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泰伯第八别裁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4日01:29:0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文章自己的好
说到写文章,我曾和年轻的同学们谈到,为什么写不好文章:一开头面对稿纸,已
经害怕了一半,手里拿起笔又害怕了一半。笔和稿纸齐全了,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原
因是在自己心里老想“我现在写文章了”,那就写不好。其实写文章没有什么道理,拿
到纸笔先不要当作自己写文章,当自己放屁好了,爱放什么尽管放,想到就写。完稿以
后,放下笔,自己再看,对与不对再作修正。就像房屋中的家具一样,椅子放得不对,
把它搬一搬,桌子的位置不好,搬一搬,几次一搬就对头了。
各个都会写文章,大家都说怕写文章,或说你的文章好,我的文章不好。写不好文章,
都是自己把自己吓坏的,没有自信,也就是不弘毅,这也要有点傲气,你的文章有你的
味道,我的文章有我的味道,我不好有不好的味道,也是文章,不能说不是文章。一定
要养成自己这种弘毅的气派,多写几回就成了,有什么难处?尤其现在写白话文章,更
好写了。至于说要成为一个文学家,那是另外一回事。平心而论这要有天才,和艺术家
一样。不会画画的,哭也哭不出一张画来。叫我画人物,鼻子会像大蒜,眼睛会成凤梨
。但是画家随便一涂,就对。这是天才。
现在我们看到这篇文章,孔门弟子的编排,要来个波澜起伏了。上面讲了一大篇高
潮,用曾子的话来说明孔门学问。接着下面是一段平路了。老是高潮上去,像演戏,也
演不下去的。下面是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是孔门教育,作学问的内容。第一个是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兴于诗的
兴念去声,读如兴趣的兴。所兴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压抑在内心,要变成
病态心理,所以一定要发挥。情感最好的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诗即其一。古代所
谓的诗,就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古代诗与音乐是不可分的,而且诗也
就是文学的艺术。所以孔子说人的基本修养,要会诗。关于这一点我常想到,从事严肃
工作的,如政治的、经济的,乃至于作医生的人要注意。我常
常劝一些医生朋友学画,一个真正的名医,生活好可怜。我认为医生的太太都很伟大,
医生几乎没有私生活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到晚,一天与上百病人接触,每个
人都愁眉苦脸的,一直下去,自己都要病了,尤其精神科的医生为然。我对一位精神科
的医生开玩笑说:“你也差不多了。”有一位荣民总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说:“你这话是
对的。我当年做学生学这科时,那位教我们的老师,看起来就像精神病的样子。精神科
医生病人看多了,自然就变成精神病似的。”有人说官僚气,
我说这没有什么希奇,官做久了就自然是那个样子,习惯了;医生就是医生气,见到朋
友说人血压高了;商人一定市侩气。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都是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
职业病。某一行干久了,看人看事的观点,都惯于从这一角度出发。所以凡从事严肃工
作的人都要注意,过去这种生活上的调剂就靠诗,以艺术的修养作调剂。所以过去的官
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诗也作得多,这绝不是他故意这么做,而是闲下来,有许多感
情无法发挥,只好寄托在这上面。所以孔子说“兴于诗”。例如王安石的诗与政治生活
,几乎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但学艺术、学文学久了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谓“文人无行”。一般说来,认为
真正纯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大好,吊儿郎当,恃才傲物,看不起人。还有一个最大的毛
病,千古以来,文人相轻,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以前有一个笑话
,说有人作诗一首吹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乡,我乡文章数舍弟,舍弟
跟我学文章。”说来转去,转了一个大弯,最后还是自己文章好。所以中和艺术的修养
,就要“立于礼”。我们一般人将学者文人连起来,事实上学
者是学者,学术专家是学者;文人是文章写得好,不一定是学者。有些人文章写得好,
如果和他讨论某一学问思想,如谈经济学、心理学等等,他就不懂了。曾经有 一次,各
种专家学者和某大文豪在一起闲谈,那位大文豪听得不大耐烦,就问科学家说:“你说
电脑好,电脑会不会作诗?”使在坐无人答话。当然那位科学家也不好怎么答,我出来
代他答了,我说电脑也可以作诗,不过作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一二三四五,东西南
北中”,也未必不是诗。抗战期间的汽车常抛锚,就有人改了古人一首诗加以描写道: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那也是诗,一个文人,光是
文章好,没有哲学修养,不懂科学,毛病就大了。所以光“兴于诗”还不行,要“立于
礼”,立脚点要站在“礼”上,这个“礼”就是《礼 记》的精神,包括了哲学的思想与
科学的精神。“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古代孔子修订的《乐经》,没有传下来,
失传了。《乐经》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也就是整个民生育乐的境界。
愚民政策
讲了孔子教育的方法、目标与内容以后,下面所说的一节,是另一个问题了。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们打倒孔家店,这句话也是孔子的“罪状”之一。照字面
上讲,“民”就是一般人,老百姓。“可使由之”,叫他做就是了。等于军队下命令,
目标正前方,距离若干,限几分钟到达。只下命令叫他去。“不可使知之”,不可以叫
