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有容,无欲,不贰过),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雍也第六别裁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13日15:32:4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学问的鸿沟
说到这里,峰回路转,又转出一个高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这节文字,就是说冉求有一次对孔子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们,老是说我们不努力
。我们对于你的学问非常景仰,只是我们做不到,力不能及。孔子说,你这话错了。做
了一半,无法克成其功,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知道无
法做成呢?“今女画”,并不是说“你学画去了”,是说你冉求,自己把自己划在一个
界限内。孔子的意思说,你不管做不做得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坚决的去做,做到什么
程度算什么程度,这便是真正的努力。现在你自己划了一个界
限,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自己过不去,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接着就讲到真正的作学问,孔子说要作到什么程度呢?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先谈什么叫“儒”?这个中国字,根据《说文解字》的另一种解释:“儒”是人类
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
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需人”
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
学说,但是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儒”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
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如果再进一步参考《礼记》中的《儒行篇》,便有很多儒者类
型的标准。一个儒者应当有怎样的行为,他的作风以及人格的规范,在《儒行篇》中,
说得很清楚,也包括孔子在这里所提两种儒者之一的君子之儒行。
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
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所以处
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
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比如说,
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
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
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如前面
所讲的,子路的“果”,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
知人之明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
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
宰”——首长。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
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
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
,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
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
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
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
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
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
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
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
,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
勇于认错。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这句话照
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
被汽车压死才怪——子游又说他从来没有到我房子讲过私话。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
”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朱注:径,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古时候“径
者道也”,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难道是瞎子,小路不敢
走,怕跌倒?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澹台灭明后来带了弟
子,在南方一带,游说诸侯,名动公卿。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对他重视。这个人有江
湖豪气,“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
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所以孔子对他也
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
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因此,我认为“行不由径”四字,
当作此解。但我这个说法,也是“行不由径”的。此举实在并非故意,因为发现这里面
有些混淆不清,只好套用孟子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功成身退
这一篇上面都是讲学生的故事;下面是对当代一些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
问之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
也!
孟子反,是鲁国的大夫。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个阶段,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
孟之反为统帅之一。孔子学生冉有也参加战役为统帅。孟子反怎样的不伐呢?有功而不
骄矜,不宣扬叫不伐。古代“伐”与“矜”这两个字常常会连在一起用。“矜”是自以
为高明;“伐”则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奔而殿”,是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打了
败仗,撤退时他走在最后,拒敌掩护撤退。我们知道历史上记载,鲁国那一次是打了败
仗。学军事的人就知道,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军事中的作
战计划是有两套的;这两套计划分门订立。假如当统帅的作打胜仗的计划,参谋长便应
当另作打败仗的计划,然后两套计划配合起来运用。或者参谋长作打胜仗的计划,但统
帅就不能再作打胜仗的计划,否则万一败了会很惨。战争不是胜就是败,但一个人又计
划胜仗怎么打,又计划败仗怎么打,心理上也成问题。当然,有特殊的将才不在此限。
中国历史上打败仗最有名的军事家应该算是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
都不会少,是古今以来,安全撤退成功的战略家。
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
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奔而殿”,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
,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殿”便是最后的意思。“将入门”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
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曰”,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
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
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第
一点,历史上每一战争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尤其在
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太平天国的
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
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
之间彼此的嫉妒。
《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
之乱的可怕。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很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
,成绩表现好一点,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又太窝囊。人实在不
大好作。当时鲁国人事上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不矜不
伐。同时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间无
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
人忌是庸才。”像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便是如此。当时李陵孤军作战,友军各怀忌心不来
相救,因此被逼到投降了。司马迁为这件事向汉武帝力争,他说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
友军嫉妒他,不支援他,他一人带了五千士兵,孤军深入绝域,最后拚得剩下十余个人
,还在奋勇拒敌,这怎么能责怪他呢?结果汉武帝发了脾气,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来苏
武回来,就写信劝李陵回来,李陵回信说,叫我怎么回去呢?回去以后,那些专门根据
人事法规办案的人,东挑剔,西挑剔,挑剔得没完没了。我将无法辩白,实在受不了。
前方作战受苦,回来碰到那些自以为懂法的专家,鸡蛋里挑骨头,一个字错了就会有罪
,这叫人怎么受得了?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便是此意。
讲到这里,同时想起汉高祖大将周勃的故事。他功劳很大,到文帝时,出将入相,
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后来因事坐牢,而那个监狱的管理员,叫他坐就得坐,叫他站就
得站。周勃不免感叹当年统兵数十万,一呼百诺,那种威风之神气。无奈进入监牢,受
尽了窝囊,也只好叹息说:“今日方知狱吏之尊!”
