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颜渊第十二别裁7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19:53:1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吃饭大如天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段是有关于国家的财政思想,古时候,国家政府的支用,都靠老百姓纳税而来
。古代的赋税有个名称叫“彻”,大概是收十分之一的田赋。(详细的数字,要另外考
证,这里不去管它。)所取的很合理。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因为社会的不安,政治的
动荡,政府的财用不足,税收就加了很多。现在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年饥——
农业社会收成不好,社会经济衰落不景气,都可称年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你看
怎么办?有若就说要减税。他不但不主张加税,还主张减税。
鲁哀公听了说,你不要说减为十取一的税,就是征两成都还不够,怎么能减?减了以后
国家的财政怎么办呢?接着,有若说了一个大原则,所谓财经一定要与政策配合,也就
是讲政治的大道理。他说,你减税以后,使国民的生活安定,社会增加了生产能力,老
百姓富足了,还怕国家不富足?国家当然会富足。假使加重税收,老百姓越来越吃不消
,经济只有越萧条,那时离心离德,到哪里去征税?
以中国历史来说,几乎每一次到了变乱的时代,都发生这种问题。外国也一样,现
在美国福特上台,恐怕最困难的也是这个问题。每一个国家,财经都很重要,所以大家
想对国家有所贡献,财政经济的书要多看看。任何大小事情,财经的知识是不能缺少的
。乃至自己创个事业,开个公司,会计把帐拿来都不会看,就糟糕,被蒙蔽了都不知道
。何况每一变乱时代,都发生这类问题。明朝末年最严重,当时这个税,那个税,历史
记载着弄到“民怨沸腾”。我们读历史的时候,这四个字马马
虎虎过去了,但仔细研究一下,老百姓对政府没有感情了,怨恨的程度,像开水一样翻
翻滚滚,到了这种程度,实在难以收拾,明末就到了这个地步。宋代一位文学家范石湖
的诗:“种禾辛苦费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
石湖和陆放翁、苏东坡这些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政治上也是了不起。范石湖出
使过金国,办过政治上的大交涉,在政治上贡献很大。他的诗词文章,被誉为宋朝四大
家之一,堪称为文质彬彬。他这首诗讲乱世的税捐状况,政治上的根本问题。他描写种
田的人,辛辛苦苦用犁锄来垦地,耗尽了心血。垦到无地可垦了,“鬼质枯”,连坟场
都挖掉改垦为田地,尽量从事生产。可是收入还不够缴纳繁重的赋税,这从下面两句话
可以看出来。他说农民没有钱去买田来耕作,只好弄只船,种种荷花,打点鱼,在水上
谋生活。可是下面一句“近来湖面亦收租”,连种水也要缴税了。这是范石湖,是文学
家也是政治家,对那个时事的感叹!这就成为有名的诗句,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心声。几
乎每个朝代末期,都出现这种代表老
百姓的心声的作品,这都是大问题。
回转来看有若的答复,财经税收,离不开政治哲学的大原则。百姓富足,每个人生
活安定,社会安定,政府自然富足。如果老百姓贫穷了,则这个国家社会就难以维持了
。
知人易自知难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
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这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个人的修养(内圣),也关系到领导人的修养(外用)。
“崇德”是个名词,“辨惑”也是一个名词。这两个名词的并用,是由《论语》开始的
,后世成为儒家思想的专有名词。子张问怎样叫“崇德”?怎样叫“辨惑”?崇德是个
人的修养,现在新的名词是“心理卫生”,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
、慢慢崇高伟大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辨惑”这惑包括了两
方面,一是怀疑、一是糊涂。一般人的人生,一辈子多半是糊涂,没有思考,没有辨别
的能力。即使有,也搞不清楚。说有经历,经历包括范围太广,如要相信经历,就先要
辨一辨什么是经历?就要思考。所以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见解。子张提出这两
个问题问孔子,孔子的答复说,使自己的人格升华,主要在心理修养。一为忠、一为信
。“忠”的意义是直心直肠,心境很直,对人对事绝没有歪曲。另一意义就是非常尽心
,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当国家大事也好,为个人私事也好,绝对尽我的心,尽我的力
,乃至赔上自己的性命,都在所不惜。譬如对于思想的信仰绝对忠实,也就是“忠”。
“信”,我们解释过了,就是自信、信人。对自己要有自信。对人能够厚道,因此人与
人之间建立一个“言而有信”的关系。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见崇高,没有别的方法,只
有“忠”“信”。“徙义”是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义”者宜也,合情合理应做的去做
,就是徙义。
下面问题来了:譬如领导人对部下,或者丈夫对太太,都容易犯一个毛病。尤其是
当领导人的,对张三非常喜爱欣赏,一步一步提拔上来,对他非常好,等到有一天恨他
的时候,想办法硬要把他杀掉。男女之间也有这种情形,在爱他的时候,他骂你都觉得
对,还说打是亲骂是爱,感到非常舒服。当不爱的时候,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厌恶,
