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今日事,今日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子罕第九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26日10:12:5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行为心理学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尤其对这三种
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
贵人,掌政权的。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
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
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
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瞎子。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
字就是年轻。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孔子虽然
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这本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
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
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
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
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
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
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
道德修养有关。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
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
。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
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这
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
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
—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
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
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
”。“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
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
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
。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
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
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
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
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我们
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我
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
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
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
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
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
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
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
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
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
他心理上的修养。
不见顶相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这是颜回对孔子崇敬的评论。
“喟然叹曰”的“喟”字,是叹气的意思。距今两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叹,许
多人都知道他的。他对《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有特别见解的评论。他的名字就叫
“金喟”,又名“圣叹”。据说他姓张,并不姓金。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金圣
叹出生时,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厅中等待,当时厅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听见画中的
孔子喟然叹了一口气,这时丫环从里面出来报喜,说生了一个孙少爷。他祖父心里很难
过,孙子生出来,孔子在叹气,觉得这个孙子将来会有问题,所以取名金喟,又名圣叹
,这是一个传说,在此当闲话一提。
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文
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与众不同
,其中有一种相名为“不见顶相”。佛教徒们研究佛经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
怪,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后来多读了书才明白。所以有人来问我,为什么释迦牟尼会看
不见头顶?我说如果看不见他的头顶,那不是佛,是妖怪,应该打倒。实际上所谓“不
见顶相”,就是“仰之弥高”的意思,太崇高了。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学的人,把这句
话当成真的了,说释迦牟尼没有天灵盖,殊不知这是崇高伟大、没有止境的意思。“钻
之弥坚”,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越钻研越厚实。“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侠小说来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
。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极拳、八卦拳,内功到了
家似的。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可用一句土话解释,就是“这个人摸不透”。他的学问
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所以用这四句话的文学境界来形容,益见
孔子的伟大。这是颜回跟从孔子,对孔子所加赞叹的结论。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民族
文化伟大的圣人,譬如西方人尊重耶稣,以后都变成宗教性的“神格化”,替他穿上宗
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顶,
事实上是否这样呢?这点我们要注意。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们反过来
,随便找一个乡下很土的种田人,一个老实人,对他研究研究看,就可发现一个平凡的
人,也就是
一个伟人。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
凡”的毛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见这个人有限。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
,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家,
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那就是颜回所讲孔子这四句话的境界。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注意“循循”这两个字,
“循”是跟着走。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处世也是如此,讲理论容易,做起来很难。在
学校里教学生,就常会感到非常讨厌,有时候心里会想:“你还没有懂?真蠢!”当我
们有了这个心理的时候,马上感觉自己到底不是孔子。颜回这里说孔子,对学生不会发
这种脾气。“循循然善诱人”,教育是诱导的,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什么是诱导?这
是好听的名词,说穿了只是“骗人”而已,善意的“骗”。好像小孩子玩火柴,这是多
危险的事,你如说不准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赶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骗他,要诱导他,使
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丢了,来拿其他的玩具。这就是“循循善诱”,就是这
样“骗”人。
教育如此,推而广之,诸位出去做领导的人,从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是把
他带上正路。人性就必须这样处理。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讲到人性,就主
张堵不得的。你说:“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尤其是对一个小孩的教育,你
