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宪问第十四别裁6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04:4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现在开始,是另一个高潮。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
也。
微生亩是道家人物的隐士。讲到这里我们先要搞清楚一点,就是道家与儒家的思想
,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态度。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要中流砥柱。而在道家看来,中流砥柱抵
得了什么?譬如今天石门水库放水,在中间放块石头,能挡得住流水吗?不过石头自己
站住了,没被水冲走,可是水流照样往下冲,挡不住。道家绝不走这个路子。道家思想
的基本态度,始终是走“因应”的路子——顺应自然。一个时代形成了一个趋势,挽不
回来,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不可能把历史拉回来。道家思想是讲先知,一件事从
它的前因,知道它一定的后果。如石门水库放水时,没有办法把水势挽回,但计算水流
到某一地段时,轻轻开好一条水沟,就可以把水流疏散了。这就是现在流行道家的太极
拳原理,四两拨千斤的道理;也就是军事谋略,以寡击众的要点。所以中国历史上,出
来因应时势,拨乱反正,都是道家的人物。
这里我们讲一个思想问题:我们中国几个“子”,实在了不起。除了现在讲的孔子
,《老子》这本书,到现在为止,在国外已有好几十种译本。远在三十多年前,在成都
有一位女医生告诉我,她在德国留学时去跳舞,召来一名舞男,居然知道中国的《老子
》,而且可以用我们的国语背诵,她说好在自己在国内是读这些旧书出身,否则还在外
国人面前丢脸了。《孙子兵法》这部书,许多国家,包括苏联的陆军大学在内,列为必
修课。现在孔子也出国去了,未来世界的文化趋势如何,可想
而知。
说到《孙子兵法》,想到《孙子》有名的《势篇》,讲形势。这个名词很难解释,
现在世界的军事思想不讲势,而讲力的对比。每个国家都注意有多少兵源、多少物质、
多少武器、力的统计。如果只讲这些,只是力的对比,不稀奇。中国的拳术,也反映出
中国的军事思想,不讲力,讲劲道。一拳一个劲道,就把对方打倒了。劲不是力。中国
人主要讲势,道家说“知其力,用其势”,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以弱敌强,以寡击众。
一个三期肺病的人,能把世界的大力士打倒,那才是本事。十
个人可以消灭上千上万敌人,就是运用势。
什么是“势”?《孙子兵法·势篇》最后一句话的结论说:“转圜石于千仞之山。
”这就是“势”。一块圆的石头,在一两万尺的高空上转,就是“势”。假使一个四斤
重的石头,在我们台北市上空,就仅五千尺的高空转,全台北市的人都要躲起来了,因
为每个人都有被击中打死的可能,这一情形就是势。等到这块石头落下地以后,不但是
我们,小孩子都可以欺负它,上去小便,它也毫无办法,不过四斤重的石头,谁都搬得
动,丢了也就丢了。懂了这个道理,在处世上就可以运用,尤其战略、战术思想,都是
根据这个道理来的。在势没有形成的时候,对敌人政治的、军事的战斗,就无法稳操胜
算。孙子也很巧妙,写到这里,再没有继续写下去了。就是要读他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运用。
透过一个故事可以了解“势”的道理。据说大蟒要吃东西的时候,不像其它的蛇要
咬住东西,它只要将口张开,可以把一定距离以内的东西,吸到它的口中,吞入腹内。
它的攻势一出,尾巴一摆,可以把直径尺把粗的大树扫断,厉害得不得了。可是有一只
小蜘蛛和一条这样大的蟒是世仇,要对大蟒报复。就在蛇洞口的树上悬了一根丝下来,
等待大蟒出洞觅食的时候,急落下来,打在大蟒致命的头部七寸部位。每当大蟒刚把头
伸出来,蜘蛛就急速下降,大蟒就立即缩回洞里,不敢出来。
这么厉害的一条大蟒,就这样被一只脆弱的小蜘蛛制住了。反过来,如果这条大蟒能够
冲出了洞,躲过头部七寸上的一击,只要一张口,也就可以轻易地把这只小蜘蛛吸进腹
中消化掉了。可是当大蟒没办法施展它吸物的毒平时,这样一个脆弱的小蜘蛛,就可要
大蟒的命,也就是兵法的原则,战略的道理。历史上,子书上,很多这类故事,在政略
上都可供我们活用。
因为这里与孔子讨论问题的微生亩,是一位隐士,属于道家人物,所以在了解这一
段书之前,我们先概略的介绍一下两家思想上的差别处。孔子当时碰到几位隐士都吃瘪
了。在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隐士们的影响力很大。尤其以经济观点看,春秋战国以后
,一般人都趋于现实,每逢乱世,经济的现实性一定变成很重要;物质的崇拜,越来越
高,这也是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大问题。可是有少部分人,如道家的隐士,现实的欲
望、富贵功名,对他都毫无诱惑的作用;他能够吃蔬菜、喝稀饭,硬是“不同流”,屹
然而独立。而他们本身是人格高尚、学问渊博、才具高超。如我们提到过汉高祖敬畏商
