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先进第十一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19:35:3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下面问题来了: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
知生,焉知死?
关于鬼神,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究竟有没有鬼神?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一致承认有
鬼神,但是,各个宗教承认有鬼神的理论却都不同。在大学里,拿这些不同宗教的理论
,集中到一起来研究,关于鬼神的理论也包括在内,放在一起作研究,称作“比较宗教
学”。以这种学问态度来看,每一宗教都承认鬼神。此外,唯心哲学也承认有鬼神。唯
物哲学是不承认有鬼神的,科学家们则不反对有鬼神,只是保持怀疑的态度,正在追寻
这个问题的答案。前面说过的,爱因斯坦最后信了上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现在科
学界对这门科学的研究很热衷,有“灵魂学”、“神秘学”正在积极研究,并且运用科
学仪器,如红外线照相机等,来证明灵魂的存在。他们已经有不少发现和记录。譬如人
体会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人坐过的地方,当这人离开后七八个小时,用特种照相
机还可以照到这人的影子;对于植物,也认为有知觉有感情。这些研究,都很普通而且
很积极。假如有一天科学界的灵魂学,能够以科学方法证明灵魂的存在,灵魂不是一种
物质,是一种超物质、超电子的东西。到那时候,人类的文化要起非常重大的变化。现
在欣欣向荣的科学,正在探寻生命的奥秘。
鬼神问题,在中国文化里也很重要。现在大家都讲中西文化合流,但是有一点要注
意,美国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它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研究西方文化必须了解
欧洲,而欧洲西方文化最初的根源是宗教,所以非研究西方的宗教思想不可。欧洲宗教
思想,过去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实际上鬼神的观念,就是中国过去的宗教思想。所不同
的是,把祖先的亡魂,与鬼神混在一起。所以鬼神的问题,是研究中国宗教的一个大问
题。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在上论中已经提到过“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这里又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认为先把人作好,再研究鬼神的
问题。连人都没有作好,连人都不懂,还想进一步去了解鬼神的事,太远了。“天道远
,人道迩。”天道当然不是天文学、太空学这个天道。中国过去这个天道,就是代表形
而上的,太深远了。我们活着作人,人事是浅近的。但是我们作了一辈子的人,对于人
的事还没有研究透澈,何必来谈那么远的天道呢?这等于他消极的承认有鬼神。
而他认为学生们的程度还不够,暂不讨论。所以他答复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个“事”字是作动词用,对于人事问题还没有作好就不要讨论鬼神的问题。接下
来和鬼神连贯的有个大问题了:“敢问死?”子路问人怎么死的?大家认为子路的话蛮
好笑的,怎么死还要问?但“死”的确是一门科学,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孔子答得很妙
,“未知生,焉知死?”你是怎么生的,知不知道?生从哪里来?一般人都知道是妈妈
生的。哲学中“人”究竟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重要。而每个
人都有哲学思想,只因环境或智慧的不同,有人向哲学这方面追下去,有人就不追了。
像每个人小时候都发生过一个哲学上的疑问:“我是怎样生出来的?”我们小时候问父
母,妈妈告诉我们人是从腋下生出来的,我们还感到奇怪。现在教育普及了,都知道怎
样生人,但那只是生理上的解说。
生人真有那么简单吗?照生理医学上说是很简单;但在哲学上对于医学界的解说并
不满意。医学并没有解决问题。即使是照医学上的解说,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
,外婆是外外婆生,推溯上去,最初最初的那个人怎样来的?还是问题。人的生命究竟
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大问题。究竟怎样死的?为什么要死掉?以哲学眼光来看人生,宇
宙是玩弄人的,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可作这一面的解释。天地简
直在玩弄万物,既然把人生下来,又为什么要让他死掉?这是多遗憾的事!