讲孟之反为什么要说到这些?这便是读书不要读死书,要把书读活了。读《论语》
是要懂得如何作人做事,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圣人也有牢骚吗?
接下来,说到孔子对于时代的感叹。我们经常批评人家发牢骚,其实,这也是人情
之常。虽然有时候历史上看到发牢骚而获罪的事,但人人都有牢骚,发出来还好一点,
不发出来更糟糕。孔于偶尔发发牢骚,也并不为过。
子曰:不有祝跄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先说祝跄,跄是人名,字子鱼,有口才,是当时卫国的大夫。祝是当时的官名,管
宗庙、国家祭祀的官,他的资料,在《左传》鲁定公四年“祝跄长卫于祭”中有详细的
记载。“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公子是世袭的官名,所谓“世家公子”,他的名字叫朝
,长得很漂亮。孔子说,假使一个人没有像祝跄那样能言善辩好口才,虽然长得像宋公
子朝那么帅,可是在这个社会上,还是吃不开,行不通的。所以时代变乱中的人物,不
但人要帅,还要有口才。在现代社会上说来这还不够,还要有
财。这是孔子对当时时代社会变乱中的感慨,我们也可以当他是牢骚吧!
我们要了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有些感叹,在孔子以前难道就都是好的?不!也是
一样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造成的种种烦恼,千古一律,不但中国,外国也一
样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古代蛮好,现代却差了。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还认为比他们
好。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来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念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作古代的
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作今天的人。
上面看孔子发了一顿牢骚,他向现实低头了没有呢?他始终不低头。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虽然对时代那么感叹,但是他认为还是要走正道才对。一个君子不要对现实低
头,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还是归于正道的。他举例说“谁能出不由户?”大门里的
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
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
这一段,也是说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标准。尽管许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时,最后
还是有问题。不过许多人还是只顾目前,不顾自己的后果。虽然我们看到不少人作恶多
端,却仍然安享天年,但是这笔帐终归有来世结算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
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
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
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
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
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
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
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
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
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
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
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
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
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
之人。 整个国家文化如此,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所以我有时也不大欢喜读书太过用功的
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
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
还不敢下定论。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
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
大的成就。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还好
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
,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
得好。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我常劝家长们不要把子弟造就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
名词也。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
的?再查查看历史上有几个第一名状元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
有一个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近几十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
有多少人?对社会贡献在哪
里?对国家贡献在哪里?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
相当。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但
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
人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文质彬彬”一节,再深入就要进入个人具体的修养,和人性本质问题。人性
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问题,都
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
善良的。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后
天学坏了的恶习气。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曾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
善的。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
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其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
为他难过。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
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
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
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在孔子、孟子和荀子之外的另外
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说人性好比木头,
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
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
来的染色。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
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
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所以
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年,同样
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但在万物的心目中,如猪、牛
、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凶残,因为人类专
门杀害它们,吃它们。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
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
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
。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虽然
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科学上为什么
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源。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
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
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
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
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方的