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之欲其生的事很多,汉文
帝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他也有偏爱。邓通是侍候他,
管理私事的,汉文帝很喜欢他。当时有一个叫许负的女人很会看相,她为邓通看相,说
邓通将来要饿死。这句话传给汉文帝听到了,就把四川的铜山赐给邓通,并准他铸钱(
自己印钞票)。但邓通最后还是饿死的。这就是汉文帝对邓通爱之欲其生。当爱的时候
,什么都是对的,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尤其领导人要特别注意。孔子说:“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两个绝对矛盾的心理,人们经常会有,这是人类最大的心
理毛病。我们看这两句书,匆匆一眼过去,文字上的意义很容易懂。但详细研究起来,
就大有问题。所以我们作人处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别人的蒙蔽并不难,最难
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所以创任何事业,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以现在的话来说,不
要受自己的蒙蔽,头脑要绝对清楚,这就是“辨惑”。譬如有人说“我客观的说一句”
,我说对不起,我们搞哲学的没有这一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你这一句话就是主
观的,因为你说“我”,那有绝对的客观?这就要自己有智慧才看清楚。这些地方,不
管道德上的修养,行政上的领导,都要特别注意。“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
类最大的缺点,最大的愚蠢。
下面这两句话“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宋朝的大儒们研究,认为古代是竹简,摆
来摆去把位置摆错了,应该摆在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为这两句话是《诗
经·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们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富有,不过和
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这里不伦不类。
现在我们的看法,宋儒说摆错了位置也对。假如说并没有摆错,也有道理。因为“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所以“诚不以富,亦只
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
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相对的人为政治
下面跟着是齐景公问的: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
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就是中国政治哲学了,从古中国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伦常文化的基础上。就是孔
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点。现代的青年看起来,会认为这种书落后
到极点,实在应该烧掉。如果我们真了解了,就觉得非常深刻,非常有味道。这八个字
上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下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君君”就是说领
导人作到自己真正是一个领导人,领导人有领导人的道德。(就这“君君”两个字,就
可以写一部叫“领导人的道德修养及其哲学”的大书,或者作为政治系或哲学系同学写
博士论文的题目。)君是君,领导人就是一个领导人。臣是臣,作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
,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这个话连起来讲,如果君不君,领导
人不是一个领导人,违反了领导人应有的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父父、子子。”做
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作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
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也就是
《易经》上回复的道理。古代的文
字很简略,但包括的意义很多。孔子答复了这一点,齐景公非常聪明,他说,好,我懂
了。一个领导人自己不站在领导人的本位,越出范围,那么臣也不臣;一个家庭中,父
母不像父母,儿女就不像儿女。如果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的风气到了这个程度的话,
国家的财富虽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败的。这一点就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思
想。
有人说,民主社会没有这个“君”,我们研究过三民主义——国父思想,关于这个
问题都讲过,不用再讲了,是一样的道理。过去是一人领导万人,现在是万人领导所有
的人。“民主”政体下每个人都是“君”。所以我对一个美国朋友,谈到美国的情形,
