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宪问第十四别裁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00: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为政难作人更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
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有人问孔子,郑国的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复他,子产是大政治家,了不起的
人物。子产当政的时候,对于社会贡献很大,对国家的老百姓,是有恩惠的人。
再问楚国的子西怎样?子西是楚国的宰相,孔子到楚国时,他怕孔子会把他的位置
挤掉。而孔子答复,只是说“他,他啊!”就没有再说什么了。这就是孔子的 厚道,假
使现在的人,就非要攻击子西不可了,孔子没有这样做。当然他不同意子西这个人,历
史上的记录,子西这个人并不高明,而孔子只是“他,他啊!”两句,不作批评。
此人又问管仲怎样?管仲比孔子早,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功劳很大。每次讲到管
仲,孔子都很佩服,这次他好像伸出大拇指来称赞他,那才够得上是一个人,真了不起
!他在当政的时候,能够把齐国另一大夫伯氏,连着的好田三百,没为公有,而伯氏一
家人因此穷困,只有清菜淡饭可吃,但一直到死,没有怨恨管仲,心服口服。所以孔子
说他能够称为一个人,了不起!他没有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政治家也并没有什么了不
起,不过是官位上的功勋,而能做到称为一个“人”,这才了不起。管仲将别人的财产
拿过来,别人因此终身穷困,而对他毫无怨恨,认为处理得很公平。一个当政的人能做
到这样,的确是了不起,历史上没有几人能做到这样。可见他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对
于其他的人所还报的,一定有他处理的政策与方法,所以孔子要对他连连赞叹了。
不学谓之贫
现在开始讨论的,可以说是中国旧文化中所讲的“知人论世”的道理。从这里可以
看到历史上的人物,也可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站在人文哲学的立场来说,一个人要
认识别人困难,认识自己更难,尤其年龄大了,经验多了,接触的人广了,就感觉到认
识自己太难了。下面就是孔子“知人论世”的一番话: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富而无骄”,有地位、有财富,成功了不骄傲。本来这个修养很难,并不是很容
易,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因为地位高了,风度蛮好;风度好是外形
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来,已经了不起,但是内心到底还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
。
刚才与几个国外回来的学生闲谈,他们说到,过去有一部分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
代沟,相差太远,做父母的,尊严得不得了,非要摆成那副样子不可。也有的说,自己
的父母并不如此,与子女相处像朋友一样。有的以地域来说,指本省有些家庭,父母对
子女还是摆一副尊严的模样,我就问他们在国外有没有注意,华侨社会里,多数父母对
子女的态度,也是保持着尊严。这是广东、福建的风气,他们还保持了老一辈子的父母
的威严。而父母子女相处比较开明一点,多半是在上海生长的人。父母保持他们的尊严
,只是过分或不过分,并没有错。有的又说,父母保持那股威严,就是一种傲慢心理,
觉得我有儿女,儿女就要听我的。我说这可不能列入骄傲的范围,更不要错用了骄傲这
个形容词。
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很难做到。富贵了,地位高了会骄傲
;有钱会骄傲;年龄大了也会骄傲,认为自己多吃了几十年饭,年轻小伙子就不行,其
实多吃了几十年饭,不一定吃得对;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
不容易。不过在比较上,富而无骄和贫而无怨,两者之间,还是无骄容易一点。
“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
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才”也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庄子就
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识上的瞎子,
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
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作到“安贫乐道”。这是中
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的不进步
,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不一定对,“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
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养到。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国这个民族,因为这两项修养
,就不图进取。事实上没这个意思,中国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
的名言,我们不可只抓到一点,就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两句话,是对自己作人做事的
一个尺码,一个考验。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先解释原文文字:孟公绰是鲁国的大夫,后世朱熹的注解,说他很清廉,安贫乐道
、知足常乐的人。赵、魏是大国,对下面滕、薛两个国家而言,赵、魏比较大,滕、薛
比较小。
识人难识己更难
关于“老”,过去的官名有“三老”,也有“三公”。古代三公的地位很高,但在
秦汉以后,就很少有明文规定这个官衔了。他们学问道德崇高,没有实际行政,所谓“
坐而论道”,着重在建议和指导,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不管部大臣差不多,什么都不