讲到遗憾,我们又想到哲学上的另一个问题。以我们东方哲学来说,《易经》看这
个世界,始终都是在变化中,而它的变化始终是不圆满的。我们这部《易经》从“乾”
“坤”两卦开始,最后一卦是“未济”。“未济”也可以说是没有结论的。以《易经》
来看世界,任何事都没有结束。人生有结论吗?我们也讨论过“盖棺论定”并不是结论
,人死了没有结论。宇宙、历史有没有结论?据科学、宗教、哲学所了解的,宇宙最后
还是会毁坏,毁坏了又会新生,也是没有结论。所以人生是一
个没有结论的人生,而这个没有结论的人生,永远是缺憾的。佛学里对这个世界叫做“
娑婆世界”,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本来世界就是缺憾的,而且不缺憾
就不叫做人世界,人世界本来就有缺憾,如果圆满就完了。像男女之间,大家都求圆满
,但中国有句老话,吵吵闹闹的夫妻,反而可以白首偕老;两人之间,感情好,一切都
好,就会另有缺憾,要不是没有儿女,要不就是其中一个人早死。《浮生六记》中的沈
三白和芸娘两人的感情多好!其中就一个早死了。拿小说来讲,言情小说之所以美,只
是写两三年当中的事,甚至几个月中间的事情。永远达不到目的的爱情小说才美,假使
结了婚,成了柴米夫妻,才不美哩! 再说笑话,太阳出来了,又何必落下去?永远有个
太阳,连电灯都不必要去发明了,岂不好!也有人说笑话,认为上帝造人根本造错了,
眉毛不要长在眼睛上面,如果长在指头上,牙刷都不必买了,这些是关于缺憾的笑话。
这是个缺憾的世界,在缺憾的世界中,就有缺憾的人生。花开得那么好!为什么要谢了
?人生,生活得那么好,又为什么要死了?这些都是哲学的问题。这宇宙的奥秘、神奇
,谁是他的主宰呢?有没有人管理它呢?如果有人管,这个管的人大概是用电脑计算的
。人同样都有鼻子、嘴巴、眼睛等五官,可是那么多的人,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只
看这么一点点,就有那么多的不同。所以人家说人是上帝造的,我说那个制造厂里,大
概有时候抓模型抓错了,所以有的鼻子不好,有的耳朵不好。这到底怎么来的?西方的
宗教,有的就告诉我们不要再追问,这是上帝照他的型态造了人。那么上帝的型态又是
什么样子?不知道。西方宗教说,到此止步,不能再问了,信就得救,不信不得救;东
方的宗教,信的得救,不信的更要救,好人要救,坏人更要救;在
东方宗教里,认为人生不是哪一个主宰,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另外定了一个名称:
第一因。第一个因子哪里来的?第一个“人身”哪里来的?印度来的佛教、中国的道教
,都认为人不是生物进化来的,也不是由一个主宰所创造的,也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
大问题。
简单地告诉大家,这个生死问题和鬼神问题是连起来的。东方学说认为光靠男性的
精虫、女性的卵子两个东西不能够形成一个人。人的形成需要“三元和合”,由男性的
精虫、女性的卵子,配上灵魂而形成人。现在已有人研究出来试管婴儿,将精虫和卵子
放进试管里看到他长大,那是不是三元呢?还是三元。精虫、卵子在玻璃管里或在人体
里成长,是一回事。精虫与卵子之能够结合,还是靠一个灵魂的力量来的。人生出后有
高、矮、胖、瘦、智、愚之分,不完全是遗传,遗传仅是因素之一,其中另有因缘。因
缘的观念,是来自印度佛家的文化。譬如说,我在这里讲《论语》是因,大家在这里听
就是缘,双方就有这个因和这个缘。相反的,大家是因,因为有大家在听,我才有机会
在这里讲,我就是缘。因与缘互相连锁的关系,就叫作因缘。那么人生下来,有四种因
缘,一种是亲因缘:它是种性,(这些问题讨论起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只大概
提一下。)包括了灵魂的关系,人的惯性的关系,由过去的生命历程带到了现世,又由
现世再带到来世。至于父母的遗传等等,属于疏因缘,又名增上缘。何谓增上?一颗种
籽,本身是亲因缘,种下泥土以后,因地质不同,吸收的养分不同而变,虽然变了,但
它的本性不大会变的。所以西方遗传学所讲的,在我们东方哲学说来,那不过是增上缘
的一点作用而已,并不是全部作用。有了现在的生命以后,就叫作所缘缘。何谓所缘缘
?如苏东坡的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人为了今生读书已经太迟了,今日要赶快读书