我说中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两样。中国过去是帝王制度,没有民主自由的口号。而美
国坏就坏在“民主”上,现在“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很成问题。国际上美国到处去帮忙
,而没有一个受到帮忙的国家感谢美国,问题就在“美国式”
的民主。我们过去的政治思想,尽管是君主制度,据我的研究,中国历史政治的精神,
是以民主为基础,君主是一个执行的型态。现在“美国式”的民主,老实说是以君主独
裁为基础,而以民主为型态。美国是什么民主?所有的领导人,乃至于总统,后面都有
老板的。他们被操纵于资本家手中,说穿了,美国的民主就是这样。我们过去的君主,
是真正的民主精神。譬如在明末崇祯时期,骆养性任大金吾之职。所谓大金吾是沿用汉
朝的官名,近似于现代的首都卫戍司令,清朝的九门提督,权
很大。当时熊鱼山、姜如农两位言官——近似现代的监察委员,在历史上称作言官。皇
帝在政治上的错误,言官都要提出来指摘的,这是中国过去监察御史的精神。纵然是皇
帝错了,他照样提出来,错了就是错了。这两位御史很了不起,当时对皇帝有所批评。
朝中的太监权臣,因为党派的关系,把他们关在刑部大牢——清朝所谓天牢里。到了半
夜里,皇帝亲笔下了一个条子,命令大金吾连夜把这两个监察御史提出去杀掉。这位大
金吾接到了皇帝这个条子,并不执行,坐下来写一篇奏章。大
意说天下言官犯了罪,如果要杀他,因为他是代表全国老百姓讲话的,所以应该明告天
下,公布他的罪状,使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然后再规定时间杀他。现在凭你这张条子,
而且偷偷摸摸地半夜里叫小太监送来,要我夜里去杀他,我是不敢执行的。换言之,无
形中是说皇帝没有经过行政程序,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二天他就把皇帝下的
条子同奏本,一并送给皇帝,结果皇帝看了他的奏本反而笑了,这件事也就算了,这两
个人命也保住了。(至于骆养性的晚节好不好,是另处一回事, 在此不加讨论。)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不止这一件事,类似的事件很多。不过现在我们读的历史太少
了,只靠学校的历史课本、中国史大纲,就认为懂了中国历史。我觉得很好玩。中国历
史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可惜一般人都没有好好注意它。尤其说到政治哲学,还是我们
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的这许多原则是对的。为政到底在人,并不一定在法。立法、制
度固然重要,但执法的还是在人,立法的也是人,所以还是人政重要。
能平不平的子路
下面是对于政治、立身处世、作人做事有关的个人修养: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在尺牍中常常可以看到“片言折狱”这句话。“片言”的来源,就是出自《论语》
中孔子的这句话。现代语就是“一句话”的意思。“狱”就是打官司。孔子说,要讲一
句话,就可以把人家的纠纷解决了,只有子路做得到。那么子路是很懂法律,大概是个
大律师了,但律师并不能片言折狱。这里就值得研究了。我们读遍了四书和传记,所提
到的子路,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可是孔子的确说他片言可以折狱的。就前面所提到的
子路,简直像张飞一样,一个粗暴得很的人,既不是大政治家,又 不是搞司法的,孔子
怎么说他可以片言折狱呢?这就是子路有侠义精神。
最近看到一部描写清代末期的一个闻人的小说,过去我们也知道这个人就有片言折
狱的味道。他没有读什么书,是钱庄的学徒出身,他把替钱庄收来一笔呆帐的五百两银
子,帮助一个茶馆中萍水相逢,落魄的候补道上京补缺,而他本人却因此被钱庄开除,
可是后来这两个人联合起来,东南半壁的金融,都受他们的影响。后来太平天国举事,
他还支持当时的清政府,认为太平天国绝对不会成功的。淮军的军饷及许多经费,都向
他借。这个人讲义气,头脑好,有办法,真是“片言折狱” 的人才。
所以孔子提出来,一句话可以替人解决问题的,只有子路做得到。在我个人的人生
经验,也觉得的确像子路这种个性的人才做得到。正如某些问题找读书人来解决,也许
一年也解决不了,找这些有侠义精神的朋友一来,三言两语,把一切咎责替人挑起,来
代人道歉赔礼,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下面说子路做得到的理由,是“子路无宿诺”
,这就是侠义的精神,他今天答应了事情,说话算话,绝对办了结,不会搁在那里不办
的。过去这一类的人蛮多的,但在最近二十年来则少得很,这样的人,往往使人敬佩,
信任得过。一个人要做到任何朋友都信任他,很不容易。 这不能用手段,要绝对的真诚
,绝对的信实,子路有这个精神,所以可以片言折狱。
理难清
由片言折狱,就谈到彼此意见的相争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原告被告两方的打官司,这是法律上的常事,是普通的讼事。两方朋友有问题,听
双方争执的意见,这也是讼事。我发现假使去做法官将无法下裁决,因为我听甲方说的
觉得很有道理,听乙方说的觉得也很有道理,所以我常常引用孔子“听讼,吾犹人也。
”这句话。听谁的话,就“吾犹人也”,变成了谁,很难严格的说谁对谁不对。
在禅宗里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老和尚,有三个徒弟,有天老和尚叫他们来报告心
得。首先老和尚听了大徒弟的报告说你的对。二徒弟的报告,刚和大徒弟说的相反,老
和尚听了说你的也对。最小的徒弟感到奇怪,就问老和尚,大师兄这样说,你说对,二
师兄那样说,你也说对,究竟谁的对呢?老和尚对小徒弟说,你的更对。
佛家从形而上的观点泯除是非。天下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是根据时间、空间而断定
的。儒家则从形而下着手,有是非,主张要明辨是非。至于道家,则认为要调和是非。