山四皓的故事,可见中国隐士思想影响力之大。过去几千年来的政治,受这个思想的影
响一直很大。再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派人好像对现实不热心,其实也很热心。因为他们
站在旁边,使当道者非常注意。他们似乎袖手旁观,又似乎在护航。
微生亩就是这样一位隐士,有一天他对孔子说,你一天到晚凄凄惶惶,(唐玄宗咏
孔子的名诗,开头两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就是从《论语》这一节脱换而来
的。)忙忙碌碌,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讲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到处去讲学、宣传,又
有什么用?你不觉得太过分吗?孔子答复他说,我并不是好说讨人喜欢的话,实在是自
己的毛病太深了,用现代话说就是毛病大。这样的解释,和古人的解释不一样。古人对
“疾固”两字解释为“讨厌这种固执己见,不肯出来用世的病态。”我觉得这样的解释
太牵强。这是因为后代的儒家思想,反对道家,反对隐士,就借用孔子这句话骂人,责
备这些人不肯出来为国家社会尽力。其实,只是他们想作官的门面话。可是孔子绝不是
这种态度,他对隐士很尊重。在此,他只是一番自我表白,这句话翻成白话等于说,你
老兄劝我不要为时代担忧,是很对的。我之所以一天到晚奔走呼号,那是我的毛病。这
是他对隐士们一种谦虚、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心意是,反正你们不出来做事,我出来做
事,各走各的路,我为社会国家尽
心而已,就算是我的毛病吧!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是古代的名马、良马、千里马的名称。他说真正的千里马,并不是说它的力量有
多力,而是说它的德性好。中国古代的千里马是了不起的。我们看西方赛马,马跑的时
候,一跳一蹦的,骑在上面实在不好受。中国的良马,跑的时候,左右腿交替奔驰,快
得像风一样,骑在上面,有如在平稳的水面上行船,一点都没有颠簸的感觉。良马如遇
主人坠鞍,它立刻站住,等主人起来,绝不会践踏到主人或拖着主人跑。如果肚带没有
系紧,马鞍不完全,就是骑上去了,它也不走,用鞭子打它也不走。又如老马识途等等
,都是良马的德性。这种良马,要有天才,才能训练得出来。劣马则会打滚,会擦墙,
使骑它的人受伤,甚至送命。
这两句话编在这里,等于是答复了微生亩问孔子的问题。意思是说,一个为人类国
家社会的人,不问眼前的效果,只问自己应该做不应该做。甚至今天下的种籽,哪一天
发芽?哪一天结果?都不知道。下了种籽,终有一天会有成果的。从这里我们想到,孔
子的思想,几千年以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的
。
报怨与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最近日本《产经新闻》发表的《蒋总统秘录》一书,这位日本记者引用了“以德报
怨”这句话,说是孔子思想,这是一个错误。“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这句话出在《
老子》。孔子思想是“以直报怨”。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
,这很直嘛!你对我不好,我还要对你好,要如基督教圣经上说,你在我左脸打了一个
耳光,我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个耳光。就像唐朝的娄师德,告诉他弟弟,要唾面自干一
样。但对于娄师德这句话,我们要了解,这是中唐以后的修养。当时天下太平、社会安
定,而娄师德是世家公子,历代都作大官,声望很高,他自己在京里做大官。他的弟弟
到代州去当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辞行。娄师德说,我们娄
家受国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两兄弟现在都在作官,一般人会批评我们世家公子比较
骄傲,你出去作官,千万要认清这一点,多多忍耐,不要为我们娄家丢人。他弟弟说,
这点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做并不好啊
!你把它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哪!弟弟说,我懂了,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了
。娄师德才说,这就对了。假使所有中国人都是这种修养,那还得了!所以话说回来,
作学问不要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间一句两句去做,
那就要出问题。每个思想,要作整体的研究才行。刚才已经声明了,娄师德出身在中唐
以后,国家社会,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里又历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
