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宪问第十四别裁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00: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挟兵自重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犯了罪自己逃出去。可是不肯放下权力,在防区上整兵振武
,向鲁君要求,封他的儿孙永远作这个地方的首长。他用这个方法,取得这个位置。孔
子说,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这不必骗人了,我
是不相信的,他分明是用要挟取得富贵功名与政权。中国历史的藩镇祸国,都是同此一
例的办法。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由此而引出孔子对历史的批评。自周朝王道式微以后,就是霸业的开始,“挟天子
以令诸侯”,表面上虽然拥护中央,而中央政府的皇帝,还是听他们的意见摆布,这是
春秋战国时候的霸业。如果以中国历史文化来分王道与霸业,则春秋战国以后的汉、唐
、宋、元、明、清在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不能称为王道,统统都是霸道。真正达到三代
以上,以道德维系的政治,那才是王道。以权术取得而讲事功的则是霸道。所以在春秋
战国五霸的阶段,仁义道德,也只是霸主的手段而已,变成口号了。
但在五霸中比较起来,也有好坏,所以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他对晋文公的为人
,不以为然。谲就是用诡道、手段。孔子为什么说晋文公谲而不正?因为晋文公家庭遭
遇变故,流亡在外十九年,他的高级部下,智囊团之一的舅父,断定他一定能复国:“
重耳(晋文公的名字)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备知之矣。”
因为他吃尽流亡的痛苦,深深了解人心的险恶,所以便懂得如何运用权术。齐桓公就不
是这样,孔子认为比较好,而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个人的遭遇也大有不同。根据孔子这两
句话,研究历史上帝王、领导人的心理,与少年时代的遭遇、环境的培养都大有关系。
管鲍之交难
因为孔子讲到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比较,而且加以评论,子路就来插话。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老师说齐桓公好,但是我想起一件事。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兄弟也是政敌
。管仲没有得志的时候,原来是帮助公子纠的,那时另外还有一个大臣名召忽,当时公
子纠死了,召忽也拚命作战,为公子纠而死,但管仲并没有殉职。这样说来,管仲的人
格还是有问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当时帮助齐桓公成功,有名的名臣是鲍叔牙。
桓公问鲍叔牙,如果想成霸业,把齐国治好,谁是好的人才。鲍叔牙就推荐了管仲。但
管仲曾经在作战的时候,用箭射过齐桓公,幸好没有将齐桓公射死,而射中了衣带钩。
所以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推荐后说,管仲这个人曾经助过公子纠,而且用箭射过我,幸
好只中衣带钩,我没有杀他,已经够宽大了,你还要推荐他?鲍叔牙就说,你要振兴国
家?还是要报私仇?你如果想成霸业,就不要记私仇。因为他是人才,当他帮助公子纠
的时候,应该射你的。各为其主,立场不同嘛!齐桓公也有汉高祖相同的气度,因此用
了管仲。
大家交朋友,常引用历史上管鲍之交,把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来比拟知己之交,
但要真正达到那个程度太难了。中国五伦之道,朋友一伦是很重要的,也很难的。像管
仲与鲍叔牙这种知己的朋友,在历史上只这么一个例子。任何人一辈子都难得有这样知
己,管仲最穷的时候,生活一切都依赖鲍叔牙。共同做生意赚了钱,管仲自己就多分了
红利,鲍叔牙也不在乎。这还不算太难。齐桓公成功了,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这也
还不算难。管仲晚年就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人生得一知己太难。知己到什
么程度呢?管仲临终以前,齐桓公问他,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管仲说不可以
让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一生都照应管仲,照普通一般情理讲,管仲临死了,应该将这
个职位交给鲍叔,以为报答。现在由齐桓公提出这个意见来,他还说不可以,好像管仲
不够朋友。其实他有他的道理。管仲对齐桓公说,你不要害鲍叔牙了,他这个人的人其
实在了不起,气度也非常大,可是嫉恶如仇。一个当首相、当主管的,要能藏垢纳污,
