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子路别裁第十三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19:55:3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政治、经济、文化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有一次孔子又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跟着去服务,到了卫国一看,政治很清明,
社会进步了,繁荣起来了。于是孔子说,好呀!好繁荣呀!冉有就问,像这样繁荣了,
再进一步该怎样做?孔子说,使社会繁荣,是为政的原则。繁荣了还不算,还要使国民
经济基础稳固,人人富有。冉有又问,社会繁荣了,国民收入也提高了,那么再进一步
又该做甚么呢?孔子说,那就是文化与教育了。仅是繁荣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
社会,这个国家民族,会堕落、沉沦的,这是很严重的。繁荣、富有、文化教育,是政
治发展的三阶段。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这是孔子平常的感叹。他感叹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行。孔子在这里说,假定真
正有人相信我,“期月而已可也”,期月就差不多了。如果照我的政治理想去做,三年
的时间,这个国家就有大成果,可以变成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看这一节书,首先要了解,孔子是引用古人的话。其中“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
残去杀矣。”这两句话,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说的,只有下面一句“诚哉是言也!”是孔
子自己的话,也就是孔子对于古人那两句话的感想、评语。以现在的话来解释,孔子说
,这两句话的确说得不错,真有道理!
这一节书是连接上面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一直下来的
。讲到繁荣与富强,我们想到现代的情况,像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繁
荣的前奏。现在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
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
试举一个例子:曾国藩打垮了太平天国,收复南京之初,当然,南京在兵乱之后,
经济非常衰落,老百姓非常困苦。曾国藩第一步工作,就是恢复秦淮河的游乐事业,歌
台舞榭,什么特种营业都有。这些一恢复,经济的复兴就来了。经济的原理,有如美国
人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放到我的口袋里来。读了几年经
济学,不如这句话实在、实用、有道理。好逸恶劳是人的常情,要使有钱的人,把钱花
到南京来,当然最好就是发展娱乐。曾国藩不但第一步恢复了秦淮河的游乐事业,而且
像他生活那样严肃的人,为了繁荣地方,听部下的建议,自己还到秦淮河去逛逛,以示
提倡。曾国藩还遇上几个名妓,其中一个死了,曾国藩送了一副挽幛,题道“未免有情
”。更相传其中有一个妓女,艺名少如,也颇有文才,要求曾国藩送他一副对子。曾老
先生打算用他的艺名“少如”这两字嵌到联中,先写上联:“得少住时且少住”,意思
是能偷闲在这里休息片刻就休息片刻。因为要考这女孩子的文才到底怎样,便要他自对
下联,不料这女孩很调皮,开了曾国藩一个大玩笑,提起笔来写道:“要如何处便如何
”。这只是相传的故事,并不完全可靠。但曾国藩为了使南京地方的经济复苏,先恢复
秦淮河的繁荣,这是一个史实。
然后就是管子的政治道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文化教
育,真正的文化教育。古代中国政治,为王道的道德政治;后来讲事功,是来自霸道的
思想,不是王道。王道政治的代表,在三代以下是周朝。经过好几百年,祖孙几代的努
力,他的文化风气才养成。所以周朝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那么久远,乃至变成
中国文化的渊源。这就是所谓“善人为邦百年”,急进是不行的。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
,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的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
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但是一个
社会、国家,要达到这个程度,必须有百年的教育,百年的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
成,要经过三四世才行(一世三十年)。孔子年纪大了以后,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这
两句,说得非常切实。换句话说,文化历史的成果,不是一下子做得到的,起码要百把
年,好几代才能做到。所以急求事功,往往没有好的结果。因此接下来说:
仁德须加累积成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对于王道仁政的推行,孔子在这里,再作一个原则性的定论。他说要实行王道的仁
政,亲眼看见成功,是很难做得到的。必须要加以时间的培养,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
了安定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然后才能“世而后仁”。我们看历史,
先不管王道不王道,每一个朝代真正的安定,都要开国以来百把年的根基才行。从近代