府当相职。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这样环境中所处的立场、位置
,就与一般人不同。由穷小子经过考试出来作官,就可以傲慢一点。如果娄师德的弟弟
有一丝傲慢,人家就会批评,说靠世家的势力欺负人,所以娄师德对他弟弟的这个教训
才没有错,并不是说在乱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时候也要如此。
在这样的时代,不要说口水吐到我们脸上,如有外国人不礼貌地瞪我们两眼,我也要打
他两拳。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就有所不同。所以作学问不能断章取
义。
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复,也没有
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一个论辩。他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人家对我
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
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
辨是非的。
存心自有天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
达。我知者,其天乎!
孔子有一天感叹没有人了解他。子贡听见就说:老师何必这样悲观!怎会没人了解
你?孔子说,我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基层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
但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因为孔子出身
穷苦,在艰难困苦环境下,体会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德业,升华上达,超越世俗,
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上面等于结束了自微生亩以后的一段话,下面又转入另一波澜。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
市朝。子曰:道子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譬如命何?
公伯寮是鲁国政治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当时鲁国政权在季家三兄弟手中,公伯
寮就暗地挑拨是非,在季孙面前,讲孔子学生子路的坏话,这也是间接的攻讦了孔子。
当时有一个孔子的学生姓子服,名何,字伯,后来谥号景,当时是鲁国大夫。有一天来
告诉孔子,公伯寮在捣乱,到处造谣和老师作对,并且在季孙家说子路的坏话,增加老
师的麻烦,今天我在政府中的权力可以左右一切,可以放手去做,这种害群之马,我有
力量除掉他。意思是向老师请示,要怎样处置这样一个坏人。
孔子说,不要那样冲动,不可以这样,我走的是为国家民族、为人类、为天地行正道,
能够走得通,是命。倘使这个文化命脉真的要中断了,也是民族、国家、时代的命运。
公伯寮这样捣乱,影响不了什么。又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书,第一点是看出孔子思想、
意志的坚定;第二点说明了孔子的人品道德。在他学生里有这样有权力的人,而且不止
一个,但是他始终不运用。他认为这种现实力量,对于文运世风的兴衰,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他否决了子服景伯用权力对付公伯寮的建议。由此再引出下文的另一章。
入山未必心安
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观念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这好像是孔子告诉了我们很多故事的权谋。我们知道“不学无术”这句成语, 反过
来说,就是除了学问要好,把握住原则以外,还要懂得处世之方。孔子所讲的这些话都
是术,也就是方法。这里的“辟”就是“避”的古写。“贤者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
,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这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去。再其次是“辟地”,一个
地方太混浊,不同意这环境,就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辟色”,处世的态度上要注意
,在乱世动荡的社会中,对人对事,言论思想要端正谨严,对
