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先进第十一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19:32:3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半部《论语》
现在我们开始讲下论。把下论讲完了再回来讲上论的第十篇,作为总结论。假使将
来诸位教后一辈青年,我提供各位意见,可用两个方法,一个是先讲《乡党》,孔子生
活的素描,然后再从第一篇《学而》一直讲下来。或者照我们现在这个办法,讲到第九
篇以后,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后作结论。
同时在这里我们想到,也是以前曾提到的,宋朝开国的宰相赵普说过“半部《论语
》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句名言。因为赵普与赵匡胤年轻时等于是同学,出身
比较艰苦,来自乡间,一生没有好好读过书,后来当了宰相。“半部《论语》”是谦虚
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
另一方面,据历史上记载,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停留下
来,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搁置到明天再解决。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后,往往在书房里
拿出一本书来看。后来他的左右,为了好奇,想知道这个秘密,背地里拿出来一看,就
是一部《论语》。其实《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
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本来读书就不该把书上的话呆板地用。通常某一句
书的原则,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经验,遇到不懂的句子,
问到老师时,老师说,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将来就会懂。我们当时对这种答复,心
里很不满意。但背熟了以后,年龄慢慢增加,作人做事的经验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
然触发了这一句书,给我们很大的灵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处理事情
,这是事实。
现在了解了上面的道理,开始看这第十一《先进》篇。同时告诉诸位一个经验,我
们以前读老书出身的,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私塾里读书。读的《论语》,不是现在这样
整整一部,是用木刻印在纸上。一篇装成薄薄的一本,每本两三个铜钱,准备翻弄坏了
再买新的。而我们当年读《论语》,第一篇就开始读《先进》篇,不是读《学而》篇。

素朴的美
现在我们讲《先进》的观念,和下面第十二篇《颜渊》等等,等于上论的《学而》
、《为政》、《里仁》这些篇章的注解。以实际的例证来作注解,叙述孔子当时师生之
间的讨论,以及他自己实地的一些作为。所以还是连贯的。
为什么篇名叫《先进》?我们看到上论各篇,几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头两个字来
作题。古人许多著作往往同我们现在相反。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的程序,是先构想好一
个大体,下面分几章,立好大题目,章的下面再分几项、几点,很有条理地写下来。和
盖房子一样,先画好图,搭好钢架,然后水泥一灌就行了。中国古人写文章,完全不同
。我们小时候写东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线,大致上没有什么题目。真正抒情的,自己
感情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完了以后再想一个题目。试看古人写诗,尤其唐诗中
李商隐的诗,“无题”特别多。写了以后,没有题目,算了,就叫“无题”诗。不过也
不要上当了,有些无题诗,真有题目,只是不好标明;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无法公开
,就干脆来个“无题”吧!我们知道论语中《学而》、《先进》这些题目,不见得就是
当时编书的人立的,或许是后来的人,为了分篇,就取开头两个字,作为这一篇的题目

此篇名《先进》的意思就是“前辈”。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对此非常重视。在这里涉及文化哲学的问题。他说人
类先辈——上古的人对文化开创怎么来的?上古的上古,可能没有文化,同动物一样。
人类就叫倮虫,没有毛,不穿衣,倮体的虫,也是一种生物。所以人类原先也没有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根据生活经验,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孔子说,先辈对礼乐文化,是“
野人也”。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进化、进化,才有文化的形成。“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他说我们后辈,有了文化以后就不同了。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
好,有高深的修养,受了文化的薰陶,很有学问,我们给这种人的名称是“君子”。“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假使说到实用上的话,则主张先辈的朴野。这段话到底是什么
道理呢?就是说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
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实际上人类真正的文化
,譬如礼乐,是根据内心来的,根据思想来的。真正的诚恳、其实,就是最好的文化,
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薰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
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
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
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
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
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
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
