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述而第七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31日19:24:4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梦中的忧乐
接着是讲为学与为政的道理。孔子对于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所谓忧国忧民,
他忧的是什么?这里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就此四项的内涵,已足以陈述孔子当时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颓变乱
的心情。这种心情,到了现在,又压在我们的心头。孔子说,那个时代不得了,一般人
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讲现实,不讲求真正的学问。正像这个时代,教育尽管普及,
可是人们都不喜欢读书,甚至连买书都不愿意。现在出的书都是小本,裤袋里可以放的
,不是读书,是坐在公共汽车上摩擦,搞破就算了。不像我们以前读书,要反复背诵的
慎思明辨。现在的背书,并不是以所背诵的书成为自己的学问,而是作临时应付考试之
用,偶然也启发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识,过去是读书,现在是看书
,看过就行了,其实不深入。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
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
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
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
孔子说了他担忧的四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
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
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义者。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
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们再看古
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
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
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
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家天下,尽在
其中。
接连前面两节,说明孔子自处处人与作学问的要点,下面就加上学生对孔子的描写
。根据上面的话,我们看到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活得好苦。古人有说:“百年三万
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个人生未
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
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
又不能算。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
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
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
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
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不了。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
愁善感的人而已。慢着!我们且看下面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