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究竟怎样
?这个问题也很难讲。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们看一个小孩
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的,因为他没有加
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
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与外
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
,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
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就教他见了人,要
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
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
,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
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
顿。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
。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
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
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到了二十几岁,要
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在城市中
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那是会吃
人的。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虎。老和
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小和尚认为一切
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小和尚说,最可爱
的还是老虎。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才是
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
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学识太好
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
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
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
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
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
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人都喜欢别人直——诚实
,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从教育上看,任何一
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
就我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逢晚上,来访的朋友太多,简
直没得休息,有时感到很烦,有一天实在疲劳,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我就交代
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我孩子说:“我
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应该骂孩子吗?不应该,我们要求他要
诚实,他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率直?呆板的直,
一味的直,会不会出毛病?这都是问题。所以人生处世的确很难,有时候作了一辈子人
,自己越作越糊涂。但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试看每一个小孩都很诚
恳,假定在幼稚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
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不过人慢慢
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
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罔字的
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
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
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
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
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楼下黄金楼上人
说到这里,孔子又转了另一个道理 ,他认为要把学问作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在教育上是一个大问题,世界上谁不想作好人做好事?都想做。有很多人知道应
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面我也曾经提到,许多人“看
得破,忍不过。”比如说:算了吧!生活简单一点吧!这是看破了,但到时候却忍不过
。看到不义之财,第一个念头是不要;多看一眼,眼睛就亮了;再看一眼,眼睛就发红
了。
历史上有个故事,是说三国时的管宁与华歆,管宁是有名的高士,后来他一生不下
楼。最初与他的同学华歆一起读书,两人一起挖地。管宁挖到一块黄金的时候,视黄金
如泥土一样地丢开了,看都不去多看一眼。而华歆走去多看了一眼,才不再去管它。就
这样管宁和华歆绝交了,或许有人会说管宁未免太不近人情。但古代历史记载简单,事
实上他们两人同学,感情如此好,管宁已经观察华歆很久了,再加上这一件事情,他断
定华歆是不安于淡泊的。果然后来华歆扶助曹丕篡汉,成了千
古罪人,虽然文章非常好,但是他变成了反派的文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小人之儒。所
以管宁当华歆地位高了,他就永远不下楼,意思是你虽然有了政治的权力,但我就不踏
在你的土地上,这就是华歆看得破,忍不过的道理。
还有“想得到,做不来”,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想得到,但做起来的时候,就硬做不
来。也就是说学问、道理虽然懂得,身体力行时,却做不到。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第一篇《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那个“习”字就是要“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它,喜欢虽然喜欢
,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以现在最流行的打太极拳来说,决没有打麻将那么受
人欢迎。因为打麻将的人视此事一乐也,坐在那里快乐得很,
而打太极拳,知道对身体有利益,是知之者,天天打,是“好之者”,可是摸两下,觉
得今天好累,明天再打,那就还不是“乐之者”。欲期学问的成就,进入“乐之”的境
界,就太不简单了。我们对于部下或者子女的教育,就要注意这一点,看他乐于哪一面
,就在哪方面培养他。就算爱打麻将,也可以培养他,当然不是培养他去打麻将,而是
将他打麻将的心理转移到近似的正途发展。这才是师道的原则,不但对人如此,对自己
修养学问也要如此,但是孔子下面又说一句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中人以上的资质
,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
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
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这在历史上可以举
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凡当过老师的,作过领导人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
确的。 我误聪明上面的话,都是孔子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话一直讲下来
的,是教育的道理,也是作领导人的原则。大凡领导人的时候,对部下先要认识。看他
的能力若是中人以下,却把较高的任务交给他,那一定糟糕。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对
自己子女的教育更要注意,千万不要“儿女都是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儿女也要看情形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
很平安的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
方。像苏东坡,名气那么大,在文人学者中,他实在好运气。比苏东坡学问好的人,不
是没有,可是苏东坡在宋朝,名闻国际,几个皇帝都爱他。当时日本、高丽派来的使臣
都知道,甚至敌国的人都知道,当时金人所派来的使臣,第一个问起的就是苏东坡和他
的作品,他的文章、诗词,中外传扬。后来他在政治舞台上受到重重打击,便写了一首
感慨的诗说:“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从苏东坡这首诗上看到人生。他无限的痛苦、烦恼。所以学问好,名气大,官
作高了,没痛苦吗?痛苦更多,这是我们从他这首诗了解的第一点。第二点,从这首诗
看苏东坡的观点就很可笑了,试看他前两句,不但他有这个感觉,大家也有这种感觉;
第三句也蛮好的;第四句毛病又出在他太聪明了。世界上哪有这种事?!生个儿子又笨
、又蠢,像猪一样,一生中又无灾无难,一直上去到高官厚禄,这个算盘打得太如意了
。这是“聪明误我”?或是“我误聪明”呢?就人生哲学的观点来看,如果当苏东坡的
老师,这一首诗前三句可打圈圈,末句不但打三个××,还要把苏东坡叫来面斥一顿:
“你又打如意算盘,太聪明了!怎么不误了自己呢?”
