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泰伯第八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4日01:27:4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无愧平生事大难
这篇下面差不多都是门人的记载。下一节是讲曾子。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这一节最后的“小子”,现在是骂人的——你这个小子——过去的意思就是“年轻
人”。等于现在说的,“你们这些年轻人”,这是他对学生的称呼。
这一节话,为什么加在《泰伯》篇里?这是颜回死后,传承孔子道统的曾子,对学
问修养的经验谈。我们在第一篇里就读过曾子所提出的,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的学养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他有病快要死的时候,“召
门弟子”,这里门人与弟子连起来用,就是曾子把学生乃至他的徒孙们,叫到前面来,
吩咐后事。他说:“启予足,启予手。”根据这六个字,就知道曾子已经病得手脚都麻
痹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晓得,通常一个人生机的消逝,往往从脚部开始。试看婴儿,躺
在小床上玩,最早期是用两脚蹬着玩,手不大动,这时候生命力在脚部,脚就是根。到
了幼儿时期,小孩子是坐不住的,两只脚总要跑,因为他生命的活力,在不断的生长。
到中年以上,渐渐脚不想动,而动手、动脑筋。年纪再大一点,一坐下,“二郎腿”翘
起来了。再到晚年,“二郎脚”都不翘,最好是身子一仰,靠在椅背上,两只脚架到写
字台上去了,因为脚上没有力气了。所以中国以前看相的说,老年人到冬天而脚心还发
热的,是长寿之相,其实是生理上两脚还有生命的活力。且看老人,脚活动不灵活,走
路吃力,脚已近死亡。越老下面越僵化,生命力没有了,最后手也懒得动,只用脑筋。
到了临死的时候,除了少数的例外,一般正常的情形,是脚先失去知觉。现在西方正在
研究“死亡的科学”,死亡成为了一种专门学问。这也是受了东方古老文化的影响之一

所以曾子说“启予足,启予手。”因为他的病严重到快要死了。连自己的手脚在哪
里,都不知道,自己不能指挥了。只有叫学生们,替他把手脚摆摆好。他这时快要断气
了,只有用头脑。等学生们替他把手脚放端正了,然后他引用《诗经·小雅·小旻篇》
的句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作人作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
尤其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更难。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盖棺论定”,一个人好与坏,要
在棺材盖下去的时候才可以作结论。不过我经常告诉朋友,据我的经验,世界上有许多
事情,盖棺并不能论定。我就发现许多人,带着冤枉进到棺材里走了。绝对的好人,行
善一生,到进棺材作结论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评论并不见得好。或者做某一件事,在盖
棺的时候觉得他错了,将来也许又发现他并没有错,但已经太晚了。所以在我的看法,
“盖棺论定”这句话有时候也值得怀疑,有时盖棺还不能论定。
冯道的故事
我们举出一个人来做例子,这是讲到这里,顺便讨论历史。在此要特别声明,冯道
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唐末五代时,中
国乱了八十多年当中,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非常的乱。而且都是边疆
民族。我们现在所称的边疆民族,在古代都称为胡人。当时,是由外国人来统治中国。
这时有一个人名叫冯道,他活了七十三岁才死。在五代那样乱的时候,每一个朝代变动
,都要请他去辅政,他成了不倒翁。后来到了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说中国读书人
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谓“有奶便是娘”,没有气节!看历史
都知道冯道是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说冯道是读书人中非常混蛋的。
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
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
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
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
无懈可击。
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
时没有一个人攻击他。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
,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
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死,
样样都好,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冯道,自称“长乐老人”,这个老
人真不简单。后来儒家骂他丧尽气节,站在这个角度看,的
确是软骨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历史上、社会上,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
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的文字著作非常少,几乎
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他的文学好不好不知道。后来慢慢找,在别的地方找
到他几首诗,其中有几首很好的,像: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北使还京作
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殿上一杯天子泣,门前双节国人嗟。
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花。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身死掩风沙。
像他“偶作”中的最后两句,就是说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为光明磊落
,那么“狼虎丛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野兽当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兽吃掉
。我看到这里,觉得冯道这个人,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尽管许多人如欧阳修等,批评
他谁当皇帝来找他,他都出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人有他的了不起处。在五
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
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
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
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
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
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所以后来我同少数几个朋友,谈到历史哲学的
时候,我说这个人的立身修养,值得注意。从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态度,作人的态度
,并不算坏。几十年后文化之所以保存,在我认为他有相当的功劳。不过在历史上,他
受到没有气节的千古骂名。所以讲这一件事,可见人有许多隐情,盖棺不能论定。说到
这里,我们要注意,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学问,可绝不能学冯道。老实说,后世的
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
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有些笨人,一生也没有脾气,但那不是修养,是他不
敢发脾气。冯道能够在如此大风大浪中站得住,实在是值得研究的。 这是讲历史上比较
大的事。我们看社会上许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坏人,我
们到殡仪馆中去仔细推详看,也很难断定。
所以曾子特别提出来,一辈子作人都“战战兢兢”。“战战”是发抖的样子,“兢
兢”就是脚都不敢踩实的样子。“如临深渊”,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潭,
偶然一不小心,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如履薄冰”,初冬刚结薄冰,或早春要