史来说,就看清朝一代,他们由孤儿寡妇带了三百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经过康
熙、雍正、乾隆三朝百把年来的努力,才开始有真正的安定。
像“春满乾坤福满门”,描写当时国家、社会的安定现象,实在也是得来不易的。可是
在乾隆的末期就又开始变了,马上又走下坡。再回溯上去看明代、宋代、唐代,甚至汉
代,都是如此。每个朝代开始,社会在大变乱之后,真正过安定生活走上轨道,大体上
都要百年的时间。当然恢复很容易,长治久安比较难。所以那年去日本开中日文化会议
,我曾面对他们的国会议员、大学校长、教授们说,我到了日本,看见东京的繁荣,日
本朋友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这并没有什么稀奇,一个国
家,一个社会,安定下来,二十年时间,谁都做得到。但你们日本人要知道,日本今日
的繁荣,是中国人三千万军民的血汗所施予的。我说世界上两件东西最可怕:一是刀,
一是钱。过去你们军国主义,把刀磨快了想统治全世界,后果怎样你们已经知道了。现
在你们有了钱了,又想买通世界,这种思想将来所得的后果,一样可怕……”
闲话少说,再回到正题,我们要注意“必世而后仁”这句话,经过一世,才能行其
仁政的道理。例如一个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希望后代优秀,也要“必世而后仁”
。培养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所成,还不大可靠;儿女如果照你的教育,再教
育下去,到孙子这一代,才有希望。相反的“世而后败”,试看社会上富豪之家,也几
乎没有超过三代的殊荣。做父母的很辛苦,白手成家;第二代做儿子的虽然不太过分,
总比老子会花钱;到孙子一代出手可大了,完全是纨绔子弟的作风,甚至有些马上败掉
了;因此又轮到第四代曾孙在闹穷。穷了又再俭省成家,如此循环往复,永远像一个轮
子在转。
这里又顺便讲一个故事。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犯了死罪。因为楚王有信任的大臣庄
生与陶朱公很有交情,于是陶朱公的太太要丈夫写信给他,把儿子救出来。陶朱公打算
叫第三个儿子带黄金千斤,连同信件去见庄生,相信不会有问题。可是长子不肯,因为
宗法社会的长子,有特别的地位,有责任与权力,所以争着要去。但陶朱公不答应,他
说如果长子去送这封信,一定是把老二的尸体运回来,不是把人救回来。可是长子硬吵
着要去,太太不懂事,帮长子说话。陶朱公被吵得没办法,于是就让长子去了。不过同
时吩咐太太准备好次子的丧葬事宜。长子到了楚国见到了庄生,交上了书信和黄金。庄
生因为是陶朱公的事情,不能不办。适逢这年楚国有灾,古代相信天象,每逢天灾。国
家要做好事以求化解。于是庄生去见楚王,建议大赦,楚王接受了他这项建议。但这个
消息泄漏出来了,被陶朱公的长子听到,他就后悔老二的事用不着托庄生,大赦一定会
放出来的,千斤黄金白送了,心里舍不得。殊不知这次大赦,正是庄生为了救他的弟弟
想出来的办法。所以又去看庄生,提起大赦的事。庄生当然很聪明,立即知道了他的心
理,就写了一封回信,将千斤黄金退回。对他说你弟弟的事刚好遇到大赦,用不着我帮
忙,我可以不管了。然后庄生连夜进宫再见楚王,请求慢一点发布大赦令。他报告楚王
,在大赦令的范围中,有一个死犯是陶朱公的儿子,如果不把他先正法,别人还误会我
庄生贪污,误会你楚王不公平。于是楚王下令把陶朱公的次子杀了,翌日颁大赦令。陶
朱公的长子只有把弟弟的尸首运回,家里却已布置好了灵堂。陶朱公的家人问,为什么
事先会知道这样的结果?陶朱公说,我们白手成家,大儿子跟着吃苦出身,对钱看得太
重,岂肯轻易花用。而这位老友最清贫,绝对不会受贿赂,我送给他钱是私人感情,他
才肯受用。而我们的三子,出生时家里就很有钱,他花钱花惯,送了千斤黄金,绝不会
心痛,也绝不会再去问的。我所以断定,老大去了一定是把兄弟的尸首运回来。这则故
事的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去体会,涉及到个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家庭
教育心理学等等。
所以说我们这一代的儿女,再好也有问题存在;主要的,他们在此时此地长大,安
安定定,由小学读到大学,父兄尽管穷,他们的学费和零用钱总有得用的,他们哪里真
能晓得世事艰难?所以说要在痛苦的环境中施予教育,必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能真
正知道人生、社会、国家、民族的重要,将来也许他会有远大的成就。由此理扩而充之
,讲到国家天下,使它合于王道仁政的原则,“必世而后仁”,这是不易的定论。
正己而后正人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是中国政治思想重点所在,也是孔子所说名言——“政者正也”的引伸。主要是
要求于领导人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春秋》责备贤者”的惯用语。这是
说明孔子作《春秋》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时代的衰颓,社会风气的败坏,尽他对于历史
的责任。他并不苛责一般人,因一般人大都是盲从的,听命的;他责备的是领导者,当
权者,或者有道德学问而负这种责任的贤者。倘使这些人搞错了方向,会导致历史的重
大罪过,因此《春秋》以中正责备贤者。《论语》中这里的观念也是如此,解释为政的
道理在于先求自正,后来曾子《大学》的正心诚意等一系列思想,也是孔子这一观念的
引伸、演绎。到了唐代,真德秀著《大学衍义》、《心经》(儒家的心经)、《政经》
等书,就是强调这个重心给帝王和领导者看的,所以唐代以后,用《大学》、《中庸》
的正心诚意思想,作为领导人必然的修养,也是根据孔子这里的思想。
这里在文字上的解释很简单,政就是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这句话
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不必讲,当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样,那怎么可以辅
正别人呢?