以上中间这一段,几节连起来,是讲人生作学问的道理,跟着说的牵涉到政治的问
题。
政治与宗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
获,可谓仁矣。
这个“知”念“智”,为智仁勇的智,古代知智相通。樊迟,这位孔子的学生,不
必介绍了,上次驾车的就是他。有一天他问孔子,什么叫真智慧,这个知包括了科学、
哲学,但在这里却偏向于政治哲学。孔子答复得很妙:“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务民是什么?是领导人,作一个从政领导的人便是务民,意思是他所领导的
事务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是孔子的名言。
孔子不相信宗教吗?他非常相信,他认为鬼神是有,但与人是
两路。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鬼神是天道的问题,离我们很远。我们现在活着都是
人道——“人道迩”,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社会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为主
,所以敬鬼神而远之,是敬而远之,不是不信。过去,尤其是现在,一谈到宗教,人们
就说迷信,这种态度我非常反对,持这态度的人“懂不懂宗教?”是一个问题,如说:
“不懂,是迷信何必去懂他?”这样便是大迷信。为什么呢?因为迷信自己嘛!对于一
个东西,内容还不懂,就随便下定义,这不是迷信吗?迷信,
就是迷糊不知道而相信,这才叫迷信,现在你对宗教不知道而下了这个定义,这是大迷
信。孔子绝不迷信,“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
这是个大问题,中国古代历史,西方古代历史,几乎政治与宗教没有分过家。我们历史
上的秦始皇、汉高祖、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没有和宗教发
生过关系,不管他是信仰或反对。外国也一样。
讲到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当南越已故总统吴廷琰未去世前,有位神父,陪
一位也是教书的外国神父,到我家里来访问,说是由教廷来的。我一听这件事,颇头大
。我声明如果视我为代表中国的某一宗教徒,我不愿谈话,因为我不能代表任何一个宗
教。他说就因为我不代表任何一个宗教,比较超然,所以要访问我。我说我首先告诉你
,请你转告他们。我曾经在香港对宗教人士演讲,提到二十一世纪之时,所有宗教的外
衣都必须脱掉,所有宗教的大门都必须打开,而且各宗教要联
合起来共同服务,追求人生、宇宙的真谛,二十一世纪的文明,才能够建设。我说也许
言之过早,但是你们可记录下来,将来必定如此。为什么呢?假使不脱掉宗教的外衣,
不打开宗教的大门,还是闭关自守,对所有宗教而言,便有八个字的定论——“关门主
义,自杀政策。”宗教是谁在排斥?并不是宗教之间的斗争,而是自然的发展,科学文
明在捉弄宗教。后来他问到南越的事情,天主教与佛教之间在南越的问题。我说现在你
可以记录我的话了,我是中国人,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立场,
贡献你们一个意见,世界人类文化,站在宗教的观点来看政治,好像每一个地区的政权
,不过是由宗教制成的一个作品;相反的站在政治立场来看宗教,任何宗教不过是政治
上的一环而已。凡是纯粹的宗教徒,最好站在政治的立场来看宗教。西方的宗教不去管
,在中国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政治如果扯上了宗教问题,便非失败不可。我当时
认为贡献他们这个意见,非常踏实,很诚恳。现在来说更中肯,一点没错。我们中国历
史上,秦汉以下,三国时的黄巾张角、元朝的白莲教,近代如红灯照、义和团、太平天
国等都是政治扯上宗教关系。凡政治扯上宗教关系来玩的,非失败不可。西方的十字军
东征,这么大一个战争,为了宗教的观念而起的,成功了没有?失败了,此其一。第二
,政治必须仰仗历史文化的经验,当时的南越太年轻了。我不好意思讲,这是我国自己
国家运气差一点的时候,自己倒楣,免谈了。严格说来,南越是小孩嘛,政治和历史文
化是要久远的经验,不可像小孩子一样随便乱来的。
这些事例就是说明“敬鬼神而远之”的意义,如果讲宗教史,佛教玄奘取经回国以
后,便是唐太宗捧出来的。同时唐太宗也捧道教。唐代的真正国教是道教,上朝排列朝
班时道教站在第一位,佛教站在第二位,但待遇上是平等的。至于儒教,不用说,也是
照捧,对伊斯兰教也很崇敬,老的基督教——景教,也是唐太宗时候到中国来的,唐太
宗还替他写一个碑文,准他在广州盖庙——建教堂。唐太宗那样大的政治气派,看每一
个宗教都是好的,都“请上坐,泡好茶。”他自己信什么教,
他没有表示。老老实实说,后来考据他是信佛教的。但在政治态度上,他绝对公平,过
去尽管没有宪法,对宗教还是公平。所以孔子说为政的领导道理与鬼神之事的关系,不
