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阳货第十七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18:3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正反相依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
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段话并不一定是子路问孔子以后,他马上告诉子路的,而是平常教育子路的,编
撰《论语》的人把这几段安排在一起,烘托出一个思想系统,使我们看得更清楚。所以
在这里是孔子问子路,有没有听过六句话,就是说六个大原则,也同时有六个大毛病?
子路说,我没有听见过。那么孔子很郑重的对子路说,你站好,我告诉你,仁虽然好,
好到成为一个滥好人,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是非善恶之间分不清,这种好人的毛病就
是变成一个大傻瓜。有许多人非常好,仁慈爱人,但儒家讲仁,佛家讲慈悲,盲目的慈
悲也不对的,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能过分方便,正如对自己孩子们的
教育就是这样,乃至本身修养也是如此。仁慈很重要,但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有时帮
助一个人,我们基本上出于仁慈的心理,结果很多事情,反而害了被帮助的人。这就是
教育的道理,告诉我们作人做事真难。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学问不
够,才能不够,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坏了。所以对自己的学问修养要注
意,对朋友、对部下都要观察清楚,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某人不仁慈,实际上是对
这人有帮助。所以作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惧怕,究竟怎样做才好,有时自己都不知道,
这就要智慧、要学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这就是我们强调过的,在讲
第一篇《学而》时所说,学问并不是知识,而是个人做事作人的修养。)它的流弊是荡
。知识渊博了,就非常放荡、任性,譬如说“名士风流大不拘”,就是荡。知识太渊博
,看不起人,样样比人能干,才能很高,没有真正的中心修养,这种就是荡,对自己不
够检束,这一类的人也不少。
第三点:“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这个问题来了,这个“信”到底指哪个“信
”?假使指信用的信,对人言而有信,这还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学就是贼——鬼头鬼脑
,这怎样解释呢?对人对事,处处守信,怎么会鬼头鬼脑?这里的“信”,至少在《论
语》里有两层意义:自信和信人。过分的自信,有时候发生毛病,因为过分自信,就会
喜欢去用手段,觉得自己有办法,这个“办法”的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
”。
第四点“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像绳子绞起来一样,太紧了会绷断的。一个人
太直了,直到没有涵养,一点不能保留,就是不好学,没有修养,它的流弊要绷断,要
偾事。脾气急躁的人会偾事,个性疏懒散漫的人会误事,严格说来误事还比偾事好一点
,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个性直的人,自己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
一面修养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
第五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脾气大,动辄打人,干了再说,杀了再说,这
是好勇,没有真正修养,就容易出乱子。
第六点“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直话直说,胸襟开阔,同第四点好像差不
多,直爽的人说真话,心肠直,所谓一根肠子。刚的人一动脸就红了,刚正就不阿,好
刚的人不转弯的,决不转变主见。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的毛病就成狂妄自大,
满不在乎。
这六点要特别注意,每个人可以把《论语》这一节原文写在笔记本上,或写在案头
,随时用来反省自己,作为一面镜子。这六点也就是人的个性分类,有这样六种个性的
人。这六种个性都不是坏事,但没有真正内涵的修养,就都会变成坏事,每个人的个性
长处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刚,但不管哪种个性,孔子告诉我们,
主要的自己要有内涵,有真正的修养,学问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
,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变过来。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变过来,否则就没有个性,没有