这是三家文化着眼点不同,各有千秋,各有不同的用处。所以绝对的是非在哪里呢?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这句话要注意了,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有主观,听原
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原告的立场。听被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被告的立场。以现在哲
学的观念,这才是绝对的客观。然后再来判断是非。但是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自己先有成见,所以要为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必也,使无讼乎!”为什么要做到那
么客观,因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气平和,
心安理得,合理的得到解决。
在我国描述清官的小说中,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等,对诉讼,都脱离不了
微服私访。当然历史上这些人是否确有其人,其政绩如何?这是另一个话题,暂且搁置
。但这一私访的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甚至在民国初年还有这样的现象。我们要知道
,地方上的恶势力,中外古今都无法完全消灭。不要以为私访可以得知真正的内情,有
人就布置好圈套,使私访者正好掉在这个奸谋圈套里。上论中说过:“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也就是这道理。
完美之不易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张问个人去从政,担任公家的
职务,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八个字表面上看起
来很容易,但认真的想还真不容易。对自己的职务绝对诚敬而不厌倦,这是很成问题的
。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工作服务态度差的人,有人说是因为待遇不好,所以工作情绪不
好。这也不见得,有的地方,登报征求人才,只有一千五百元月薪的待遇,而应征的达
六百多人,其中还有的是大学研究所毕业的。可见并不完全是待遇问题,而是教养的问
题。学问、学位和职业三个东西分不开,尤其从政,要“居之无倦”,全部精力放进去
,如果厌倦,换个 工作好了,这是从政的精神。但是我们看到许多人服务态度不好,都
是由于对职业的厌倦。老古话说的“做一行,怨一行。”如果做一个心理测验,到底做
哪一行不厌倦?大概没有这一行。就是拿钱吃饭不做事,该是舒服了,久了也会厌倦。
还有“行之以忠”,从政则一切尽心尽力,为国家、团体、职务尽心尽力而忘记了自己
,是很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到这八个字的精神?还是要学问,还是要修养。
所以下面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要靠学问,这又牵
涉到文与质的问题。学问精通了的人可以做到;绝对没有知识的人,普通的人, 本质很
好的人也做得到。最怕是半吊子。所以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切渊博以后,选
定一点;这也是现在专家教育的精神,先求渊博,以后再求专一。作人的道理,也是一
样,一切通透了,然后选择人生专一的道路,这样大概差不多,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下面再说到个人的修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个君子人
,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愿意帮助他完成,坏事则要设法阻难使他无法完
成。从政、作人都一样要做到这个程度。而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忙人家做坏事。
再引伸来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我们把“成人之
美”这句话,用成了口头语,例如替人家做媒,就常说“君子成人之美”,但是这句话
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男女双方谈恋爱,已经成熟了,不过到时候在结婚证书上,帮忙盖
一个图章而已,这就美其名为“成人之美”。而事实上这又究竟算不算“成人之美”?
有时候很难断定。像我曾经为学生证过几次婚,结果很圆满的不多。所以后来有人请我
证婚,我说还是不要找我,因为我的福气不好。以前老规矩结婚,没有证婚人,而要请
有福气、子孙多的老夫妇为新人铺床,以沾福气。现在不铺床,请人证婚,所以我说最
好请有福气的人。当然这是笑话,真正的道理,是“成人之美”的“美”,到底什么是
美?
讲到这里,我们就联想到西方文化进来以后,大家喜欢用的“真、善、美”。这三
个字不过是西方文化特别注意,特别提出的,并不是中国文化没有。但在学哲学的人的
观念,对世界上究竟哪件事是真的或假的?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没有办法下定论
。因为有许多人行为、观念、道德,善恶标准,是由于时间、空间不同而有区别的,例
如到了西藏,与人见了面,要伸出舌头来,还要发出“哧!哧!” 的声音,形态并不美
观,算是行礼,这就是善吗?又如在印度遇见人,最高的礼貌
是在地上打个滚,这就是善吗?可是在那里又非这样不行。这些还是表面的事情。所以
真正的善恶,在哲学的范围,是很难说的。我们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痛苦,在作人的道
理一定要去救他。但常常会在救了人以后,而后悔是做了一件坏事,因为所救的竟是一