他知道理由,绝对的服从。到了民国以来,“五四运动”前后,有好几个人改这两句话
。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说,孔子绝对民主,古人对这两句书,圈点句读错了,应该是“
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可以公开选择投票,给他们政治自由。“不
可使,知之。”老百姓还没有到达水准,“知之”,教育他,训练他,先使他知。改得
好像是非常好。
但又有人不同意,说康、梁的句读也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看看这个社
会、老百姓可以民主了,给他民主。“不可,使知之。”看看老百姓还不可以民主的时
候,“使知之”,要教育他。但不管他们怎样圈点,反正都是好心帮我们孔夫子的忙,
都是主张孔子是绝对民主,不要打倒孔家店,不必要乱批评。但在我个人,早年也认为
他们这样圈来圈去有道理。现在老了,有时脑子很顽固,认为不必要另外圈点,就是原
来那个样子。事实上对于一般人,有时候只可以要他去做,无法教他知道所以这么做的
原因,这是我根据几十年的经验来的。到今天为止,我是这样的看法,也许明天更聪明
一点,再改变也说不定。不过到今天为止,据我所了解,有些人如果要他去做事,先把
一切计划理由告诉他,他去做起来一定很糟糕。好像带部队,下命令,三百公尺,限五
十秒跑到,跑得到有奖,跑不到处罚。结果跑到了,奖赏他就是了,他一定非常高兴。
假如先告诉他理由,什么政治学,什么心理学、什么学什么学的,结果他跑到半路上研
究起心理学、政治学来了,目标达不到了。据此回转来一想,孔子的话绝对的对,并不
是一般人所说的愚民政策。事实上有些人的头脑、程度、才具只能够听命于人,当然有
些人是天生的领导人才。曾有两位同盟会的老先生告诉我,国父孙总理很会说笑话,有
一次在上海,大家坐下来谈天,他问大家能够做些什么?大家说了后,回过来问他。总
理说,我想了半天,除了当领导以外,一无所能。这个话听来蛮妙的,实际上是老实话
。大家仔细一想,总理这句话绝对是对的,他就是天生的领袖人才,这是谁也无法否认
的事实。相反的,有些人就是天生听命于人的,能成为非常好的干部。这种人如果去做
领导人,下命令,一定做不好。碰到这样的人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外
,我还有一个体会,天下的事业,都是浑小子闯出来的。到年纪大懂得多了,经验丰富
,别说去创业,赶公共汽车都怕被汽车碾了。懂是懂得多,可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是一句名言,不必去另外圈点了。
社会动乱之源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好勇”,动不动爱打架,冲动。以国家而言,如过去有许多军阀好战,那
是好勇。“疾贫”,讨厌贫穷,受不了贫穷的苦。这两点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也可以
连起来说,一个社会到了贫穷的时候,人就不要命,好勇了,是乱源。以社会的观点来
看历史,一个时代好动乱,一定是在社会贫穷、经济衰落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饥寒
起盗心”。“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社会教育没落,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
没有爱人的心,大家自私,对失败、失足的人没有同情心,不
能包容,这是社会的大病态,时积日久,时代就乱了。如果研究社会、政治演变的历史
,都逃不出孔子这两句话的范围。一个普通人,要叫他只顾精神的修养,不受物质上贫
困的影响,发挥出坚强崇高的人格,这是做不到的。可以如此要求少数人,不能要求一
般的人。所以一到了整个社会贫穷,再加上教育的堤防崩溃,动辄好勇,这样的社会,
非变乱不可。到了“人而不仁”,以杀人、以消灭别人为乐,这就是社会很深的病态了
。有时以政治、宗教、社会、哲学的观点来看,好杀人的人,是一种心理变态。如研究
军事思想史时,同时也要研究许多人性。如在现代史料中,有许多人研究希特勒,他就
有性心理变态,这些都是乱源。
知人于微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上面讲了许多孔门教育的大原则。这里提出来,孔子对于个人教育的观点。也是衔
接上文之“疾之已甚”的注解。
已好几次提过才、德、学三者都周全具备的人并不多。以前政治上有个大秘密,历
史上聪明的帝王,喜欢用贪而能者。即使明知其品德不大好而才高的,派出来做官,有
时还睁只眼闭只眼,上面不大管,但这种人真能替国家社会做好事。有的人非常廉洁,
品格非常好,学问也好,可是笨得要死,不能做事。那就派到翰林院去,地位高高的,
可是搞了半天,在那里喝西北风。再举一个例子: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当了皇帝以
后,有一个年轻时的同学赵普,他自己说没有读过多少书,后来当了宰相,自称以半部
《论语》治天下。他抽屉里放的也是《论语》,有政治问题解决不了,就翻翻《论语》
,好像现在信宗教的人查经一样。
宋太祖喜欢晚上穿了便衣到大臣的家中走走,因为以前与赵普的家人都认识,所以
尤其喜欢到他家中。有一个冬天下大雪的晚上,赵普夫妻俩以为这样冷的天气,大概皇
帝不会来,不料后来有人敲门,皇帝还是来了。这一下可把赵普夫妇吓坏了,因为当时
南方还没有平定,当天下午进贡送来一批东西,他还没有向上报,赶快跪下来接驾,奏
明原因。宋太祖安慰他说没有关系,公事明天早上再说。他仍在客厅转来转去。突然看
见贡品中有一个大瓶子,上面写好送赵普的,宋太祖大感希奇,打开来看看,连赵普在
内谁也没料到里面都是瓜子金。赵普夫妇吓死了,立刻又跪下来奏明实在还没有仔细看
过,并不知道是黄金。宋太祖说:“你身为一个宰相,别人不知道,以为天下事决定在
你书生之手。外邦既要送你这么一点东西,算得了什么?你收了,照收不误!”不论宋
太祖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了不起的。但另外一个人曹彬,原来与赵匡胤是同僚,也是好
朋友,他是五代时周朝的外戚。赵匡胤常常约他去喝酒,他却坚持不肯,始终中立不倚
,守住岗位。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
认为他人品好,和赵普一样重用。有人在赵匡胤面前打这人的小报告都打不进去,这就
是赵匡胤识人于微的地方。
这些故事,就是说才德俱全的人,就是国家的大臣,是社会上了不起的人物。现在
孔子也是说到才与德不能相配合的问题。中国文化经过周公整理集中起来,孔子不过继
承他的道统。周公从事政治,做国家的首相,有名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
