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阳货第十七别裁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17:5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以《论语》全书二十篇而言,最后的几篇等于作结论了。尤其这里第十七篇,是上论第
七篇《述而》的引伸,所讲大都是孔子为人处世的重点,后世用来作为借镜。古人所谓
借镜,普通人是用镜子来照衣冠仪容是不是整齐,人生就是用前辈作镜子反照自己,也
就是效法、警惕的意思。
这里用来借镜的重点,是人生的出处,在古书上“出处”这个名词,很多地方可看
到,现在很少人用了,意思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如何起步?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
第一步走错了,就会永远的错下去。在历史上,在个人,这种例子很多,所以人生的出
处,对于过去的知识分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宋朝辛弃疾(稼轩),在宋代历史
上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比岳飞迟一点,差不多与朱熹同时,山东人,很有学问。
当时元朝还没有起来,北方为金人所据,他有豪侠之气,文武
全才,不受一般的习俗所规范,(以现代名词来形容就是太保,不过本质上并不是现代
行为不良的太保。)十九岁的时候立志报国,和许多青年,要反抗金国,光复国土,而
能号召到几千人起义,然后占山打游击。他曾经认为某个人有将才,推荐给南宋,不料
这人叛变了,他听到消息后,单枪匹马,闯到敌人的阵地里,把这个叛徒抓回来。从这
件事看起来,他的武功胆识都不简单。后来他带了一万多人,渡江回到南宋来。可是他
和岳飞的志向是一样的,天天想恢复国土,赶走金人,南宋始终没有重用他,而成为了
有名的词人。凡是讲到文学,讲到宋词,没有不提到他的。
我们就看他一生的出处,年轻时是“太保”,充满了豪侠之气,文武全才。中间起
来打游击,能在敌人的区域中带上万人渡江过来,向南宋上了几次恢复国土的计划,可
是南宋的君臣不想北伐,没有采用他的意见。后来成了有名的文学家,也是有名的理学
家。在南宋做官时,因为才气太高,受了很多打击,几次免官,人家检举告发他“贪财
好色”四个字,但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他不在乎,下台就下台。可是每次碰
到地方上出了问题,兵变了或政治上出毛病了,又起用他,调去平乱、整顿,他去了以
后,不到几个月就把这些事办好了,他的才具之大,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提到他,就是
因为他始终抱定了立身出处要正大,不管表面的行为怎样,他的立身出处则始终是正大
的。这一点在他晚年的诗词里,就看到很多,其中当然也有牢骚,可是站在文学的立场
,看他的成就那么高,修养好,儒、释、道三家无不晓通,虽有牢骚,到底情有可原,
就是这样一个怪人。我们现代如果认真研究历史,鼓励青年们效法辛弃疾这一类的人,
也是有道理的。我们讲到出处两个字,来看看他的词,其中有一阕就说:“出处从来自
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
是采花时,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这是他到南方以后,年纪大了时的作
品。我们看这首词的上半阕,他说,人生的出处,第一站出来,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是一
样,各人可以不同。他引用周代的历史,文王找到姜太公,非常礼遇,马上把自己的尊
贵座位,让给姜太公坐,自己驾车,把他请回来。致周代的政权八百年的稳固,王业的
成功,计划出于太公之手。可是同样的时代,有伯夷、叔齐,连皇帝都不愿当,逃隐到
最后,硬是饿死在首阳山,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两句诗:“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
赶科场。”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有人要入世,有人要出世,有人面对千万两黄金,看都
不看一眼,有人见到区区几百元,眼睛都发亮,各人出处不同。
这是讲出处方面,站在纯文学的角度看,并不是一阕特别好的作品,这是文学境界
牵涉到学说思想的词,所以在他的集子里是有名的作品之一,一般人学他的词也很难学
。人们提起文学家,每每先提到苏东坡,他是运气好,名气太大了。在时间上说,苏东
坡比他早,是他的前辈,不过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词,因气派不同而超过了苏东坡。而辛
弃疾的一生,少年公子、太保、游击队领袖,尝过流亡部队生活,当过将领,当过地方
政治首长,什么都干过,声色犬马,好的坏的他都有,所以作
品中有多方面的东西,气派完全不同。
有关立身出处的问题,在宋、明以后,又盛行一个新名词(当然,在现在看来,是
旧文学的名词。)叫“出山”,就是因为有了尊重隐士、处士的风气所形成。杜甫诗所
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便已有这种含意。讲到这里,我又想起我的老师袁先
生,题灌县灵岩寺的一副对联。灵岩寺靠近都江堰的灌口,先秦时代,西蜀太守李冰父
子修建了灌口——都江堰,自有了这个扬子江上游的伟大水利工程之后,一两千年来,
才有成都天府之国的农田水利。所以四川人为了感戴李冰父子,在灌口修建一座二郎庙
,永远留给后人馨香膜拜,威灵显赫,无尽敬重。袁老师的上联是:“溉数万顷良田,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个比邻秦太守。”下联是“揉千七则藤葛,不说话亦堕,
欲说话亦堕,拈与胡僧阿耆多”。下联是禅门公案,不去管它。上联所说“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清。”借此为颂扬秦太守李冰父子的千秋功业,实在可作为千古名臣出山从
政的最好典范。
我们为什么讲辛弃疾和他的出处?因为《阳货第十七》这一篇书,大部分都是讲孔
子的出处。我们如果把辛弃疾这阕词中上半阕四句话的观念,都记住了,然后研究到了
《论语》第十七篇的一半,就可以用辛词这四句话,作这篇上半篇的结论。现在再来看
《论语》本文。
阳货的火腿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
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