下面跟着这一政治原理,描述一则冉有的故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
与闻之!
这一段记载很妙,也是孔子的幽默处。孔子学生冉有,当时在鲁国的权臣季家做事
,职位很重要。在鲁国的历史上,季家当时很糟糕,想争夺政权,不臣的迹象都显露出
来了。在上论《八佾篇》中就曾记载,季氏旅于泰山,孔子曾找冉有,问他能不能想办
法救季家,纠正他的思想。冉有说不能,可是冉有还在季家做事,有一天冉有退朝后,
见到了孔子。(中国古代都在朝上处理公文,也等于是现代每天的朝会,讨论政治,处
理公事。)
说到这里,我们有许多感慨。现在大家都觉得每天的会议太多,头大得很,这是中
西文化合璧的过渡时期的现象。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人事变化古今大不相同。古代官
制人事比现在少得多。就清代而言,康熙年间,全国上下二十余省,从中央到地方的正
式朝廷官员,只有二万五千多人。就此人数,办理约四万万人的政治事务。当然,我们
看到清末的政治非常腐败,但是在腐败中间,也有一点值得注意,就说那时腐败衙门的
师爷们,每天上班,大多已在下午两三点钟,吃过午饭,睡好
午觉,鸦片烟抽足以后才上班。可是他们今日事今日了,难得有拖到好多天才办的。难
道说这是制度问题?实在难以下一评断!
再看古代,皇帝都是早朝,非常辛苦。就以清朝的皇帝而论,承继中国五千年文化
的正面,专权到了极点,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以致皇帝从来不能睡得舒服。凌晨四五点
钟就要起床,如果贪睡起不来,就有一个老太监跪下来叫;如果叫不起来,就由另一太
监,打一铜盆热水,绞一条热热的面巾,覆到仍在睡梦中的皇帝脸上,替他擦一把脸,
硬把他拖起来,替他穿上龙袍,拉着去主持早朝。吃饭也没有人陪,孤家寡人一个人吃
。清代先祖的法制:不能由皇后陪,最多下命令找一个喜欢的妃子陪他吃。人到了这个
地步,权力固然可爱,可是有许多事情,就没有味道了。我们顺便讲到这些,是要注意
早朝制度。
闲话一句
几千年来,一切国家大事,都决定在早上,乃至个人的处理政事,也是如此。如曾
国藩当年理政,就不大开会,而是找部属们一起吃早饭。有一个人不到齐,他就不动筷
子,利用吃早饭的时间,讨论了事情。所以对于过去的早朝和现在的会议,我们可以好
好对比研究一下,对于自己国家将来制度的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点。
这里是说,一天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他为什么今天回来这么迟?冉有告诉孔子,
因为有政务须要商量。孔子说,我清楚得很,看起来好像是国家的大事,虽然我没有参
加,不过就好像亲自听见一样。孔子这个话非常幽默,想来,他说此话时,一定作了一
个幽默的微笑,等于打冉有一棒。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一天问孔子,他说一般人都说,不要随便说话,尤其是从政的人,在上面领
导的人,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兴邦”,有这个道理吗?孔子说,话并不是那样说法。
“一言而可以兴邦”,这句话是一个原则,譬如说有一句一般人都知道的话“为君难,
为臣不易。”这不就是一句话吗!做领导人困难,做干部也不容易。
这也就是孔子的机会教育,他对自己的国君,不好意思直接教训。可是趁这个机会
,举出这句话来作例子,无形中教育了他。鲁定公本人就是领导人,所以他说假使一个
人懂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就可以兴邦了,事业前途无量了。这段文字很简
单,如以历史的事实来讲,一言可以兴邦的史实很多,试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就是这个道理,不但国
家天下事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由贫穷而变成富有,是创业难,至于子孙的守成
,又是一个大问题。究竟哪一个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素来认为两皆不易。另一
个例子,宋高宗曾说过,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实这句话,春秋战国时,卫国的
蘧伯玉也这样讲过,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回过头一看,才发现过去的错误
。这些都是“一言兴邦”的实例。
引伸到下面的“一言丧邦”,一句话而亡国的,又可以举很多例子了。历史上楚汉
之争,刘邦的长处,是听从别人的话,他的所以成功,是对于别人的好意见马上接受。
如果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
,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
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
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这一点,在个人修养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为一个单位主管
,往往容易犯一种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别人的意见更对,更高明,可是为了“面子
”,为了“下不了台”而不接受。这种心理,大而言之是修养不够,小而言之是个性问
题,自己转不过弯来。现在,我们看看项羽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决定:当项羽打到咸阳
的时候,有人(据《楚汉春秋》的记载是蔡生,而《汉书》的记载是韩生。)对他说:
“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
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研究,国都应该定在哪里?历代都有讨论。
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陕西的长安,宋代因为国势非常弱,定都汴梁。当时也曾有人认