能完全做迷信看。有时对工作,对政治非常有帮助。不过上面一个“敬”字很重要,应
该非常恭敬。比如拿破仑,绝不迷信,他当皇帝以后,曾经把皇冠一脚踢开,认为这些
皇帝的帽子算什么东西。但当他打到了伊斯兰教的国家,看到伊斯兰教的教堂,却跪下
来,跟着别人一样礼拜,这就是“敬鬼神而远之”的道理,这
也是最高度的智慧,不能叫迷信。信仰是个人的事,处大事时,则不能随意有所偏废。
为什么举这许多事例来说明“敬鬼神而远之”为“知”呢?要注意,孔子上面有一
句话,“务民之义”,讲到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智慧问题,并不是普通闲谈地,讨论鬼神
这个哲学问题。
后来又问到仁这个问题。这里的仁不是讲仁的体,而是讲仁的用,作人处世的仁。
孔子说,一个领导别人的人,极须要仁爱的心怀,对任何问题不要轻视,不轻视也就是
儒家“敬其事”的思想。尤其领导人聪明的,往往容易轻视天下事,犯上苏东坡“我被
聪明误一生”的毛病,所以任何事先从“难”的方面想,以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先从
难的方面,问题多的方面看,都研究完了,最后有一个结论,得到中道的成果,这就是
仁的用。这样一来,便利了自己,也便利了别人,更便利了老百姓。
这几十年来,年轻的朋友,用西方文化的观念来处理事情——错了,不怕错,就怕
不做;错了没有关系,再改。这一来,在政治上有好也有坏。有些人喜欢引用拿破仑的
气魄,说他的字典里没有难字,这句话听了很过瘾,非常有气魄。但是大家想想,拿破
仑并没有成功,他不会成功,如同中国的项羽一样。说到西方文化,美国除了科学以外
,追根究柢没有什么真东西可看;只有到欧洲去看;在欧洲只有到法国看,到了法国只
看到拿破仑的凯旋门。欧洲人都崇拜拿破仑,可是像拿破仑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多
的是,可以拣出来一打以上,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个老成谋国的人,要注意这个“难”
,先难而后获,这就是用仁之道。
不在山水之间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爱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
,“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
”,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
,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
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
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知者乐水”是喜欢水
,“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泼的,聪明人多半都
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知者乐”,知者是
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
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
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
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 下面两节,孔子感慨起当时的文化问题了。看起来是两节闲文,
毫不相干的话。研究起来,必须要配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代。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讲到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演变,齐鲁两国,无论在东西周时期,都具有核心性的影
响作用。后来的楚国、秦国,虽凭一股新兴文化的气势,左右战国时期,但始终是以国
富兵强而具有影响时局的力量而已。若论文化的渊源,仍然不能离开齐鲁。鲁国乃周公
之后,周朝武王统一天下,对老功臣,分封建国。周公的后代被封在鲁,保存了周代文
化的精神。姜太公帮助了武王统一天下,他的后代封于齐,发展出后世道家学术的精神
。换言之,姜太公一系遗留在中国的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传统道家的文化;鲁国的文化
则代表了周公这个系统,也就是形成后世儒家的文化;楚的文化则为老、庄一系所形成