说不准,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师,听你的,但心
里非常反感,从心理学来看,就只这一点反感,慢慢积累起来,到最后他对一切事物都
有了反抗性的习惯了。越是受压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办法,循循然善诱。当
然有时候有例外,像军人带兵,老实说没有那么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
何,没有理由,因为战场上必须这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平常的教育则还是要“循循然善诱人。”像对年轻人有一件事就感觉得到,有些书越禁
止,他越偷偷的看。所以循循善诱是一个原则。方法怎样运用,则和用兵一样,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住人,把
门打开给他看,诱导他进去。但用什么诱导他呢?用什么“骗”他呢?“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所谓人文的学问,就是这两句话。什么是“博我以文?”就是知识要渊博。
我时常感觉到,现在的教育,从五四运动白话文流行以后,有一大功劳,知识普及了,
现在的青年知识渊博了,这就是“博我以文”。尤其现在加上传播事业发达,每个家庭
有电视,在社会上有电影、报纸、刊物、广播,各种传播知识的工具,以致现在十几岁
的青年,对于常识,比我们当年二三十岁时还知道的更多。当年我们书是读得多,对于
普通知识还是傻傻的。乡下出来,看到飞机、轮船,还叫“飞轮机”、“火轮船”。现
在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可是知识越渊博,学问越没有了,缺乏了下面“约我以
礼”的涵养。我们要了解,“博我以文”的“文”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识。
知识要渊博。但知识越渊博的人,思想越没有中心。所以中国政治,在过去领导上有一
个秘密。当然,这在历史上不会写出来,任何一个皇帝成功了,都不会传给徒弟的。这
秘密是什么呢?他尽管采用知识多的人,渊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实而学识不
多的人,他稳得住。凡是知识越渊博的人越靠不住,因为他没有中心思想。对于这种人
,给予的官位、头衔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权力,并不交给他。知识多了的人,好的可
以说成坏的,坏的可以说成好的。像现在的人好讲逻辑,把西方的一种思想方法,也当
哲学来讲。例如说到法理学的话,如果我们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对的。但是打了他一下
,他可以要求验伤,告你伤害。他说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权,至少在
判决确定前,他还只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权,人权第一,你犯了伤害罪。
讲法律逻辑,这是对的。但从另一面讲,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坏人就该打,可以不跟
他讲这一套。这就是说死守逻辑的坏处,也就是说仅仅是“博我以文”的流弊。以下面
这句“约我以礼”来救这个流弊就对了。知识要渊博,思想要有原则,走一个专精的道
路,作人处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这是颜回第二点说到孔子教育他的方法,也
可以说是他的心得。
第三点他说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欲罢不能”之感,他说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
不再研究了,可是却像谈恋爱一样,藕断丝连,总摆不下来。“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
尔。”颜回说他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学,然后感觉到很不错、很成功,好像
自己建立了一个东西,自己觉得“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赖老师了,好
像行了,结果冷静下来一反省,还是不行。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
绪,不晓得怎么走,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这是颜回口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就是这
样一个人,讲他的作人,崇高、伟大、其实,而摸不透。第二点讲到孔子教育人家,是
那么善于诱导,而且那么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渊博了以后,同时注意中心思想的建
立。第三点说明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论怎么,老是跟不上孔子。
讲到这里,我们联想到禅宗百丈大师的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堪传授。”说够得上作一个禅宗大师的徒弟,要有一个条件——比老师还高明。他
说如果学生的学问见解和老师一样,已经是矮了半截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已经走了几
十年了,这个学生还是在几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后面跟着老师走。教育的目的希望后一
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轻一代的学问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作徒弟。所以我经常有个
感想,我们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领导青年们,所期望于后一辈青年的,就要效法这几
句话,希望后面的青年比我们行。有一次演讲,谈到命运的问题,我说我们这一代,不
包括现在的青年,不必算命,如果要算八字,我对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经批
断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我们这一代是命中注定垫墙基的。但是不要
自认悲哀,这是神圣的,一个建筑物基础不稳固就不好。所以我们这一代要认清楚,是
未来一代的基础,自己要建立得稳固,同时希望后一代,要胜过于我们,见解学识都超
过我们,这是我们国家民族所最值得欣庆的事。如果现在发现不及我们,这有什么用?
要现在超过了我们。如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见过于师”的青年
就是英才,但是这种人才,始终很难得。
大丈夫当如是乎?
下面继续说孔子作人外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
?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
道路乎?
这是说孔子的修养。由这一段话看出两点,第一可见当时学生们,尤其子路、子贡
这些人,对孔子的尊敬。以另一个观点来研究,我个人经常认为——这里特别提醒大家
注意,我个人见解不一定对,只是提供大家作一个参考——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
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
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
说到取而代之,我们讲一点题外话。读《史记》,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分别看到秦
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话说是“老
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来干!”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用白话来说:“一
个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念,但两个人表达
的气度,就完全不同。一个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个人走进来,把你拉
下来:“你下来!我要坐。”而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位子,
可让我坐坐吧?”然后坐下来。气量就不同。所以我们读历史,这些文字上的要点,应
该特别注意。
我们回头再说正题:孔子当时那么多门弟子,而在那么少人口对比下,等于现在一
个非常大的党组织。尤其在孔子那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变乱已经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
弟子,都是各国的优秀分子,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都有。只要稍微动一动,任
何一国的政权,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终不干这种事情。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
,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
与教育。在这节书里可以看到,这些弟子们对他,简直捧成一个大党魁。所以后来儒家
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
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
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
存。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
情。这里说,孔子有一段时间生病,子路就把同学组织起来。把孔子视同一个皇帝或社
会组织的领袖,而叫同学们为臣,好像是层层节制的部属。这里的“臣”是阶级的观念
,俨然显示出政府组织的味道。
后来孔子病好了一点,知道了这件事,就感叹:“久矣哉!”他说我病了这样久,
在这段期间“由之行诈也。”他就骂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骗的事情,自己欺骗了良心
,违背了道德。“无臣而为有臣”,我本来是个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为什么把同
学们组织成这样?把我变成这样?“吾谁欺?欺天乎?”你骗人,这个罪过可是我背了
,我本来是老百姓,你硬把我变成这样,这不是骗人吗?骗自己?还是骗天呢?