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里“豚”应该多一点写作“豚”,念“斫”的音,是蹄膀。但现代的国语念成“
屯”音,写法就该是“豚”,为小猪,即广东人的烤乳猪。照道理,这里应该是“豚”
,一个蹄膀,等于一只火腿。
阳货的相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在陈蔡之间,被人误认是阳货,把他包围起来,要
杀掉他。阳货是鲁国一个大坏蛋,一个奸臣,可是很能干,总想拉拢孔子,有所企图,
因此他想要见孔子,孔子始终不和他见面,都推掉了。后来有一天他去看孔子,没有见
到,就留下一只火腿送给孔子。在古代送礼,不像现在这样随便的,阶级不同,送礼的
方法和内容也不同,等于现在国际间外交礼节的赠勋,因受勋人的阶级不同,所送的勋
章类别等级也不同。这次阳货送了孔子的火腿,是厉害的一手
——你不见我,我却要见你,你看不起我,我却看得起你,这使孔子棘手了。怎么办?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知道孔子这位圣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呆板,他也有一套的。
大概先让他的学生做一个情报,打听一下阳货的行踪,趁他不在家这一天去回拜,留一
个名片不失礼。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阳货,孔子再也没有办法不跟他见面了。阳货就对
孔子说:“来,予与尔言。”我们看这个文章,古文写得很简单,但是就和白话文一样
,表现出阳货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态。于是他对孔子提出第一个
问题,有一个人满腹经纶,有学问、有大志,像袋子里怀了宝贝一样,可是碰到自己国
家那么动乱,却不肯站出来,用他的经纶救世救国,在一边袖手旁观,你孔子是一天到
晚提倡仁道的人,你看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仁吗?孔子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说是
仁的。孔子这下吃瘪了。阳货又提出第二个问题问孔子说,一个人有思想、有办法,才
能很大,可以为国家做事,可是每每失去做事的机会,甚至机会找上门来他都不要,你
孔子说说看,这个人算是有智慧吗?孔子说,这样也不对的。
在第二个问题上,孔子又吃瘪了。由此可见阳货是个大政客,他并没有直接说孔子不对
,只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在孔子作了答复以后,他就对孔子说,太阳、月亮天天不停的
在运转,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一天天在走向衰老,等年龄大了,想救世救国,精力都
没有了,岁月不可能永远停在年轻阶段的。于是孔子说,对!我快要出来做事了。可以
说孔子被阳货逼得没办法,好像被逼到死角去了。这是孔子见阳货的著名故事。
但是,孔子真正被他逼出来没有?这也就是孔子确定自己的一生出处。如果孔子当
时点个头,可以出来和阳货同流合污,要什么可以有什么,要权力就有权力,要财富就
有财富,可是孔子绝不会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谓立身出处,自己应该站什么样的立场要
搞清楚。所以我借用辛稼轩的“出处从来自不齐”这名句先来点题。
其次,我们看到这个做法,自己要拿来做借镜的,我们看到许多朋友,个性非常倔
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性格往往锋芒太露,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试看孔子,在这种地方,遇到了阳货的情形,这是孔子的态度,也是孔子待人处世的
办法。
下面跟着记载孔子的话。所以我说,表面看起来,《论语》好像是一条一条,乱七
八糟的记载,互不相关。如果照我们这次研究的方法看,它的内容是连贯性的,孔子的
学生们编辑这本书,并不像会议记录或谈话记录一样,而是一种连贯性的编辑。下面这
两句,本来好像与阳货的事情连不起来的,现在我们了解了他的方法,就看得出来,下
面的话,正是阳贷这件事的注解。
《三字经》与孔子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曾经提到过,要了解中国文化,《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两本书非常重要。一个
美国人跟我学了一年《易经》,然后用英文写了一本关于《易经》的书,在美 国各大学
应用。这位美国朋友说,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我们年纪都太大了,应该把下一代
培养起来,于是把我最小的一个孩子带去了,当年才十二岁。不过每年暑假都回来,习
毛笔字,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在美国已经读到高中了,最近写信回来告诉我,在美国课
余读《三字经》、《千字文》,他说愈读愈同意其中的道理,
并要我把“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特别加以解释。这两句话就是来自《论语》,所
以我们不要轻视了《三字经》,我们这一代,一开始就读这本书,现在的学生,对这本
书是不是能够完全解释明白,还是一个问题。我始终赞成小孩子在课余要背 诵这本书,
到长大了拿出来,一点一滴都有用。
“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解释人的心理。人的性质虽有相近之处
,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现在大学联招分组的办法,问题实在很大
,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试之前对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结果考取
被分发之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宜这个科系。这就是糟蹋人才。现在的所谓性向,不是
性相。“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质相近,但是各人兴趣不同,习惯也不同。譬如说
一个人的个性,硬是不喜欢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这一门工
作上,慢慢习惯了,就与原来个性的兴趣越来越远。这还是表面的解释,照这样说法,
用来作孔子与阳货见面的解释,等于拿孔子的话自己作声明,他们都希望孔子出来做官
,后来孔子硬不出来。各人兴趣不同,习性也不同,没有办法与这个时代社会沟通,不
