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述而第七别裁5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31日19:32:1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南面王不易也
讲了孔子内心的修养,和教育弟子以及他自己生活的情况,给我们一个榜样以后,
下面就提出问题了。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
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周游列国时,各国都排斥孔子,生怕他有意夺取政权,唯有在卫国的时候,卫
灵公、南子、一般大臣,都对孔子很好,尊敬他,照顾他。所以当时大家都怀疑他,甚
至孔子自己的弟子,听了太多的谣言,也起怀疑,像冉有,有一天就说,我们老师真想
做卫国的国君吗?当然,他不是不赞成,老师真干了,他也会上来帮忙的。子贡听了便
说,好!我去问他。这时孔子受的谣言大概很大,所以子贡也不先下断语,只说“将”
要去问老师。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子
贡问话的高明该学一学。他绝没有一进去就:“报告!老师,你要不要当国君?” 他受
过愤启悱发的教育,真是一个大外交官,说话非常漂亮,绝不问正题。他问孔子,老师
,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那是了不起的,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老
师!他们两人,为了信守仁道的节操,不肯当国君,在首阳山饭都不吃,饿死了,你看
他们到最后,会不会埋怨?后悔不后悔?孔子说他不会埋怨的。立定了志向,为达到最
高道德的目标,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埋怨的?子贡听到这里,不需要再问老
师想不想当国君,马上就出来了。对冉有说,老弟你放心,我们的老师不会做这种闲事
。子贡问了当皇帝的话没有?他没有问。但问到了正题没有?绝对问到了。这就是值得
效法的谈话艺术。
讲到这里,下面就刚好把孔子自己的一段感叹接上去,作为解释,恰到好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
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
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
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个修养,才可以看
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
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
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并不是
如后世认为像天上的云,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诗宋词,作流水浮云的作品太多了。在孔
子当时,很少用到。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
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
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
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在这里,又插进孔子的一段话。孔子这里几段话,在什么年龄说的,无法考证,不
过弟子们编这部书,把他的观念连贯起来,编得非常妙,成一整体,所以下面就是说,
孔子的目的在于学问。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根据这个话看起来,孔子总是在四十多岁,至多四十九岁说的。他说如果我能多活
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易经》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经》搞通 了,人生
就没有大过了。“大过”也是《易经》六十四卦中一个卦名。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生自
己晓得真要求学问,大概都在这个阶段,根据现代医学,人类智慧发展得最成熟的时候
,是五十岁开始,到六十岁这个阶段,因此也证明蘧伯玉:“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的话了。人多活一年,反省就多一年。人能知道过去的错处就是了不起,所以孔子
说这几句话,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阶段中,头脑最成熟,真有资格求学问。下面就
讲孔子的学问,除了《易经》以外,就是雅言,这是说孔子平常不乱说话的,他讲话都
是很高雅的,有所根据的。难道孔子土话都不讲吗?吃饭一定说:“饮食哉!饮食哉!
”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孔子讲的话,都有学问的根据,根据什么呢?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的中
心。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记载了孔子这些事情,归纳起来,下面就另起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在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 结
果感动了真龙来现身,却因此把他吓死了。所以当时子张就曾经说过,他不是爱的真龙
,而是爱的像龙一样的东西。而后人把这个故事,当作浮华不实的比喻。叶公有一天问
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答复他。子路的不答复,非常高明,因为站在
子路的立场,他实在不便说什么。同时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真的教人不知从何说起,就
是说了,叶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子。但是,叶公走了以后,子贡
就进去报告老师,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
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
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
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进步和退步
下面接着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个文字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孔子告诉学生或
