛却生了一条赤黄发亮,头角峥嵘的俊美小牛。虽然杂毛牛的品种不好
,但是只要这头小牛本身条件好,“虽欲勿用”,即使在祭祀大典中,不想用它,“山
川其舍诸?”山川神灵也不会舍弃它的。山川在往古和春秋时代,有时代表神只。在这
里,孔子是说天地之神,也一定启示人们,不会把有用的才具,平白地投闲置散的。这
也是告诉仲弓,你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真有学
问,真有才具,真站得起来,别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上面讲了冉雍的才,下面就提到颜回的德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个仁字是讲内养的境界,是前面《里仁》篇所讲的仁之体。也就是孔子告诉曾参
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仁的境界。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加以说明,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解说
仁的修养。现在我们把“仁”的问题暂时搁一下。孔子说颜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上
三个月。至于其他同学们,只是偶然地“日月至焉”而已。或是一天有一次仁的境界,
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有一次,现在我们姑且不谈这个“仁”的修养,先反过来
体会一下自己的情绪:我想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心情好的时候,即使碰到问题,碰到困
难的事,心情也是非常好,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但是好景不常,情绪坏时,芝麻绿豆
的事都会惹得一肚子闷气。要说连续三个月不冒一点火气,这步修养已经难得了,更何
况“三月不违仁”。由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什么孔子一再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
讲了内在的修养以后,下面讲到外用。
各有千秋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
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
乎何有?
季康子,鲁国的大夫、权臣。有一天向孔子打听他学生的才干。孔子一一作答。 由
此我们可看出这些学生们的性格,同时也可看出孔子认为从政所必备的学养。季康子首
先问起有军事统帅之才的子路,是不是可以请他当政?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果敢,对事
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以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御三军之帅,而决
胜于千里之外。如果要他从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为怕他过刚易折。
季康子接着问,请子贡出来好不好呢?孔子说,不行,不行。子贡太通达,把事情
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贵全不在他眼下。聪明通达的人,不一定对每件事盯得那么牢。比
如说桌子脏了,擦一下好不好?通达的人认为擦不擦都是一样,因为擦了又会脏,不擦
也可以。如果有人说一定要擦,通达的人说擦也可以,擦了总比较干净,那擦就擦吧!
总之,把事情看得通达,像这样的人,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因为他有超然
的胸襟,也有满不在乎的气概。但是如果从政,却不太妥当。
也许会是非太明而故作糊涂。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当然在正史上是没有这段记载的,只是一个笑话。传说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之间。有一天学生出主意,说大家太饿了,前面有一大户人
家,去借点米来。最初是子路自告奋勇前去敲门。出来一位老头子,问起是孔子的学生
来借米,于是写个字叫他认。认出了,不必借,免费招待全体师生的食宿,如果认不出
,一粒米都不借。子路一想,我们跟夫子专门学文学,还有什么问题。于是满口答应了
这个条件。老头子就写“真”这么一个上“直”下“八”的字让子路认。子路看了后说
:“这是真字嘛。”老头子听了,把门一关说:“你回去告诉你老师,不借。”子路纳
闷地回来报告孔子,孔子听后对子路说:“我叫你不要去,你偏要去。这个年头,饭都
没得吃,你还‘认真’干嘛?”子夏听了,便自告奋勇再去借米。到了那家,自我介绍
是子路的同学,也是孔子的学生。那个老头子还是写先前那个字给子夏认。子夏心想,
刚才子路吃了瘪,于是答一个反义字,对老头子说:“这是‘假’字嘛!”老头子听了
把门一关说:“你更不行。”子夏
回来把经过一讲,孔子听了叹道:“你这个人真糟糕,作人有时候也要‘认真’的呀!