解冻时,走在河面上,要有功夫、有本事,一个疏忽,掉下去就没命。作人一辈子,要
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实在是伟大功夫。
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都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
。要想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这三句话是曾子病到手脚都不能动了,然后告诉学生,人生是如此之困难,尤其是
利害关头,能不能为忠臣,能不能为孝子,就在这么一念。如果怕自己吃亏,就掉下去
了。“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们,我手脚都失去知觉了,已经死了
一半了,到这个地步,我才敢说大话,我不会再犯错了。这就证明,学问并不在文章写
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作人处世的修养,孔门是最注意这一点的。 这里前后三节是紧密
相连的。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时候,鲁国的一个大夫孟敬子来问他。问什么问题
,书上没有说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个话怎么讲呢?曾子答复他说,我告诉你,鸟将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一定很悲
哀,(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不但是鸟,所有的动物,将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凄凉。
)人类将死的时候,所讲的话,多半是好话。(要注意,不是完全。像以前有些土匪,
被拉去枪毙,临死的时候,还要讲狠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并不是好话。)一
个普通人,在快要死的时候,对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较冷静,吩咐的话也多半是善言。
为什么曾子要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呢?这就可见曾子的教育态度。换言之就是他说,我
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听话,我现在最后的话是很诚恳的、很严肃的对你说,希望你要
注意。所以曾子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以加重语气。于是曾子告诉他“君子所贵乎道者
三”,这个“道”是儒家的、孔门的人生之道。就是说人之学道——作学问、受教育有
三个重点。曾子在这里所讲的三个重点,我们的确要注意。
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
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前面说过的“色难”就是这个道理。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
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
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
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第二点“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前面所说的仪态,包括了一举手、
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人的态度。例如同样答
复别人一句话,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正颜色,斯近
信矣。”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社会上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
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
第三点“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夫人不
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远鄙倍”了。
这是记载孟敬子问曾子,他问的什么问题不知道,可是曾子答复的话我们看到了。
再从下文连起来看,可知孟敬子所问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讲的这三个问题。从文章中
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这位鲁国的大夫,一定问他,对于处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
秘诀?而曾子不管那些,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因此下面一句话说“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所谓“笾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在这句话里代表了“
执政”之事。古代政治上的朝圭、朝服都有不同的标记,尤其
如执法施政的文物,对此更注重。像以前宪兵的臂章图案,有人以为是狮子,其实不是
狮子,是狴,古代执法的标志。相传古代有这种野兽,非常灵敏,能辨别好人坏人,遇
见坏人一定用角去刺,对好人不刺。这些都是古代的标志。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
我只能贡献你作人处事的修养。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
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后来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天下钱谷出入方面的某
些问题,陈平对以“有主者”;以及汉宣帝时的“丙吉问牛”
都是同一道理。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
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去做。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
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可以
去问那些专家。
学问深时意气平
下一节是门人们记载曾子平常所教诲的。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
从事于斯矣。
这是曾子提出他同学颜回的美德:“以能问于不能”。凡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
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慢,就是很自满,不肯向人请教。而颜回虽然高人一等,却
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楚,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一番。这也是诸葛
亮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他的名言“集思广益”,就是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
己的知识见解。对自己非常有利益。这也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请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儒家标榜
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虽然浅近的话,但往往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以
多问于寡”的多指知识渊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知识非常渊博。“问于寡”,
就是问于知识不如自己渊博的人。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
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
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
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
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
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五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