任何人的态度都要和善,能够包容别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态度。相对的说,看着风
头不对,他大概与我合不来了,那自己就早一点离开吧!再其次“辟言”,不发牢骚。
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四辟。由此看来,孔子对于隐士思想,何尝不赞成!他教弟子们的
四辟,已经走上隐士的路子了。
根据这四辟,可以看到从前知识分子的处世方针。不过讨论起来,涉及到个人思想
的问题,有点类似于西方讲的个人自由主义。例如“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是
中国过去知识分子处乱世,在“邦无德”这情形下,所采用的个人自由主义,宁可退守
自清,不愿同流合污,隐士路线就是如此。但是在拨乱反正,能够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
的时候,他所采用的原则是“成仁取义”的路线。这两个路线,不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
思想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西方文化,包括了欧洲各国,
一直到美国,都是如此。所谓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到了最高度,就是绝对的个人自由
,这是必然的发展。所以古旧的自由思想,必须要法治,要人人能够守法,才能谈自由
。可是现在到了中国来,年轻人搞不清楚东西文化这个思想潮流的精神所在,学西化,
动辄讲自由,又不懂西方自由主义的真精神,而完全变成个人的自私主义。
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贤者辟
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避世。那么避世干什么呢?
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
。不但在这一段,《论语》里有许多地方,孔子都提出这种主张:如“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无道危行言孙。”乃至对南容的奖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可见孔
子的观念中,何尝完全抹煞隐士思想?所以严格的研究起来,
我个人认为问题很大。至少几千年来,一直到近五六十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书读好了
的人,就缺乏一股冲劲。我们大家也是一样,理论会讲,冲劲不足。有冲劲的时候,往
往学识又太欠缺,不能成事。所以我常和一些老朋友谈起,以我们现有的这么一点不太
少的知识,而让我们的体能年龄,退回到二十几岁时一样,大家就有可为。一般人等到
知识比较丰富,头脑思想比较完备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进,勇气就消退了。历史上无
论中外的人物,往往是老年人的智慧比较成熟,如配合了年
轻人荣誉感的冲劲勇气,就会开创出新的历史境界。
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句话是紧接上面而成一段。总共有七个人已经避世了。这七个人究竟是谁?没有
指名明说,我们也不必乱加牵强罗织。讲到这里,我想起古人一首绝句很好: “十年橐
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这首诗是指吕纯阳
而作。以诗论诗,其中“未必无心唐社谡”一句,正好借用来说明孔子所说“作者七人
矣”的苦心。其实,人未必真肯为金丹所误,只是“英雄退路做神仙”。自求千秋事业
,另玩一套花招而已。你求上天堂,他求极乐国,无非所求另有不同,谁又真肯甘于寂
寞,除非大圣。
上面孔子说到避世的圣人已经有七个了。这七个人,可能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一
些人。孔子经常被这班人骂得很难堪。事实上,不是骂,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幽默。其中
之一的楚狂,就是楚国的一个狂人。所谓“狂”,并不是疯子,而是满不在乎,不受拘
束。这一类的隐士,孔子提到很多个,一般的注解,不敢确定是哪七个。在《论语》中
记载的有楚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荷蒉者、晨门都是。晨门是一个人,就是
守城门的,为古代的一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人员,在此
以他的职务代替他的名字。现在就讲到这位先生了。
大隐市朝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有一天,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早晨起来,有一个晨门问子路,从哪里来的?