受时代环境影响,自己始终超然独立地站住,这就是“性近”、“习远”的道理。这种
修养是很难得的,这是连着上文的说明。此外我们单独研究这两句话,问题大得很。就
是孔子讲到形而上道了。何谓“性近”“习远”?这个性字,在现代哲学思想上,也可
以说是指人性。什么是人性?是个问题。根据中国文化,都用孔子的话,“人之初,性
本善。”就是说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没有坏人。关于性善、性恶的问题,我们已经提
到过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性,虽然是有了生命的后天之性,但人一生下来,在婴儿阶段
的天赋之性,还近于先天的本性,总是善的。“习相远也”,后来的习惯一来加上,越
变越与天赋之性相远了。拿事实来看,我们每人个性,本来的善良的,习惯很容易学坏
。这习惯对人是很重要的,环境会改变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对这六个字就要特别注
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习惯了以后,离开本来的善良、纯洁越远,嗜好越来
越大。所以对于自己的修养,不管是做什么事,乃至出将入相,富到拥有千万美金,而
能保持原来朴素的人非常少。这是学问的道理,须要高度的修养。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
,习惯越来越坏,把自己变得远于道了,这是要注意的。因此: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就是连接上面的意思,上面是讲性的相近,一般人没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
环境影响,习惯越多,距离自己本性越远,下面就说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
愚,最笨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最聪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见解,有中心主张;最笨的
人,影响他不了。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们一样的人,最糟了,说聪明也笨,说笨
也聪明,聪明又笨,这一类人最易受时代环境影响。像我的家乡,有些最靠海边的穷家
小户,一年到头都是在海滩拣一点最坏的蚶和红薯干,放点盐,喝稀饭。有一次,一位
这样的穷人说,假使有一天发了财,餐餐都要吃某人家那样的豆腐干。他的欲望就是那
么大,再好的给他吃也受不了,这也可以说就是“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一天来了一
些乡巴佬,我拿很好的外国巧克力糖请他们吃,他们走了以后,在桌椅下扫出许多巧克
力糖来,原来他们吃了觉得是怪味道,丢掉了,我这才发现自己又错了,这也是“上智
下愚不移”的道理。所以这中间有一个哲学:真正第一等聪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
;真正笨到绝顶的人,就是第一等聪明人。这个话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大家仔细研究一
下就会了解,所以人不须要玩弄聪明,喜欢玩弄聪明的人,最后还是失败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把上面这两条放在这里,作为孔子见阳货这件事的结论,是
非常好的说明,等于替孔子自己解释了。一个人立身出处非常重要,绝不可以受环境影
响,绝不受外来的权势、利益诱惑而变更初衷,要始终“确乎而不可拔”才对。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
。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高级方法,而子游却用这高度的文化礼乐在教育老百姓。孔子嘴
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点的这么一笑说,子游真滑稽,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这种高级
教育来教育老百姓。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过于小题大作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
游,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立即来质询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有
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
爱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须要教育,更须要学道,因为低等的人学道就懂道理了,指挥起
来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头脑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
了教育,自己好,对人也好。这个话,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来当地方首长,作之
君,作之亲,作之师,我应该教育他们啊!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同刚才的话,告诉
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孔子这
一下真是错了。我们不必像古人一样,把孔子塑造得那么好,
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说个笑话。或者不经过大脑说话的时候也是有的。由此可见他
们师生之间无所不谈,老师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给他退回去。
这一段放在这里,是文章上一个波浪,也和《阳货》这一节有关系,怎么说有关系
?孔子这个时候,本身用不着出来了,他培养后一代,只希望自己这一班学生能够有所
作为,对社会、时代有所贡献。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来本篇编辑的用意,把子
游出来为地方行政首长的事放在这里,说明了孔子用不着自己出来了,但是真的不愿出
来吗?不然,这是出处的问题。下面问题就来了!