管,可是样样都要问。越是国家大事,越是很重要的决定,越要请他们参加意见。往往
一句话可以推翻整个政策,或者建立新的政策。至于“老”,也是如此,在古代是很清
要的职务,本身要学问好,人品好。凡是清要的官,只要说一句话,影响很大,皇帝都
非常重视。到了现在,学术界,以及政界,对所尊重的人,常称某公,或尊称为“老”
,就有“国之大老”的意思。
孔子这里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大国中的大老——顾问,则是第一等的
好人才;他的才能、学问、道德,担任这个职务好得很,没有错。但是如果滕、薛两个
小国家请他作大夫,要他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当部长,或院长,那就不行,会当不好。
孔子以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孔子论人,认为有许多人,担任某一种大位置、大
要职,蛮好;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个任务,就完了。平常看他,学问好,
见解也好,写的文章、建议、办法都对。可是,让他去实际从事行政工作, 就不行。有
些人,要他从事实际行政工作,执行任务,会办得很好,如果这样认为他很了不起,把
他提拔到太高的清要地位,那他又完了。所以作领导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很难,对自己
的认识也难,要晓得自己能作什么,可真不容易。
我过去在私塾中所受的教育,老师们教的一些散文和诗,都包含有人生的道理。我
的一位老师曾有一首评论历史的诗,讲得非常好:“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
。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这意思是说,隋炀帝运气不好,当了皇帝;而
王安石很可怜,作了宰相。这两个人若是不得志,王安石将成为大文豪, 他的文章那么
好,恐怕当时和后世对他的敬仰,还要更,隋炀帝如果当时不作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
名士,一个才子。
我们再说李后主,真是好的文学家,那么好的文学,真好,过去找不出来,以后恐
怕也难找到这么好的文学家,实在太好了,可惜当了皇帝。宋朝徽宗等人也是如此。不
过话得说回来,文学又谈何容易?《红楼梦》之后,再也写不出第二部《红楼梦》,没
有像曹雪芹那样的家庭,没有像曹雪芹一样,整天和一些女孩子在一起打滚,没有那个
经验,换一个人怎么也写不出来。施耐庵的《水浒传》,没有跑过江湖,没有和那些动
辄拔刀的江湖朋友混在一起,也写不出来。文学是这样培养出
来的。李后主的词好,前面曾说过,他花的本钱大,也是当了皇帝,江山又在他手里丢
掉,然后才有那种文学的境界出来。可是拿人生的立场看来,这些人都是不幸。因此我
们又想起另外一个人的哲学,人生得意的事,有时并不是幸福;而有时候失意的事,并
不是倒楣。如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个人作了一首诗:“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官
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亦应随例作灰尘。”这首诗是说失意并不见得坏。第一句他
感慨眼前的国家栋梁,都是他的后辈。第二句是讲自己,像山
上的大木、神木一样,自己年纪大了,看到朝代的更替、兴衰、成败多少次,假使自己
当时也成为其中的栋梁,早就被烧光了。所以人生得意的事,虽不一定是坏,也不一定
就是好,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差。
这些道理可使我们了解孔子讲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的话,的
确是意义深长。所以刚才提出来用人难,不但对人才的选拔、安置困难,而每个人自己
认识自己更难。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往事,将来自己做事业时,对于人才,对于用人,的
确要能知己知彼才对。
全才——智、清、勇、艺、礼
下面讲到怎样才算是人才与全才。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
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
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孔子所说的“成人”,也可以解释为全人,也可以说是人世间的全才。子路问
怎样才是全才,孔子说,要求一个全才太难:第一个是智慧,像臧武仲,这位鲁国的大
夫,智慧高,知识渊博;其次要像孟公绰的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本身非常清高、廉
洁;光是有清廉的德操,智慧的修养,还是不够,还要有勇,如卞庄子。卞庄刺虎,是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当然不止是打老虎的勇敢,主要在有决心、决断,须要牺
牲的时候就敢于牺牲的大勇;就是有了智慧、清廉、勇敢还不够,还要有冉求之艺,文
学艺术的境界,样样才能都会。
这四个人的优点:高度的智慧;道德的涵养,没有私欲,没有火气,心气平和;品
德好的人,往往有点像废人一样,所以又要加上勇敢、决断、侠义的精神,这样还不能
算是全才或全人,还要加上文艺境界,与高度的礼教修养,这样几个条件合拢来,就可
以为成人了。这该多难!但是要注意,原文“亦”字用在这里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了如
此等等,还是用了一个“亦”可以为成人矣的“亦”字。由此可知他认为还并没有完全
到达理想中“成人”的那个程度。
读到这段书我们要记住,这一段孔子所提出的,可说是讲国家大才的标准,也可说
是讲中国文化,讲人格教育修养的标准。
但是孔子所要求的太高了,然后自己转了一个弯,对子路说,时代不同了,不一定
要把我这个观念拿来作标准。现在只要做到“见利思义”,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能多
考虑一下义的方面。义就是宜——看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见危授命”
,既然身为负责人,为大家做事,要能做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达成任务,宁可牺牲
自己。甚至交朋友也能如此。还有平时所说出的话,不管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何等环
境的考验,纵然过了很久很久,都能言行一致,说得到的一定做得到。有了这几点,在
这个时代里,已经是了不起的人才了,何必要求太高呢!
