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子罕第九别裁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26日10:12:0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伸。
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第一句话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由这一篇的记载,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讲“利”。所
谓“利”,现代的观念每每就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利害关系
”的意思,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大服气,因为我们平常也似乎不大谈利害的关系
。其实不然,仔细研究起来,尤其研究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打利害关
系的主意。尤其春秋战国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
的观点上。我们知道中国的法家,荀子、韩非子,尤其韩非子有一篇《说难》,就谈到
说话之难。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没有考试,人要取得功名富贵、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
。所谓游说之士,并不是乱吹就行,必须要学问渊博,同时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去见
各国的领导人,拿出个人的特别见解,指出当时的利害关系,所谓动之以利害,取得人
主的信任,就可荣获功名地位。所以这句话中“利”字的涵义,我们先要了解。对人“
说之以利害”,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
的学问。由这一篇书看,孔子讲不讲利害?“罕言利”,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
。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是绝不
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讲不讲命?后世以算命看相的“命”为命,但是这里的命是广义的,包
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
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但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
生命的来源怎样?还没有搞清楚。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
稚可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
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
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
提到“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所以对于“命”,孔子很少讲。因此,学校里念哲
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并非真通哲学,只能说是替哲学家传播哲学知识。真正哲学家,
都不是学哲学出身的。曾有一个在日本学医的学生说,学了医以后,感到痛苦,反而对
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生许多怀疑,所以需要学哲学,否则脑子要崩溃。他这个意见很
对,但丛书本上学哲学很糟糕,结果
只成为一个哲学书呆子,而不是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大多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像现在
流行的存在主义,也是一个医生搞出来的。很多人懂得哲学而不是哲学家,譬如乡下没
有读过书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
那样辛苦?她说:“命不好啊!”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了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
苦。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所以有许多学哲学的,最后学疯了,究竟人生为
了什么?越搞越不清楚,后来觉得人生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自己,弄到只好自杀,这就
是不懂命。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

第三,孔子很少说“仁”,这是一个大问题了。我们讲中国文化,动辄讲孔子,而
且动辄讲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现在我们根据《论语》,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学生们直
接的记载,这不能不承认的。而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
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
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
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
。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很少讲“命”,很少讲“仁”。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
难讲。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可以从《论语》全书中,
自己找出答案。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
?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
。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
一样的专家。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
。在古代的书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为“某某先生是擅
讲党义名家”。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长。在这里所说“博学而
无所成名”,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那一种学问的专家。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
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
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从字面上看,这段文章,
就这样解释完了。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这有
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背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老师要我
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就是靠这个办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
来了。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理,他这个“执御”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
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所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来,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
的话都死记不忘。
礼的变态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
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
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
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
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
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
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
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以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
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在的敬礼
,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态姿势都是花
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嗨,统统出笼,洋
洋大观。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
上做到,实在很难。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第一是“毋意”,(这个
“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
”。)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
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
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
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
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
,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
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
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
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
“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
—《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
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
,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
“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专
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
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所谓“经”,也便是“四书五经”的“经”的意
思。)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相”,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
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
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
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
相。
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次某大学社团举办的哲学讨论会中,讲过一个“我与无我”
的专题。我们常在哲学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无我的境界。可能吗?先就事实来说,不
可能。譬如有人说:
“我告诉你,我绝对客观。”这句话对不对?不对。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我很
客观了。”这就是“我”的主观。哪里是客观?等于说“中”,天下有没有一个“中”
?因为“中”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中”这个观念。其实对比出的这个“中”,对
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
,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
中间的。所以说绝对“无我”,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 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
人。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会非常快乐。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
为自己“有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
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
就是最快乐的境界。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菩萨”?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
称“菩提萨埵”,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
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所
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
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
到过菩萨。
不过我朋友曾经看到一个人,可以说得上是菩萨。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驶往澎湖
的船,途中遇难了。船上有一个认识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这船到澎湖去。在海
难来时,有船员看见他有病,丢了一个救生圈给他,要他先离船逃生。他接到救生圈后
,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上。后来看见一个妇人抱了一个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
个救生圈转送给了这对母子。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样的。原来丢救生圈的
船员,忙了一阵子回来,见他还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没有了,问他怎么还不逃命?救
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这种状况下,他还能安详地微笑,可见是什么样的胸襟了
。)也不讲话。这位船员东找西找,又找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又送给了另外一个人逃
生。结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从容。这是“无我”。他这样做不是被强迫的,完全
是自动的,这就叫做“无我”、爱人。我们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悲惨,但在他的心境却
很安然。他不是自杀,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怜悯。但在事实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