,以便来生的智慧高一点,这也可以做为所缘缘的说明。第四是等无间缘。因缘的关系
是永远连续不断的下去,所以是平等的,没有间歇性,永远是转下去,等于我们的银河
系统,是永远在转,连续关系转下去。这里大概介绍一下,这是哲学上一个专门的课题
,也是科学上一个专门的问题,很麻烦,很精细的。我们现在只能约略地讲个大概,这
也就是生死的问题。
东方哲学还有一个东西讨论,最初的生命哪里来的?东方哲学有所谓“原人论”,
原始的那个生命,最初从哪里来的?现在全世界都流行的禅宗——这是中国的特产——
其中主要的问题,也是问“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照唯物论的解释“人死如灯灭
”,这答案行不行?不能满意。事实上证明,人死不如灯灭。如社会学、心理学、医学
、灵魂学的调查,有很多的事例证明,譬如说有的人没有死,已经有死的征象。不说远
的,就说发生在台湾的事,有位老朋友的老太爷,在他死前三天的早晨,他自己的老太
太,就看到她的老伴站在门前往外走。老太太呼唤他不要出去受了凉,但又倏忽不见了
。再回到房间一看,老太爷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这时老太太心里知道,老伴快要死了
,所谓灵魂先出窍了。果然三天以后老太爷去世了。这种事例倒蛮多的,这许许多多事
例,在科学上都还是不可知之数。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我们大家都活到死,死是
一个大问题,一个人正常的死到底是怎么死的? 生命的幽默
《庄子》书中有句话妙得很,他说:“不亡以待尽。”这话怎么说呢?意思是我们
活在世界上并没有活,是在那里等死。所以庄子又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一个
婴儿出世,我们说生了,但庄子的观念中,那不是生了,而是死亡的开始。自生之时就
开始慢慢走向死亡。两岁时,一岁的我过去了;十岁时,九岁的我过去了;四十岁时,
三十九岁的我过去了,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陈代谢,思想也在生了死,死了生。我们一个
新的思想生了,前一个思想马上死亡了,流水一样。正如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所以庄子说看着这生命活着,没有死,是在等最后的一天。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人生,的确是这样。所以有人学哲学,学得不好的,反而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你说搞了
半天有什么结论?没有结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
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作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如宋朝的大哲
学家,通《易经》而能知道过去未来
的邵康节,和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弟兄是表兄弟,和苏东坡也有往来。二程和苏不睦。
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二程在病塌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问明来的
是苏东坡,就吩咐下去,不要让苏东坡进来。邵康节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就举起
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不懂他作出这个手势来是什么意思,后来邵
康节喘过一口气,他说:“把眼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走。”然后死了。这也就
是说世界本来缺憾,又何必不让人一步好走路!