子路说是从孔先生那儿来的。这个晨门说,就是那个姓孔的孔丘?那个明知道做不到,
硬要做的人吗?这个晨门就是隐士,他学问很好,道德很好,可是隐居在一群下级干部
当中。古代有所谓“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当隐士跑到山林中是小隐,消极的,
是孔子所谓的辟世、辟地。有些人一生作官,而在最后临死时,才知他在当隐士。此即
“大隐于市朝”。所以有些朋友想退下来,我常劝他们不必退下来,有一分力量贡献完
了算了。有的人说退休下来做生意,但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说,做了几十年公务员,想
退下来做生意发财,那我们一辈子几十年都做生意的人,岂不白做了?所以我常劝朋友
不要退,何不把自己这点力量贡献出来,该有多好!这就是大隐法,如苏东坡的诗所说
“万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妙。现代是工业社会,当隐士与农业社会不同,只要有一点
生活费,租一个公寓式的房间,在里面读书也好,静坐也好,不与人往来,死在里面烂
了,别人都不会知道,所以现在当隐士,更可以隐于市朝。(一笑。)
上面讲隐士的路线。但为什么要当隐士?因为对时代没有办法。晨门这位隐士,就
说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做。这位晨门老兄,批评得很恰当
,没有骂孔子不对,也没有说孔子对,只对子路说,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姓
孔的吗?在《论语》中,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隐士了。
孔子为圣人,重心就在这个地方。而孔子的难学之处也在这里。另如老子、庄子等
很多学问高超、修养深邃的人,知道面前这个时代无可挽回,他们就退隐了。后来唐代
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就是他的孙子。)儒、释、
道三家的学问都通。在隋炀帝的时候还年轻,有志于天下,但到处碰壁行不通,看到当
前的时代不宜施展才学,于是退下来讲学,培养下一代,教化年轻的学生,传播种籽。
后来唐太宗的开国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班人,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目的达到了
。所以他死后,门人尊谥他为“文中子”。
收场不易
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
乎!莫己知也,斯巳而巳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一段书,我个人与古人的意见稍有不同,对宋儒朱夫子的注解也不敢苟同,这一
段又是讲碰到一个隐士的事。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类制成的敲击乐器。后世庙中敲的,铜制圆形的磬,下面不是
石字而是缶字。有一次孔子敲罄,正好一个挑草器的人,走过孔子门前。一听到孔子敲
出的磬声,他说这里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我们后世朋友
之间谈话,对于一个忧世忧时的人,就每每说“老兄!你是个有心人。”这句话就是从
《论语》里来的,有心于天下国事,志在济世救人,就是有心人。这个人就说孔子,不
是普通为音乐而音乐,而是把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托在音乐上发挥出来。
他讲了这句话,又在那里听,然后说,这个人太固执了。“鄙哉!”并不是骂人,
而是上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这磬声里充满了不肯放手的,那种硬骨头的风格
。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太肯定!太自信!“斯已而已矣”是
说这个时代已经这个样子了,你拉不回来的。“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话,是出自《
诗经·卫风气·雄雉章》。这个荷蒉者在这里引用,意思是说,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
你就应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省得惹人
讨厌。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拉衣服也还
是会弄湿,干脆就这么走过去。
这位荷蒉者在门口作这样的批评,被孔子的学生们听到了,告诉老师。孔子说,真
的吗?“末之难矣”——我与古人的解释不同,就在这句话上。古人对“末”解释为“
没有”,就是没什么困难的意思。我认为“末”是“最后”的意思。孔子说人生最后的
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作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
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
。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
