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宪问第十四别裁5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01:2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为谁读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两句话我们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点应注意到的,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史
的看法。第二点,研究这两句话,怎样为己,怎样为人。一般说为己就是自私;为人就
是为大家,也可强调说是为公。“古之学者为己”,古人为自己研究学问。“今之学者
为人”,现在人为别人研究学问。这个问题就来了,从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说后世的人
求学问,好像比古人更好,因为是不为自己而为人家,这是一种观点。
刚好昨天有一位同学,讨论到这个问题。他写一篇博士论文,中间有一段,引用了
这两句话,作东西文化的比较,就是持这种观点。我告诉他,这一观点可以成立,但是
有一个事实,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的确有大部分人还保持了传统的作风。这一传统的
作风,类似于现代大学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学教育,所谓注重“性向教育
”,就是依照个性的趋向,就个人所爱好的,加以培养教育,不必勉强。一个喜欢工程
的人,硬要他去学文学,是做不到的。有许多孩子,自小喜欢
玩破表、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责罚他不该破坏东西。在教育家的眼光中,这孩子是有
机械的天才,应该在这方面培养他。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老实说不为别人求学问。而
现在一般人求学问,的确是为别人求学问。一个普通现象,大专学生为了社会读书,如
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对朋友也无法交代。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
、社会的压力,不是为自己。目前在大学里,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数还不到三分之
一,几乎满堂都是女生。譬如哲学系的课,学生有七八十人,
他们真的喜欢哲学吗?天知道!连什么叫哲学都不懂,为什么考到这一系?将来毕业了
,出去教书都没人要。社会上听到哲学系,认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经。可是为了
什么?凭良心说,只是为了文凭。有的女孩子,学了哲学干什么?当然也可以成哲学家
,不过没有家庭的好日子过,既不能作贤妻,又不能为良母,那就惨了。可是现在的教
育,任何一系,都少有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当年他在大二
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气了,就对父母说:“你们再这样逼我,我不替你读
书了!”他说那时候心里真觉得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显示荣耀而读的
,在自己则并无兴趣,那么今天的人读书,从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学者为人”,为别
人读书,至少是为社会读书。社会上需要,自己觉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说是自己对于
某一项学问真是有了兴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会中,这种人不太多。
照目前的状况,如果缺乏远见,我敢说,二三十年后,我们国家民族,会感觉到问
题非常严重。因为文化思想越来越没人理会,越来越低落了。大家只顾到现实,对后一
代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有前途,能赚更多的钱,都向商业、工程、医药这个
方向去挤。如物理、化学等理论科学都走下坡了,学数学的人已经惨得很。在美国,数
学博士找不到饭吃,只好到酒馆里去当酒保,替人调酒,还可赚美金七八百元一个月。
放大点说,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没落。二三十年后,文化衰落
下去,那时就感到问题严重。在座的青年朋友还来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 十年的功
夫用下去,到你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出来振兴中国文化,绝对可以赶上时髦。
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时代到了没落的时候,人类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头路。
所以今日讲承先启后,的确须要准备。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还没办法回头,叫不醒
,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类吃了大亏才行。没有人文思想,人类成了机械,将来会痛苦
的。所以这两句话,也可解释为:“以前的人读书是为了自私,现在的人读书是为公”
,不过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再另外一个观点,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
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应该如此。
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他年轻时
等于是一个“太保”,意气非常盛,身体棒,思想开拓,喜欢闹事。后来范仲淹带兵在
陕西经营边陲的时候,张横渠才二十多岁,年纪很轻,奔往前线,要投军参加作战。范
仲淹见他一表人才,约他谈话,劝他回去读书,告诉他将来报效国家的机会很多,等到