看到这里,我们有个感想,这感想要从经验来。我们发现,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
往往会被部下捧坏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并不想这样,下面的人会把我们捧成
这样。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要注意,假使将来有那样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
样地位,别人都说你的话说得对,都对你说“是的”。这时你要考虑,不要给人捧坏了
。历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阶段会昏了头,就是被下面捧坏的。还有,当一个领导人
,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让你下来,像有位工商界
的朋友,不想做。我劝他说,你做做好事,你现在关门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
一万多员工,加上他们的家属,有好几万人靠你吃饭,你不能说不干。我劝他不要以工
商的观点,而以社会事业的观点继续做,这样就伟大,所以人到某个时候,自己想下台
,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解脱生死
回头说到正题,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用土话来说,就是“你为什么替我摆
这个臭架子?反而替我丢了人!”的意思。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对
他恭敬,而他责备子路,当然没有像我们那样用土话痛快地骂子路一顿,他反而是“引
咎自责”的态度,觉得自己没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说“吾谁欺?欺天乎?”
下面又申述理由:“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他说我与
其以君臣的关系,死在臣子的手边,还不如以师生的关系,死于你们学生的手边更好些
。这个话假如没有到那个位置去体会,是不知道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过,有些帝王死
了好可怜,曾有好几个帝王死了以后,尸体发臭,生虫没人管,几个儿子,去争着当皇
帝,真还不如一个老百姓。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后亡国自尽的时候,拿起宝剑要杀公主
,公主年纪小,跪下来问自己有什么罪,皇帝说你没有罪,错在作了皇帝的女儿。这便
同南北朝时刘宋顺帝所说:“愿后身世世勿生帝王家。”是一个道理。所以一个人死得
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难。我有些朋友,其中学佛、学道,或打坐的来问我修道的工夫
,我总是劝他们不要搞这一套,是有这种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个人
健康快乐的活着,死的时候干脆利落,不牵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这个
话也是经验中得来的。因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许多老朋友真可怜,死得不干脆利落
,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所以不
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如何安排自己将来的死,最好找一个洞,先进去睡好,自
己差不多了,搬块石头把洞门一堵,好了。否则拖累别人很痛苦。不过,这也不够解脱
,倒不如梁启超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说到这里想起了两位老朋友与殡仪馆的故事。一位是上将军某公,有一次,他说真
想在殡仪馆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有两点理由。第一,老
朋友一个个凋零,经常要跑殡仪馆,方便些。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时候,就走过去
了,也方便。第二个朋友也是一位将军,十多年前一个春节,碰到我说,今年真倒楣。
我向他为什么?他说刚过年,大正月坐三轮车去吊一个朋友的丧,到了门口付了车钱,
那个三轮车夫问道:“先生你还回去不回去?”可真把他气得
不得了,大骂车夫:“你才不回去!”不料几个月后,这位朋友真到那里不再回去了。
就是这样巧的事情。这是两个故事,也是两种绝对不同的观念。
由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达,他意思说,为什么死还要摆这种排场。第三点,
他告诉子路,你怕我死后不得大葬——就是国葬、公葬——得不到你们认为死后的光彩
。我们经常看到“生荣死哀”四个字,生的时候享尽了荣华,死后的荣耀,就是大家都
会哀痛。可是我们现在到殡仪馆吊丧,有许多人在那里已经没有哀痛之情了。
孔子这里是说,我虽然不得大葬,没有生荣死哀,“予死于道路乎?”我也没有惨
死,总是寿终正寝。我们常常看到讣文上有“寿终正寝”这四个字,但现代往往与事实
不符,因为现在的人都是死在医院,有几个寿终正寝的?古代说寿终正寝,是指死在自
己的房间里,断气以后,才抬到正门的大厅上,所以是寿终正寝。现在都死在医院,送
到太平间,哪来的正寝?还有现在殡仪馆中,有许多太太挽丈夫,儿子挽父母的挽联,
都不合理的。因为照古礼,自己是当事人,没有心情在文学境
界上作诗作联,所以亲人是没有挽联的。若是自己不会写,由别人代写,更是莫名其妙
。挽联要与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来,与之毫无感情,怎么代写?有感情的自己写,很简
单。白话的:“你死了,我也快来了!”或:“你先走一步,我会跟来的,你安心的去
吧!”不很好吗?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目前许多地方都是问题。可是我们在这里,看到
孔子对于他自己的生死,却看得非常平淡。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