为洛阳是四战之地,不宜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来,首都则在北京;民国成
立以后,对于定都的争议,当时也有许多主张。一派主张定都北京;一派主张定都南京
;还有人主张定都到咸阳;又有人主张定都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应该在长安、武汉
等地设四个陪都。这一派人看到了将来国家的大势,要与国际的局势相配合的。一个国
家究竟定都在哪里,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为了配合将来时代,预为国家的大计研究,这些历史,乃至于近代史、国际
现势,都要研究。这是题外闲话了。
风头主义的英雄
我们再回来讲,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
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就凭了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
器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
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给谁看?他这样的思想,岂不完蛋
!所以项羽注定了要失败的。而同样的事发生在刘邦的身上又是怎样呢?
刘邦大定天下以后,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阳。但齐人娄敬去看他,问他定都洛
阳,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汉高祖说是呀!娄敬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这
里定都易于王;无德则易被攻击。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间经过了十几世
积德累善,所以可在这里定都。现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来的,战后余灾,疮夷满目
,情形完全两样,怎么可与周朝相比?不如定都关中。当然有一番理由,张良也同意,
刘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见,采纳娄敬的建议,并赏给五百斤黄金,封他的官,赐姓刘。
以这一件强烈对比的史实,清代嘉道年间,有个与龚定庵齐名的文人王昙,写了四
首悼项羽的名诗,其中有一首还说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
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
娄敬说关中。”这是王昙悼项羽有名的四首诗之一。“秦人天下楚人弓”,典故出在春
秋战国时,楚王的一张宝弓遗失了的时候,人家向他报告,这位皇帝说:“楚人失之,
楚人得之。”意思是说皇家保存与百姓拿到,都是一样,不要太追究。王昙引用这个典
故,说秦始皇死了以后,中国人的天下,凡是中国人都可以出来统治。“枉把头颅赠马
童”,指项羽在垓下最后一仗,被汉军将领四面围困的时候,他回头看见追杀他的,正
是他一个投降了刘邦的老部下,名叫马童。马童见他回头,侧过脸去。项羽说,你不要
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马童吗?听说刘邦下令,凡得我头颅的可赏千金、封万户侯。你既
是我的故人,就把这颗头送给你。于是项羽自刎了,这也就是项羽的气魄。“天意何曾
袒刘季?”刘季是刘邦的名字,这是说项羽“非战之罪,天亡项羽”那句话的错误,而
项羽的错在哪里呢?“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
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关键。
这里再插一段闲话。说到历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烧书,对中国文化来说,是
一个大罪行。但是他的罪过,也只能负责一半。因为秦始皇不准民间有书看,把全国的
书籍集中起来了,放在咸阳宫,后来项羽放一把火烧咸阳宫,这把火连续不断地烧了三
个月,有多少书籍、多少国家的财富,由他这把火烧掉了。所以严格说来,中国文化根
基的中断,这位项老兄负有很大的责任。但后世却把这一责任,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
推了。至于项羽的责任,由于对失败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我们由“一言而可以兴邦”的思想见解,所以又牵引出许多闲话。现在我们的国家
,东方的国家,全世界的国家,都受了美国一句话的害,也就是一个政策的害。美国的
什么政策?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所谓“不准打胜利的仗,打有限度的仗。”我们这一代的
历史,大家对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很显著的感觉,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我们都在这个时代中,就没有感觉到,假使我们退后一百年,或超前一百年来
看这段历史,看看美国人这一政策的结果,害死了多少人?破
坏了多少国家?这个想作世界盟主的决策有多么滑稽!多么悲惨!“一言丧邦,一言兴
邦。”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由历史上的故事,比类引伸体会,必定更为亲切。同时,我
们身为现代人,再由现代丑陋的一面去看看,更可了解这道理。
下面也是一样,鲁定公问,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亡国,有没有这种事?孔子说,这
个也一样的,不是如此随便解释就可以的。接着下面孔子讲的这句话就很妙了,他说有
人说,我并不乐意作君主,只是为了言出法随,谁都不能违背,可以完全依照我的意思
,达到我的理想,这样才过瘾。孔子为什么对鲁定公说这个话呢?其实这情形也不止是