孔子与子路唱双簧
公山弗扰以费衅,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
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是一个人,公山是姓,弗扰是名,费是地名。公山弗扰在费这个地方叛变
了,独立了。这时鲁国的季家三弟兄,势力非常强,而季桓子的部下又叛变了。春秋时
代的末期,发生种种叛变,社会非常混乱。公山弗扰叛变以后,使人来请孔子去帮忙,
据说孔子准备去,子路大为不高兴。我们知道子路有好几次对老师不高兴,这次又大为
不高兴了。他们师生之间感情有这样好,而彼此又这样了解。这次子路说:末之也已,
(这个“末”字有人说古书上印错了,应该是“未”字。“之”字是至的意思。)老师
你没有地方去了吗?什么地方不能去?公山弗扰这样一个叛变的人,令人看不起的人,
你还要到他那里去吗?孔子说,他要来请我,我也不是主动的,假使有人肯真正用我的
话,能听我的话,“吾其为东周乎!”这句话有两个解释,一是孔子说,我可以把这个
时代挽回,仍然拥护东周;一是东周的文化可以重新在这个地方兴起来。实际上孔子去
了没有?子路发了一顿脾气,并不是子路把他挡住,他本来是逗逗学生说想去,事实上
,他绝不会去的。但子路这个人比较
直爽,一听以为孔子真的要去。有好几次都是如此,像上论提到过,一次孔子说想要出
国,子路就马上要跟着走了。这一次,子路也是听到了便跳脚,马上向老师提出反对意
见。为什么我又说孔子不会去呢?且看下段分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一段就是说明孔子不会去的理由,尤其对这些不以正道取得政权的人,他更不会
理这一套。子张问仁,孔子这里是说仁的作用。他说五个条件都做到的,可以称作仁。
子张问哪五个条件?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在古文这五个字很简单,拿现在来
说,就是五条原则、五个目标或守则。第一个恭。对自己的内心思想、外表行为等,要
严肃的管制,尤其一个领导人,对自己的管理,特别重要。第二个宽。对人宽大,所谓
宽宏大量,能够包容部下、朋友所有的短处及小过错。第三个
信。能信任人,有自信。第四个敏。就是聪明敏捷,反应快。第五个惠,更重要,恩惠
,以现在说,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恩惠的一种,但不要把福利看成是全部的 惠。待人
要有真感情,对年轻的视同自己的兄弟儿女,对年纪大的视同自己长辈,不是手段,要
出自真心的诚恳。这是作人做事五个基本条件,假使做到了,随便在哪一界做事,都有
用处。
下面孔子说的理由,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己对自己管理得严肃,既不欺负人家,
自己也不会招来侮辱。能够宽厚待人,部下自然拥护。信人自信,则任何人都可以用。
处理事情头脑清楚,反应快,就容易有功绩。最后,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必须具有真
的感情,很诚恳的感情,彼此才可以相处,共创事业。
下面讲到另外一个人,可以看到当时鲁国的政治,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
的混乱:
佛肸(佛音弼,肸音细)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
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衅,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是一个人名,也是一个叛变的人,同样也请孔子去,孔子准备去了,又是子路
反对。他提出来说,老师,你从前教育我们的,受国家和长官的培养,结果做出许多不
对的事情的人,不能来往,这种人所管辖的地方都不去的。而佛肸在中牟叛变,独立了
,你现在却想去这样的地方,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是的,是有这个道理。但是
你知不知道?一个很坚固的石头,像金刚钻一样,随便你怎么磨它,也不会碎。一块真
正无瑕的玉,无论如何也染不黑的。孔子这两句话,就是告诉子路,一个人如果有真正
的内涵,则任何一种环境,任何一个时代,都始终站得住。孔子又说我总不能像那个匏
瓜一样,永远挂在树上,不给人吃的。这是他跟子路开玩笑了,也就是告诉子路,他只
是说去,实际上是不会去的。换句话说,假定真的去,那么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站得住
而有所建立,并且是有心想挽救这个时代的,不能够永远挂在树上,像匏瓜一样只给人
当样品一般欣赏而已。
这几段连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一篇,主要讲人的立身出处,孔门弟子就用孔子自己
本身的经历来说明这一个道理。下面就是这个道理的发挥,讲立身出处完成一个人格的
不容易。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