难的。如果认为孔子说,天下事没有什么困难的,那这个孔子就太粗率了。
我们再回头讨论,为什么我对这句话的解释,和古人有所不同!我们看了朱熹等《
论语》的注解,发现古人的解释,有一个主观,就是把孔子看成一个宗教教主式的偶像
,那是后世儒家的一般偏见。到了宋儒更是变本加厉。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非常伟大
,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
一样,那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不必说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学问修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
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所以这种观念要去
掉,去掉了这种观念以后,再看这位荷蒉者的隐士,引用“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
《诗经》的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处世之难而言。人处在社会里,许多事情要随宜权
变,不但是动乱的时代要如此,有时候对朋友,乃至在家里对配偶、儿女也是一样,深
不得,浅不得。能在深浅之间恰到好处,就是最大的本事。
不合时宜
我们就是不引用上古的《诗经》,引用唐代朱庆余的名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
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也是这个意思。唐人的诗,很多
喜欢用男女相悦,尤其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慨。诸如功名富贵
的得意,坎坷落拓的失意,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来形容。这首诗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
,非常高兴得意,马上就要去见长官了,见长官之前,自己精心的“化妆”,希望自己
能够使长官在“第一印象”中,产生良好的观感。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环境还摸不清
楚,只有在师友同事之间,悄悄地打听,是不是合长官的意?我们一辈子做事,每到一
个新的环境,究竟要浓妆或淡抹,可还真难恰到好处。“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不能合
于时代?若不合时宜,就没有用。
古人还有两句名诗说“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表面上看起来是题画
的,其实这是牢骚的诗,他说若早知人是势利的,这样喜欢攀着富贵,(中国牡丹花是
代表富贵的花。)对于清高的格调看不惯,那我就率性俗气一点,多用一些胭脂画富贵
花好了。我们不懂诗的,只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所以有人说,写诗的是无病呻吟。实际
上,许多是政治哲学、人生哲学,整个摆在诗里,我们作一辈子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能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就是人生哲学。所以中国哲学难研究,因为必须同时通文学。
又知秦韬玉咏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
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为什么今日谈这些诗与哲学关系?我们中国从前一些读书人,到了晚年退休在家,
写字、作诗、填词,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好像时间不够用。而现在的人,退休下来,
或者是老伴不在身边了,儿女长大飞了,感到非常空虚落寞。有一位某大学教授,在六
十岁后,就有这样的感觉,他又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劝他作诗。他说不会,我说可以速
成,保证一个星期以后就会作,不过是易学难精。后来果然他对作诗有了兴趣。如今已
七十多岁,居然出了一本诗集,现在可够他打发余年的了。所以中国这个作诗的修养很
有用。而且不会见人就发牢骚,有牢骚也发在诗上面,在白纸上写下了黑字,自己看看
,就把牢骚发完了,心中还能有所得。
就像这首咏贫女的诗,表面上是描述穷人家的女儿,但实际是影射一个人学问很好
,但不得志,所谓“怀才不遇”的人,就像有的公务员,学问很好,但是特考、高考都
考不取,这里碰壁,那里行不通,就只有做个小公务员。而这首诗,描写一个住茅屋的
贫家女,对那些高贵华丽衣服的香味,闻都没有闻过,本来想托媒人找个婆家,但自己
很伤心,不愿意这样折节自荐。比喻一个有学问才具的人,不愿意托朋友为自己吹牛找
工作。而在这个时代中,一般人都很现实,很低俗,绝不欣赏
青松明月一样的格调。虽然时代如此,可是觉得这些人太可怜了,自己还是保持固有的
俭朴纯真,并不跟着世俗走。这也就代表了作者自己。大家很现实,要人家介绍、吹嘘