个坏人。不救他反而干脆,以后少些人受害,而他自己也可少做几件坏事。可是救活了
这坏人以后,对于社会的后果,反而不堪设想。这在我们个人的一生行为中,就有很多
这类的经验。因此对于善或恶,在哲学范围中,没有办法下一个严格的定论。美与丑也
是一样,男女之间,热恋的时候,在别人看起来蛮丑的人,而他们觉得对方很美。有人
认为最丑的,而其他的人会认为是最美的。也有的人,太太很漂亮,感情闹得不好,而
在外面交上一个大家都认为很丑的女朋友。所以美与丑,都是主观的,唯心的,没有标
准。这如乡下人的话“臭猪头自有烂鼻子的菩萨要吃。”这句话的意义实在很深长了。
美丑既然没有标准,怎样才是“成人之美”就更难说了。下面说“不成人之恶”是
反面的说法。做好事,本来是很难的,像帮助孤儿,就有一位老朋友警告我,不能随便
办孤儿院。第一,如经济不充足,收容了一百人,到一百零一人时,还是没有办法。最
好是不出名,不挂招牌,而想办法将孤儿分散给人领养,或送去当学徒、进夜校。这样
才踏实,较完美。我也曾经访问过孤儿院出生的孤儿,一百人中,九十五人是对孤儿院
抱怨的。另一方面访问从事孤儿院工作的人,更是满腔的怨言。双方都会埋怨,到底错
又在谁呢?所以做一件善事,想“成人之美”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进孤儿院的孩子,心
理容易不健全。自己感到是一个孤儿,别人的善意,他也会怀疑的。等于对后娘一样,
后娘好,他认为是手段,后娘不好,他认为后娘不是亲娘。后娘难做也就在此,因此,
有些孤儿院的工作,等于是失败的。由此看来,孤儿出身的人,最后必然走上两条路,
一条是对穷苦孤儿非常同情,一生都做好事。另一条路是相反的,对社会仇恨。他的想
法是认为自己困难时,没有人来相助,现在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养老院也如此,不容易
办得好。主事人难于做到像上面说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最后成了形式化。因此
“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我们不能随便引用。这美是善的美,不助别人的坏。可是这
两句话反面意思的错误,我们经常会犯。往往自认为做了好事,结果成了坏事,无形中
的犯了很多错。最初的动机蛮好,为“成人之美”,事情的结果却不好,变成了“成人
之恶”。所以成人之美的道理易懂,但身体力行起来,就非常困难。
上不正下便歪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个话大家都很熟,这是我们中国人对“政”这个名称的解释。政就是“正”,所
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刚才我们讲到真、善、美的哲学观点,现
在引用哲学观点来说,什么叫正?什么叫邪?也很难讲。这就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
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改变了观念的标准
。以前的社会型态并不适于现在的社会型态,过去历史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可以适用
于现在。所以怎样才算是正或邪,也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
而言。但无论如何,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
人,譬如一个教育家、宗教家,以感化的教育,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
”的一个范例。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
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
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患盗”,这是说他那里强盗土匪太多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和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都有连带关系。季康子问孔子,强盗土匪这样多,该怎么办?孔子说很简单
,你所不要的,赏给他,他都不要。在文字上就是这样,很简单明了,但在《易经》系
传上说:“谩藏诲盗,冶容诲淫。”“诲”就是教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金银财宝,不
好好保藏起来,等于教人家来偷;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妖艳,就等于教人家来揩油。有
的女同学,晚上回来很生气,说外面社会如何乱,男孩子如何不好。因此还是少打扮的
好。所以孔子对季康子说:“你所不要的,丢在路上,人家也不要,更不会偷,不会抢
。”
这个话很简单,但引伸出去,政治、经济、社会什么问题都在内。我们先谈一个哲学的
笑话,佛家有个名词“颠倒”。在佛经上经常有“众生颠倒”这句话,这“颠倒”两字
很有道理,人都在颠颠倒倒的。刚才也提到,孔子说的“子帅以正”,正就是不颠倒。
但以哲学立场看,世界上哪一个事物是正的?下不了定义,就人的颠倒来说,随便举例
:人身最尊贵的是头部,脸孔、眼视、耳听、口言,多么重要?双手能为我们做许多事
,可是却和头脸一样,任它露在外面,风吹日晒。而一双脚,
除了走路以外,很少再有什么用途,却要鞋、袜、裤,给它重重包裹,如此保护,岂不
很颠倒!田里的稻麦是人类不可少的粮食,何等重要?可是任它在田地上,谁都不去看
管。而钞票不过一张纸而已,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连作卫生纸用都不行,可
是却绳扎,纸包,放到钱柜,铁柜还要摆到严密的库房,上了锁,另外再由人执枪守住
,这岂非颠倒?这类事可多了,仔细想想,人生真的很奇妙,究竟哪样才是对?颠倒!