是他的典故。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来;吃一餐饭,三次把饭吐出来,去接见客人,
处理公事。一国的首相,内政、外交都要他办,所有来见他的人,又从不拒绝,是如此
的忙。不只是忙,他对于下面的人,所有的事务,如此尽心,
如此好的态度,这就是周公的才能与美德。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与美德,但骄傲看不
起人,悭吝得连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又舍不得花钱,舍不得帮忙别人,勉励别人,舍
不得给人家一纸奖状的话,那也免谈了,他做出来的成绩,一定没有什么可看的了。这
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才能而且很努力,还要修养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要不骄不
吝。不骄傲就是谦虚,不悭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气魄。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
下面开始是第二篇的呼应,也就是为政之道的发挥,与学问修养达到外用的一个重
点。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
。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俸和禄是两回事,前面“子
张学干禄”中也曾讲过,“俸,是薪俸,就是现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发给相当的
代价,“禄”,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不过制度不同。如前清,一个学生“十年窗下
无人问”,为什么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码的功名,考中了就有禄
,得到实物配给,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功名的方面,不问官位。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
“俸”与“禄”加起来,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孔子当时这个“谷”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
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
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孔子距现在两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
,都为了待遇,讲好听一点,为了前程。
提到教育问题,感慨很多,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成了问题。我说中国的教育,三千
年来都是问题,也可以说世界上人类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呢?三千年来的
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为什么重男轻女?男孩将来长大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因此就
望子成龙。而古代望子成龙最好的出路是读书,古人于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副对联要改作:“万般皆上品,
唯有读书低。”这是我个人观察现代化社会的感受。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
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
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在我个人反省,不能说没有。如果严格讲学问
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到现在,因为西方文化一来,教育制度
变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变,变了以后如何?看了几十年的情形,据我了解,与以
前并没有两样,不过换了一个名称。
“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这和我们所讲过去的观念,没有两样。
所以现在大专联考选科系,最好考上医科,将来当医生,不求人。因此教育的目的
一直是为了生活,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
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
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动乱,他真正
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
来他的思想
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例如因满清入关而引发的民族观念,是受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
、李二曲几个人的思想所影响。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
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
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
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
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
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
去研究。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