书读好,慢慢再来,同时将一本《大学》交给他。那时他应该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可是
范仲淹要他再读,告诉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业,自有他的天地。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
话,回去再读《大学》,从此放下一切,专心求学问了,后来成为一代名儒。宋代几位
大儒,事实上受范仲淹的影响都很大。范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当统帅,他难
道不希望培养好的军事人才?但他一看张载这个人才不是将才,是对后世思想有贡献的
人,不能这样埋没,就马上用这个教育方法培养他。果然后来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那么
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
他这四句话为主。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 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止为自己求学,
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称职的使者
下面讲到学间的外用: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
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而卫国是孔子对它比较有感情的国家。孔子到卫国时
,就住在蘧伯玉的家里,孔子和许多弟子的生活,都是蘧伯玉供应的。孔子回到鲁国以
后,蘧伯玉派了一个私人代表来看孔子。孔子就陪这位远道来客,坐在一起谈话。孔子
问他,蘧先生在家里做些什么事?这位使者就说,我们蘧先生天天在家作修养的学问,
希望自己做到每天少些错误。(这就是儒家讲究的每天都要自己反省,在《论语》第一
篇就提到过“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加以检点,能够做到少错寡
过,就是了不起。)但是他感觉还做不到,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看了这节对话,被人问到长官的事时,替自己主管应对得那么谦虚,那么得体,所
以等到他离开以后,孔子就立刻告诉他一些学生,这个人够得上当代表,够得上当大使
,他替派他出来的主管所答的话,谦虚而不失体,非常恰当。换句话说,也看出这个使
臣本身的修养学问。
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假使在自己国家以内,出去为朋友作代表,或被主管派出去办
一件事,要把立场先站好,这是很难的。有的人把主管捧得太过分了;有的发主管牢骚
,先骂起自己的主管来了,如果到国外当大使,更严重了,那就要看修养的风度了。所
以外交人才难得,尤其贫弱国家的外交,说话的立场,不易把握。
透过这段文字的记载,首先了解的,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后的修养,确有大臣退居
林下的风度,的确不同。第二,表示了蘧伯玉用的干部,代表他出使的人,应 对才能之
高明。第三,可见主管与干部之间,本身修养的配合。第四,孔子借此教育的机会,告
诉学生们,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作使者、当代表。说话得体,谦虚而包涵的意思很多。
假使孔子要责备蘧伯玉,或责备卫国的什么缺点,当这位使者说出这句话时,已经把孔
子封住了口,使孔子不好意思再说出责备的话来,所以孔子极力称道他。
宿将还山不论兵
因此引出孔子平日的理论,说明这个道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是很重要的,《泰伯第八》提到过,这里又重复出现,一个干部,对于臣道的修
养,乃至学者自己本身的修养,都要守住这个原则。这和政治思想也有关。譬如站在政
治学的立场,有人说国家的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人是政治的动物,都是政治的分子
。中国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应该关心。但是,有个原则,“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他不在那个位置,不轻易谈那个位置上的事。
在我来说,认为知识分子少谈政治为妙。因为我们所谈,都是纸上谈兵,我们看到
这六十年来,都是知识分子先在这一方面闹开了动乱的先声,很严重。尤其人老了,接
触方面多了,发现学科学的更喜欢谈政治,如果将来由科学家专政,人类可能更要糟糕
。因为政治要通才,而科学家的头脑是“专”的,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孔子这两句话,是为政的基本修养,表面上看来,好像帝王可以利用这两句话
实行专制,要人少管闲事。事实上有道理在其中,因为自己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对那个
位置上的事情,就没有体验,而且所知的资料也不够,不可能洞悉内情。因此,我们发
现历史上许多大臣下来以后,不问政治。像南宋有名的大将韩世忠,因秦桧当权,把他
的兵权取消以后,每天骑一匹驴子,在西湖喝酒游赏风景,绝口不谈国家大事,真如后
人有两句名诗说:“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
也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理的写照,孔子并不是说把政治交给当权者去做,我
们大家根本不要管。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孔子和蘧伯玉曾经分别在鲁、卫两国当过政的,现在都退休了
,虽然还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但已退休,就不必再问到国家大事了,所以从这一段话里
,轻描淡写的衬托了鲁、卫两国当时的政治,的确是不大高明。因此孔子在无可奈何之
中,只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
思无邪
接下来是以曾子的话作补充。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句话也可以作为解释上论第二篇《为政》中“《诗》三百,一以言蔽之,曰:思