的南方文化成分较多;墨子则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商的后代,所以在墨子的学术思
想中,保留有浓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讲中国文化史或哲学史,对这个观念应该清楚。
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字语言并没有完全统一,交通也不便利,各国诸侯的政治措施
也有了各自为政的趋向,只是大体上还保持大同小异而已。到了孟子的先后时期,鲁国
保留的周代文化,也只剩一线命脉。那时候较为兴盛的,还是道家传统所流衍的燕齐文
化。而且齐国比较强,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现在山东靠海这一带地方,本来资源缺乏
,因为姜太公封到了齐国,他便发展资源经济,开始制盐,不但使齐国成了产盐区,并
且渔盐之利大增,后来又经管仲的一番开展,齐国的经济更发达,到了战国时期,他的
国际地位,等于我们当年在大陆时的上海、现在美国的纽约。所以当时孟子、荀子这些
学者,都曾到齐国转一趟,好像现在的人们都要去美国混一下一样的。这是孔子以后的
事。 在孔子当时,鲁国文化,还大有可观之处。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
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起来,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到达
当年鲁国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一点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
。这是他的一个看法,一个感叹。
下面孔子又对觚发出一个感叹。觚依考据是一种四方有棱角的酒杯,到故宫博物院
,应找得出这件东西。依古人的解释“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是孔子在感叹
说,这个时代什么都变了。你看嘛,这只酒杯本来是有棱角的,现在酒杯的棱角也磨平
了!这里记载孔子有这个感叹。但是酒杯没有棱角有什么稀奇?孔子如果看到我们现在
用的茶杯还是玻璃做的,圆圆的,孔子一定要感叹,玻璃杯啊;玻璃杯啊!我们如果连
接上文看,就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了。孔子说我们的文化已经衰落了,要保持自己的传统
文化,是件非常吃力的工作。除非像齐国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为后代文化努力
,再加重整一番,可至于鲁。鲁国的文化有这样相当基础,能够把他再发扬光大一点,
可以保持传统文化之“道”。可是他讲到这里,正在拿着杯子喝酒,于是就近举例说,
试看看,酒杯的样子都变了!什么都在变,时代已经变了;酒杯啊!酒杯啊!他是感叹
连这样一个用具、都跟着时代在演变了,人更是永远在演变,历史是拉不回来的。这是
他假借酒杯对文化演变的感叹。我曾
和朋友们谈起,不要感叹,感叹是没有用的。历史无法拉回。我们死了,下一代照样活
下去,照样又生下一代来。我们现在要尽到自己的任务,把我们所知道的,尽量交给后
一代。他们去整理,他们去发扬,那是他们的事,不要担心。一定说“人心不古”、“
今不如昔”、“世道衰微”也不见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代历史有每代历
史的精神。所以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不单指这个酒杯。而是说变了,
一切在变,就是这样一个感叹。
君子可欺以其方
正当孔子感叹,旁边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
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就是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的台柱学生,我认为他是身体不太好,而聪明
有余,德性不大够的一个人。他有一天和孔子半抬杠,也可以说是在怀疑一个问题。他
问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要学仁,作人做事要讲道德仁义。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
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宰予这个话
问得没有错,并不调皮,很实在的。他的意思是,老师你天天教我们讲仁义道德,现在
世界那么坏,坏人那么多,有人来骗我们井里有道德,道德又
值几毛钱一斤?要不要跳下去呢?和我们现在问:“这个社会这样坏,仁义有什么用?