对黄金钻石也是如此,本来无用之物,可是大家竞相以为宝物,因此形成了社会上抢购
这些东西的风气。说盗窃心理,我们又想到庄子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话。
庄子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将黄金珠宝,隐藏妥当,只能防止小偷小盗。至于那些
大盗,就怕你不把黄金珠宝等财物集中隐藏起来,你越是装得牢,锁得紧,大盗来了才
拿得方便。甚至明目张胆抢劫,还要失主自己代他搬去。至于占领了人家的国土,那么
就变成了英雄、侯王。所以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
就是历史哲学。
因此儒家思想,始终教人过俭朴的生活,走其实无华的路子。大家如此,社会就安
定,盗窃也少了。如上位的人偏好某一事物,则下面会跟着偏好得更厉害。爱好而得不
到,于是就行窃了。这个“窃”,是广义的窃,凡以损人利己的方法获取即称为窃,今
日全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受凯因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所害的,前面也提到过这点,
大家不肯节俭,尽量消费所致。昨天还对一个美国学生谈起,现在美国一般人几乎永远
是穷的,因为什么都是分期付款,而生活永远也在分期付款中渡过。这就想起孔子的话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现在全世界的“欲望”,风气都趋向这方面,所以大
家就都想尽方法来占有,来获取。得不到了,只好去窃,又如女人的打扮,过去仿效宫
廷,现在仿电影明星。事实上是一样的,过去看帝王的宫廷,现在看社会整个风气。所
以要想不窃不盗,只有改正风气才是。
风吹草动
下面仍是季康子问政治方面的一个道理,当然这不是在一天之内问的,而是编书的
把它连在一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又问孔子说,用以杀止杀的方法,把坏人杀掉,“以就有道”,归到正道那
里去,怎么样?孔子说,为政之道,并不是靠杀人而能够成功的。我们知道,老子也说
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为政不用道德来感化,只用
杀戮来威胁,是绝对压不住的。所以孔子对季康子说,用杀人来做手段是不对的,应该
以自己的道德来做领导。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跟着善化了。所以他就
说出一节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中国文字中的“风
气”二字,就是由于这个观念而来的。这两句话中的‘德”是一个总称,它包括行为、
心理、思想等等。他说君子之德像风一样,普通人的德像草一样。如果有一阵风吹过,
草一定跟着风的方向倒。风的力量越大,草倾向的力量也越大。因此一个大政治家的领
导,应该造成一种风气。这都是讲政治的领导。但我们不要把它看呆了,凡是学问书本
都要活用。假使做一单位主管,下面只有三个人,同样的,只要主管品德超然,下面的
风气自然会好。但在政治上要造成一个时代社会的风气并不太容易,也等于在军事上构
成一个“气势”,是很不容易的事。
闻人与贤达
下面讲到社会思想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在这里,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上古文化中“士”的观念。过去已经讲过,用现代
语来说,“士”就是代表知识分子。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在社会上
站起来,才够得上称为通达、豁达?孔子听了子张的问题,先反问子张的观念当中,所
说的“达”,是个什么样子。子张说,我所说的达的意思,是全国上下大家都知道他,
名闻天下,在家乡也是各个都知道。像现代民选政治的社会,更要做到如此。子张认为
的“达”就是这样。子张的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许多人都有这种心理。几十年来看到
有一些朋友就是如此,尤其一些比较活动的分子,人家一提到某某达官显宦豪商巨贾,
他总说认识,或攀上些关系。记得抗战时期,曾有一位四川朋友对这样而求闻达的人开
了一个很难堪的玩笑。当某人正在大庭广众中自称与某某要人有瓜葛时,他便故意问说
:“喂,老兄!这两天斯福兄有消息给你吗?”这位先生一时不解,问:“哪位斯福?
”那人便说:“罗斯福嘛!”这句话 一出来,大家哈哈一笑,这位老兄却为之默然无语
。社会上确有不少这一类型的人。
现在回转来看孔子的观念,我们要注意了,孔子听子张对于“达”的观念所下定义
之后,便说,你对“达”的观念搞错了。一个人到处知道他的名,那叫作有名气。这个
名气是不是好的,就成问题。有名气的人叫作“闻人”,不是“达人”。孔子为“达人
”下的定义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样的达人,在中国历史上很
多,不一定出来做官。现在有一个名称叫“社会贤达”,就是有道德、有学识,的确在
社会上众望所归,可是只想做事,不想做官。当然,他也有条
件:饭是吃得饱的,生活也不愁,有丰富的正义感,这种人就是达人。
依据孔子对达人的定义,第一是本质的正直,没有歪曲的心思;作人做事,不用手
段,不用权术。第二是好义,这个义字的解释,近乎墨子的义,所谓慷慨好义。第三是
“察言而观色”。这句话被后世误解为很坏的意思,而本来的意思是有眼光,看得清楚
,有先见之明;听了一些理论,根据一些资料,加以智慧判断,就可以看出态势来。例
如对于国际大事,时代的趋势,许多事情,都可以在事前看出来。第四“虑以下人”,
“虑”就是智虑,包括了思想与学问,“下人”是对人谦虚,绝 不傲慢,自己并不以为
自己了不起。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才能算是贤达的人。
孔子又告诉子张,他所说的只是闻人——出名的人,往往只做些表面工作。以前某
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项募捐,一定请他去。而他拿起笔在捐簿上第
一个写,每次一写,就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数字,至少等于现在的几十万元,每次都如此