朋友们,我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生来便能 自知的天
才真有吗?那是一个问题。我们古史记载,如黄帝,如尧,都有生知的天才,不过后人
并不相信。有一种天才是生而知之的。如唐代的白居易,生下来还是婴儿,抱在奶妈怀
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认识“无”字,屡次试验他,拿一本书叫他一指,都是指到
“无”字。这种生而知之的事,照中国古代的看法,有很多人都很相信。因此苏东坡说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意思就是说,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由前生带来的。这就
牵涉到现代科学正在研究的天才问题。所谓天才儿童,究竟是由血统遗传来的?或者由
另外一个未知的因素来的?或者是后天发展而 来的?天才们往往特别爱好某些什么。如
果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就不大会了解,如果去注意,就会发现很多资料。有人天生下来
,就懂某一种东西,这是非常奇怪的。至于报纸上常报道的,某个孩子数学方面有惊人
的表现,或某一方面有非凡的天赋,
这还不算是真正的天才。另外确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古书中说黄帝生而神灵。依现在
的观念而言,都说是历史上捧人的假话。如果站在教育或心灵学的立场研究起来,的确
有天才,世界上充满了这些人,不过现代一般人不大注意这种事。孔子在这里讲的,是
走其实的路子。他说,我不是生来的天才。“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个敏字就是敏
捷,包括了聪明与努力。好古是喜欢追求传统的东西。
讲到好古,在这里可以注意一下,中国人在近几十年以前的几千年当中,观念上都
认为今不如古。在历史上许多地方,都引证古人的事例,充满了对古人的赞美。而近世
纪的观念,引进了西方文化。从十六七世纪以后,西方文化有一大转变,认为古不如今
,越到后来,越推翻了前代,今天很可能是错的,明天会更好,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一
个问题了。究竟人类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呢?照中国的,东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人
类历史文化是退化,没有进步。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是古
不如今,古代永远是落伍的,新的永远是进步的。这两种相反的看法,便在哲学思想上
形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对此应先有一基本的认识。究竟什么叫进步?什么叫退步?须要先下一个定义
。如果把中外古今的文化研究下来,就会得到一个结论。譬如说,现在整个时代,是科
学文明的时代。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文明刺激了工商业的发达、社会经济的繁荣。
而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又回过来刺激了科学文明的进步,形成一种循环性
的刺激与发展。到今天为止,科学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
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相反的给人类精神上带来更多的痛苦
与烦恼。
这样,将中西文化联合起来加以研究,站在物质文明进步的立场,或者自然科学的
观点来讲,明天实在比今天好;站在精神文化的立场来说,今天是比昨天差。
其次,站在政治哲学的立场来讲,不谈现实,只谈理论。因为一切学问的最后,都
须要哲学来做总结论的。譬如说,帝王政治、民主政治、独裁政治、自由政治,所有各
种政治思想和作法,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但是谁能够下一个结论说究竟哪一种政
治体制是最好的?我相信这是无法下结论的。历史上都有过,都看过,都经验过这些政
治制度,可是没有人能够肯定何者是绝对的好,何者是绝对的不好。药物也是一样,中
药有中药的用法,西药有西药的用法。某种病用几种不同的药,相对的都可以治好,这
也和政治哲学的道理一样。所以究竟是古代的好或现代的好,也很难讲。
前两天在大专联考,有一个清寒学生,替人家补习,每月可赚六七千元。这两天忙
得满头大汗,天天提一个包包出去,看他家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后来告诉我,他教的学
生都考上了。他是教得好,可是他说,他们×大社会系,发的中国史讲义都是英文写的
,都用外国人的观念看中国历史。而且说中国在秦始皇以前,乱七八糟,是酋长制,到
秦开始才算有中国。这个同学感慨说:“我看再过几年,恐怕要说成汉代以后才有中国
了。”听了他的话,我不禁叹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法?
这就是所谓最高学府吗?他又告诉我,他问一个参加大专联考的学生什么是“四书”?
这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教过。他说现在电脑考试题再办下去,中国文化就完了。二十
几岁的大三青年,都感到中国文化快完了,这个问题可真严重。和他谈到这里,我就告
诉他,中国文化的流传问题,如何把这种子留下,要靠年轻的一代。二十年后,我们这
一代死了,整个文化重任就落在你们身上,如何留下这文化的种子?现代讲时髦的人,
是不会要的。因此中国文化势必衰落下去,直到衰落得没有了,再回来找,这是一件很
严重的事。因为讲到孔子的好古,我们今天就更警觉到问题的严重。孔子说自己不是天
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也好,保存中华文化
也好,为后代着想也好,怎样好古呢?就是承受传统文化后,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地
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这才是认真的工作。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示他的成就,
都从力学而来。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
,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作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
因此学问都是虚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作学问、作人、做事的基本原
则,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这里就是说孔子智慧的成就、学问的成就、作人的成就,都很平实,不是天才,再
说他平实到什么程度呢?