这里是谈生死问题,孔子并没有作结论。依哲学上来谈这个问题,在这里也无法作
详细的介绍,如果像现在这样讲法,一个星期讲两个小时,就是五六年,甚至十年的时
间也讲不完。而且谁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哪里去?没有人敢说,没有人敢作绝对的论
断。只有在医学上,以科学的观念说,人怎样是生,怎样是死,有生命的延续,就有新
陈代谢的作用。可见医学上也认为人随时都在生,也随时都在死,人的身体就和一个小
宇宙一样。就是一片树叶,在科学的观念中,比一所核子工厂
还复杂,而人体的结构,就有如宇宙一样复杂。譬如我们一餐三碗饭下去,如何的消化
,如何的供给人所需要的热能,如何排泄废物,其间的过程是够复杂,也够奇妙的。如
果再加上一些寄生虫和那些帮助消化的细菌在内,那关系可就更不简单了。
生死的确是个大问题,孔子在这里答得很奥妙,他说鬼神是属于天道的事情,“人
道迩,天道远。”人本身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去谈那么遥远的天道问题?也就是
他说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认为子路他们这批学生,程度还不够,对于生
死问题,就难说了。只要我们活着的时候,好好活下去,尽到活着的本分,先把人作好
再说。
鬼神问题、生死问题,人类文化上两个大问题,现在再重复一下,让大家注意。
世界各国大学的哲学系,各派宗教乃至现在有许多科学,都在研究这两个问题。人
类文化到现在,对这两个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究竟有没有鬼神存在?生是怎 么来?
死是怎么去?原始的人种究竟怎么来的?
当然,我们晓得,现在共产主义的哲学,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一方面
是基于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以及吸收希腊方面的唯物哲学而来的。其次,影响了人类
思想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这几种学说,同时构成今日世界
人文文化一个大问题的存在,不过目前被物质科学的进步,将这问题掩盖住了,使我们
不大感觉得到,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很严重地存在着。
生与死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新的理论,一部分已经成
立——整个的还没有解决。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讨论得完的。《
论语》中显然提到这两个大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过现在没有办法专门针对这两个
问题,再作讨论,只能在这里作一个交代,将来我们有别的机会,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孔门弟子的素描
《先进》这一篇,到了这一段鬼神问题与生死问题是一个高潮,现在继续下来,是
对于人物的评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这是孔子对于这几个学生的评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孔子观察
他,说他讲话很温和,有条有理。为什么讲话那么重要呢?这就好比曾国藩在《冰鉴》
中所说,看一个人头脑够不够精细,不一定要看他的鼻子、眼睛,只要听他讲话,就会
知道。有些人有条有理;有些人说了半天,主题还没有讲出来。一个人处事有没有条理
,在言语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闵子骞在旁边是“訚訚如也”,温和,有条理,看着
很舒服。子路呢?“行行如也”,什么是“行行”?光从书本、知识上,是难以了解的
,要配合人生经验,才会知道。司马迁写《史记》,他自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读
书读多了,不是学问,是书呆子,没有用。还要行万里路,观察多了,才是学问。从前
,看到好几位当代的大人物,观察的结果,就懂了“行行如也”这句书,此公说话很简
单,但不断在动,好像坐不住一样。这才想到就是子路的“行行如也”。冉有、子贡这
两个人“侃侃如也”,这“侃侃”是形容他气度很大,现在的话是很潇洒。对于这几个
人,最后孔子下断语:“若由也,不
得其死然。”他说子路将来不得好死。结果孔子看对了。子路后来是在卫国的政变中战
死的,死得非常光荣。前面说过,他是为了赶回为卫国平乱,身受创伤,然后整肃衣冠
,端坐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明各代,这种人物很多,战死了以后还站着,尸
体绝不倒下来,以致敌人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往往为他立祠建庙,这就与鬼神、生
死的问题有关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只要人的品格好,如忠
义的人,死了以后就可以为神。我们看见许多庙,大家都去膜
拜,里面所供奉的神,就是这一类人所升华的。这一段是由子路的“行行如也”所引起
的。
“子乐”,描述当时孔子对于这几个围绕在身边的学生,觉得很高兴。可是他很遗
憾地深深惋惜子路将不得善终。我们这里也要注意子路的“行行如也”。譬如有些人坐
下来会抖腿,在相人术上,这种人有多少钱都会被他抖光,这是一种“败相”,不但钱
会抖光,事业也会抖光,实际上也就是“行行如也”的一种小动作。人坐就是坐,睡就
是睡,坐有坐相,睡有睡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前面有相,后面有相,真正看相,
太不简单,这是以中国文化中,形名之学作的说明。这是孔子对常在身边几个学生人品
修养,表现在外形上的一个定评,虽然是简单一句话,但是很扼要。
言语的艺术
下面跟着就是说到处事了。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这是说鲁国当时财政经济发生问题,鲁国有一个人出任长府,这个“长府”相近于
现代的财经首长,不过不能完全和现在比。现在财政经济是分开的,会计也是独立的;
过去所谓长府就是管钱的,包括了财政、经济,国税局乃至于审计部,这些业务都集中
在一起。换句话说,是管如何收钱,如何用钱。鲁国当时主管长府这个机构的人,大概
想对当时的制度有所改变。闵子骞说话了。他说,制度不要轻易变动,还是沿用现有制
度,方法变一变就好了。如果变更制度,影响比较大,整个社会又要经过一番波动,才
能适合新的制度,不如用旧的制度。你看怎么样?