大手笔。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说:“我写这样多,是为你作个倡导,别人看我写了
这样多,自然都会多写一点。”此人也确是某名都当年的闻人之一,他这个做法就是“
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为不是那么回事。
而且“居之不疑”,他这样搞久了,自己也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对。犹如许多说谎话的
人,说成了习惯,就不觉得自己在说谎,对自己这样说,一点也不怀疑对或不对,甚至
,认为是应该如此的。像这一类人,虽然也会出大名,但到底不算是达人。成为达人要
有达人的条件,达人的道德。
修养上的三叉路口
下面是讲个人修养的问题: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
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是孔子学生。“舞雩”,犹如现代的交谊厅,有一次,他跟孔子在“舞雩之下
”,向孔子请教三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崇德”,充实自己的修养。这个“德”字不一
定作道德讲。以现代观念说,如何使自己的心理、精神、修养到高深的程度。第二“修
匿”,就是如何改进自己内心思想、情绪。第三“辨惑”,怎样才不致于糊涂,怎样才
是真正的有眼光,有智慧,看得清楚。这是人生哲学的大问题了,这三句话如果严格发
挥起来,非常费事,现在我们先研究它的意义。
第一点崇德。这个德,旧的观念就是德业,以现在来说,怎样养成很有教养的气质
。说到气质、风度这些名称,在前面也多次说过,经常没有办法做确切的说明。
但有没有“气质”这个东西?它又的确是有,这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有如何的教养
,就形成如何的气质。也有人天生就具有特殊的本质,不过还要加以力学的培养。所谓
崇就是推崇。崇德就是如何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兹事体大,可不简单。
举一个唐人笔记小说的事例来说:如唐初李靖、红拂女、虬髯客等风尘三侠的戏剧
故事。那正是南北朝到隋唐之间,天下大乱的时代。当时想起来革命,创功立业的人很
多。红拂女不过是隋朝一位大臣杨素家中的一名家伎,而李靖这位唐代的 开国大将,在
这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还很倒楣,投奔到杨素那里,希望当一个职员而已。可
是小说中描写武功很好的侠女红拂,一见到李靖气宇非凡,就认为是了不起的人物,而
与李靖私奔。有一天,他们两人住在旅途客栈中,红拂女正
在化妆梳头,长发及于地,被虬髯客看到。虬髯客也是想起来革命,而且财富多,武功
高,不愿作第二人想的人物。他看见红拂女的长发,认为是极贵之相,不禁在窗外瞪眼
看。被李靖发现了,正要拔剑相向,这时红拂女也在镜中发现了虬髯客,于是目止李靖
的忿怒动作。由李靖出来询问,接谈以后作了朋友。李靖说明要去投太原公子李世民,
后来虬髯客也到太原访李世民,由李靖为两人介绍。笔记上记载当时李世民是“不衫不
履”与虬髯客相见,一见面后,虬髯客见到李世民的气度,心里冷了,认为天下第一人
该属于他而不是自己,就不多谈。转托李靖再约李世民,第二天在太原郊外一个名胜区
凉亭中,和虬髯客的师兄一起见面。李靖如约陪李世民前往,虬髯客正和一位道士在亭
子里专心下棋,李世民和李靖也不打扰,只在旁边看棋,那位道士就推开棋盘说:“师
弟,这一着,我们输了。”起来就陪虬髯客走了。后来虬髯客把自己的兵器、财富,全
部送给李靖夫妇去帮助李世民统一天下,作开国功臣。并且告诉李靖,十年后海外如有
大事,就是自己成功的一天。果然唐
太宗统一天下,有一天接到扶余国(有说是吉林)来的情报,扶余的领土被一个虬髯的
人征服了。唐太宗、李靖,彼此都会心的一笑,那位朋友也成功了。我们引用这个小说
,便是用来说明崇德的意义。一个人德业的成就,和一个人的风格、品行、风度、气质
都有关系。有了这样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
第二点修匿。所谓匿,是一种心理作用,所以这个字从心。以心理状态来说,人的
理智情感,没有办法压制下去的。有许多人讲究静坐,但第一步,内心乱七八糟,思想
就没有办法平静。譬如遇到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表面虽强作无事,若能把那种忿怒的
心放开,那就更好!更美!但是这种不平之气!往往是压不住的,这是内心修养很重要
的一步。如果这种内心的修养做不到,外在的崇德就不会真正完备。所以修匿是内心真
正的修养,在现代心理学上讲,就是把自己矛盾的心理——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与安详。
第三点辨惑,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都了如指掌,没
有迷惑了。樊迟问了这三点以后,孔子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也太大了。这三点如
果都做好了,就入于圣人的境界,在孔子学生中,樊迟并不是第一流学生,但是他非常
勤奋。所以孔子告诉樊迟的不是深远的理论,而是其实可行的道理。孔子说作人做事只
要先去做,不问自己的结果利益,以后自然会有好的成果,这便是“先事后得”的道理
。
这四个字看来很容易,做到很难。尤其现代社会的风气,大家每做一件事,先要考
虑有没有价值。所谓价值,就是问后果对自己的利益,这是通常的心理。可是孔子告诉
樊迟,作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
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其次,专门反省自己的错误,不挑别人的毛病,这也是做起
来很难的。因为人都喜欢挑剔别人的毛病,很少反省自己的错误。现在要反过来,专找
自己的错误,不挑别人的毛病,就很难做到了。而儒家、佛家、道家的修养,都严格的
讲究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是“修匿”。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起气来,把自己身体
生命都忘记了,要与人拚命。犯了法弄出纰漏来,连带父母、妻子、儿女都受了罪,这
不是最笨、最糊涂的事吗?