聪明人的玩具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四样东西,是孔子所不喜欢多讲,很少讨论的事。因此在我们的观念里,孔子是
很平淡的,很老实的作一个普通人。乾隆时代有名的才子袁枚,著了一本《子不语》的
笔记小说,专门讲神鬼等等奇怪的事。因为孔子不讲而他要讲,所以书名《子不语》。
其他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康熙时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加上王渔洋的
《池北偶谈》,都是清初几个大名士、大才子的作品,充满怪、力、乱、神的故事。就
如现在,大家喜欢讲鬼故事是一样的。前几天有一个英国专门研究灵魂学的博士来找我
。现在研究灵魂学,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这门科学绝不能轻视。假定有一天,科学证
明了死后灵魂的去向,许多宗教将成问题,站不住脚了。 其次,唯物思想将被完全打垮
,连影子都没有。世界文化也将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基于唯物思想,因而从事科学发
明的,许多科学理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他许多哲学上的观点,都成了问
题。
另一个观念:今天全世界是科学的时代,但我们站在政治哲学或人类哲学的立场,
看这个时代的文化,则是充满了怪、力、乱、神。一个时代到了衰落的时候,社会上就
会充满了这四种气氛。什么是怪呢?多得很,如美国人的裸奔,中学生一二十人围起来
站着吸大麻烟等,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事很多。报纸上刊登的许多奇闻,等于在提倡怪事
。每登一次,就会引起效法者。像毁容案,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 种残酷的手段,自从
报纸登了一次以后,接连就发生了许多同样的案子。这是社会
上“怪”的现象,遍地都是。“力”,西门町的太保打架,动不动刺一刀,电影上、电
视上柔道、摔交、相扑的比赛,肌肉打得越响越好。在我们中国学武术,讲武德的人看
来,觉得好笑。“乱”,思想的纷乱,社会的变乱。“神”,加上神怪的事情。民间迷
信的组织,新兴宗教各个派系的兴起,除了已被取缔的鸭蛋教,以及正受注意的统一教
之外,还有很多。现在新兴的宗教性组织有四五十种,问题都很严重,有时令人怀疑那
后面会有什么作用,这是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事。 一个社会充满了怪、力、乱、神,是
项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自己反省,很难保证我们脑子里绝对没有怪、力、乱、神的思想
。当我们遭受极大困难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至少会想到命运。我常说世界上最迷信
的是知识分子,假如故意对一个知识分子说他气色不好,他就马上请你替他看相了。就
凭这样一点心理,于是发展出了怪、力、乱、神。他说他是科学家,但科学家更迷信。
我说现代有一个大迷信,就是许多人迷信“科学万能”。这也是同样的严重问题。如果
人的智慧到达了哲学的最高境界,怪、力、乱、神摸不进来了,才真是平实的人。孔子
讲仁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以这四
个要点,来研究中国社会,可以看到充满了怪、力、乱、神的事迹。每一时代、每一皇
帝、每一政治措施,都靠这四个字作背景。尤其中国历史上说及某某名人,后面都有一
样神怪附会。譬如说曾国藩是蟒蛇变的;袁世凯是癞哈蟆变的;清代末年,好好坏坏的
几个大人物,被称为西山十怪,前生后世,都有一套说法。尽管当时文字上没有写出来
,但口语相传,煞有介事。所以学问修养很难做到平实,不受怪、力、乱、神的影响。
 但在大学里哲学系上课,有七八十个学生,真是奇怪。从前真正学哲学的不过三五人,
而且出路很坏。一般人眼中,哲学家和神经病并联在一起的。毕业后去找工作,总是被
拒于门外。同时一提到哲学,又和算命看相联想到一起。因为路边测字摊的招牌,都是
“哲学看相”、“哲学算命”,倒不如在哲学研究中,教了他们看相的学识,将来在招
牌上写道:“某某哲学系毕业看相专家”,岂不有趣?中国人有句哲学上的名言:“心
思不定,看相算命。”凡是来看相的,你都批断他要破小财,保险百分之百灵验,准没
错。可不是吗?他看相白花了几十块钱,这不就破了小财?这就是怪、力、乱、神可以
兴风作浪的基本原因。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
、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我常说,怪、力、乱、神四者,是愚蠢人的作品?,聪明人的
玩具。对吧?
