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述而别裁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31日19:28:4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道德仁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
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
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
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
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
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
距离远。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过几天的事,怎么说远?这
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人道比较浅近
易懂。所以过于高远的暂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
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
,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
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
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
讲人道,不讲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他许多的
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也在《系传》里。那么孔子在这
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
他下定义。”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
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过一
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专讲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
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
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
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
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
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
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
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
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
“据于德”的说明。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
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
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
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
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
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
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
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
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
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
,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
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
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
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
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
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
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
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
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
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
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下面一
个问题来了:
孔子的学费问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他说,凡是在
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前教育完
全是商业行为。有一次在大学教书下了课,和一位著名的老经济学家在等交通车,天快
下雨了,我叫计程车邀他一起坐回家。闲谈起现在的学校,对教书的人这样待遇,简直
是商业行为。这位经济学家说我外行,他说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学生是主顾,我们也
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我问他那又是什么?他
说是官僚作风。这是讲到现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确是商业行为。以前中国的
教育制度,师生之间,如父子兄弟,负一辈子的责任。现在这个责任没有了,知识成了
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检讨的。
现在再来说束修这个字。古代不说学费说束修,但束修又是什么呢?束就是用绳子
捆拢来为一束,修同修,就是腊肉。古代到老师那里求教,学生当然要贽敬。古代的贽
从贝,贝即贝壳。我们的老祖宗汉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带,贝类很少,物以稀为贵,所
以用贝当作货币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如宝,如财,都从“贝”。有
人说,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两串贝壳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难何
曾见一人?”的幽默了。
以前的人,拿了贝壳去见长辈,表示敬意,称为贽敬,这是一种礼貌。但古人把这
一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这种说法,我始终怀疑,我
认为“自行束修以上”这句话的重点要放在“自行”两个字上。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缴一
捆腊肉,何必说自行,不说自行,就说自缴也可以。我想古人的解释有点问题,也许是
我把孔子说得比较好一点。我的朋友和我说笑话,说我把孔子说得那么美,孔子不会想
梦见周公,有一天我如梦见孔子,他一定会向我道谢。这真是笑话。
依我的看法,问题在自行两个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如果说束修是腊肉
,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
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
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
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
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
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
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
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
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
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
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
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
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
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
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
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
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
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
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
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
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
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
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
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
。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
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
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
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
,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
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
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
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在妓院中
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
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的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
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
:“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
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
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
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
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
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
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
什么意义呢?
千古艰难唯一死
讲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原则原理,就讲到: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是讲孔子对于养生送死的礼非常重视。他去了丧家,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在这
一天哭过了,心里头难过,绝对不唱歌的。这很简单,不但孔子,我们也一样。这有什
么了不起,为什么这两句话放在这里呢?这句话看来很平常,但其意义是说明孔子对生
死的大问题很重视。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追究这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了?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是否如过去所讲有再生之说,死了以后还会投胎?后
来又加上来自印度、埃及的学说,认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
人,做什么决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恶。所谓轮回、三世因果,这是佛家的思想。西方也是
一样,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思想,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灵魂还会复活,接
受上帝的审判。复活岂不是再生?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过不如东方说得详尽而已。这是
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对于生死的事情,非常重视。这两句话,没有放在专门
讲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现实的《乡党》篇中,而放在这里,是为了连接引出下面的道
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天!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
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藏在哪里呢?譬如苏东坡的诗说:“万人如
海一身藏”,非常好,尤其适合现在这个时代,古人是要隐藏到山林中去,现在用不着
,只要住在公寓房子里,把门一锁,死了都没人知道。孔子还说,这样的情形,只有我
和你颜回两人可以做到。因为颜回在孔门是道德修养最好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三千弟子
,相形之下,就逊色多了。实际上也真的是很难,我们再体验
一下,用之不一定能够行。假如说目前这个环境,把基辛格一流的人都拿下去,要你出
来,行不行是个问题。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
,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
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
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把全篇首尾连贯起来,排成一个师生讲论的场面,由上面一节的说话,第一个不服
气的又是子路,他忍不住开腔了: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
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
,你总得带我吧!”——文章中的三军,不是现代的海陆空军,当时还是车战,中军、
左军、右军称为三军。——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骂子路,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
绝不带你,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
无谋怎么行?而且一鼓作气,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
这种作法是冤枉去送死。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
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
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孔子说,一个统帅的修养,一定要做到“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所谓临事而惧,并不是怕事,而是说任何一件事到手上,开始时就是怕会失败
,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于来了,则“好谋而成”,不怕了,必须用
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促其成功,这才是统御人才的基本修养。
男儿到此是英雄
因此而引出孔子自己的表白,说明他对立身处世的态度: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是孔子有名的话。在《论语》上是“富而可求也”,但在《史记·伯夷列传》上
,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是“富贵如可求也”,还多一个“贵”字。这也是一个问题,古
书上这些小问题,读书时也要注意到。我认为《论语》的记载比较对,应该没有“贵”
字,因为《尚书·洪范篇》上讲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便没有“贵”
字。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富贵两字往往连起讲,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不贵,富更
重要,所以在这里富字应该已经包括了“贵”字而说的。孔子认为富是不可以去乱求的
,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来,就是替人拿马鞭,跟在后头跑,所谓拍马屁,乃至教
我干什么都干。假使求不到,那么对不住,什么都不来。“从吾所好”。孔子好的是什
么?就是下面说的道德仁义。真的富贵不可求吗?孔 子这话有问题。中国人的老话:“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发小财、能节省、勤劳、肯去做,没有不富的;既懒惰,又不
节省,永远富不了。大富大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大富的确由命。我们从生活中体会,
发财有时候也很容易;但当没钱时一块钱都难,所以中国人说一钱逼死英雄汉,古人的
诗说:“美人买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在穷的时候,真的一碗饭的问题都难解
决。但到了饱得吃不下去的时候,每餐饭都有三几处应酬,那又太容易。也就是说,小
富由勤,大富由命,但命又是什么东西?这又谈到形而上去了,暂时把它摆着。 现在孔
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
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两个正反的道理,“可”与“不
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如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难看,很没有道
理,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话,我早去求了。但是天下事有可为,也有不
可为,有的应该做,也有的不应该做,这中间大有问题。如“不可求”,我认为不可以
做的,则富不富没有关系。因为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
好,走我自己的路。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齐、战、疾三件事情。古代齐斋同义,清心寡欲谓之
斋,古人在举行国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时候,便要斋戒。所谓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欲
,并不像现在的人,称吃素为吃斋,这个错误在习惯上已用了一千多年,不必改它了。
古代的斋是内心的修养,要着重气质的变化,在《礼记》中变化气质第一步工夫,就是
要“斋心”,“毋不敬,俨若思。”现代的语汇,就是心理的净化,所以孔子对“斋”
是最谨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对战争,我们讲军事哲学思想史,经常也引用到孔子的话。他不是不懂军事
,而是对军事哲学的理论很高明,只是平常不轻谈战争。
第三疾:是指卫生、保健的事,这是养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所以斋
、战、疾是他特别小心的事。
孔子生活习惯的事,为什么记载在这里?前面说过,这一篇等于是第一篇《学而》
的解释、发挥,下面便讲到: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是古代一种音乐的名称,是三代以上的舜乐。孔子听了这个音乐,三月不知肉味
。有人解释“三月不知肉味”说孔子在这一段时间吃素。当年五四运动,人们根据这句
话,说孔子穷得连肉都吃不起。实际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孔子听了韶乐以后,
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饭,欣赏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也是描写古代的音乐好到如此程度。所以孔子感叹,上古时代音乐的境界,有我们
所意想不到的高明。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