这就是闵子骞说话的态度,很谦虚、很温和、有礼貌,就是上面说的“訚訚如也”
。他是一位社会贤达,始终不想出来做官,立场超然,所以他说了:“何必改作!”这
一点很重要,我们先不讲外国,研究中国历史,不论社会结构,或者政治制度,政治结
构形态,如果一下子把它完全改过来,在当时几乎没有可以成功的先例。这就是《易经
》的道理。天下的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突变要出毛病的。这是政治哲学的大道理,
研究起来也很麻烦。因此闵子骞当时不主张一时变制度,否则突变的结果,社会要出问
题,所以他在客气话以后,下一个结论“何必改作!”这是闵子骞在政治上提出了一个
重大的意见。后来传到他老师孔子那里,于是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里
的“夫人”不是太太,“夫”是起语的“语助词”,话还没有说出来,先发的声音。孔
子认为闵子骞“訚訚如也”,平常老老实实,不大说话的,但是这次他为了国家的利益
,大众的利益,他说话了,而且,说得很有意义,很对!他一说话,就把握住重点。这
是赞赏闵子骞。但是,我们不要仅看作是孔子称赞闵子骞的话,而把“夫人不言,言必
有中。”这八个字轻易放过, 这也是我们要学的,当处大事的时候,不要乱说,要说就
“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样,一箭出去就中红心,说到要点上去。
子路的琴学入门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学习鼓瑟——瑟比现在流行的古筝一类的乐器还要古老,有现在普通写字台那
样大,有五十根弦,很复杂。“鼓”字,便是敲弹的意思。子路正在鼓瑟,孔子看见,
觉得很好玩,于是讲了一句笑话,他说子路啊!他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说到这里
,我想到一个事实的笑话:我有一个学生是学科学的,他原有个外号叫“科学怪人”。
这人做事、讲话,什么都是机械化的。后来,住在我家里,我所讲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
的东西,还是他记载的,他很有兴趣。他的弹筝,也是机械化。我笑他是科学弹筝,他
也不管。但有一点,他做事是很科学的,他开始学筝的时候说,每天只学十分钟,以后
就固定化,每天尽管忙,必弹十分钟,不多不少。半年以后,还真的弹得蛮好了。由他
的修养,我就感觉到,做任何事情,不要怕人家笑,这也是科学精神。他除了“科学怪
人”的绰号之外,还有一个外号是“紧张大师”。后来到了美国,有个场合,人家要他
表演,他就在很多人面前表演弹筝,一上台,手就发抖。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种特
别的指法呢。常常有些人说,年纪大了,要学什么东西没有时间。我就常拿他这个精神
告诉人家,一天只用十分钟好了,一年、两年下来就不得了。实际上,我们回想起来,
读书也好,学别的也好,很少用超过一天十分钟,连续三年加起来那么多的时间。如果
真下这个工夫,无论哪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子路鼓瑟,孔子也是对他作这样的批评
。
同学们听到孔子这个批评,对子路就不佩服了。在这里就看出群众的心理是盲从的
。这个地方,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了,真正头脑冷静,任何事情不跟着别人转变,要用自
己真正的智慧、眼光来看一件事、看一个人。所以,孔子看到同学们这个盲从的毛病就
说,你们也真是太看轻人,我说子路,是勉励激发他的话,实际上,子路鼓瑟的成就,
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进入内室去而已。“升堂入室”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堂与室不能用现代的建筑格局来讲的,中国过去的建筑,有
明堂格式,一般人讲话骂人“你是什么明堂?”过去的建筑,都是四合院式的,中间一
个大天井,中间的大厅是明堂,深入明堂是内室,再后面就是后院了。孔子认为子路鼓
瑟已经升堂了,不过没有深入到内室,如此而已。我这样说了一句话,你们就轻视他,
太不应该,太轻率了。
低昂失律的资质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