肮脏的东西也要包涵一点,完全要求清高是做不到的。鲍叔牙的第一个毛病就是太好、
太清了,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把政权交给他,害了你齐桓公,也害了鲍叔牙。这样鲍
叔牙也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懂得他。
所以我们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相处,都晓得讲历史上这件事情。我们文化深厚,是
历史上的故事太多,前辈的经验太多了。我们读书也是为了吸收这些作人做事的经验。
我曾经看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两个好朋友又是同学,其中一个当师长。当他要交卸这个
师长职位的时候,上级也决定由他的同学来接他的位置,可是他极力反对。有人就问他
为什么这样不帮同学好友的忙,他说我不愿害自己的同学好友,如果他来接我的事,依
他的个性,结果一定会弄到坐牢。最后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朋友能够交到这样,谈何容易!普通人只看现实,所以介绍管仲等等的故事给诸位,我
们要知道交友之难,待友之难,以及得一知己之难。
这里子路提出来说管仲这个人的做法,恐怕不仁吧?孔子说,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
,齐桓公虽然是霸主,但是把周朝中央政权的威信重新整顿,九次召集了诸侯开联合会
议,安定了国家社会,从来没有用武力威胁人,固然霸业是权术,可是他权术的最高原
则还是道德,致使周朝的历史能够再延续下去。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已经很好了,
也就是仁义之道了。何必求之太过呢? 死生亦大矣
讨论到这里,子贡就起来辩论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拿个人的人格来看管仲,可以说他是不仁不义。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本来
追随公子纠的,照理也应该殉死,他却不能以死尽忠,后来反而更进一步,投降齐桓公
,居然贪富贵作宰相,就更不对了。孔子说,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难 评论得公平中
肯。管仲投降了齐桓公以后,帮助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把当时那么乱的社会辅正过来
,对历史的贡献,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太大了。到现在管仲已经死了,可是我们这些
人都受了他的好处,今天社会能够安定,各个诸侯的国家能够安定,都是他们的功德所
赐,假使当时没有管仲,那我们即已变成野蛮民族了。“被发左衽”就是野蛮民族。中
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梳起来的,我们现在都披发,是外国文化。“左衽”,试看过去
的西藏、蒙古等边疆民族,都是左肩披着衣服,右肩臂露在外面,这是文化野蛮落后的
象征。可是现在我们的装束,也都是被发左衽,向原始文化投降了,好在不止我们,整
个世界都在被发左衽。讲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民族文化,总有一天会站起来。
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
了。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
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起来
了。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
形来责备管仲了。普通人一碰到失败就自杀,毫无价值,好像倒在污水沟里,这样一死
了之,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不轻易为公子纠而死,以致后来
有这么大的贡献。那么这生死之间的价值取舍,就另是一番评估了。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就是刚才提到过的公孙拔或公孙枝,文子是他的谥号。我们先要了解,
春秋战国时代,依照中国的封建制度,平民很难上来做官,但不是绝对不能。在这种制
度下,公叔文子的部下撰由公叔文子的提拔,从平民而提升保荐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
孔子说,公叔文子真够得上称“文”。中国古代谥法称“文”是很难的,根据《谥法》
解的记载,称文的有下面几种:一、经天纬地,二、道德博闻, 三、勤学好问,四、慈
惠爱民,五、愍民惠礼,六、赐民爵位等六种。如明代的王
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就是这个“文”。
人尽其才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