,或者上电视,登登报出了名就有办法,社会风气不太对,何必那样呢?这些路都不走
,还是保持自己的朴素。这就可见他的修养,他也很自负,如贫家女一样,敢于夸称自
己的女工,比任何人都精巧,这岂不自负自己的学问本事,比任何人都要高?可是不合
时宜,苦恨自己在这样的时代里,永远不能得志,没有机会对国家社会有直接的贡献。
这也是牢骚。中国的诗文,微言大义,往往就在一个字,“不把双眉斗画长”的一个“
斗”字,就是点睛的。所谓斗就是和人家竞争,你打扮得这样漂亮,我就打扮得比你更
漂亮,就这样出锋头,找机会。说到画眉,古人描写这一类事的诗很多,也是一些文人
吃饱了饭,真的看了女人化妆等等而作的,但那些是所谓“香艳体”。像贫女这一类的
诗,则不属于香艳体,而有寄托的涵意。回过来说,这个荷蒉者引用诗经“深则厉,浅
则揭”这两句话来说孔子,和“画眉
深浅入时无?”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孔子所奏的音乐当中,他听出了孔子济世救人的心
太切了,一般人不能接受,时代是挽回不了的。虽说袖手旁观的话,就辜负了人生的责
任,但是做起来深不得浅不得,何苦做这种徒劳无功的事?这是我和古人稍有不同的解
释。其次对于“果哉!末之难矣!”我同古人的解释也有不同。也就是孔子说,结论难
,人生的最后一章很难下笔。不过,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只有各说各的吧!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是一个疑案,高宗是殷商时代非常贤明的皇帝,名武丁。“谅阴”,几千年来的
解释,皇帝的父母死了,守制居丧,称作“谅阴”。不过这一点颇有怀疑,谅阴到底是
不是守制中,无法彻底考证。我们现在就沿用以前的解释,认为高宗在守制中,三年当
中没有说话。这是什么意思?实在有点过分得不近人情。比起宋孝宗的愚情,尤其过分
。孔子说,你何必问高宗,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以孝道立国,大家都是一样。如果皇
帝死了,每个人都各守岗位。“百官总己”就是百官各守岗位,每个问题,自己都知道
负责处理。有的解释,认为这句书是说把事情都交给首相处理。事实上,“总己”是每
个人自己负起责任来。以现在的体制讲,就是希望每个公务员都负起责任来。很多小问
题,不需要开会就可以解决,倘使怕负本分的责任,就是没有总己。“百官总己,以听
于冢宰”是大家负起责任,处理事情,解决了问题,报告给首相知道,不必报告新皇,
因为他这时很悲痛,没有心情问事。“不言”也很可能是三年当中,不敢讲到先王的丧
事;或是指对某些事不忍再说,这种沉重的心情,大约要持续三年。
这一段只好作这样的解释。老实讲,这段书我还是有点怀疑,可是资料无法查考,
我只知道“谅阴”是与丧事有关,这一段现在只好照古人的意思,暂时保留,将来再看
。因为我读的书,到底有限,也许将来别的地方会发现新资料。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另一段这里的重点,我们要把握住。《春秋》责备贤者,就是要求领导的人,主管
的人,以仁爱待人,能够好礼,下面容易受感化,慢慢被主管教育过来了,就容易领导
。孔子这句话的精神,还是专责在上位的人,所以对于社会上有声望、政治上有地位的
人,孔子要求特别严格。普通人还可以马虎,因为他是普通人,没有责任,就不必苛求
了。
圣人头痛的事
下面子路问君子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人究竟做到怎样,才合乎一个君子的标准?儒家对学问道德到了相当标准
的人,有一个名称叫“君子”。你能以非常严肃、庄重、恭敬的态度,修正自己心里的
思想,和外表的行为,这就是君子。子路说,只是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还有,你自
己的修养做好了,随时能够庄严、恭敬以后,进一步要利人、利社会。子路又说,这样
就对了吧?孔子说,这不过是第二步,还要利天下、利百姓;(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
人民,再扩大就是人类。)利益所有的人,这才是君子。不过
孔子又补充了一句说,如果自己的修养做到了,能再把这种修养,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可以利社会、利国家、利世界、利天下,以安百姓。就在尧舜做起来,也不能说完全没
有缺憾,还是可以挑毛病,总难做到十全十美的,何况我们?!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是孔子有名的故事。原壤是一个人名,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这个人是孔子
的老朋友。
讲起老朋友来,常听到一些人说,张三当官了,架子也大了。我听见这话就说,不
是张三架子大,是你李四不懂事、糊涂。因为张三、李四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可以这
样讲他们,我说我过去的观念也是一样,现在读了很多历史才懂,一般人都骂朱元璋不
够朋友,当了皇帝以后,把过去贫贱时的一些老朋友,都一个个杀掉。
试翻开历史看看,是怎么回事?朱元璋当了皇帝,实际上很想念那些当年光着脚板
种田,脸上涂了泥巴打架的朋友。他下个命令把这些朋友找来,还给他们官做。这些乡
巴佬,到了朝廷,开了会(上朝)下来,和一些大官们摆龙门阵:“这个皇帝算什么?