我们都会用的成语“过犹不及”,就是出自《论语》孔子说的话。师就是子张,商
就是子夏,都是在前面介绍过的孔门高弟。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哪
一个比较好,孔子说子张太过了,子夏不及。现在我们讨论“过”和“不及”这两个词
。所谓‘过”,不是过错的过,不是犯了罪,而是聪明过头,有些人脑筋动得快,反应
过敏了。有些人拚命研究一个问题,研究得太多了,反而走上一条错误的路子,这就是
过。像讲道德,过分了就难免偏差,有一个学生,连我对他都肃然起敬,但也很难相处
得自然。因为他的态度太讲礼,太过严肃了。他随时一定端容正坐,可是一身好像僵硬
了,从来没有过自然的姿态。他说他自幼读中学时,就读儒家的书,效法书中所说的孔
子,所以养成这个样子。我说孔子并不是这个样子,这是宋代的理学家所塑造的形相,
太过分、太呆板,这样人生都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是过分了。“不及”是有些人懒得
用心,对一个问题,想了想:“大概这样”,觉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这就是中国
人“不及”的毛病。所以人家骂我们中国人“马马虎虎”、“大概”、“差不多”的观
念,这都是“不及”。科学精神是买酱油的钱,绝不能移来买醋。中国人买酱油与买醋
,两样都差不多,马马虎虎,酸咸混淆一起,这就是作人做事“不及”的地方。总之,
不及则不够标准,或者过则超过了标准,都是偏差。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则是不
及。子贡就说,这样应该子张比子夏更好了;因为子张超过了头了,总该是好的。孔子
说,不见得如此,超过了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毛病。我们这里只能讲一个原则,
要发挥起来, 可举的事例太多太多,作人做事,稍有不慎,都会过犹不及。做得恰到好
处,符合中庸之道,才是对的。中庸之道很难做到,现在也有人故意讽刺中庸之道就是
马马虎虎,这不是中庸,这是不及,把不及当作中庸,这就错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
这是孔子对于一个学生的申斥。冉求为当时鲁国的权门季家当总务长。孔子说季家
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很多了,比周公还多。周公是被封于鲁国的始祖,也是鲁国的
国君初祖。季家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学生当中的冉求,还公然替他设法找更多的钱,
还为他加倍的设法搜括,等于是拍季家的马屁,特别为他努力,这就造成财富不均、贫
富悬殊的趋势。所以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公开的把他
轰出去。这就是孔子对学生品行方面的要求,他不希望他们成
为一个书呆子,而要他们能做事,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也是儒家
学问的中心所在。
儒家四相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也是对四个学生的评论。柴,姓高,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这评论不一定是孔
子亲自说的,是后来门人的记载。其中说高子羔这个人比较“愚”,照现在话来说就是
笨,但并不是我们普通说的笨。朴拙一点,举止比较迟缓就近愚,不完全是笨的意思。
还有这个“愚”字的笑话,有些学生在外国已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写信回来,往
往自称“愚生”,这对于传统文化真是一大讽刺。后来一问,在高中都正式教过的。可
见在教育上并没有错,错在自己不留心而已。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来,“愚”字都是长
辈对晚辈或平辈间的谦称。例如师长对学生写信,可以自己谦称为愚兄。舅对年长的外
甥,也可谦称愚舅。对弟弟,也可谦称愚兄。可是还有人称“愚生”, 那就奇怪了。那