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似乎很沉着
,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因为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
得罪人。假使一个心境比较朴实一点的人,就敢说话了。譬如武则天时代的宰相杨再思
,虽然是明经出身,经历多了,作宰相以后,反而变得“恭慎畏忌,未尝忤物。”别人
问他:“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他说:“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
全身。”因此我们了解孔子所谓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
之,则吾从先进。”也是一样的观念。宁可取朴野的,“朴野”的确更可爱一点。这里
我们讲得很简单,但关系很重要,大家可以体会到孔子“宁取其朴素,不取其机械。”
的意思。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论事
下面孔子提出他的学生了。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这时候他的处境很困难,而所带领的
一些学生都不离散,大家围绕着他,团结在一起。这是他晚年时候的感叹,他说当时随
我在陈蔡之间一起蒙难的学生,现在都不在了。这是他怀念故旧之情。当时跟着他的这
些学生,都在某方面有特出的成就,也是孔子门下最有名的几个。孔子评论学生的成就
说,在品德方面最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四个人。在言语方面——当
然不是现在的语文系,而是说擅长于说话的,有宰我、子贡两个人。政事则有冉有和季
路。文学是子游和子夏。这里的四种,和上论中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等等配合起来,就看得很清楚了,一个人的成就,各有专长,全才很少。
就以孔子的学生来说,德行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做事。我们观察人才,尤其在学生里可
以看出来,有些学生品德非常好,但是绝不能叫他办事,他一办事就糟。所以作领导人
的要注意,自己不能偏爱,老实的人,人人都喜欢,但不一定能够做事。有才具的人能
办事,但不能要求他德行也好。所以过去中国帝王,用人唯才,尤其处乱世,拨乱反正
的时候,要用才,只好不管德行。我们知道,曹操下一道征求人才的命令,也是历史上
有名的文献,他说不问是偷鸡摸狗的,只要对我有帮助,都可以来投效。只有曹操有胆
子下这样的命令,后世的人不敢这样明说,可都是这样做。其次汉高祖只有张良、萧何
、陈平三杰帮他平定天下。其中陈平曾为他六出奇计,在当时只有他和陈平两个人知道
。当时汉高祖和项羽作战,要陈平对项羽做情报工作,而且用反间计,给了陈平五十镒
黄金作经费。这时有人向汉高祖挑拨,说陈平盗嫂,是最靠不住的人。汉高祖对这
个话听进去了。在陈平出去办事之前,来辞行请示的时候,提起盗嫂的事,陈平听了以
后,立即把黄金退还汉高祖,表示不去了。他说你要我办的是国家大事,我盗不盗嫂和
你国家大事有什么关系?实际上陈平根本没有哥哥,当然没有嫂嫂,而是别人捏造的,
但是他不去辩白这一套,这就是有才干的人的态度。汉高祖非常聪明,马上表示歉意,
仍然请陈平去完成任务,这也是高祖英明之处。有些人则会因小失大,往往因为这些小
事而误了大事。后来还有一个文学上有名的故事——张敞画眉。汉武帝也是了不起的皇
帝,张敞是当时的才子,后来成了名臣。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
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
汉武帝。一次,汉武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
,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
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所以读书读历史,就
是懂得人情,懂得作人做事。有时候
一些主管,对部属管得太琐碎了,好像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当圣贤,但办事的人,不一定
能当圣贤。我们在孔子的弟子中看到,德行有成就的人,言语不一定成功。而言语上有
成就的,如宰我、子贡,在德行上不一定有颜回那么标准。政治有成就的人,气度又与
德行的不同。文学好,文章写得好,更不要问了,千古以来,文士风流。历史上文人牢
骚最大,皇帝们赏赐几个宫女,找几个漂亮太太给他,多给他一点钱,官位高一点,他
就没有时间牢骚了。这都是说人才的难求全。但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全才,不过,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都好的,实在少见。
听话的颜回
下面就说到德行的问题。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上论中提到过,颜回对孔子讲的话“不违如愚”,从来不违背他的话,好像很笨,
而暗地考察,颜回还能予以发挥,而不违背原则,可见颜回并不笨。这和当面唯唯诺诺
,背后却不能发挥,或者是发挥了,却违背原则,是有分别的。前者是诚恳,后者是权
术。孔子认为颜回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帮助,说什么话他都听。孔子之成为圣人,就在这
种地方。他意思是说颜回认为他说的话都对,但真的都对吗?要多加反省。这句话不以
道德标准来说,仅讲个人行为修养,如果一个长官,遇到部下都说自己对,绝对没有反
对意见,就要反省自己对的程度。孔子说“非助我者也”,这样对我没有帮助。真正对
自己有帮助的,一定会有不同的好意见。所以一个领导人,最难处是容纳相反的意见。
对于相反的意见我们听了以后,把自己的观点推开。就他的意见想想,也蛮有道理,然
后与自己的意见作正反的中和,这种态度是作人处世的高度修养。孔子就有这气度,认
为像颜回一样,对自己的话认为句句都对,这样对于自己是不会有帮助的。
孝子闵子骞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他说真正称得上孝子的人是闵子骞。大家都看过二十四孝的故事,他的后母待他不
好,冬天制棉衣,给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衬,而对闵子骞却用便宜而不能御寒的芦花,但
是他还是很孝顺。后来终于把他的后母感动了。所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在这里
说,闵子骞真正是大孝子,“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
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
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的弟弟,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孝子。这一点