下面是连接上面,描写孔子和他作人、处世的道理。
谦虚和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我们批驳了古人对《学而》篇中“无友不如己者”的错误解释,到这里看得更
清楚了。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其实孔子这句话,还
是打了折扣,应该说各个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自己的也是
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不要这样笨,不要这样坏。所以他们
都是我的老师,足以借镜反省。
孔子这句话同时说明了研究学问,不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在社会上观察
: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都懂得这个道理很对,应该
这样做。可是照我们的经验,人都不肯这样做,包括我在内,人们多半有一种傲慢的心
理。照孔子的态度,对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齐?。可是发现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
,由于这种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难受。再过两秒钟,觉得自己还是比他好,于是
越想自己越好,有如当年在大陆时乡下人说的:“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
,越看自己越伟大。”人类就天生有这种劣根性。所以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平淡,没
有什么难处,仔细研究起来,若说在人群社会中,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而自己能从内
心、从根性里发出改善、学习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人就永远如此其实吗?有时带点像傲慢的自信,也是应该的。下文来了: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国的大夫,曾经想要谋杀孔子。学生们得到消息,告诉孔子怎样逃避,可
是孔子满不在乎。事实上在那种政治社会环境中,也无法逃避。孔子就有一种自信,像
宗教家一样坚定。他对学生们说,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的责任放在我身上,桓
魋怎敢,又怎能伤害于我?结果当然证明了桓魋无法把孔子怎样。这是不是傲慢?不是
的,是自信。我们要由这里了解,有时候对某些事要有绝对的信心。假如没有这种自信
心就不行。学过中国武功的人就知道,学军事的更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
也会被打垮的。看《荆轲列传》,他的剑术并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剑术高手。荆轲
举起剑来,那个人不动,只两眼盯着荆轲,结果荆轲还剑入鞘,回头就走。如果以现在
的武侠小说来说,那个人的眼睛已经炼就了一种特有的刚毅之气。事实上是宁静、自信
的精神把对方克服了,这是以武术来说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个子矮小的人与体格魁梧
的人打斗,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败。自信在很多地方,对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
的。
刚才讲了这一大段孔子作人、处世、作学问的修养,下面便再转到他在教学方面的
教育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等于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
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作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作学问容易犯一个
毛病,都怕老师会留一手。尤其中国古代学武功的人,老师很可能会留一手。留一手,
以防徒弟打老师。可是这一留,留到最后就都没了。孔子说,我并没有保留,我的学问
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作人、处世、言行间。学问就在这里面,告诉了你
们,千万不要只在书本上死念书。换句话说,这一节书,显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
生活行为上,处处表达无遗,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随时随地都在教学,学
问就从生活经验得来。书本上是求知识,求前人的经验,和前人的见解与心得。但是要
把这些知识、见解与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体验了。所以他说“吾无行而不与二
三子者”,没有哪一次、哪一个地方不表现学问的道理。你们要在这方面去了解、去学
习。
跟着下面又提出来孔子的教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现在有些研究孔孟学说的人,跟着新时代走,他们说孔子是非常科学的,在当时孔
子就有分科教育了。他对学生们分有文、行、忠、信四门类别,好像现在分科分系的教
育法。这是说笑话了。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项。第一“文”:包括了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文章
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
世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第二“行”
: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学者们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
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
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大不拘”。还有,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
。看中国三千年来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了不
起之处。以诗人来说,社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成就。在功业上有成就的人
,不一定文学是好的。不过像唐代几个皇帝,文章诗词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诗作得非
常好,不过他不肯作,书法也好。所以唐代文学好,是帝王们提倡的。宋朝的儒家,理
学讲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响。赵匡胤本身就内行,所以说转移社会风气
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这从历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证明。但有功业的人,他
的丰功伟业又往往盖住了文学上的才气。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也不是单指普通的
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 然后讲到第三的“忠”:不是唐宋以后所讲的忠于某一
个人的意思。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
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第四“信
”:就是有信义。这是孔子教育的四个重点,不能够分开的。如果说他是分科了,那就
是笑话。
谈到这里,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感慨很多。尤其每年联考之前,常谈起这个问
题,照过去的猜题方式,今年(一九七四年)的作文题,一定是向十项建设这个方面猜
。而今年的作文题爆出冷门,出对了,是来自《荀子》上的:“荀子曰: 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料有一家大报的社论批评说,现在已经到了科学时代,还
出这样古老的题目,不合时宜。我看了这样的社论,连叹一口气都觉得浪费。报章是领
导文化的先锋,居然有这样的观点,天下事可知矣!