么,上面称老师,应该对称为笨师了?(一笑)。这是另外谈到写信的礼貌。在这节书
里,“愚”的意思是反应迟钝。
第二个是“参也鲁”,“鲁”和“愚”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像《水浒传》这部小说
,非常妙,它包含了社会哲学,也包含了历史哲学,其中人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
煞,都是怪物。这一百零八个人各加一个外号,这些外号都有民间的哲理,看起来蛮有
意思。如宋江的外号“及时雨”,天旱久了来一场“及时雨”有多好。但“及时雨”宋
(送)江,送到江里去了,一点用都没有。又如智多星吴(无)用,也是一样。“花和
尚”鲁智深,姓就用鲁,所谓鲁就是鲁莽。他相当粗暴,动辄就打,虽然出家当了和尚
,喝醉了连佛像都打掉。可是他的打,是很聪明的打法。盲目地崇拜偶像,并不是真正
信仰的精神。真正信仰的人,不一定要崇拜偶像,一个真正具有宗教家精神的人,并不
是一定要有宗教的形态。所以鲁智深的鲁是代表这样的性格。我们说鲁就是笨,这说法
错了。鲁是在愚的当中又带点直,而直的当中又不粗暴,慢吞吞的为鲁。
“师也辟”,子张比较有点固执,有了学问的人,多半易犯这个毛病,大致文人也
多固执,这样看不惯,那样看不起。这里所讲的子张有点特殊的个性,就谓之辟。
“由也喭”,这个“喭”与“谚”相通,就是土佬,很俗气、很粗糙的相似形态。
子路做事比较粗暴,讲话也比较豪放。本篇为什么只提这四个人呢?因为这四个人也代
表了人格的四种典型。一般人可以用这四种典型来做一个小的归类;不是这类,就是那
类。
颜回的空子贡的有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里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最欣赏的;一个是孔子得他帮忙最大的。
这篇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生们各有他的长处,也各有他的缺点。作一个领
导人,对他的部下,一定要了解,每人有长处,也有缺点。再讲一个人生哲学的道理,
我们要注意,有人说某某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如以哲学的观点来说,某人的
缺点也正是他的长处,而长处也就是他的缺点。不但某人如此,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
,长处与缺点几乎分不开的。用得好就是长处。用不好就是缺点。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
要懂得这一点。如果所用的人,都希望他和自己一样,那这个
事业就不要做了。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养成自己对于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包涵
,都能领导,这是很要紧的。
孔子这里说,品德最好的只有颜回,具备各方面的长处,差不多已经够得上道德的
标准。但是“屡空”——太穷,常常是空的。不过“屡空”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解释,
尤其学佛学道的人解释更不同。他们解释说,只有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才能常常做
到空的境界,对于任何事情,无论得意或不得意,都可以把它丢掉,摆得下。也蛮有道
理。
其次说子贡不受命,怎么不受命?就是孔子希望他专门为学问道德而作。但子贡的
个性与众不同,老师这一套道德学问他绝对接受,可是他生活方式走的路线绝对不同,
不太肯走呆板的路线,他去作生意了。他作生意的本事非常大,判断估计不会失败,每
次都被他料中。以现在西方社会的情况来说,第一流人才作生意。而子贡的才干实在是
不止如此,我们在这个地方才知道子贡还会作生意。所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
,就取用《论语》上这里的“货殖”两个字,代表了工商,中间记有子贡。其实子贡不
但是工商界了不起的人才,他对于外交、经济等等是样样通。所以我说孔子后半生的生
活,还多半靠他维持的。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