”
这就是说两边都做得通,表面看来,就称为达者,谈到这里,同时又想到陶渊明的
《归去来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是“达”的一字范围。当时五斗米的数字很
大,等于现在一万上下的月薪。可是陶渊明不干,回家去了。不过只有他才做得到。过
去,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干,不干,回家去吃老米饭!”折腰就是行个礼,鞠个
躬嘛!不是真把腰折断了,半斗米都干。试看陶渊明《归去来辞》,他门前可以栽五柳
,起码要五十多坪地,拿到现在可以盖栋四层楼,还可以发笔财。我们现在在工业社会
里做个小市民,房子是租来的,前面连一棵芭蕉都种不下,不要说五柳了。他说“携幼
入室,有酒盈樽。”过去在大陆上的人家,自己酿得起酒的,起码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了
,他当然可以在家吃老米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试看他的房子,空地有多大,
好像是台北市的新公园一样,竟有三条大路都荒芜了。种竹卖笋也可卖他几千块钱一个
月,他当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有资格作个通达的达人。
所以孔子说子贡通达,但是达者不一定肯从政了。
季康子再请教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说,冉求是才子、文学家。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打高尔夫、跳现代舞都能来。名士气味颇大,也不能从
政。
换句话说,如果把他们三个人凑合起来,不愧是大政治家的材料。为什么呢?具有
刚毅果敢的精神,这是子路的长处;但还要有宽大的胸襟,也就是所谓任劳任怨的气度
,这就要子贡的达。任怨尤其难;当一个计划、一个政策没有实施以前,如有人骂你混
蛋时,只好低下头让他叫骂,等做出成果再说。当然,真做成混蛋就要命了。同时要见
闻渊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这“果、达、艺”三个简单的字,包括了那么多,由此
可见政治家还须兼备艺术家、诗人的修养才行。
从另一面看,季康子问到这三位学生,孔子都不放行,也是因为季家当时在鲁国为
权臣,气势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学生去插上一脚。当然在学生这方面也不会愿意
去。所以他故意推辞掉,虽然所讲的都是事实,但是如果说他们不能从政,却也不尽然
。子贡后来相卫,每次主政,国际局势就摆平了。当时时代之乱,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
及。子贡有这样的才具,而孔子为什么硬说他不行呢?实际上是孔子当时看这些学生都
可以独当一面,无奈季康子这个老板不对路,所以连一个都不
让他去。说句老实话,在学问上讲,一个从政的人,对于这三种人的才具都需要。第一
性情要养得通达,胸襟不可那么狭隘,不要有一点事就想不开,一句话就放不开,否则
成就就太有限了。其次要处事果决、刚毅,下了决心,又能坚定不移,才不会受环境的
影响。第三要多艺,样样都知道。政治生涯很痛苦,生活枯燥无味,比科学家还痛苦。
每天接触的,都是痛苦烦恼的事,都在是非中讨生活。这个对,那个不对,老张来说老
杨,老杨又来说老李,几乎没有一件愉快的事。所以自己要有艺,胸襟有超然的修养。
我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每天接触到的都是痛苦的病人,看到的是愁眉苦脸,听到的是
痛苦的呻吟,乃至呼天抢地,喊爹叫妈的声音。所以他一下班以后,回家就从事仑e画,
几十年下来,他那种半中不西的画,意境很高,许多名画家,都非常佩服。想买他的,
他不肯卖,于是向他要一张,他说送一张还可以,立即落款送一张。这是讲艺的价值,
所以从政还要有文学的修养、艺术的情操。
爵禄不能移——闵子骞 上面说明了学问与从政的关系;下面则说到闵子骞不为费宰
。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家找孔子第一流的学生从政,他们当然不会干。于是他私底下来拉一个人——闵
子骞,孔子的学生,名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中就有他。比孔子少十五岁,
年纪比别的同学大一点。季家请他去当“费”这个地方的行政首长。当时“宰”的官职
,比之现代,讲小一点大约是县长、行政督察专员;讲大一点,就是请他当省主席了。
闵子骞听到了,就告诉传话的人说,您好好替我辞掉他,我不会做的。而且,如果有第
二个人再来对我说这件事,对不住,那时候我出国去了——
已经过了齐、鲁两国交界的汶水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定再来逼我作这个官,我立刻就走
,离开鲁国。
从这一节记载,我们知道:第一,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他的人品德行非常好。第
二,当时他对官位、功名、富贵看得淡如浮云。人家要他作官,反而会把他逼走了。第
三,当时鲁国上下的知识分子,对鲁国的权臣季家,没有一个满意的,不愿意做他的官
,尤其是孔子这一些学生。但是有一个人在那里做事,那是冉有。有关季家的事,有时
孔子就找冉有。 讲了这几段,老是讲这一类的事,未免太单调。到此文章有了起伏,又
由绚烂归平淡,下面编进了另外几个人的事,虽平凡,而意义深远。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他有病,孔子亲自去看他,孔子待学生有如自己
的子女一样。孔子在南面的窗子外,伸手拉住他的手,感叹说,他快要死了,真是命运