这三点孔子在这里是这样解释。我们要特别注意,下面一篇当中,还要提到这个问
题。这里是孔子针对樊迟的程度,所作“崇德”、“修匿”、“辨惑”的解释。实际上
这三点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多。不过这里虽是引述孔子对樊迟说的道理,也就是一般
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樊迟问“知”“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樊迟再问什么叫智慧。孔子说,
能够了解任何人就是智。但是这是针对樊迟的程度而言。结果,樊迟对于孔子的答复,
还没有通达,未曾彻底了解。孔子便更引伸地说,你还不大了解,我再告诉你,假如做
一个领导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而对邪曲的人先搁置起来,这样直道而行,就可使
原来邪曲的人,也变成为直道之人了,坏人也会变成好人了。
可是樊迟还是没有懂,退出之后,便来看子夏。子夏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是较为突
出的一个,孔子死后他在河西讲学。战国后其中很多人物,都是子夏的学生,所以樊迟
不懂,又去向这位孔门的高材生讨教。“乡也”的乡,后来写作“向”,是“刚才”,
“前些时”的意思。樊迟说,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一听樊迟的话,就说,老师所讲的这两句话,内容太丰富了
,包涵的意义太大了。子夏为了使这位同学有更具体的了解,
就举历史的故事来讲给他听他说舜当了皇帝的时候,在许多人中间,选拔了皋陶做助手
,管理行政、司法。皋陶一做了他的助手以后,天下便没有冤枉的事,坏人都远离了,
变好了,大家都心存厚道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与皋陶有关的著名故事,宋朝苏东坡当年考功名时的论文,便
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是梅圣俞,他和欧阳修都是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欧阳修
有一副名联说:“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他一生作人,胸襟坦然,所以
说“事无不可对人言”,一生没有什么缺德的事,任何话都可以对人开诚布公。而上联
看起来谦虚,实际上牛皮吹得很大。他说天下那么多书,也有我没有读过的。换言之:
他读的书真是够多的了。这次考题梅圣俞出的《刑赏忠厚之至
论》,依当时制度,政治司法都论在一起的。苏东坡知道这位考官学问很好,那时他还
年轻,又很调皮,存心要把考官考住,让考官不懂,于是在文章中有一段引用:“当尧
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
严,而乐尧用刑之宽。”藉以说明古代判人罪刑,存心如此忠厚。梅圣俞看了苏东坡这
篇文章,非常激赏,认为很好,于是录取。只是这几句话所说的典故,没有看过,不知
道出自哪一本书。放榜以后召见了苏东坡,便问东坡,文章中
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东坡答道:“想当然耳。”梅圣俞才知上了当,这是苏东坡的调皮
故事。也有人说,上当的是欧阳修。
回到本文,子夏举的第二个历史例子是说,到了商汤的时候,举用伊尹。我们都知
道伊尹是古代的名宰相,与后来周朝的姜尚齐名。伊尹被商汤提拔时,还正在当厨师。
因为有伊尹,所以有商汤的天下。在上古历史中,第一流的大臣,并不是靠学历年资慢
慢升上来,然后到六十多岁退休。只要是人才,一下子就上去了。当然后世法治社会又
是另外一回事,与创业时用人的原则是要有所不同的。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
出,做事业是要人才去做的,而人才并不是学历资历可以限制的。所以商汤举伊尹出来
,则“不仁者远矣”。他举这些例子,就是告诉樊迟什么叫作“举直错诸枉”。换句话
说,是子夏引伸孔子这两句话,告诉樊迟,无论如何,作人处事要用正人,用品格、才
能、道德好的人,提拔这样的人,自然就行了。
交友的艺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应该如何?我们知道,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
的事。上论《里仁》篇中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上位者
如有不对的地方,做干部的,为了尽忠心,有劝告的责任。但劝告多次以后,他都不听
,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对朋友也是这样,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
交情就疏远了。这里,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
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
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从表面上看起来
,孔子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蛮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实际上,加上
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孔子的话并不滑头。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
”,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
,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
很多,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我们举一件近代的故事来说,曾国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当时他是湖南
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军志》,对曾国藩有褒贬之处。曾国藩
所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败象的时候,王湘绮就要请假回家。曾国藩
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让他回去。不过事情很忙,没
有立即批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
,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
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地安慰一番,让王
湘绮立刻回家。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
已坚,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
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
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曾国藩就站在他身后。而且有半个时辰,王湘绮没有翻过书
。可见他不在看书,在想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
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对部下或者朋友相处,都要恰到好处。如果过分,那么朋友都
变成冤家了。人生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适可而止,不是滑
头。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一篇最后以曾子的话来作结论,也是讲朋友之道;朋友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地方。
“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
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这篇书一开始,颜渊问的是仁。到这里最后的结论,提到曾子讲的朋友之道,同时
再度表明作人也就是仁的用。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
;也可以说是作人的艺术。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