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在卫国很久,当时的卫灵公对孔子非常敬重,但却没有启用孔子。卫灵公好像
是个活宝,他宠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见得太坏,可是卫国上下
对孔子都很敬重。但在一般舆论,对卫灵公颇多不满。季康子就说,卫国的这位领导人
既然这么坏,怎么卫国不会亡国?孔子说,卫灵公尽管不好,但他会用人,他的部下了
不起的人才很多。
这一点我们又要看历史了,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一个主管,是不是善于用人,非
常重要。就是在商业上,一个做老板的,善于用职员,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如果职
员用得好,公司到了危急的时候,都不会垮台。一个机构如此,一个国家的政治也是一
样。人才要安排得好,而且人才处处都有,看你怎样安排,有的人这方面不行,而另一
方面有所长。
所以孔子谈到卫国的时候,季康子问这样一个领导人怎么不亡国。孔子就指出,卫
灵公用了最好的外交家仲叔圉治宾客,就是办外交。在国际动荡的时候,外交最重要,
而他用到了好的外交家。还有祝鮀治宗庙,在宗法社会宗庙也是政治的中心,以现在制
度来说,包括了教育、文化、内政,都属于宗庙的事,上论曾经提到,所谓“祝鮀之佞
”是指这个人很会说话,是一个理论家、政论家,他还办过一次成功的外交。另外又有
王孙贾主持国防、军事。一个国家外交、内政、文教、国防有这样三个人才主持,卫国
怎么会亡?只是卫灵公本人活宝一点,不过虽然活宝,他会用人。在历史上,汉、唐、
宋、元、明、清各代,中期时有些职业皇帝都蛮活宝的,但是他会用大臣,干部用得好
,而且绝对可以信任,就行了。缩小范围,一个单位主管,一个家庭,对家人子女,也
是一样的道理。但从后世认定属于伪书的《庄子·杂篇》中,却有推重卫灵公之所以称
灵的道理,并不如此简单。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指有些人吹牛脸都不红,这还不算,最怕是吹了牛不兑现。真
做到了,就不算是吹牛了。所以我们做事、说话时要慎重考虑,大言不惭很容易,要看
自己能不能做到。讲解《论语》到现在,已经十四篇了,每篇都有高潮起伏,一点也不
呆板。到这里又转了一个方向了。
为正义而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这一段是孔子在鲁国的时候,国际上发生大事,齐国的部下叛变,杀了皇帝——皇
帝是口语,正名应该是齐国的国君,这个叛变的人叫陈成子。(下面杀了上面为“弑”
,这是《春秋》笔法。)孔子听到这个消息,看得非常严重,像是参与国家大典一样,
洗了澡,穿上礼服去朝见鲁哀公。他说齐国的内政发生了叛变。陈恒杀了他的国君,我
们鲁国要出兵去讨伐叛逆。
这就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世界大同的政治思想,所谓“兴灭国,继绝世”
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国际间,碰到任何一个国家出了事,出兵帮忙,替别人消灭了祸乱
,然后还是把政权交还给该国。我们只需要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而事实上年年进贡
,岁岁来朝,是吃亏赔本的事。譬如过去历史的记载,海外的属国进贡了一头长颈鹿,
或者外邦进贡了一头老虎,我们还要招待他的使者好几个月,皇帝还要给他赏赐。我们
绝对没有土地侵略、经济侵略的野心,中国人只有爱别人,不会侵略别人,自古以来,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军事思想,有时出兵打仗,只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利益。
孔子请哀公出兵讨伐陈恒,就是为了正义。而且孔子这个时候,他的大司寇位置已
经下了台,可以不管国事,可能顾问的名义都没有,只是可以在皇帝面前讲话而已。他
为了要实行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去报告,请求出兵。但是当时鲁哀公很可怜,所有的权
力,都在季家三兄弟的手里,哀公不能说孔子的主张不对,帮助邻国平乱是应该的,可
是没有办法,就要孔子去和季氏三家讲。孔子说,因为我总是从大夫之后,是国家有地
位的人,职责所在,道义所在,不能不向你报告。鲁哀公听完了还是要他去告诉季家,
于是孔子退回来,告诉季家三兄弟。可是季家三兄弟不同意,认为不要管这个闲事。孔
子说,因为我是鲁国的人,所以我不能不说,将来不要说我没有讲过这个话,我已经告
诉过你们,也向国君报告过,我的个人责任、国家责任、历史责任都尽到了,做不做是
你们的事。
这一段,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的政治哲学也在这里。我常和外
国留华的同学们说笑,就以留学生来说,现在我们的留学生,在外国打工、端盘子洗碗
。但是由唐代开始历史上可以看到,当时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达数万余人,我们的政府
,在长安建筑了几千间房屋,招待吃、招待住,让他们读书,学习中国文化,够漂亮!