鲁定公一人犯的错误,一般人都有他同样的毛病。试想为什么人总喜欢抓权呢?因为有
权力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才能够控制别人听自己的命令。所
以归纳起来,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这种心理来从政,那就错了。下面的人不反对,并不
见得你个人的意见就是对的。问题在思想的本身,在于领导人的意见本身对与不对。如
果意见是对的,应该绝对信仰,不能违抗;如果领导人的思想不对,而要人们一定都服
从他,这就要丧邦了。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连起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大概地举了过去的历史
,以及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的风暴中,所亲身体会的经验,希望大家对这一节能有更深
的体会。
画龙点睛
下面另外提到一个人叶公,他也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用我们的口头语讲起来是
一个小皇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叶公好龙”,就是有关于他的典故。前面曾经提到过
,此人在宫廷中墙上、梁上、柱上,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因之感动了真龙来,他却
又吓死了。后人对于好讲道德,而真要他行德时又不干了;又如好交朋友,而朋友有困
难时又不帮助了,这一类事故,便引用叶公的故事,说此人讲德道、好交友,如“叶公
之好龙”。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春秋时,人口少,土地辽阔,很需要老百姓,所以孔子说,能够做到近者悦,远者
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在领导人来说,跟随的人,不愿离开;在外面的人都想回来;
别处的人都想来投效,这就成功了。相反的,在你身边的人想离开,在外面的人没有向
心力,这就有问题。孔子这两句话,后世更引伸到外交上,能够与邻近的国家,相处得
敦睦;而距离远的国家,也愿意来交往,这就做得很成功。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见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做地方官的为政大原则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做一个地方首长,行政、建设等一
切制度,要顾全到后果,为百年的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的就拿成果来表现
。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接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两句名言,大家都懂得,不须多说了
。
下面举的一个例子,是法治思想与法理的重点,同时也与社会的道德观念有关。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诈。一个
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会挺身而出,作证人。我们这个社会风气有多好!叶公这
个话,我们要注意。无论是研究法律的,研究社会制度的,研究政治的,尽管只看到这
么几句话,要领会出,对于社会心理、政治心理、法律的最高法理、犯罪心理,都有关
系。
孔子听了他这几句话,答复说,我们那边社会的情形,与你们这里就这不同了。如
果儿子做错事,当然父亲为了亲情,会为儿子隐瞒一点;父亲做错了事,儿子也当然替
父亲隐瞒一番,这是人情之常。也许你看来这样不够诚实,不够直爽,可是所谓直的道
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这就是中国后世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假如讲法治的道理
,父亲偷了东西,儿子告密,并没有错,在法律的观点上看,是合理的行为。从人情上
看,作心理研究,这一对父子之间,早就有问题存在了。人与
人之间,不要说是父子,即使朋友之间,也不免有这一点感情。如果人没有这点感情,
而认为一定要这样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很大。所以这一段,作深入的研究,就有很多
道理可以贯串了。
接着转了一个气势,上面是谈为政有关的问题,下面则谈学问修养方面。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讲到这里我们要注意:孔子的整体思想都在谈仁,究竟对“仁”下的定义是什么?
千余年来,对于孔子的仁,敢下一个定义的很少。《里仁》全篇讲仁,那都是讲仁的用
,仁的行为,《颜渊》这一篇,孔子讲到仁,他下一个定义“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
的体。颜渊再问方法,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
是修养到仁的方法。
现在《论语》已讲了一半,如果明辨一下,孔子的“仁”究竟是什么?我的感想,
只可引佛学上一句话:“众盲摸角,各执一端。”从《论语》上所看到的孔子思想,都
是讲仁的用。如勉强抓住其中那一点,就认为是仁的全体,就等于“众盲摸象,各执一
端。”仁在孔子的思想中代表了很多,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万事万物的用,都归
到仁。
现在樊迟问仁,孔子讲的是对个人修养的仁,他说自己平常的言行,恭敬而诚恳,
做事尽心负责任,对长官、朋友、部下,对任何人无有不尽心的。恭、敬、忠,
这三个要点具备了的人,即使到了毫无文化的野蛮地区,也是了不起的。这是仁的
用,他希望学生们在内圣外王的修养,都能做到这个重点。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