我们拿“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句话,看现在的社会,有时很好笑,发表任何政见
时,要如何如何,一旦到那个位置以后,所说的话都不见得兑现了,哪里能够作到“久
要不忘平生之言”。看现代可以证历史,看历史可以懂现代,如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
”。我们说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孔子当时社会风气也一样不好。有些同学到外国留学回
来,开口就是外国如何如何好,我就告诉他们,古今中外都是一例,没有外国如何好,
中国如何坏。以贪污来说,美国有许多地方,贪污得更厉害。
外国人也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十几年以前有些年轻同学去美国留学,我制了棉
被送给他们带去。有位外交官说太落伍,在美国用不着。可是这个同学因为是老师制赠
的,还是带了去。我又要他们带了些宫灯之类的小礼物去,要他们保持中国的礼貌,逢
年过节时要对老师表示敬意。他们也曾说外国人不喜欢这一套,后来两样都对。圣诞节
去向老师行个礼,送一盏小宫灯聊表敬意,说明是中国礼貌,外国老师高兴得不得了,
说所教的各国学生,只有中国学生最好,最有礼貌。至于棉被,碰到冬天停电,大家冻
得要命,而他们穿棉袄,盖棉被最舒服,这都是中国文化。因此也了解“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凡是人,感情思想是一样的,绝对没有两样,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处理一件事,要注意到古今中外,包括未来的时代,人情世故是一样的。
纵然观念两样,其实原则还是一样,换一个角度讲就通了。譬如说某件事在道德上不通
,有些外国人不会理解;说成没有价值,他马上赞同这句话。不过把“道德”与“价值
”两个名词换用了一下而已。因此,我们教育子弟,不管什么时代,中国文化的人格标
准,绝对是高的,绝对是对的。我们现代的人格教育,能够使每一个人,做到像孔子所
讲的第二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很了不起。再讲一步,如
果能够做到像孔子所讲的第一条,集智慧、人品、胆识、才艺于一身的人,那就太难得
了。
疑假疑真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文子是他的谥号。朱熹的考证是公孙枝,别的考证叫公孙拔。究竟谁对
,暂时不去管他,不过都知道这个人是卫国的大夫。孔子除了对他自己的国家鲁国以外
,对卫国的感情最深厚。公叔文子在当时名气很大,影响力也很大。孔子问公明贾——
公明贾也是卫国人。孔子问他说,夫子(我们后世拿“夫子”为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当
时“夫子”两字,等于我们现在以“先生”称人,这里就是指公叔文子。)是卫国的闻
人,社会上很有声望,政治上很有影响力,大家都说他很好,但有一点不知可不可信?
公叔先生平常不随便说话,说一句话就有相当分量;也不说别人是非;也不轻易笑;也
不贪。
公明贾就说,别人对你所讲的,把他描写得过分好了。其实他讲话能把握时间、要
领,不讲废话,恰到好处,因此人家听了,不讨厌他的话。他高兴了、痛快了就笑,笑
得恰到好处,所以人家不讨厌他的笑。譬如下雨天在街上见人跌倒而哈哈大笑,这个笑
,不得平时,人家已经跌得很痛,很狼狈了,这不应该笑的,偏要笑,岂不让人讨厌?
关于取,合理的送他礼物,适可而取,不故意标榜清高。
他这样一解释非常好,但是公叔文子这个人在历史上有点问题。所以孔子听了他的
解释说:“是吗?真的吗?”是表示怀疑口气。是否这个人徒有虚名,很难断定,如白
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周公辅助成王的时候,有人造他的谣,说他企图把侄子杀掉,自己当皇帝,使周公也
怕起来了。而王莽在没有叛国以前好得很,满朝文武,全国老百姓,没有人说王莽是坏
的。假使这两个人在这个时候就死掉了,那么他们一生中的真假又有谁知道?这是白居
易一首大家熟知的诗,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使我们知道,有些人运气不好,把冤枉带
到棺材里去了,可知人生定论很难。所以对于公叔文子,在公明贾替他作解释以后,孔
子说:“是吗?难道真的吗?”存疑是可以的。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