,这个人,为什么生这种病!这个人,为什么生这种病!重复了两句,无可奈何地走了
。
这节很简单。但是伯牛究竟生的什么病?不知道。到了后世及近代,有人特别指出
这一段。有一派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说是肺病,会传染,孔子怕传染,所以不进去,
在窗子外握到他的手问病。又有人讲不是肺病——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才是肺病;二十
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这话是真的,精神病将来会
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开始了。物质文明虽进步,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并没有
为人类带来幸福,只是带给人类更多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的结果,将来又导致心理
变态、精神分裂而至于现在已开始增加的精神病。这是闲话,顺便带过。又有些学者说
伯牛得的是麻疯病,所以孔子不敢去碰他。那么学生想办法,让孔子握了他一只手,在
外面感叹,啊!为什么得了这个病呢?这是什么病呢?不知道嘛!当然没有人讲这是花
柳病,因为在明朝以前,中国医书上的记载,没有这种病。这是后来从外国进来,在古
代中国医学称“广疮”,因为这种花柳病是广东进口来的,而广东是与外国接触最早的
通商口岸,由此证明花柳病是外国来的。这几种病都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病呢?不知
道。那么这篇书,对于这种问学生的病,重复了两句,有什么了不起呢?战国时候,吴
起在魏国为将,他的士兵屁股上生疮,吴起这位大将军、总司令,居然用嘴替他把脓吸
出来。吴起如此作 为是手段,孔子如此做,则出于仁慈。
李斯的老鼠哲学
讲到吴起,顺便讲一段儒家末流支派的插曲。
我们都知道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心得报告《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
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心得报告《中庸》。子思则传道给孟子,孟子不错,写了不少论
文。至于荀子,也有一部著作传世,但到底有点掺水了。而且他的学生出了几个半吊子
,像李斯、吴起这些人便是例子。
就李斯来说吧!我们如果讲政治哲学史,李斯的哲学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叫他是老
鼠哲学。什么是老鼠哲学呢?先要了解人类思想与历史演变有绝对关系,我们只要翻开
《史记》一看《李斯传》,就可知道李斯的老鼠哲学了。李斯少年时跟荀子念书,他当
时很穷,时代到了孟子以后的战国末期,人都现实了。世界越乱,人心越现实;国家社
会安定了,仁义之心、道德之行才比较常见。李斯的思想,后来影响秦始皇,就是被现
实所困而来。他有一天上厕所,不是现在的抽水马桶,是古时农村社会的大粪坑。又深
又大,坑上放一块木板,人就蹲在板上大便,谓之蹬坑。这种粪坑,更重迭远望如高楼
。坑深的,大便落坑,时间长,声音大,每把偷粪吃的老鼠惊吓逃散。一天,李斯这个
穷小子蹬坑,看到粪坑老鼠,又小又瘦,见人惊逃的仓皇样子,十分可怜。后来又看到
米仓中偷米吃的老鼠,又肥又大,看见人来,不但不走避,反而瞪瞪眼很神气的样子。
李斯觉得很奇怪,仔细一想,结果给他悟出一个现实的道理来了。原来又瘦又小见人就
逃的老鼠,是无所凭藉;而又肥又大
见人不避的米仓老鼠,是有所凭藉的。分别在此而已。凭藉,就是有本事,有靠山,或
有本钱之类。李斯悟出道理以后,于是向老师荀子报告,不要读书了。荀子问他不读书
要去干什么?他说要去游说诸侯,求功名富贵。荀子说,你还不行,学问还没有成就。
李斯说,人穷到饭都没得吃,还去讲什么学问道德?这像什么话!老师一听这种话就说
,你这个学生这种思想真糟,你去吧!就这样把李斯开除了。结果李斯碰到秦始皇这样
一个混蛋,两个搞在一起,于是把一个国家搞得民不聊生。“鼠目寸光”,只搞老鼠哲
学注重现实,不知仁义道德为何物的结果,自秦始皇身死沙丘之后,李斯也自家难保。
所以在他父子临刑的时候,他对儿子说:“此时要想和你牵黄犬出东门也不可能了。”
李斯搞老鼠哲学,为什么会被他弄成功呢?这就要看当时的环境。春秋战国三 四百
年动乱下来,民穷财尽,不止经济上贫困,人才也都完了。真正人才的培养,总要百多
年来的安定社会才行。不谈别的,就说溥儒的画吧!人家说真好,别无第二人。我说你
认为溥儒的艺术好,但可知他成本多大?满清以孤儿寡妇率领了两三百万人入关,三百
年来称帝,在宫廷里就培养了这样一个艺术家。你说成本多大?譬如李后主的词好。当
然好!“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真好!但成本多大?一个万乘之尊,玩掉了
一个国家,才写出这样的词。别人的确写不出,在气魄上,没当皇帝的人,硬写不出那
种境界。如果是个穷小子站在西门町的大街上,可能便写“车如流水马如龙,口袋太空
空。”所以说一个国家的人才,要几百年社会安定的文化才能培养得出来。但战争一来
,又都光了。因此到了战国时代,只有苏秦、张仪这两个半吊子的同学,玩弄了天下。
他们是当时的骄子,如果把春秋时代的子贡、子路这班人才,来与苏秦、张仪相比,子
贡、子路一定连正眼都不看他们。可是到了战国末期,像苏秦、张仪等的人才,也过去
了,如李斯这些人居然也出来旋乾转坤,大摆乌龙了。由此可见当时人才之荒的严重。
历史是要这样看、这样读的。不能光读故事,要把环境、地理,一切搞清楚才能了解。
到了汉高祖、项羽出来的时候,人家说汉高祖是流氓出身。那时候,没有什么流氓不流