“我”了,每个人要有超然独立的“我”。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长处
也是他的短处,短处也是长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东西,用之不当就是短处,用之中和
就是长处,这是要特别注意的。教导部下和子弟也是这样的,性向一定要认清楚,一个
天生内向的人,不能要求他做豪放的事,一个生性豪放的人,不能要求他规规矩矩坐在
办公室。要知道他的长处,还要告诉他,帮助他去发挥。孔子这段话,特别提出来告诉
子路,实在对机而教。六言六蔽,相对的则有十二种性向典型,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知
、仁、勇、信、直、刚的因素都具备了,不过还要从这些地方,用心涵养,这就是学问
之道。
说到修养,下面孔子又提到诗了:
重论诗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在这个地方,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中国上古的文化
,不像西方的文化把宗教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
有宗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学的情操,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所
以孔子告诉学生们,修养方面,多注重一下文学的修养,我们翻开历史,中国古代的文
臣武将,每人文学境界都有基本修养,从正史上看,关羽就是研究《春秋》学的专家;
岳飞等人,学问都是非常好的,都有他们文学的境界。退休的朋友们走这个路线是不错
的,不然就去研究宗教,最怕是退休闲居的人,自己内心没有一点中心修养,除了工作
以外就没有人生,很可怜,所以学一种艺术也可以,自己要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天地,这
是很重要的。
所以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
诗“可以兴”,兴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时候很痛苦,人生有许多烦恼,对父
母、妻、儿、朋友都无法说的,如果自己有文学或艺术境界,再不然就写写毛笔字,乱
画一阵,也把怨气画去了,绘画也好,诗词更好,所以诗可以兴。这个兴是兴致,就是
一切感情的发挥。
“可以观”,在诗的当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对自己的诗,也可以
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线与情绪。看一个人的作品,大致上就可以断定作者的个性。说写字
吧,过去就名为“心画”,同样的毛笔,一万人写同样的字帖,可是一万人写出来的都
不同。所以中国人看毛笔字,可以知道写字者的个性,寿命的长短,前途的祸福,现在
发现钢笔字、铅笔字一样可以看出人的个性。“观”就是这个道理,从作品中可以了解
人。
“可以群”,也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
不孤立,所谓以文会友。
“可以怨”,这很明显的,有了文学的修养,可以发牢骚了,有时心里的苦闷没有
办法发出来,压制在里面,慢慢变成病。脾气大的人、情绪不好的人,心里很多痛苦压
制下去,往往得肝病、精神病,所以须要修养,可是修养并不是压制,是自己疏导,不
能疏导也不行,人的牢骚往哪里发?会作诗就可以发牢骚了。有文学艺术修养,在文学
艺术境界上可以把牢骚发泄掉。
“迩之事父”,近一点可以孝顺父母。怎样孝顺?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则有乐
观态度。
“远之事君”,远大一点可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最后一句话,因为喜欢在文学方
面多研究,喜欢诗词,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知识渊博了,等于学了现在
的“博物”这一科,什么都知道了。我们要知道,孔子的时代,工具书是绝对没有的,
就靠一些诗才知道。工具书从唐宋以后才有编辑;《辞源》、《辞海》是民国时代,根
据《渊鉴类涵》、《佩文韵府》这些类书编的,而这类书都是后世才有。例如汉代左思
作《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并非是文章难作,而是当时没有类书。所谓虫鱼鸟兽
、人物等等,资料难以收集,何况远在春秋时代。孔子当时所以特别提倡学诗,也是为
了获得各种各样知识。这是孔子教学生们一定要学诗的道理。
面壁而立的悲叹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
《周南》、《召南》是诗经中《国风》的两篇诗。孔子告诉他的儿子伯鱼说,你有
没有研究过这两篇诗?为什么要研究?就是上面说的一些大道理,诗有这样多好处。他
说一个人知识不渊博,文学修养不到最高的境界,等于正面对着墙壁而立,墙外面什么
也看不见,背后有什么更看不见,就是文盲、白痴了。
说到这里,可以介绍很多东西的,就讲文学境界中诗的牢骚,随便举个例子:宋代
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诗,就有很多牢骚,对国家世事很多忧虑,爱国热情无法发挥,在他
的诗集文集里,可以看到很多;岳飞的有限遗著中也有很多牢骚;再说文天祥的诗词中
,也看到很多牢骚。不论古今中外,每个时代,人生的痛苦,尤其想有所贡献于国家社
会的人,所遭遇的痛苦,比普通人更大更多,多半见之于诗词之中。前面提到的辛稼轩