”是一样的。
孔子听了以后,终于笑了。他说你怎么这样想呢?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
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
、“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
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他在这里说一个君子之人“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
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比如说抛弃了一切,甚至
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绝不受困扰。
如果说没办法,受了环境的困扰,陷进去了,在无可奈何下而拿了功名富贵,然后自说
清高,那对不住,这是没有骨气,不是君子。有骨气的作法是自我牺牲,不受困扰。“
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如果糊涂、
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孔子是说,你问的哪有这个道理?归纳起
来的意思,人一定要仁义道德。这是孔子所标榜的,也就是他的学问中心,要有中心思
想,中心路线。如果这个中心思想行不通,只要认为对了,乃至于被时代遗弃了都可以
,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
所以孔子在下面再加以引伸解释。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以现代名词来说
,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所以说要博学于文。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
为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要渊
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作人处事在在合礼。孔门的思想要讲礼,我们再三提过
,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
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弗畔”,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
冲冠一“路”为红颜
到这里引出一件事来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很妙。南子是古代的一个美女,是卫国的人。孔子在这个国家相当久,因为卫
国本来有意留孔子,把国政交给他,学生中有很多人怀疑孔子想取得在卫国的君权。当
时卫国的诸侯卫灵公,宠爱一个漂亮的妃子,就是南子。春秋战国的时候,女子把持政
权的有好几位,不过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专书,我倒很希望有人,如果有功
夫,对这种女人把持政治的风气,列举中外的历史事例写一本书。
中外历史上,与政治有关的女人太多,几乎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女人。常在报纸
上看到,英国的绯闻出来了,白宫的桃色新闻又出来了,全世界新闻界闹得那么凶,我
看看觉得蛮好玩的。有的学生问,怎么觉得好玩而已?我说这有什么希奇呢?报纸上闹
是另外一回事。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几乎没有不和女性发生关系的。不过有些是好
的女性,有些是坏的女性。和历史的整个型态都有关系,可惜的是古代重男轻女,历史
的记载没有朝此方向发挥而已。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的,
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哪两个人?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这句话又引起另一则有名的故事: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山寺
。看见长江上有许多船来来往往,他问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
”老和尚当然不知道这个问话的人就是当今皇上,他说:“住了几十年。”问他:“几
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船?”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船。”乾隆惊奇地问:“
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几十年来只看到两只船?”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
名,一只为利。”乾隆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李笠翁说人生舞台上只
有两位演员,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孔子当时到了卫国,南子这位宠妃正在把持政权,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孔子
。这是古代,不比现代外交:除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外,到了一个国家,见元首夫人
,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还是一种习惯上的礼貌。但在古代不然,尤其是南子这个人
,名声并不好,她要见孔子,孔子并没有答应,后来有人告诉孔子,要在卫国有所作为
,非要走南子这条路线,孔子当然没有走这条路。但是孔子有一天的确见了南子,照历
史上记载,孔子见南子,南子对他恭敬万分。历史的记载,男女相见,中间挂一幅珠帘
,南子穿了国家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非常尊敬孔子,这也是事实。
现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见了南子。这一下,学生当中脾气最大的子路不高兴了
,出来在态度上大概给孔子很难堪,逼得孔子赌了咒:“你不要怀疑我啊!我假如做了
对不起人的事,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古人对这节书,都作上面这样的解释。
如果这样解释是对的,试想想,我们民族文化所标榜的这位圣人,岂不太糟糕了?
见南子就有不轨的行为吗?这是不可能的。南子虽然在社会上的名誉不太好,孔子也瞧
不起她,到底她是这个国家国君的如夫人,她硬要见见,也理所当然。孔子特别讲礼,
这又有什么失礼的?