氓,四百多年战争打下来,再给秦始皇、李斯两个家伙一搞以后,根本天下人各个都是
如此,又岂只是汉高祖?文化的重行建立,是在汉文帝、汉武帝的时候,其中有近百年
空档,几乎可以说没有文化,所以汉文、汉武对于文化整建的功勋,的确是可圈可点的
。吴起也是荀子的学生,同样是没有毕业的,都是书不要读了,追求现实名利的角色;
这就看出当时文化演变的衰退情形。吴起后来当大将,有个士兵生疮,吴起用口替他吸
出脓血。这一来,士兵的母亲哭了,他说孩子的父亲当年生疮,吴大帅也是这 样待他,
所以为吴大帅卖了命;如今又对我儿子这样,这条命又要卖给吴大帅了。
我们为什么说到这些,是因为这节书引起的。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文:找不出伯牛的
病在什么地方,而孔子在伯牛临死之前,还来握握手,看他一下。看他一下这件平常的
事,却慎重地把它记载下来,编在《论语》里。可见平凡中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伯牛的病,是个很大的疑案。我们暂时把它保留在这里,等到以后再来讨论。至少
有一个字,我们可以在这里讨论:“亡之,命矣夫!”的“亡”,在古人的解释,认为
孔子当时握着他的手,很悲伤地感叹,他得了绝症,这真是命!但是我的看法,古文中
“亡”字往往与“无”字相通。拿白话文来解释,是孔子很伤感的说,命真不可信吗?
真没有命运吗?意思也是说像这样好的人,怎么会这样短命?
不在愁中即病中
我们在中国文学里,对于人生常有“贫病交加”的悲叹。现在上面说的是一个人的
病,下面便要说到一个人的贫。世界上贫病交迫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应该用心致力的
地方。所谓行仁道,就是要从社会整体的环境来均富。拿现在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
达到全民的富强康乐。
有一个朋友,过去地位很高,也是部长级的,现在有七八十岁了。前两个月碰面,
看他气色很好,相逢便问年,他很风趣的说:“我是望八之年”。他来个谐音答话,自
我幽默一番。这位朋友,现在蛮穷的,他常说人世上的两个字,自己只准有一个字,决
不许同时拥有两字。什么字呢?“穷愁”两字。凡“穷”一定会“愁”,穷加上愁就构
成穷愁潦倒。他虽然已到望八之年,因为只许自己穷,绝不再许自己愁,所以能“乐天
知命而不忧”。他真的做到了,遇见知己朋友,仍然谈笑风生。另外一个人还告诉我关
于他的故事说:某老还是当年的风趣。他虽然穷,家里还有一个跟了他几十年当差的老
佣人,不拿薪水,在待候他。有一天,他写了一张条子,叫老佣人送到一个朋友那里,
这个朋友知道他的情况,又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有条子要钱,当然照给。这一天他拿
了一千块钱,然后到一家饭馆,吩咐配了几样最喜欢的菜;身上的香烟不大好,又吩咐
拿来一听最喜欢抽的英国加立克牌的高级香烟。一个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里掏
出这一千元,全部给了茶房。茶房说要不了这许多,要找钱给他,他说不必回找了,多
余的给小费。其实连那听外国香烟在内,他所费一共也不过三四百元。茶房说小费太多
了,他仍说算了不必找了。他以前本来手面就这么大,赏下人的小费特别多,现在虽穷
,还是当年的派头。习惯了,自己忘了有没有钱。所以朋友们当面说他仍不减当年的风
趣,他听了笑笑说,我就要做到这一点,两个字只能有一个。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
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社会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
不再添愁,
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
本篇上文提到伯牛的病,下面就提到颜回的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孔子第
一句话就赞叹颜回,然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只有一个“便当”。古代的“便
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
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
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
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
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我们看文章很容易,个人的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
。乃至于几天没饭吃,还是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不要说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
还真不容易。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
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近代人研究孔孟思想的
,认为颜回是死在营养不良。虽然是一句笑话,但是大家对营养还是要注意到才对。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