,他有一阕有名的词,仅举半阕,就看出他有多少的痛苦与牢骚;“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邻种树书。”这是下半阕。上半阕是描写他
的生平,年轻时壮志凌云的气魄;这里则回想过去,感叹自己,现在老了,头发白了,
胡须白了,再没有青春的气息,把自己的白发恢复年轻,回不去了。现在干什么呢?当
时南宋不敢起用他,自己住在乡下,他写给南宋的报告,论政治、谈战略,好几篇大文
章,如今没有用了,只好拿到隔壁邻居的老农家里,去换种瓜种菜的书。这里面岂不有
牢骚?而且牢骚很大,可是他绝不掩盖自己心里的牢骚。他非常平淡,要我贡献就尽量
贡献,不需要贡献则不贡献,是牢骚也非常平淡。因为他艺术文学的修养太高,把人生
看得很平淡。像这些情感,他的诗词里太多了。看了以后就懂了人生,也懂了历史。古
今中外一样,看通了人生,了解了人生,就会更加平淡、更愿贡献给社会。像辛弃疾的
一生,所遭遇的打击太大了,照我们现在人的修养,可以造反了。这样一腔爱国的热忱
,他带到南宋来的部队,却被解散了,他都受得了,而能淡然处之,虽然怨气填膺,但
不像普通人一样动辄乱来,就因为他的目的只在贡献。现在我们举他这个例子,就是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道理。
礼乐的基本精神
下面就是结束上面的: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动辄教人学礼乐,这
个礼并不是普通的礼貌,所以我们强调说它就是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孔子这里说
,礼,并不只是送火腿,这是情礼的一点表达而已,主要在文化的精神,乐也并不只是
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这几段连起来,就归到人生出处。第一步站出来要慎重考虑,并不是说有机会就抓
,既不随便站出来,则自己立身,作人总要作的,事业可以不做,官可以不做,人总要
作的。所以刚才说要知道六言六蔽,要学诗,以及如何才是礼乐,都是教人晓得立身,
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作人,这些基本修养要做到的。
摆虚架子
子曰:色厉而内荏,警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这句话在文字上很容易懂。是说有许多人,在外表的态度上非常威风,非常狠,而
内心则非常空虚。孔子对这类人下了一个结论,说他们相当于低级的小人,譬如一个小
偷一样,在被人抓到时,嘴上非常强硬,而实际上内心非常害怕。孔子这句话所指的是
当时——春秋战国时代,许多大人先生们,往往犯了这种变态心理。我们知道,一个人
内心没有真正的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外表蛮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有时
我们反省自己,何尝不会如此?坦白的说,有时生活困难,过
着“穷不到一月,富不到三天”的日子,表面上充阔气,内心里很痛苦,也是“色厉内
荏”的一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法,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从
历史的法则上看,当领导人,更不可这样。
像唐明皇这个人,少年了不起,中年了不起,晚年差一点,也是感觉到手下没有人
才。举两件唐代的历史,就可以了解。唐明皇早年用了名宰相张九龄和韩休,都是唐明
皇所相当敬畏的人,所以他的初期功业很了不起。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段,后人写
历史把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好像唐明皇宠爱了杨贵妃,才一切都完了,这个话并不公
平。有些精明的皇帝,宠爱女人的也很多,并不致于像唐明皇一样,所以问题还是在皇
帝本人。唐明皇在他宗族的排行,是老三,所以浑名也叫李三郎。他有时候作了一点错
事,马上问旁边的人,韩休会不会知道。往往他的担心还没有完,韩休的谏议意见书就
到了。旁边的人说,你用了韩休以后瘦多了。唐明皇说,没关系,瘦了我,肥了天下就
好。后来他宠爱了杨贵妃姊妹,又喜欢打球、唱戏,也可以说是心理空虚,找刺激。
但这事是在唐明皇中年以后,所以晁无咎有诗“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毯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这是替唐明皇讲出了无限的痛苦,在安禄山叛
乱以前的这一段时期,他的政府中人才少了,肯说话的人没有了,张九龄、韩休都过去
了,没有敢对他提反对意见的人。唐明皇遭安禄山之乱,逃难到了四川的边境,相当于
后世清代慈禧逃难一样,很狼狈、很可怜,他骑在马上感叹人才的缺乏,便说:现在要
想找像李林甫这样的人才都找不到了。而历史上公认李林甫是
唐明皇所用宰相中很坏的一个,说他是奸臣。这是唐明皇感叹连李林甫这种能耐、这种
才具的人才都找不到。旁边另一谏议大夫附和说:的确人才难得。唐明皇说:可惜的是
李林甫气量太小,容不了好人,度量不宽,也不能提拔人才。这位谏议大夫很惊讶的说
:陛下,您都知道了啊!这时唐明皇说:当然我知道,而且早就知道了。谏议大夫说:
既然知道,可为什么还用他呢?唐明皇说:我不用他又用谁?比他更能干的又是谁呢?
这就是当了主管以后,为了人才难得,有时会感到很痛苦,明知道“色厉内荏”,但是
当没有人的时候,比较起来,还是好的。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毫秒