孔子见了南子出来,子路这个学生就摆脸色给他看,孔子这个“校长”也干不下去
,要辞职了,太受学生的威胁了,还要逼得孔子当面赌咒,“天啊!给雷打死!给雷打
死!”哪有这样的解释?这完全是后人塑造孔子的错误,所以孔家店被打倒是难怪的,
都是这些店员乱搞!把自己老板塑得那个怪像。就是现在,也还有人把孔子像塑得那么
呆板。孔子哪里是这样的,孔子态度本来非常活泼轻松。
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矢之。“矢之”是很严
重,等于赌咒,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孔子就告诉子路,你们
的看法不对的。这里要千万注意,古人说:“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又
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就是人言可畏。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
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所以孔
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
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
我们再看南子,是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呢?南子在历史上不像夏姬,后来的夏
姬是不得了的,坏得很。我们查卫国的历史,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
,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政治上当时比较起来,卫国还算好的。而且孔子周游列
国,流落他方的时候,还是在卫国住得最久,卫君在卫护他,南子也在卫护他,卫国的
大臣,蘧伯玉这班人也在卫护他。所以孔子说,你们不要听到人家胡说八道就相信了。
“谣言止于智者”,有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就知道是真的或是假的。我所认为不对
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
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这节的意思,如此而已。我们绝不能照旧的解释,把孔子说
成像孩子偷了嘴,怕大人打那样,哪有这种事,这是三家村学究们的见解。
接下来,孔子提到这件事了。所以我说《论语》是连成一起的,编得非常好。讲了
南子这故事,马上就把孔子的一段话引进去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的时候,第三章中,就引用这一句话。孔子是讲了这
一句话,孔子就中庸太难了,中庸是什么呢?讲孔子的中庸也是很难解说的,如仁字一
样,有体有用,我现在不讲中庸的体,将来有机会研究《中庸》时再讲,现在讲中庸的
作用,有些学者写文章骂中国文化,他们也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骂”中国文化的太
多了!真使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个国家在五代那八九十年中,也是最乱的,是当时认为
的外族侵略进来的时代,有许多中国人变成什么样子呢?很难看,也很坏,他们帮助外
族侵略自己中国人,所以唐末司空图有一首感慨的诗:“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
乡音。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咒汉人。”将来百把年以后,写我们现代的历史,可
能有人也会这样写。现在骂中国文化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自己中国人。自己对自
己没有搞清楚。
现在也有很知名的学人写了文章,说中庸就是马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说,张三说
对,李四说不对,而王五说对与不对没有关系,就中庸吧!这位学者竟如此解释中庸,
他们这些人对于中庸是什么,自己都没有好好的研究。
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
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
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
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
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
”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
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
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把这节放在孔子见南子后面,正说明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一般人对人事的批评
,要多方面注意人情世故。将来各位出去外面做事情,你的部下,你的朋友,甚至你的
敌人,对你也是一样。当骂你坏的时候,什么都是坏的,没有好的;当捧你的时候,什
么都是好的,没有坏的。但是不管捧与骂,都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自己要很清楚自己,不要为这些毁誉所动摇,要问自己真正的作为。所以孔子在这里
所讲的道理,说明了孔子见南子的真相。
此事古难全
下面等于为本篇作结论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子贡问的问题,都是中肯扼要,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点之处。他说假使一个
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照现代话来说,团体、社会、政府做的
公益事业就叫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会问题的,这个
问题要注意,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事实上有没有呢?
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立场,做
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
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每到夏季,家里忙得很,天天都要烧茶
,大锅大锅的烧,多少里一桶,放在那里,不要钱的凉茶,大家尽管喝。很多人家都这
样做的,这些都是社会福利。中国过去的社会当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个人做社会
工作,做社会福利,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所谓阴功积德。
现代的思想,社会的福利工作,已经由政府、由社团做。时代不同,工业时代与农
业时代,是两个时代,思想也不一样。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
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
话,因为这位老哥子很有豪气,有时不大肯作书呆子,孔子也没有骂他,认为他很对,
可是也没有鼓励他。他一边是讲仁义,一边不同意装穷,不像颜回一样,三天吃一个便
当,还是馊的,喝一口水下饱。他要做生意,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
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
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
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
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国的字,“公”是化
“私”,这是儒家的思想。由道家演变而来的杨朱思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
,绝对讲个人主义,我不拔你的毛,你也不要拔我的毛,一毛都不拔。墨子则讲“摩顶
放踵以利天下”,尽量的为公。儒家认为都不对。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
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
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
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一步一步扩充。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
舜也做不到。所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陈义太高了。孔
子告诉他,
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学问道德也是如此,我要作一个人,不要忘记了他也要作一个人,我想将来通达有
前途,不要忘记了他也要有前途,尤其是将来诸位如果出去做一个领导人,要多爱部下
,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样替他们着想。我要利益,他们也要利益,我太累了,同样地
他们也累了。从最浅近、最平凡的当中去了解他。做到了这种地步,就可以说找到了仁
的方向,为仁找到一条可走的路了。
本篇讲到这里,结束了《雍也》一篇的连贯性,也等于对第一篇《学而》这些道理
,作一个陪衬。拿事实来证明、讨论。孔门学问中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利益
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
的。
现在第六篇《雍也》讲完了。这六篇连起来,等于是全部《论语》中孔子师生之间学问
问答的纲要。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