今日的教育,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
个大问题。我经常觉得,中国这几十年来的问题,根本发生在教育上,而且很严重。甚
至三千年来的历代兴衰,都与教育问题有关。古时候,我们没有明文规定教育的目标,
而现在规定了实施三民主义的教育。但是,我们关起门来检讨,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学
校里并不算成功。什么道理,银值得研究。过去我们虽没有明文规定的教育宗旨,但读
书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这是公认的目的。可是近几年来,
跟着西方文化转,尤其是现在美国标榜“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方针,大家体会到的生
活就是现实,不外物质。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转,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养。搞到现在怎
么样呢?有一个学生,是前几年师大毕业的,已得到硕士学位。一天来看我,我问他认
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考试啊!”这句话讲得很
沉痛,我们只好相对苦笑。是嘛!小学毕业以后考中学,考进了中学,小学所学的没用
了,丢了;中学毕业考高中,考进了高中,初中学的没用了,又丢了;高中毕业考大学
;高中所学的又没有用了,当然也丢了;等考取留学又丢了大学的;留学回来,参加公
务员考试;当了公务员,还有升等考试。三年一大考,两年一小考。是嘛!我们的教育
就成了考试。其实,考过了又不算数。清代有人对考试的评语是:“销磨一代英雄气,
官样文章殿体书。”现代科学八股的考试方法更可怕,将来很可能要变成“销磨一代精
神气,电脑规程机械书。”(我们一边听,一边摇头叹息。)
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资深的国文老师来看我,也叹说今年换了电脑教育、电脑考
试,越来越不对了。现在高中三年级的教育,谈不到教学问。只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
法应付这种电脑考试。像国文方面,一个名词除了教他们正确的解释之外,还要告诉他
们四五种不正确的答法。再加上一些课本在编的时候本身就有问题,中学老师接到这种
课本,发现有问题,早已向教育部提出来,但没有人理会。现在临阵了,报上才登出来
说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在上课时,只有告诉学生,这是有问题
的,只要注意将来如何应付考试就好了。这就是教育!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
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过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对于学生知识、学问的成就,
还是第二步的要求。既然受过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
,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该是他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
。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
造就。
时衰鬼弄人
说到这里,引出孔子的话,对于当时风气的变动,大发感叹! 子曰:圣人,吾不得
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我们读了这几句话,感想也非常多。处身现代的世风,也有孔子当时同样的感叹。
在孔子那个时候,是一个变乱的时代,在变乱的时代,各种怪现象都会出来。所以孔子
的忧愁,就是深恐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脉断绝。他说,古代的圣人过去了,我见不到了,
但是学圣人之道的总有吧!如果能看到照圣人所教的道去学,虽然没有学完全,但已经
够得上称君子的,我就已经满足了。这是他无限感叹的话,可见那个时候,真正够得上
称君子的人都已看不见了。紧接着,他又说,真正的善人,过去历史上有,现在没有了
,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只要看到一个有恒心的人,做到“守死善道”;思想的中心确立
了,随便社会怎样变更,甚至天塌下来都不管,一定走自己这个路子的,这样有恒心、
有毅力的人,能够见到,也就好了。这是说能一生为历史文化牺牲下去的人,也没有了
。下面相反的说当时社会的现象:“亡而为有”,亡就是无的意思。他说现代社会上的
人,充壳子的多,根本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架势可摆得大,乱充蛮有学问的样子。
社会到了变乱时,这种现象有的是,有人有了钱,就附庸风雅,像是蛮有学问的样子。
当然那些人碰不得的,他一开口就完了。“虚而为盈”,社会变乱中,有的人内在本来
空虚得很,可是还引为自满,自认为对。我们从社会上可以看到,凡是过分傲慢的人,
他的下意识中,一定有很重的自卑感。要原谅他的傲慢。“约而为泰”,约是俭约。在
变乱的时候,有很多人本应节约的,但很少这样,都是要充面子,讲排场。没有米下锅
了也不管,排场先摆出来再说。
有了这三种情形当中任何一类型的人,一定不会有恒心向学问道德努力的。因为他
的心理上就已经不健全了。这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个人的病态。不但孔子那个时候是这
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凡是变乱的时代,都是这
个样子。所以处在这样变乱的时代中,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了。
这些是说孔子的教育与方法,同时说到他对于时代的忧心。下面又说到他对生活的
态度。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或许说,这两句话应该放在专门记载孔子个人生活的第十篇《乡党》中。为什么却
编在这里呢?自有它的道理。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作人做事的态度。他钓鱼就是钓鱼,
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
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
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作人的原则。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
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
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
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
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
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
传统道德。
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
,又不落伍了。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
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
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
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
,非常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所以将
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