无邪”那句话。同时也是上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注解。一个人,尤其关于现实
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劳而无益的。当然,这个话我
们可以站在社会文化的立场反对。研究科学,不怕人有幻想。强调一点来说,历史也是
幻想创造出来的,科学的发明,开始也由幻想而创造出来的。真正的科学家,很少有个
性不古怪的,环境影响了他。每天在实验室里,生活没有情调,如果研究到深入的时候
,他手上拿着正在吃的面包,换上块腐肉给他,他都不知道,照拿照吃。但是他如不这
样研究得发疯,就绝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做学问也是这样,要想学问有成就,
一定要钻进去,像发了疯一样,然后跳出来,这就成功了。不到发疯的程度,就没有成
功的希望。搞通才的,样样搞又样样搞不好,就犯了太聪明的毛病。科学有成就的人,
可以说是笨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就不能说“思不出其位”了。所以现在年
轻人来读这些书,都是反感的,往往加上“统制思想”、“控制思想”等等许多罪名。
事实上,话并不是这么说,曾子并没有谈到这些问题,他只是说人的基本修养。这
句话编在这里,等于说是从政者本身人格的基本修养,不是自己的职掌范围,不必过分
去干预职权。以现在的政治思想来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是“不要违反思想的法则”。
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说,不要乱替别人出主意。由这样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
通了。
智、仁、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很多话都是意义相同的。不过这个地方,孔子以不同的语句讲出来。就是说要言而
有信,讲话要兑现;牛吹大了,事实上做不到,这是君子引为可耻的。不要把话讲得超
过了自己的表现,做不到的,绝不吹牛。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
道也!
这等于一个小结论。有一天孔子感叹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标准,有三个必要条
件。孔子很谦虚的说,这三件我一件都没有做到。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
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
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
“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
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像我们没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
天绝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
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孔子在这里说的词句,字里行间,写出
他的谦虚,表示自己的学问修养,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贡对同学们说,不要弄
错了,这三点老师都做到了,我们要这样学习才对,他只是自
我谦虚,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有时比较直爽,看见不顺眼的人,当面就说人家,得罪人,当面就方你。这个
“方”字在四川、鄂西一带的方言中,常常听到人说。如说对某人“方一方他”,就是
不妨得罪他一下。有时候说某人个性太直,也说某人是方人,这种人很直爽,常常容易
得罪人,子贡就是这样。所以孔子说,子贡啊!“贤乎哉?”你要求别人,不要过于高
了,不要希望别人都是贤人啊!有时候要马虎一点,(这与古人对“贤乎哉”的确释,
稍稍有点出入。)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假如是我,就没这个工夫去批评别人。
下面再引用孔子的两句话。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两句话,在上论第一篇的最后结论已说过。虽然最后一句文字不同,但是同样的
意思。这里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本事,没有真学问,没
有真才能,否则终有所成。这句话安置在子贡方人一节下,也是非常有味。
待人接物
这里是孔子所说,为人处世,交友之间的一个信条: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明明别人来骗自己,可是不给人当面难堪,这是“不逆诈”。平生经验,的确碰到
过许多这样的事,明知道对方满口都是谎言,但是姑且就让他骗。他讲完了以后,他所
期望的、所要求的目的,也让他达到。但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数,知道他在骗。同时还发
现有些人,他完全在骗人,但是他自己已经不觉得在骗人,他骗成了习惯以后,连自己
都不觉得在说假话骗人,而变成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他自己说的假话,也觉得
是真的。“不逆诈”就是不揭穿有些人的欺诈。当然,这也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
我们就犯了很大的罪过,很容易成为“姑息养奸”了,这也不可以的。有的人是真的有
困难,不得不骗一点钱,不抢不偷,已经算是好的,明知道骗,不妨给他骗一次,不过
要设法感化他,这是“不逆诈”。也可以把这个道理扩充到大的方面,但要恰到好处,
该揭穿的时候,就要加以教育了。“不亿”就是不随便估计、推测。凭了想象,随便估
计推测,认为大概是这样,就犯了主观的毛病,不大好。“不信”就是怀疑。“不亿”
、“不信”,等于说不要主观的相信,也不要太客观的不相信。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
修养,就够得上是有智慧的先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贤达的人了。夫子何为者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