想当年我还把他屁股哩!”专门瞎扯这些事。朱元璋听了,自然受不了。从这里可知朱
元璋对他们好,可是这些乡巴佬自己不知道所处的是什么位置。老实说,他们这些人关
起来和朱元璋再打一架玩儿,不给别的人看见,也可以啊!但当着许多大臣面前,摆这
些龙门阵,朱元璋怎么受得了!不得已只有杀了他们。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他上了台扮
皇帝,你在他后面做鬼脸,他的戏还能演?你扮臣子,你只好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
岁!”还要叫得好!下面还有很多观众在看这台戏,也要为观众着想。这也就是朋友之
道。
同事也好,同学也好,同乡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两样。尤其要公私分明,谈公
事,阶级分明,科长就是科长,科员就是科员,该行礼的就行礼,尽管一肚子牢骚、委
屈,下了班找一个地方单独谈,没别人在,这时候恢复老朋友立场,打一架都可以。
这里就是说原壤在孔子的旁边,不知道有一个什么动作,总之是不大像样的。孔子
就骂他说,你这个家伙,年轻时对兄弟姐妹不好,没有友爱,一生之中,又没有值得称
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对人生含糊一世,对自己没有交代,年纪活得这么大了毫无
作为。说到这里,孔子就用手杖轻轻敲他的后腿,当然不是狠狠的打,妙就妙在敲他的
后腿。是老朋友,没有打他的必要,只是打他人生不踏实,腿跟没有落地,作了一辈子
人,只是好比无根的草,与土壤同腐而已。这一段是很有名的,后来常被人们所引用。
可是有些年轻人不明道理,就抓住中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骂起老年人来了。
急功近利之徒
下面是结论了。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是一个地方团体的名称,童子是一个年轻人,并不一定是小孩子,将命的“将
”是带来,“命”是命令,就是衔命而来。古人的注解是说孔子叫年轻人去传达命令。
我现在的意思和古人不同,认为应该他来传命令。(后面也还是这两个字,可对照。)
无论是衔命而来,或是传令而去,不是这段主题所在,没有多大关系,不必多去谈它。
主题在有人问孔子,这个年轻人很不错的吧?小小年纪就负了那么大的任务,来传达命
令,一定是个能求上进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没有说这个
意见不对,而只是说,我只看到他在这个位置上,担任这个职务;同时我也只看到他在
那位老前辈的旁边走来走去,是个侍从或助手。我只看到这两点,他有没有学问,是不
是人才,我不知道。如果认真讲,他并不是求上进的,而是想尽办法,找一个出头的机
会,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学问,职务上求经验的人。
孔子这一番话,和这篇一开始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的话相呼应
。这其中许多观念连起来,就是任何时代中,求急进的很多。急进成功了,居于位也,
就得到这个位置。不过从历史上研究,全部二十五史,其中凡是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
年或晚年,都“其末之难矣”。最后结论是好的很少。所以年轻人,多经过一番挫折、
一番磨炼、一番努力,到了中年上来,晚年成就比较多。这成就并不一定是官做得大,
财发得多,而是在历史、在人生有所交代的成就。历史上的先生大人们都是如此,这就
是与前期的困苦奋斗有关。年轻人容易有求急进的毛病,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年轻时都
喜欢挤在老前辈前出头。而前辈说我们年轻人如何,就一肚子不高兴。到了中年以上,
人家说我们是老先生,也很不高兴,想退回年轻,做不到了。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