哪像现在你们驻华的领事馆,办起签证来,还再三考虑,深恐会占了你们的工作机会。
话说回来,历史时代的环境不同,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只是在
这一段里,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重心,可以有个概
要的认识。
风云际会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这里的“事”字是动词,和服侍、侍候的侍同义。子路问作一个国君的高级干部,
应该怎么才对。孔子说,既然作人家的干部,就要绝对忠心,不可欺骗上司,不其他就
要说直话。但说直话也很难,所谓“忠言逆耳”,可是要对领导人尽其忠,不妨冒犯他
一下。
讲到这方面,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常看到大臣与皇帝政见冲突的事,旁注便有“拂
其龙麟”的话,以前对皇帝以龙作为表征,据说龙的个性,能柔能刚,随便怎样碰它的
鳞甲,都不会生气,只有龙的颔下三寸处生的是逆鳞,倒的,那是致命所在,绝对不能
碰,否则龙就会发怒而毁人的。这就说明为领导人的,度量要大,对有理取闹的,能够
包容原谅。但在最要紧的关键上,千万不可以碰。譬如我们对朋友也尽管说直话,但对
于朋友某一要命的缺点,则不能随便说了。以现代的行为道德讲,适当的限度,保持别
人的自尊心,是必要的。所以历史上有些大臣“犯颜谏诤”,就是说领导人已经很生气
了,可是忠心的部下为了他好,不管他怎样生气,应该说的话,还是要讲。我们读《宋
史》,赵普对宋太祖,就做到了“勿欺也,而犯之。”
有一次,赵普推荐某人作官,宋太祖不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推荐这个人,宋
太祖还是不答应。第三天赵普又上奏推荐,宋太祖这一下可忍不住了,气得大发雷霆,
把奏摺撕碎了扔到地上。赵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这些碎片拾起来,带回去。过些天,
把这撕碎了的奏章补贴好,又带上朝去推荐。宋太祖这一次总算醒悟了,终于任用了这
个人。又有一次,有个大臣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那个人,不准他升。赵普极
力奏请太祖批准,宋太祖又被赵普惹火了,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不让他升,你又能怎
么样?”赵普说:“刑赏,有天下刑赏的准则,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喜怒来左右刑赏?
”太祖气得离座而起,回到内宫。赵普就跟着站在宫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宋太祖后来
也就答应了。我们从这两个故事就可想见赵普处事的刚毅果断,但是他也有缺点,心胸
不宽,容易记恨。他常会挑剔那些当他贫贱时,对他不好的人们。每逢这种情况,宋太
祖就说:“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劝赵普度量放大,不要计较
这些小节。更何况天子宰相之才,哪里是社会一般人所能鉴识的。后来,赵普就不敢再
提这一类的事了。
这种类似的故事,在《贞观政要》这部书里,记载得很多。唐太宗、魏征也是一对
好搭档。不过话说回来,魏征这个伙计固然好,也要有唐太宗那样的好老板。照《贞观
政要》的记载,长孙皇后也很好,所以还要老板娘也好。不然的话,就变 成上论中所讲
的“事君数,斯辱矣!”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经常引用,已变成成语了。自古以来,对于上达与下达的
解释各有各的观点。综合一般的观点来解释,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
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深入一点说,
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
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有许多人尽管在读书,但并不一定在研
究学问,而只是在求知识;尽管有人在搞思想,但并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
哲学的问题。研究思想怎么来的,牵涉到形而上哲学的问题。形而上可以说是上达;形
而下、现实的、浅近的就是下达。“达”就是通达,这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过去的习
惯,问人读书的情形,不问他读了什么书,有没有文凭学位,只问读通达了没。再说,
“上达”,也可以解释为有高明的远见。“下达”,便是比较浅近,只重于现实的低视
。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