以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来体会,几乎每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做到。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
,对这五点都做到了。孔子所赞叹的颜回,他学问的火候优点,在此可见一斑了。
临大节而不可夺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
人也。
人的学问修养做到在朋友之间,“可以托六尺之孤”,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难,
简直没有。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政治上有名的托孤,是刘备白帝
城托孤给诸葛亮。刘备的儿子刘禅,谁都知道的阿斗。以前骂笨头笨脑没有出息的年轻
人,就骂“阿斗”。刘备在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嗣子可辅则辅之
,不可辅则取而代之。”这就是刘备。诸葛亮是很亮,五十支光,刘备大概一百支光,
比他更亮。他这句话可把诸葛亮吓住了,立即跪下来:“臣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说,你放心吧!我把这条命卖给你了,不管你儿子可扶不可
扶,我一定帮忙到底。于是“鞠躬尽卒,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等于他自己为自己算了
命,就定案了,后来也就真的做到了。这是从历史上说大的托孤。个人的托孤,尤其现
在这个社会,假使朋友死了,还能照顾朋友的家庭,尤其照顾朋友孩子的,别人会说“
疯子人与!疯子人也。”绝不会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现在的社会风气就这样的
。但是照中国文化的大义,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就“可以寄百里之命”。“百里”扩
而充之也代表了天下。过去,唐以后所谓百里侯称县长;春秋战国时代的百里,在政治
制度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古代称县长为父母官,就是说对于百姓而言,有如父母般
的关怀、照顾。“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地方首长,将地方老
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交给这种人负责保障了。这两点都很困难。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小事糊涂没关系,面临大节当头时,怎么都变动不了才行
。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临大节而不可夺,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陆秀夫,可以说是儒家
的光荣人物。但是研究文天祥的生平,上半生风流放诞,花花公子,他做太守的时候,
歌姬如林,一天到晚喝酒听歌。可是当国家大难来临的时候,连与太太儿女们告别的时
候都没有。尤其难得的是从容就义。所谓“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而且他从容到
什么程度呢?元朝的忽必烈,对他十分尊崇、十分重视,硬是空着宰相的位置等了他三
年,只要他一点头,就可以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忽必烈和他谈过好几次,口口声声尊
称他文先生,推崇他,要请他出来,他就是不答应。这样坐了几年牢,最后一次和忽必
烈谈话时,他对忽必烈说,你这样对我,推崇我, 我非常感谢你,也可以说你是我一个
知己,既然是知己,那你就要成全我。忽必烈见他在牢里三年,始终如此,知道实在没
有办法了,于是答应他说,好吧!那就明天吧!文天祥听了这句话,马上就跪下来说,
谢了!谢了!在他三年坐牢的时候,
他的一个学生,恐怕他受不了而变节,备办了三牲祭品,并写了一篇祭文去生祭他。文
天祥照样吃了祭品,看了那篇祭文,然后让人转告他的学生,要他们放心,他绝不会做
对不起宋朝的事情。他的上半生,吃、喝、玩、乐,什么都来,可是“临大节而不可夺
”。所以我们平时看到一些人好像吊儿郎当的,但是不要因此而轻视他 们。看人要看大
节。曾子说,这样的人是君子吧?的确是真正的君子了。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孔孟思想所谓的学问,并不是读死书,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
文言文,同时也不是的呢吗呀吧的白话文。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这一节书上所提
的这种人,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学问所在。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这几节都是记载曾子所讲的孔门学问的精华,下面等于是两个小结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这是上古的政治制
度,也是社会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
字下面加一横。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出来做官,执行任务做
公务员,就叫出仕。所以古代的士,并不是普普通通一个读书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
教育都是政府主办,一个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平民教育是由孔子开始
的,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称。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
知识分子的通称。所以他是说一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 “不可以不弘毅”,“弘”
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
对事情处理有见解。有些人有见解,但请他当主管,却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下不了决
断;有人很容易下决心,但眼光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见解、果断、决心加起
来的“弘毅”,而且中间还要有正气,立场公正。他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是
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养成这两个基本条件呢?因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
起了很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这个道是领导,也是指道路。责任担得重,前面人
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 漫长的。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
穷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我们现在的
教育,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于是“生活就是教育”,由此一变而成“现实就是教育”
了。换言之,“知识就是钞票”,学一样东西,先问学了以后能赚多少钱。所以我国文
化中古代的教育精神,和现在是两回事,两者处于矛盾状况。当然,这只是一个过渡时
期。在我看来,是要变的,要回转过来的。不过在变、在回转过程夹缝中的我们这一代
,几十年来实在很可怜。但是我们对未来的还是要认识清楚,将来还是要走上这条路,
这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下面的话是引伸,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
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
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
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西方文化的爱
,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
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
候?有没有得退休呢?这是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
的。当然,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
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
两个条件。
上面几节连起来,是用曾子所讲的学问修养,来说明孔门所传学问的道理、方法与
目的。下面又是文章的另一波澜起伏。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