,没有办法真无我。每个人同样画画,画出来各有不同。你写文章如在文章里“无我”
,就没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写了。同样一件事情做起来就有“我”的精神。要将全副
的我,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
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
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来以一个事实,来讲孔子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
虎,据说阳虎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
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
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
很危险的一件事故。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可是孔子说,没
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说自文王死后
,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
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
,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
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
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
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
佑。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
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始终建立一个
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
神。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
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没有跑过警报,
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
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中国文化的责任
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
化,那我们不会死的。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良冶之门多钝铁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
师,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
!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而且学问又渊博。后来有人把
他们的这段谈话报告孔子,孔子听了这个话就说,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
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
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
对自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这种都是恭维
的话,不能听信的,天下的知识是求不完的。《庄子》也有一段话说:“生也有涯,而
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求
无限的知识,太危险了。这个道理是很对,但对年轻的学生,这下半截话,我们就打住
不讲了。否则,他们正好引《庄子》这句话为不读书的理由。
孔子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
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
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
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
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
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
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
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
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
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
。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古之学者为己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他说,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句话很妙了,如以现
代观念来说笑话,孔子没有参加联考——考试,所以学问渊博了。好像反过来说,一参
加考试,就完了。有没有这个道理?当然没有。也有人解释说,孔子是说,因为我不轻
于尝试,所以就多才多艺了。这是怎么说法呢?他们说,在大庭广众之中,或在宴会里
就看得到,凡是喜欢说话的人,总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里,一问三不知,不表示
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
没有。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使臣
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赵匡胤就考虑,在宋朝有哪
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在自己卫队中
,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
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
应,什么都不谈。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
,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也可以从这第二个笑话去
理解。还有第三个笑话,是拿童二树的不考试来解释。童二树这个人,我似乎提过,是
清代的画家,梅花画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学家、学问家,但没有参加过考试而没有功
名。古代考试都很麻烦,为了防止“夹带”要搜身。童二树在进考场时,门口的警卫要
搜查他。他说国家开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选天下的人才,现在我来应试,却先把我当小
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丧失了,那我何必参加考试?他就这样提着考篮走了。从此不
参加考试,在家里读书作学问。作学问自己用得着,然后就成大名。这是第三点解释。
这些都是拿《论语》当笑话讲的解释。
那么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
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
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
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
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
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在
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欢,有兴趣,爱学什么就学什么。若
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
个圈就是十万元。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
不到的。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为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
可。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没有
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这个精神,才能深入,才能
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下面说到孔子真正学问的修养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
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我便就我所知
的答复。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那我怎么办?因为没有
主观,没有成见,就“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
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
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
也是这样。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
,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
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
,什么都懂,行为作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
么都不懂。”这是真话。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
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
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真理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
们可以退一步说,孔子所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
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洞的没有什
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
半罐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画,他是筋骨发胀
,并不是故意的。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
会躲开,绝不动手。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
。所以孔子这一点,就是学问修养成就的真正境界。
下面是孔子晚年的感叹: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是感叹时代,孔子认为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他的希望不是对他个人,而是对于
时代,感叹时代的无法挽救。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几样东西很奇怪的,就是龙、凤、麒
麟。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黄帝的时候,就对龙的观念非常重视,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中国文化的标志就是龙。讲到这里是一个大的问题了。西方人据《圣经》,认为龙是
恶魔,所以有一派教会,不准家里有龙的画及模型。而且更认为第一次“黄祸”是元朝
;还有第二次“黄祸”,就是东方这个“魔鬼”要来了。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过去英
国人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试验,促使中国的孤儿与外国的孤儿结婚,结果第一代生下来
,眼睛变黑了;再生一代,头发也变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肤也变黄了。随便怎样配都是
这样。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东西,他们内心上都在防备。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这件
事,不能不知道。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文化敬佩,但他们
内心还是处处防着我们。西方人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认为“龙”是可怕的,国内某一教
派的人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认为中国的龙就是恐龙,这也错了。我常告诉西方朋友,不
要把恐龙当作中国文化中的龙。但中国文化中的龙到底有没有?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一个人看到整个的一条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了龙头
,看不见尾,看到身子,看不到头尾。所以把恐龙当作中国的龙,是一个大笑话。但究
竟有没有这个生物,不去管它,这只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到底是代表什么呢?八个
字,就是《易经》的文化所表示的:“变化无常,隐现莫测。”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
要有“子畏于匡”的那种信心,永远打不倒的,永远站起来的。为什么要用龙来代表?
因为中国人所讲的龙,是空中能飞,陆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动物,说大可以塞满宇宙,
说小可以细如发丝,这就是我们的龙。中国文化就像这个龙。至于风,同龙一样,在画
上画得和野鸡相似。但始终没人看到过,只是传说上,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
来了,凤鸟才出来一下。所以孔子用凤来感叹这个时代,所谓“凤鸟不至”,这句话的
涵义,等于现在的说法——“这时代
不是我们的了!”而“河不出图”这句话的意思呢?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是《易经》八
卦,而八卦的来源,据说是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龙变成了一匹马,这马的背上背了一
个图案出来,这就是《河图》。另有《洛书》,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
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大禹看了以后,
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好了水患。于是《河图》、《洛书
》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与哲学的先导。
孔子的感叹就是说像“凤鸟至”、“河出图”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时代,再不会出现
了。换言之,他虽想挽救这个变乱的时代而达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纪大,也办不到了
。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养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历史时代是那么热忱,那么有心,可
是他觉得时间不属于他,大有力不从心的感慨。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