做起来很难,要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不听外人的话而变动,实在很难。如曾母投梭的故
事,我们都知道曾参是品德高超的人。有另一个同名的人因杀人被捕,于是有人向曾母
说曾参杀人了。起初曾母不相信,照样在织布机上织布。但三个人来告诉她以后,曾母
还是丢了织布梭,下机来询问,这就是信心动摇了。母子之间会这样,长官部下之间就
更难了。一个长官对于一个部下,有人说坏话,三个人说了不听,第四个人再说而仍然
能绝对信任的,不是没有,但很少,这就是说“谣言止于智者”,是很难很难的。尤其
讲到闵子骞,很多家庭出了事情,问题不出在家庭本身,旁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之间
,东讲西讲,而导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乃至婆媳之间出了问题。这就必须靠自己有
主见。所以孔子说闵子骞的后娘是不好,闵子骞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里有数,无论
别人怎么讲,他都可以不受影响。引伸这个道理,就是领导的人,更要注意。古人有句
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边怀疑,一边又用他,这个问题就太大了,不但误了自
己,更误了事情,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件事也在上论中提到过的。南容是孔子学生中德行很好的,吟诵了三遍《白圭》
这篇诗,孔子就将侄女嫁给他了。念念诗,唱几遍歌,就得到孔子侄女作太太。这当然
不是偶然的,光唱歌就唱来太太,孔子嫁侄女就太草率了。难道孔子希望侄女婿作歌星
?当然不是这道理,而是平常已经考察了南容。《白圭》诗篇的原义,是歌颂白璧无瑕
的美德。人有一点瑕疵,就是一生之累。南容因为有《白圭》的志向,有这种品性,再
加上孔子平常对他考察的结果,才把侄女嫁给他。
才命相妨的颜回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是鲁国大夫,在上论中提到过。他问孔子,学生中哪一位最好学?孔子曾再
三提到,只有颜回,不幸他短命死了。另有一种说法,孔子有一次与颜回等学生,一起
在鲁国的东门,站在城上看泰山下面的景色。孔子突然问学生们,那远处是什么东西?
学生中有眼力好的答道,看见好像有一条白链,很快过去了。颜回就说,是一个穿了白
衣的人,骑了一匹白马跑得很快,所以看来像条白链,颜回的眼力太好了。所以后人说
颜回读书太用功,视力又过分好,营养又不良,经常饿肚子,
因此三十二岁短命而死。孔子对颜回的死是很痛心的,“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那样
好学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
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段故事,也是后人据以攻击孔子的。
颜回死了,家里很穷,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来商量办丧事。古人办
丧事,棺材外面还套一样东西叫“椁”。现代也还有,我们看到出丧的行列,在棺的外
面套一个花的“罩子”一类的东西,那就是椁的古制。当时颜路买不起椁,孔子有一辆
车子,颜路就和老师商量,想变卖孔子的车子,买一具椁给颜回送丧。孔子说这不可以
,你是爱你的儿子,有这个想法。可是当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同你一样穷,有棺而无
椁,当时并没有把车子卖了为我的儿子做椁。而且他说自己之
所以不能徒步当车,是因为从事政务,常和当时一些大臣往来,不能没有车子。这要有
这个体验的人才知道。记得当年在大陆的时候,因为有事,去看一位某省的大员,坐黄
包车到省政府门口下了车,警卫多番盘问,还要办一些很麻烦的手续,我怕烦就回去了
。刚好一位厅长有事打电话给我,就顺便借了他的汽车,坐着一直进去了,非常方便简
单。五四运动以后,有人攻击孔子摆臭排场,一部破车子,既不给儿子,又不给自己最
爱的学生。但孔子的意思是说人应该行其本分,就是《中庸》
第十四章中所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穷贱,行乎穷贱。”贫穷时就过贫穷的生活
,不要做本分以外的事。家里没有钱,为了死要面子,向别人借钱负债来办丧事给活人
看,这真叫作“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孔子说他儿子死了,没有钱,丧事也办得很
简单,有棺而无椁,没有关系。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这是颜回死了,孔子非常伤心的话,因为颜
回在所有的弟子中,是最足以传孔门学问的。现在他死了,孔子学问的继承人,也将成
问题。难得有像颜回这样可以传道的人了,所以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
而谁为?
所谓恸,就是非常伤心的意思,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当时跟从在孔子左
右的学生们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听了以后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可是像颜
回这样诚恳好学的人死了,我自然是很伤心的。如果颜回这个人死了我不伤心,那么还
为哪一个伤心呢?还有哪个人的死亡,会令我这样伤心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
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死了以后,同学们主张厚葬他,来向孔子建议,但是孔子说不可以,因为厚葬
对于颜回已经没有帮助了,而且依据颜回的德行思想来说,他也不会希望厚葬的。可是
这件事学生们没有听孔子的话,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知道以后,就感叹地说,颜回生
前一直把我看成他的父亲一样,可是在安葬他这件事上,“予不得视犹子也”。所谓“
犹”者如也,犹子就是如同儿子,后世人称侄子为犹子。这里孔子是说在安葬的事上,
不能把颜回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依平日颜回生活俭约朴素的本性来办。所以他对
已死的颜回带点歉意的说“非我也”,这样的厚葬,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同学们的
意思。孔子的这一个感叹,正是率直坦然的一种表示。讲到颜回,使我们想到古往今来
,许多有才而短命或薄命的人物,颇为伤感。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说:“中路因循我
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真是达人知命的论调。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